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三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4696755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69.16KB
年高三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年高三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高三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高三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
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
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2.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
年代
农业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30441
69
4445
15
39696
100
其中,影响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政府财税政策的变化D.社会结构的变化
3.明朝有学者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建立法治社会D.实行君主立宪制
4.《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9条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
”该法令说明古罗马
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纠纷B.通过法律维护公民私有财产
C.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市容市貌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5.虽然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都是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但在深度的解读中却发现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相对论思想在内涵、根源以及理论意义上都存在着截然不同之处。
普罗泰戈拉
A.把无为作为统治阶级的对立面B.强调理性且反对统治阶级有为
C.重视道德教育,思想朴素辩证D.把人作为社会和自然的中心
6.下图是甲骨文的“高””和“宫字。
“高”字反
映的是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
“宫”字反映的是在一个大屋顶下罩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室内空间。
从这两个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B.当时社会各阶层比较平等均衡
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D.当时社会分化和特权观念明显
7.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
上述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
A.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方式B.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D.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8.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
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
这一“对外体制”
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9.《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
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
判断该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辛亥革命
10.右图反映的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对图中曲线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英国、荷兰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
C.第③段中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一战地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11.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
花生和蕃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B.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C.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D.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12.下图反映的是美国1899年与1937年的工业生产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B.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C.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D.拥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很少
13.下表是“1880年至1930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
国民收入(亿元)
年增长率(%)
人口(千人)
年增长率(%)
人均收入(元)
年增长率(%)
1880
年
l930
年
1880
年
l930
年
1880
年
l930
年
143.43
257.98
1.21
377636
500789
0.58
38
51.51
0.62
该表从侧面反映了
A.人口增长过快影响近代化发展B.晚清和民国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D.当时中国的民生状况未根本改变
14.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消费情况。
实质上反映了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行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15.彼特拉克说: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人的幸福。
”又说“我的心灵的最深处是与基督在一起的",“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
”这反映了
A.“人文主义之父”名不副实
B.彼特拉克捍卫宗教自由
C.人文主义者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D.其人生哲学既有中世纪的特征又具有近代的气息
16.18至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
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
当时这些作品主要是基于人们
A.对科学发展的期盼B.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C.对社会的理性认识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17.有学者认为:
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B.求善而不在存真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D.落后于西方国家
18.右图为上海滩最早刊登的抗日宣传广告:
把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还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叹号两侧是“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
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最下面才是“美丽牌”、“有美皆备,无丽不埃”的广告语,并绘有三包“美丽牌”卷烟。
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A.日本侵略日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
B.抗战时期国人民族危亡意识的增强
C.国共已就合作抗日达成共识
D.中华民族已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19.《中国大趋势》作者多丽丝·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
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
这表明丽丝·斯比特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20.阅读材料:
1958~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额统计(单位:
亿元人民币)
时间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金额
2.76
3.50
3.63
5.19
8.54
9.61
12.16
18
中国在1958~1965年间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的历史背景是
A.中国出现了边境安全危机B.冷战背景下局部热战的加剧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低潮D.两极格局动荡下世界政治力量出现重组
2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22.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
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23.右图所呈现出的问题是自近代以来世界
经济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
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看,解决这一问题
的根本出路在于
A.构建更公正的制度框架
B.寻求更先进的技术支撑
C.利用更广泛的资源条件
D.创造更民主的政治环境
24.近代前期某文件写到: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
……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该规定的目的是
A.为推翻清王朝做舆论准备B.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C.塑造民国民主精神D.彻底废除科举制度
25.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
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第Ⅱ卷
26.(13分)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材料二据唐朝张途记载:
“(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
”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4分)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祁门县农作物种植发生变化的原因。
(2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
(3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佃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
……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
——《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二列宁在规划未来的政治制度时,曾满怀信心地宣布:
民主将属于全体人民群众……他宣布未来的国家政体形式将是议政合一的苏维埃。
苏维埃是全体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政权”,即人民民主的直接政权;国体是多党联合执政制度,参加苏维埃的各政党和平竞争、相互监督,由人民自主从中选择执政党,并坚持由最近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多数党派掌握政权的原则。
在这里列宁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党联合参政、议政、执政,以苏维埃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政治体制。
——摘自张建华等《红色风暴之谜:
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
材料三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邓小平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新体制有哪些优越性?
