天津市军粮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docx
- 文档编号:24698394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9.89KB
天津市军粮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docx
《天津市军粮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军粮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军粮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1
天津市军粮城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上12月语文考试题
第Ⅰ卷(共12题,满分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很多人早就敏锐地注意到:
我们和知识的关系已经变了。
知识大爆炸,令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无知。
相对于人类知识的庞大总和,我们穷尽一生能够掌握的知识的比例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互联网又使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
于是,“无知”渐渐不再被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持有这样的观念:
我们不必了解具体的知识,只需要知道想用的时候在哪儿能找到它。
获取知识的路,似乎已是一片毫无障碍的坦途。
具体的知识就像一块块砖,搭建起你的认知体系之墙,这面墙并不需要每个地方都填满。
有些空缺,你的确可以有需要时再去填补,但是,假如空缺的地方太多,墙就会塌掉。
所以,即使网络使知识近乎“唾手可得”,掌握具体的知识,仍然无比重要。
威廉•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中提出了“元无知”的概念。
所谓“元无知”,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种无知。
这句像绕口令一样的话,颇有深意。
由于知识的唾手可得,人们开始觉得“无知”并不可怕,上网一搜,随时就能解惑。
但是,假如你连搜索什么都不知道呢?
甚至,假如你连“我需要去搜索”这一点都不知道呢?
能提出问题,继而去寻找答案,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真正的一无所知,是连问题的存在都意识不到。
知识的无限与人力的有限,毕竟是事实。
既然我们和知识的关系已经变了,学习方式自然也得做出改变。
有人曾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说法:
过去那种学习是“应试型”的,问题和答案都很明确,只要系统、完整地掌握了一个领域的知识,就能拿到满分。
所以,学习最需要的是勤奋和专精。
而现在的学习应该是“破案型”的,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虽然也很重要,但远远不够,还需要很多零碎的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线索。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再追求绝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了,因为不管选择哪个领域的知识,我们的大脑都不可能全部装下。
同时,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还没毕业就发现自己的专业过时了”正在从一个笑话变成值得警惕的现实。
很多知识处于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本身也不知该归入哪个系统、哪个领域。
为了达成一个目标,我们可能需要翻几十本书、搜索上百个网页、涉猎多个完全不同的学科领域――像侦探破案一样,抓住一点线索慢慢深入调查,最后寻得真相。
而那些碎片化、浅表化的知识,其实就是线索。
它不需要完备,不需要深刻,甚至不需要精确,而需要尽可能多样化。
因为它不是答案,只是一把入门去寻找答案的钥匙。
这样的钥匙,自然是越多越好。
我们所了解的再偏门再不起眼的一件事,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成为这样的线索。
(选自周飞亚《当知识流向“云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意识到我们和知识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也有不少人不再把无知当作大不了的事,他们依赖于需要的时候去网络上获取知识。
B.威廉·庞德斯通所说的“元无知”,就是觉得“无知”并不可怕的那种无知,一些人总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上网一搜,随时就能解惑。
C.人们并不需要什么都知道,有些知识可以在需要时再去掌握,但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积淀,这样才能提出问题,继而去寻找答案。
D.知识无限而人力有限,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很多知识处于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这就决定了无法再追求知识的绝对完整性和系统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指出当今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不必了解具体知识的错误思想,既明确了论述的话题与方向,也凸显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B.文章借“砖”和“墙”进行比喻论证,说明学习既不必追求没有“空缺”,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形象地阐述了具体的知识和认知体系的关系。
C.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将以前的“应试型”学习与现在的“破案型”学习进行对比,强调我们与知识的关系变了,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
D.文章第四段通过类比、引用等论证方法,多层次多侧面地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无法再追求绝对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够掌握的知识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我们对知识的获得却越来越容易,可以说毫无障碍可言。
B.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上,人们除了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很多零碎的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线索。
C.以前的学习可以称为“应试型”的,最需要的是勤奋和专精,现在的学习是“破案型”的,最需要的是质疑与广博。
D.在当今社会,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碎片化、浅表化的知识,就能使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理解辨别题(每题3分,共12分)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地球史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葳蕤的植被,把山体__________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泻漏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
更有当头的棒喝,醍醐灌顶,让你心生敬畏。
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
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__________之时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
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
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
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就在眼前,__________,原本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变得立体、骨感起来。
浩劫与创痛、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事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__________的传说消费。
4.文段中加点词的音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创痛(chu„ng)长揖(y‰)密密匝匝
B.葳蕤(ruŠ)嶙峋(x’n)醍醐灌顶
C.泻漏(l?
u)碣石(ji†)戛然而止
D.虔诚(qi‚n)桀骜(ji†)精于事故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包裹千钧一发触手可及牵强附会
B.缠绕危在旦夕触手可及穿凿附会
C.包裹危在旦夕唾手可得牵强附会
D.缠绕千钧一发唾手可得穿凿附会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B.“15秒打歌”的抖音副作用不仅会影响音乐产业的上游,而且还会波及下游——低门槛的欣赏模式让听众审美碎片化、支离化,甚至失去对音乐的正常审美。
C.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创作灵感。
D.滨海新区在全面落实建设“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中持续发力,尤其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着力发扬和壮大实体经济产业集群。
7.下列选项与对联所涉及的人物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②乘激流以壮志抛家,风雨百龄;讲真话而忧心系国,楷模一代。
③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A.孔子茅盾昭君白居易B.屈原巴金昭君苏轼
C.孔子巴金苏武白居易D.屈原茅盾苏武苏轼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每题3分,共15分)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
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
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故数呜咽欷歔。
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它罪罢去。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③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岂皆古之中声也哉?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予尝按《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
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呜呼!
