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4696865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KB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报告.docx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报告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报告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报告商志瑞XX年10月15日我来到齐齐哈尔大学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国培计划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学习。
这个国培班由来自全省各地的50名初中语文教师组成。
本次国培主要采取集中研修与实践研修相结合的方式。
分为集中研修——实践观摩——总结反思——再研修再观摩——再总结再反思——再研修六个阶段。
采取目标驱动、项目学习、观摩实践等方式,开展集中听课、评课、听报告、听讲座、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教案设计、自我感悟、经验分享、观摩实践、观摩优秀课和优秀教学成果等培训活动。
具体说来,一共12周的培训时间,4周集中授课,听取齐大中文系八位教授的专业课程解析和传媒学院八位教授心理学等方面的的讲座,8周实践研修,到齐市6所初中听课。
整体看来,安排合理,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过实际操作过程也有很大的弹性。
一路走过,应该说耳目一新。
下面我将从思想理念、教学行为、自我反思三个方面来总结所获所感。
一、思想理念1、刻苦学习,时不我待这个想法应该是我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
这个想法的形成来自于我的同伴、同行和老师。
国培班中鸡西的吴宏伟最近在为报社做编辑,黑河的孙淑梅是位业余作家,大庆杜蒙的杨英成擅长科研,经常语出惊人,不同常人。
在培训结束之际,同伴们这样写道:
一卷秋书随雁远,万般别意落君前。
零落成泥都不能阻绝这最后的一眼不能转身的回望这无极而终的发现是一片云对另一片云隔山界海的叮咛万千飞绪了无痕注定灰飞烟灭的一句珍重他们的才华令我羡慕不已,尤其是写作能力。
实践研修过程中,我有幸参加了齐市初中语文教研月活动现场会,活动以作文教学为主题。
其中一节动作描写作文公开课,课上有一个练笔的环节,一名男生到前面做了一个九十度鞠躬和向右转的动作,学生当场成文。
且不说学生几百字文章的洋洋洒洒,就说老师的下水文就足让我佩服。
不仅佩服教者的文采,更佩服教者的勇气。
能够俯下身来和学生一道成长,如果没有一定的积淀是不敢尝试的。
最起码我不敢。
由此我想,作为语文老师欠缺写作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缺陷。
我培训回来后马上开通了微博,也尝试记录每天的点滴,算是练笔的开始吧。
担当培训的授课老师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古文字学博士—寇占民,教我们古代汉语。
他的课几乎是被安排在最后,是在我们归心似箭、难以坚持的时候。
初接触也没什么,他个子高而瘦,声音略带嘶哑,有点文弱书生的感觉。
可是讲起课来却满是激情,明明是穿羽绒服的教室,他却只能着一件毛衣。
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经他的演绎便有了灵气。
如果说我喜欢上了方块字的话,还不如说我是因为喜欢这位古文字学博士而喜欢古文字。
我喜欢他的敬业、纯粹、更喜欢他的奋斗史,足够给力。
他自己曾调侃:
除了幼儿园没教过,哪个学段都教过了。
是的,他从一名初中老师做起,边做边学,一路走来,从不放弃努力。
从最初的一名专科生走到现在的博士。
我一直记得他的一句话:
当别人站在你前面的时候,你要有超越他的想法。
你也可以。
周围人群这样的出色,大学里学术氛围这样浓厚,都让我觉得自己荒废了以前的时日是多么的浅薄,且不说学识可以提高修养和提升气质,单就是作为业务者本身,也没有理由懒惰自己,因为处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如果不更新自己,真的是驾驭不了课堂。
我们不成为名家,但至少应该缩小距离。
幸好现在我能有这样一种意识,让自己去学习,也幸好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的这种想法和大家分享。
2、永葆激情,教学必须在学院统一安排的内容之余,我利用晚上和周末旁听了几次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充实自己。
虽然收获的知识是零散的,甚至有些对于初中教学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但是所获得感受却是刻骨铭心的。
在这里主要说说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韦华的课堂吧。