(3分)根据材料二,列宁精心设计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苏联的政治体制与列宁的最初设想有何不同?
(5分)
(2)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相比,中国的民主政治有何特色?
(3分)依据以上材料,在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思路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子计算机进一步部分代替了人类的脑力劳动,是人脑、神经系统的生长和补充……1977─1980年间,美国雇佣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增加了20%。
目前日本的工业企业中具有大学学历的职工占33.6%,高中学历的占57.3%,在一些大企业中技术人员占全体职工人数的20%─30%。
……目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产业一般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0%─70%。
材料二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进行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美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三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崇尚科学、爱护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6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
(2分)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差异的原因。
(4分)
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9.(12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
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
“江淮。
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
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
“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4)
30.(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
“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
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市资料简编》
材料二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
“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反人民的营垒。
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哪个营垒。
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
(6分)
(2)说明民主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31.(12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随着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近代海权思想兴起。
……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
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海权论的核心观点。
(2分)一战时,英国海军是如何体现上述观点的?
(4分)
(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二战中盟军海军重大军事行动的意义?
(6分)
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当英国尊贵的先生们不剥夺美洲的自由就不满足的时候,看来有必要采取某种措施,避开这一打击,并维持我们祖先给我们的自由……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但是,拿起武器应该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手段。
——华盛顿
材料二乔治·华盛顿全靠他在独立战争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才使各个殖民地保持了一致的目标。
他在战后的贡献也是同样伟大的。
他担任第一任总统时的坚定态度和树立的榜样限制了党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把国家的分裂推迟了六十年。
他的为人和影响制止了美国人要对英宣战或对法宣战的危险倾向。
他使自己的职责具有无上的尊严,并且用自己的才智鼓励他的政府。
联邦政府顺利地组织起来,建立了国家信用机构,制定了外交政策,这些都是他担任总统的功劳。
他拒绝第三次任职,为美国开创了只能连任两届总统的传统。
——温斯顿·丘吉尔[英]《英语国家史略》1956~1958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盛顿对英国持怎样的态度?
而他拿起武器的依据是什么?
(6分)
(2)丘吉尔是怎样评价华盛顿的?
(6分)
33.(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也曾主管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的伯尼尼设计。
广场以1586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
……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们祝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
……在长圆形广场的长轴上,方尖碑的两侧,各有一个喷泉,它们显示出广场的几何形状。
在广场中央,可以比较好地看到大教堂的穹顶,它向人们指示了一个观赏大教堂的最佳位置,多少弥补了一点因大教堂前半增加了一段巴西利卡、人们在一定距离内看不到完整的大穹顶的缺憾。
伯尼尼说,柱廊像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
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1)设计师用椭圆形广场的设计,以及梯形广场地势由外向内、向圣彼得大教堂逐渐升高的设计,分别突出了什么理念?
(4分)
(2)当时罗马教皇决定改建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的目的何在?
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寓意?
(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了哪些领域的成就?
试分析其原因。
(4分)
琼海市2013年高考模拟测试
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5DABAD6——10DCDDC11——15DADAD
16——20DAAAD21——25CBACD
二.非选择题:
28.(12分)参考答案
(1)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劳动方式的变化:
脑力劳动日益重要,体力劳动逐渐下降。
(2分)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变化:
第一、二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2分)
阶级结构变化、重视教育、国家垄断组织发展、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等。
(2分)
(2)侧重点:
材料二侧重于政治,材料三侧重于经济。
(2分)
原因:
材料二,国内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美苏两极对峙。
材料三,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国际环境趋于缓和。
(4分)
29.(12分)参考答案
(1)目的:
材料一:
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4分)
材料二:
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4分)
(2)历史背景:
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4分)
30.(12分)参考答案
(1)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6分)
(2)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6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高 三高 模拟 测试 历史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