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4697933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49KB
山东省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含答案.docx
《山东省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含答案
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三)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生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题卷上答题不得分。
2.试题卷1至8页,答题卡1至4页。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蔓延/瓜蔓对称/称心如意剥皮/抽丝剥茧奢靡/风靡一时
B船棹/阔绰揩油/白头偕老咽喉/难以下咽迁徙/阡陌交通
C掂量/惦记溘然/恪尽职守咀嚼/咬文嚼字殷红/恹恹欲睡
D遏制/拜谒鞭鞘/刀剑入鞘粗犷/旷日持久拮据/引经据典
2、以下句子中的加点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医护人员“不记报酬、无论生死”,写下请愿书,参加疫情防控战斗。
B.各地弛援武汉,目前已有30只医疗队共4130人抵达武汉各医院。
C.勤洗手,出门带口罩,是最被频繁提到的两种预防措施。
D.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定信心,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2分)
A生活中有些人根本不懂什么艺术,却偏要花大价钱买艺术品,随便摆放一下,显不出什么品味,只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B随着第三方支付等数字金融新业态的普及,隐私问题愈发引发关注,通过加强国家立法来保护个人隐私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C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的风景美不胜收,漫步美丽家乡,人们喜欢用相机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山川风貌。
D近年来,随着沿河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2分)
A鲁迅的《孔乙己》、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骆驼祥子》、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小说,他们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
B古文中“桑梓”常指家乡,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晋太元中”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C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等,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5、名句默写(6分)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2),湘水无情吊岂知。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半竿斜日旧关城。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4)一上高城万里愁,________________。
《咸阳城东楼》
(5)饿死真吾志,。
(文天祥《南安军》)
(6)诸葛亮《诫子书》中阐释过度放纵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①《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于2019年5月11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落下帷幕。
②节目把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上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
③中央《今日说法》《挑战不可能》的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再现舞台。
他的主持,诙谐处,令你笑逐颜开,动情处,让你泪眼婆娑。
④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把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
⑤通过鉴赏团成员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传唱歌曲的专业点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
⑥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朗读诗词,能领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积极坚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观众在情感共鸣中,重新发现经典诗词在当下的价值和力量,从诗词中汲取心灵滋养,获得前进的动力,那是真正“让经典再流行”。
(1)第③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改正。
(1分)
(2)文中有两处语病,请你改正。
(4分)
第_____句,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句,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画线句,在第⑥句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
(3分)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7题(4分)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①虏人②过五千,移文旁郡③。
吏欲传檄④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⑥,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节选自《后汉书.廉范传》)
(注释)①故事:
按旧例。
②虏人:
敌人。
③移文:
发文书。
④传檄:
发出紧急公文。
⑤交:
交叉。
⑥褥食:
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_____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
_______
(3)虏众盛而范兵不敌敌:
_______
9.下列居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入见/范乃令军中褥食B.可以一战/必以分人
C.故逐之/自率士卒拒之D.登轼而望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10、关于(甲)(乙)两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却被曹刿阻止,说明庄公不懂军事,轻举冒进。
B.“望其旗靡,故逐之”,说明曹刿做事小心谨慎、思考周密,体现了一个军事家应有的军事素质。
C.“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既表明廉范恃才放旷、性格暴躁,也说明廉范是个有担当的人。
D.“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一方面是因为廉范打败,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畏惧廉范。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文均继续了以弱胜强的战例,就两个文段来看,鲁国和云中郡战胜强敌的原因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8分)
①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末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②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
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
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③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
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
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④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⑤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
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
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λ解读。
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
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
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3.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请简要概括。
(3分)
14.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
请简要概括。
(3分)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4分)
一针一线皆关情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
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
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
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
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
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
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
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
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
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
父亲有“两不记”:
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
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咔!
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
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
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
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
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
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
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
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
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
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
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
“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
”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
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
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
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
注:
①襻(pàn)子:
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
②绗(háng):
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6.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4分)
1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分)
1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分)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2分)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2分)
19.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4分)
(五)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根据要求答题。
(8分)
【甲】秋雨依然下个不停,A感到脚底下冰冷彻骨,知道是那只靴子的烂底全掉了。
他从到这里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吃这双破靴子的苦头,靴子总是湿漉漉的,走起路来里面的泥浆扑哧扑哧直响。
现在倒好,一只靴底干脆掉下来了,他只好光脚泡在冷得刺骨的泥泞里,这只破靴子害得他没法干活。
他从烂泥里捡起那片破靴底,绝望地看了看,虽然他曾经发誓不再骂人,但是这次却怎么也忍不住了。
他拎着破靴子走进板棚,在行军灶旁坐下,解开满是污泥的包脚布,把那只冻得发麻的脚放到炉子跟前。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乙】那个新来的将官,听了这话,立刻笑了起来,面孔有点发红,很天真的,一开口露出了唇齿间的一个窟窿,这窟窿应是两个门牙占据的地方。
这表情显得他有点孩子气而顽皮,围坐的每个人都笑了。
…..有一天,B骑着马在路上走,他的马踢着了一个士兵,他在马鞍上转身去看士兵,有没有受伤,马受惊奔逸,把他撞在一棵树上。
两个星期后,他恢复意识时,他发现他的两颗门牙,深嵌在树上。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丙】只说C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
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C道: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
待雪睛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
“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
”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20、
(1)【甲】【乙】【丙】中ABC三个人物分别是:
、、。
(3分)
(2)名著【甲】【乙】中的AB人物成长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2分)
(3)促使名著【丙】中的人物C思想性格发生巨变的是哪件事?
他的思想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三、写作表达(50分)
21.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1)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近来,武汉市发生的严重疫情牵动着广大人民的心。
武汉的宇文强身在一个大家族,在除夕的前几天,家人们对于年夜饭有了不同的争论。
小强的爷爷说,不管怎么说,年夜饭还是要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吃,这是老传统了,亲情不能淡漠;小强的叔叔说,疫情这么严重,我看要不就取消年夜饭吧;小强的妈妈说,我觉得年夜饭就从简,家里人一起吃,但互相串门拜年可以改为网络视频或电话拜年,心意到了最重要。
你作为于文强的好友,你作为宇文强的好友,你怎么看?
请给爷爷、叔叔、妈妈或宇文强本人写一封信,表明你你的态度和看法。
要求:
要求:
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卷面美观。
2)半命题作文
一份约定,或关乎友谊、亲情,或关乎过往、未来……你曾经与谁约定?
又将这份约定镌刻在何处?
请以“镌刻在______的约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临沂市 初中 学业 水平 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