她的课堂幽默风趣,语言娴熟。
不夸张地说,一节两个小时的课,不用讲稿,语言不重复,可以一气到完,感觉那些内容那些话语从嘴里一个劲儿的往外蹦,像是不用思考一样。
讲到动情处,眼睛也说话,四肢也舞蹈,浑身上下都溢射着激情,仿佛这不是在课堂,而是作品的世界。
在讲《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小汤姆被姨妈罚刷油漆时,她竟然真的在我们面前左一下右一下地刷起油漆来,那绘声绘色的场景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一句话,因为她,我喜欢上了这些作品。
我想,她的成功主要来源于她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她的课堂因为有了她的激情而鲜活。
我曾和同伴开玩笑说,我会把韦华的照片放大一张放在自己办公室的醒目位置,以在自己职业倦怠的时候提醒自己释放教学激情。
哦,忘了介绍,这位韦华老师是吉林大学的研究生,现正在攻读博士,今年只有35岁。
另外在齐市三中和外国语学校听的众多课中,我也有很深的感触。
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文化底蕴,且不排除老师讲课技巧的因素,单就老师课堂的教学态度来看,就可以影响整节课的效果。
一个是冷面杀手,严肃质问,一个是面容和气,鼓励质疑,自然前者课堂一潭死水,后者则是鲜活生动,不断生成。
试想,一个连老师都倦怠的课堂怎么能够有机智的生成!
3、热爱工作,不致倦怠在这里我只给大家讲述一下我的所见。
齐市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刚成立两年的全日制私立学校,发展速度很快。
学校以英语教学为特色,聘有外教,倡导互动、发现式教学、愉快式教学。
教学模式主要模仿山东杜朗口中学,没有讲台的教室,布置了前、后和侧位三面黑板。
生源主要是本市公立学校淘汰下来的学生,所聘老师由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和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组成。
我来这所学校听了三节课,其中两位是年轻教师。
一位哈师大毕业,一位黑大研究生毕业。
这两位在试用期的工资不过800元,试用期满后也不过1600-1800元左右。
与其相比,论学识自愧不如,论教学态度也没有他们努力,可是却拿到了比他们还多的收入。
同伴感慨说:
我们如果晚生十年,将没有饭碗,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这份工作?
这位研究生,在生源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把课堂上的学生完全调动起来,并且让他们都有所获,这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
探其原因,一是因为教学理念上对学生的尊重,更主要的就是老师的责任心,不放弃。
看来,我们真的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份工作,首先它能够让我们生存,而且生活得还算不错;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懵懂的人,如果我们不热爱,就没有激情,就不能钻研,就不能进取,甚至误人子弟。
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是那样的用心良苦,反过来我们的家长对我们的期待又会少几许呢?
二、教学行为在这方面所获得收获主要来自实践观摩。
我们所去的六所学校有两所是名校、大校,在校生人数达到4000左右,一所是城乡结合部中学,质量稍差,另外两所比较薄弱,最后一所就是刚才提到的私立学校。
总体上看,6所学校基本上涵盖了或者代表了齐市的所有学校类型。
我们听课观摩采用所说的影子教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都做了相应的调整。
下面我把我在实践观摩、听课评课中在老师教学行为方面的感悟总结一下:
1、教师要多放手。
教育的变化不在于教师的变化,而在于学生的变化。
新课改要求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
这一提法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可是这一做法并没有完全深入到我们的课堂。
一大部分课堂老师基本上还处于主体地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索然无味。
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体会,感于文章而发乎心,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所有想法都告诉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就像品茶一样,关键在一品字,品的是茶的盈口余香,如果只是一味的大口灌下而不辨其味,那是糟蹋了好茶。
听课过程中发现,名校名师做的特别好,课堂上放得开,关键之处又收得恰到好处。
