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青年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讲话稿.docx
- 文档编号:24688458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88KB
全市青年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讲话稿.docx
《全市青年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讲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青年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讲话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市青年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讲话稿
全市青年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讲话稿
全市青年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讲话稿
前言
给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讲什么专题我一直很纠结。
我在编制课程表的时候写的是《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发展路径》。
说实话,那时临时凑上去的。
说是临时凑不是说自己不慎重,而是太过慎重了。
因为,我们面对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农村青年小学语文教师。
说特殊有几个原因:
其一他们工作的地点相对集中,都在农村特别是集中在山区。
工作、生活等条件都比较闭塞,而他们都是大学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毕业。
当他们通过层层选拔考试拿到自己的第一个饭碗的时候,兴奋是肯定的,但山区的现实条件又让他们有一种极大的落差。
这种“挫折感”对于他们这些80后、90后来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期。
其二他们都有热情去工作,但热情越高,似乎遇到的问题越大,比如学情不了解,教材不熟悉,满腔的热情很可能在教学中误打乱碰,让自己的热情消耗在多次无效的教学活动中。
如果说工作条件的艰苦是一种身体上的磨难的话,那么工作上的无助和无奈则是他们精神的折磨。
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才决定对这个特殊的群体予以关注,至少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在教学方面有一些人来引路,来手把手的帮他们一把。
仅此而已。
目的谈不上伟大,高尚,但是光明的,充满希望的。
当我把课堂教学的任务分配之后,我就要承担起“公共说教”的课程——说服他们热爱这个岗位,敬畏这个岗位,专注这个岗位,成长于这个岗位。
一边是他们的真实现状,一边是必须要完成的“说教”。
在这两者之间是极难找到平衡的。
于是,从9月10发布培训方案之后,我就一直在找这种平衡点。
说实话,直到昨天,我心里也没有数。
没有办法,我只好推翻了之前的三个课件和所有思路,索性就按照自己列的提纲用对话的方式完成这次讲座。
我讲课思路是这样的。
从教师在社会中的真实地位引出话题,不拔高,不贬低,实事求是,老老实实,与大家推心置腹。
然后引入语文教师这个岗位,引出语文?
它的训练要素及其对应的教材呈现、存在问题、应对策略等。
这种有整体到局部的方式教师是应该可以接受的,并且也能兼顾到职业理解与专业发展的这一命题。
以下为我讲课的内容(根据两次讲课情况整理,有删减)
各位老师,大家好!
感谢班主任的介绍,因为多媒体课件播放的问题,当然我本来就像摆脱这个高级的多媒体,用一种最为原始的方法——对话,来进行本次的交流活动。
在讲课前,我有一个建议,大家可以放下手中的笔,用心听,积极对话就可以。
如果感到有值得记录的可以随手记上,课下我不检查大家的笔记,所以,这次讲座大家越是放松越好。
但前提是不要说话。
第二个建议就是把你们的手机调到振动状态,我在讲课的时候一听到手机就会走神,因为我学过音乐,对音乐特别敏感。
一、教师岗位的认识
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入职以来,特别是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学习,你感到自己最缺什么?
(师1、缺成长规划,师2、缺专业技能,师3缺对这个职业的热情,师4、缺钱!
笑)
谢谢大家,你们说的都对。
我都认同你们的说法,并且特别认同最后一种说法缺钱!
我们中国人最不忌讳的就是向别人打听工资。
我可以不避讳的讲,我每月的钱都不够花,因为我每月需要买的书都在那里排着队等呢。
这个月实在等不及就提前预支下个月的工资。
那天我一看工资卡,才可怜的2700多元。
(有老师插话问带绩效吗)。
如果大家不介意的话,你们能说下自己的工资吗?
(2000元,2045多,1800多,1900多)。
哦,从我的角度看,差别不大;但从你们的角度看,差了很大一截。
我来问第二个问题。
1997年的时候,大家在什么地方?
(1、小学一年级,2、幼儿园大班。
大笑)。
那个时候我已经毕业做初中的老师了,现在看来,站在这里你们面前当老师还是可以的,虽然表面上看不太像,如此算来,我以18年教龄来说,拿了2700多元的工资与你们刚参加工作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相比,谁心里更不平衡呢?
显然是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给你们讲师德师风的,是我这个告诉你们教师是如何伟大的“老师”。
(笑)
那么,会有人问:
“工资这么低,干嘛不转行了?
”
因为,我没有其他本事。
一则,我不像你们在座的大家,学历比较高,可以通过考公务员的方式离开教师这个队伍。
比如今天上午,我们这个班就有五个老师请假要参加公务员的考试。
老师给我打电话时我立刻同意。
原因很简单,即便是我们不同意,他们不还是要去考试吗?