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
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注]①馘:
guŽ,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掌管文牍的小官。
②阃寄:
阃k“n,阃寄指边境将领。
③裒:
pŽu,聚集。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
抨击
B.特薄其谴,徙之塞上薄:
减轻
C.予尝按《春秋》以来按:
依照
D.予谨识之识:
记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茅子受读而题之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
1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B.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C.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D.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青霞先生敢于直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宰相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C.沈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故人俞君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使之流传。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Ⅱ卷(共114分)
四、(23分)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
渔家傲苏轼
临水纵横回晚鞚
,归来转觉情怀动。
梅笛烟中闻几弄。
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
腰跨金鱼
旌旆拥。
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
鞚,有嚼口的马笼头。
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临水纵横回晚鞚”,词人骑马奔驰于水滨,很晚才踏上归程。
此句凸显了词人豪迈英武的气势。
B.“归来转……闻几弄”,骑马归来,耳闻暮霭中传来笛奏的乐曲,词人情绪发生转变,若有所悟。
C.“尊前舞雪狂歌送”,“舞雪”形容舞姿回旋,这里把物比作人,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
D.“美酒……旌旆拥”,饮酒话别,席前歌舞狂欢;词人腰挎金鱼饰,护卫前呼后拥,场面壮观。
(2)“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词结语“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传》中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古人在诗文创作中自觉实践这个方法,感天地悟人生的诗文名句不胜枚举:
王羲之在修禊日里“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游目骋怀,喜极而悲;王勃在滕王阁,“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望闾阎扑地,观舸舰弥津;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浩渺长江,喟然长叹,感慨人生短暂“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登北固亭望远,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的丰功伟绩都化作了历史陈迹。
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16~19小题。
催魂铃
余光中
①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一串铃声开始,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
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
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
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
②古人鱼雁往返,今人铃声相迫。
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了。
③而活在当下,催魂的铃声一响,没有人不条件反射地一跃而起,赶快去接,要是不接,它就跟你没了没完,那高亢而密集的声浪,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你卷来。
④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家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
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最小偏怜”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
每天晚上,面对书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纷纷出动了。
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⑤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
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
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
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
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
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
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
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冲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
⑥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
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
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已,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
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
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
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即使近如徐志摩和郁达夫的多情,恐也难再。
⑦有人会说:
“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
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
”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
⑧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
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几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邻。
人类愈“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⑨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
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
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吧,何必赶得素娥青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呢?
⑩对无处不在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
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
催魂铃吗,不必了。
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电话的普及给作者带来诸多烦恼,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作者对此充满遗憾和无奈。
C.作者对科学家探访遥远星球的设想难以认同,认为人类应与太空保持距离与神秘。
D.快节奏的生活也给匪徒的作案提供了方便,但他们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
E.本文语言典雅而流畅,也不乏风趣幽默,尤其是几处比喻句的运用更是形象贴切。
17.有人评价余光中是“文字的魔术师”。
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全文概括作者以“催魂铃”为题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⑦段中说:
“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生活的“快”的认识和感悟。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1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
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
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②,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③,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5分)
材料一:
孔子谓季氏曰: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材料二:
子曰:
“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吾从众。
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④也。
虽违众,吾从下。
”(《论语•子罕》)
【注释】①麻冕:
麻布制成的礼帽,用工细,故贵。
②纯:
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
③拜下:
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④泰:
骄纵傲慢。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____________的社会现实。
(1分)
(2)材料二中,孔子既“从众”又“违众”,你如何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2.作文
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
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青春期的少年,很多人将种种规则视为“束缚”,他们用各种叛逆的表现来突围,以获取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材料及个人成长体验,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对“元无知“理解错误。
由原文,“元无知”的本质是连问题的存在都意识不到。
“一些人总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上网一搜,随时就能解惑”这只是对一些人错误想法的描述,不是对“元无知”的解释。
)
2.D(“多层次多侧面地闸述了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无法再追求绝对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一观点”错。
第四段的段意主要是讲互联网时代需要掌握更多的零碎知识。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无法再追求绝对完整性和系统性”只是指出了互联网时代学习的现状,并非语段的主旨。
)
3.B(A项,“可以说毫无障碍可言”不当,原文是“似乎已是一片毫无障碍的坦途”且这是一些人的认识,并非作者的观点。
C项,“最需要的是质疑与广博”,不当,原文并没有提及“质疑”是“破案型”的条件。
D项,绝对化)
4.B.解析:
创痛(chu?
ng)泄漏或泄露精于世故
5.A【解析】“包裹”与后面“密密匝匝”体现的语境一致;“千钧一发”,原意是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其危险。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且后面加“之时”不妥;“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
“唾手可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
文中强调距离近,可以接触到,应用“触手可及”;“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含贬义。
“穿凿附会”,把讲不通的道理硬要讲通或把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6.B(A中途易辙,“出版社除了……外”这句话的主语为出版社,后面一句话主语也应该为“出版社”,主语换成了“图书营销”;C缺少介词,“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改为“寻觅到与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D动宾搭配不当,发扬改为培育。
)
7.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军粮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天津市 军粮 第二 中学 届高三 上学 月考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