同伴认为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学生,好学生不用教也会。
我不这样认为,一是因为放的越开课堂就越难驾驭,二是因为好学生也需要引领。
同样是28中的七年级《春》课堂赏析课,一节精彩纷呈,生成不断,一节学生不知所云。
究其失败的原因,是课堂只有放而没有领,教师首先应该提供例句指导语言赏析的方法、角度、注意的问题等,也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赏析标准。
要做到有目的地放,放的同时要有指导、有引领。
当然我们要想做到真正的放手,还要考虑到学情等因素,可以一步一步来,只要有这种意识就好。
2、要多安排专题课。
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我发现在几所名校听课过程中,他们很多都安排专题课,比如28中的刘丽老师讲《春》利用2节课集中进行语句赏析训练,三中的两名八年级老师集中进行说明文体中品语言类题训练。
这种课型有利于专项内容的突破,避免了平时授课过程中的蜻蜓点水,学生可以获得清晰系统的感知。
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点突破。
当然,这种课需要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前需要进行极其充分的准备,对知识点不能有所遗漏,否则还不如不讲。
另外操作起来还有课时的限制,我们可以把专项内容训练与课文讲解结合起来,关键是把握好课文训练的重点。
3、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要重视评价。
无论我们在哪所学校听课,我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很重视评价。
这包括检查预习的评价,主要是字词的评价。
朗读课文后的评价,主要包括字音的正确与否、声音的大小、语气、语速、语调、感情、节奏、是否有填字、落字、改字现象、是否流畅、清晰等方面。
评价后要给出建议。
课堂讨论等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是以组为单位进行。
课堂练习的评价及建议。
课堂小结的评价及建议。
总之,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少不了评价、建议,而且评价、建议是以学生评价、建议为主,教师的评价、建议为辅。
当然,我们上课时也很注重评价,不是厚彼薄此,但给我的感觉是我们听课的几所学校适时评价恰当评价有效评价已经深入他们的课堂教学。
这可能也是他们这一地区的课堂特点吧。
4、重视积累。
包括课前积累、课上积累、课后积累;或者说包括文字积累、生活积累等等。
我们都知道语文这一学科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但问题是:
怎样积累?
积累什么?
积累了很长时间感觉效果却不大怎么办?
就我们听的几十节课来说,有两个方面给我的印象较深。
一个是课前积累,我们强调以读写为主的文字积累,我们也不要忘了学生的听说为主的口语积累。
这一点我们也都在做,而且每个人的做法也各有各的特点。
从内容安排看,有的背古诗词;有的课前演讲;有的讲名人名言;有的讲成语故事;有的背诵好词佳句或好的语段等等。
关于课前口语训练的积累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什么样的内容,同伴特意查阅了这方面的资料。
大的方面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小的方面来积累,比如以积累字、词、句、段等等为主的口语训练;二是从大的方面来进行,那就是很多大家都认为背诵整篇文章更有效。
说法不一而足,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我们都知道,不能搞一刀切,我们必须根据每节课内容的不同来安排课前口语积累的方式和选用恰当的的内容。
不能把课前积累与每节课的内容割裂开来。
如果每课的课前积累是我们教学内容的延伸,这种积累可能显得更自然也更有效。
比如如果本节课的内容为古诗,课前积累与古诗有关会更好。
不过,这也和我们的个人喜好有关。
在齐市外国语学校听课时,就有一位老教师让学生大量积累古诗,因为他本人就喜欢古典诗词,而且能大量背诵并写了大量古体诗词。
但问题是我们都知道积累有用,也都强调积累,但见效真的是太慢。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承受很大压力,那就是费了很多力,我们也很难鱼和熊掌兼得。
从时间安排来看,我们走进教室之前就已经书声琅琅了。
就这一点反思,我们的课堂真的是浪费了不少的时间。
如果把课前的时间利用好,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积累,还能有利于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另一个积累就是文字积累。
我们每个人都在做。
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
那就是如何让学生的积累更有效或者更见效。
还是那些问题:
到底积累什么更好?
学生的积累怎么觉得没见效?
是积累的量小还是积累的时间不到?
实际上我觉得我们无论从哪一点出发,从哪一点突破都是正确的。
关键是时间上的坚持和我们对真语文的坚守。
5、关于诵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我们听的课中,诵读都很到位。
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变串讲为诵读,以此来疏通词句;变分析为诵读,以理解文意。
诵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个读、齐读、散读、听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男女生轮流读、男女生合读、师生合读等等。
叶圣陶说:
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朗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他们以读为教法,以读为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
.我认为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朗读上,还是值得的。
记得一位名家说过:
语文课是要有读书声的。
6、关于古诗词教学。
听了很多节不同的或者相同的古诗词课。
经过反复比较、斟酌,我把他们古诗词的教学法归纳为五个字:
知、读、品、悟、析。
知:
就是知背景、作者;读:
反复读,不同方式的读;品:
品内容、品意象;悟:
理解情感、内涵、思想;析:
赏析写法、艺术特色。
重要的不是模式或者课堂的环节,重要的是作为导演者要充满激情,演出者要富于想象。
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这样才能与诗共鸣,才能体察诗人的内心。
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而简单的把古诗词教学定位为背诵默写教学那就真的是不仅糟蹋了我们的古文化,更糟蹋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7、对习题课和复习课要提高认识。
有一周由于是考前所以听的复习课较多。
其中齐市外国语学校高老师和冯老师的复习课令我受益匪浅。
高老师做的是文言文复习课。
单就复习内容而言并无创新,无非也就是作家作品简介、一词多义、通假字、句子翻译、文章写法等。
但抢答和开火车的复习方法却令人耳目一新。
冯老师的复习课是以讲练习试卷为主,形式也并不陌生。
但在内容上他能够以每个题为依托,由点到面,生发开去。
比如改病句一题,他先讲初一能接触到的病句修改有几种类型,然后一一归纳为6种,逐一讲解。
再比如古诗文默写一题,他归结为三种类型:
背诵型、理解性型、专题型。
对于专题型他又分为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哲理,立志,牺牲精神等等。
综合探究类的实践活动又归为四类。
他的复习思路是以中考为目标的,把中考的考点化整为零的分解到每一学段,这在仍以把考试的评价作为升入高中的主要评价的今天是有实际意义的。
习题课忌枯燥,复习课忌以题代讲。
三、总结反思1、如何看待语文教学中的标准现象?
我们现在已经接受了对于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个理念,这是语文教育的一大进步。
但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各有千秋的个性化理解怎么办?
是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还是允许答案的丰富多彩?
学生提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与获得比较一致的标准答案是否矛盾?
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应该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解释或相对客观的标准答案。
同时我们又要承认只要是理解就有不同。
阅读是一种体验,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尤其是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和我们教者不同的独特体验。
怎么办?
我觉得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地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形成教师、学生和文本(实质是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
但是,不能因为对话的教学理念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操作中。
在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因为对话之后,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也不意味着否认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就个人的内心体验和个人视角而言的。
但就文本传达的信息来说,我们并不能说一千个哈姆雷特都切近文本的理解。
我们完全可以暗示学生哪一个是比较贴近课文的、比较标准的理解。
或者直接告诉学生哪一种或哪几种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采用这种既发散又集中的方式,既照顾到了我们考试时的标准答案,又让学生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总之,教师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一个比较一致的标准。
遇到多样问题时,教者绝对不能模棱两可。
我们在二十八中听课遇到这样一个课例:
刘丽老师在领学生分析嫩嫩的,绿绿的,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这一句子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说:
叠词运用得好;有的说:
口语用得好;有的说:
反复这一修辞运用得好。
刘老师给予这些孩子不同的肯定后说:
最好把你们几个人的答案综合起来那就更全面更准确了。
这时突然有个孩子举手示意老师,他问:
作者为什么用瞧去而不用看去,难道仅仅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吗?
对于这一突然的提问,刘老师马上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出的结果同样是各有千秋。
有的说:
作者这是在散步时随便随意地看;有的说:
这是作者有目的的看;还有的说:
这与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关,要是鲁迅肯定不这么写。
就这三种意见全班表决,结果是赞同第一种意见的居多。
这时刘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也是更倾向于无目的的看,随意的看。
因为这样更显春草之多,到处都是。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
某课堂,教师问学生孙悟空、白骨精和唐僧三人,你欣赏谁?
其中一名同学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它屡败屡战。
真的能喜欢白骨精吗?
不!
白骨精屡败屡战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吃唐僧肉、吃人肉!
如果我们赞同学生的观点,也就成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的人,这跟糊涂的唐僧没什么两样!
更糟糕的是模糊了学生的是非观念。
并不是学生说了真话,教师就一概认为对,因为真话未必是正确的。
2、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那就是我们备课时精心预设好的东西可学生怎么也答不到点子上,有时甚至不挨边。
应当说我们备课时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但我们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我觉得预设之网逮大鱼,生成之网逮小鱼。
对于不往这两张网里钻的鱼,我们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
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实的生发。
他们是一对对立统一体。
备课时我们关注的是教,预设则注重学生的学。
预设与生成应该是动态的平衡。
我们要善于捕捉非预设性的生成资源,也要抓住生成点,比如:
质疑点、闪光点、失误点、争论点、燃烧点、意外点等等。
像上面《春》的例子就生成于学生的质疑点。
3、语文课堂上的引领与叫停要想使得我们的课堂高效,必须有老师的引领。
这里的问题是怎样引领?
引领的时机如何把握?
引领可采用哪些方式?
该不该叫停?
如果不叫停可能就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叫停那哪有生成啊?
就引领而言,诗歌教学我们引领更多的是激情;对于难度大的课文我们要引领信心、思维、方法、技巧等等。
贯穿我们语文教学始终的是要引领习惯,这包括诸多种,比如:
认真听的习惯、写字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发问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
关键是要把握好引领的时机。
比如可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引领;可以在学生的讨论偏离目标时把他们领导正确的轨道上来;可以在学生的思路出现障碍时恰当点拨他们。
4、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文本。
整体感知文本是对的,但不是读一遍课文就整体感知了。
听了这么多阅读教学课,感觉学生阅读文本不够,很多课学生都没有充分阅读文本。
如果阅读不充分,学生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何谈深入探究?
相反,如果学生的阅读充分,然后我们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分析便不是问题。
5、关于多媒体的运用。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人文性的要求要靠联想、想象等形象性思维,而不是具象的直观的多媒体课件。
但我们也不要忽略工具性的一面。
比如字词教学,比如文学性较弱的说明文教学,采用多媒体不但直观、课容量大而且易于学生接受。
但对于其它文体的教学我觉得更多的是为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服务的。
因为文学不能缺乏想象力,不能少了悟。
我们现在的孩子写作的形象思维很差,我觉得与他们的生长环境有关。
因为他们这一代是看动画片长大的,而我们是听评书、看小人书长大的。
我们的读书兴趣是从小人书开始的。
语文课如果采用多媒体过多或者不适当,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语文不只是积累想象力,所以有时我们的学生即便是写他们所擅长的想象作文,也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运用自己平淡的文字来埋没自己奇美瑰丽的想象。
总之,要因文而用,不可不用,不可强用。
6、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点拨全解之类的参考书。
在听课过程中,包括我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回答问题前总是先看这类书,或者小组讨论时,学生所谓的讨论绝大多数是依靠这类书完成的。
语文的阅读理解类似于我们猜谜语的过程,注重猜的过程,而不是谜底本身。
如果直接指导谜底便会觉得索然无味。
现在不是用与不用的问题,萨特曾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是怎么用、怎么指导用、何时用的问题。
实事求是的讲,对于一部分学生我们要默许他们的投机取巧,否则他什么也讨论不出来或者说有时虚荣心也是一种动力。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久而久之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而言,容易使他们也沾染思维的惰性。
7、如何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收获很多,反思不少。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重要的是不仅仅学习成功之处,也为了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这样,方能:
总结反思心态平,理论实践大提升。
在这里,感谢各位,耽误大家宝贵时间了。
我以上尽量为大家呈现原生态的画面,仅供参考。
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切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骨干教师 培训 学习 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