因为,这是他们职业的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我无权干涉,更无权阻拦。
甚至我想,如果我们在座的几十名老师今天全部去考公务员,并且全部通过考试加入公务员队伍,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万一你们当中若干年后当了局长,市长,省长什么,至少还说自己曾经是一个教师,至少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关心我们教师这个群体,来关注教育这个行业。
所以说,面对青年教师的第二次职业选择我是赞同的。
是鼓励的。
当然,对我来说,我没有这个本事。
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能力,似乎离开教育这个行业也做不了什么像样事情。
即便今天,似乎也没有什么直到炫耀的业绩,除了同行的抬爱给了一些虚名之外,自己感到内存严重不足,很有点诚惶诚恐的感觉。
比如说,今天的课都没有备好,只有课件的一个标题和姓名,接下来,课件上什么都没有(惊讶,大笑)。
所以,我今天背了一口袋书,我想,如果忘词了,我就给大家一本一本推荐这些书。
(大笑)
一句话,我没有把教师这个岗位看的多么神圣,它与所有的岗位一样,都有一个基本属性——给我一口饭吃。
我家在外地,距离济源有360多公里。
我是中师毕业,沾计划分配的光来到了济源混口饭吃。
我很珍惜自己的岗位,无论是过去,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珍惜。
因为,我考不上公务员。
(笑)
我想在座的大家也是一样,甚至取得这个岗位的难度远比我要大。
当时,我们是计划经济时代。
中专、中师毕业就是公务员和教师,就等于有了饭碗,有了房子。
但你们现在不同,你们是赶上了市场经济,特别是国家对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使其与教育改革——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改变。
让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成了所有家庭和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
无论是什么学校毕业,都没有分配,都必须通过自己的竞争考试,你们就是通过考试进来的,之前,教育局没有向我们任何人发出邀请,并且明确提出要上山教书。
但我们大家都积极的参与,生恐自己考不上。
原因是什么呢?
应该和我一样——谋一个生路,有一口饭吃。
这看似一家极其简单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所有人都为之奋斗的事情。
毕竟,我们总不能大学毕业之后,还赖在家里让我们的父母养活我们吧。
所有说,今天能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了不起的。
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谋了一个生路,谋了一口饭吃。
虽然,这碗饭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吃,无论是塑料,还是木头碗,铁饭碗,但毕竟有了一口粥,勉强度日,勉强独立,这也就迈开了我们走入社会的第一步。
至于以后想去谋取更好看的饭碗,那些饭碗里的饭是否如同想象中的好吃,那时候再说。
但有一点,就是做一天教师,就要站好岗,不缺位,不失职。
要知道还有很多人想吃教师这个塑料碗里的稀饭,还没有机会呢。
当然,如果大家去第二次职业选择,我们鼓励,人让往高处走啊!
但是,进入公务员就一定比教师强吗?
我问一个问题,交通警察这个职业你愿意干嘛?
医院的医生你愿意干嘛?
农村管理区的负责人你愿意做吗?
你们都不愿意,我看是考不上。
(笑)
说句实在话,我们现在连一群小孩子都管不好,都难以沟通,如果你做了农村管理区的公务员你能与这群小孩子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么?
也许能,也许不能。
我看不能占大多数,这也是现实。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特点,如果我们整天放大它的不足,看不到它的长处,那么我们总有一天会被它压倒,会被这个岗位所淘汰。
当然,每种职业,每个岗位都有自身的特点。
医生有医生职业的特点。
比如全年无休,没有节假日。
这对自己来说是苦恼的,但对病人来说确实福音。
警察也没有节假日,并且越是节日,越是工作压力越大,这对他们来说是种无奈,但对民众来说,确实安全的保证。
而我们教师,基本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的孩子发展问题管理好,每当周一到周五,孩子们整整齐齐在坐在教室里学习,家长能够安心的工作,这就是我们的价值,如果警察、医生一样是这个社会分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我们教师这个职业,社会将是多么恐惧。
这不是我们本人有多高尚,而是这个职业很高尚。
但我们进入了这个行业,就应该按照这个行业特点,这个行业规律做人,做事,尽快的成长,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问心无愧,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满意,孩子喜欢的老师。
这不是那一个人的要求,而是客观要求。
二、教育育人与误人子弟
关于师德师风的话题。
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最大师德,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怠工而误人子弟就是失职,是最不能原谅的!
我小时候有一次发烧,给一个庸医判定为感冒,结果半个月后成了胸膜炎。
幸亏我家远方亲戚懂得医术,病情得到了控制。
但那个庸医的态度很好,每次都笑眯眯的,和蔼可亲。
但这有什么用呢,差点被他医死。
所以说,我们做教师的端好饭碗的第一要务就是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误人子弟,而是真正的能够教书育人。
这就我说的教书育人是最大的师德,误人子弟是最大的失职,简直是缺德。
试想,同是一班可爱的孩子,经过几年的学习教育,其他班的孩子个子高了,能力强了,但自己班的孩子个子也高了,但问题层出不穷,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习惯养成糟糕透顶。
你说你的科研能力强,有证书为凭;你说你的文章写的好,有报纸为证;你说你有理论,有报告为证。
但这些有用吗?
一个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学生,所有的东西等于零。
说轻了的失职,说重了是犯罪。
童年只有一次,我们小学老师手中的责任重如泰山。
虽然我们的饭碗装的饭不太值钱。
这也是我们严格要求大家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坚持完成培训作业,不断进行技能测试的原因。
我们想通过大家的努力,通过我们全体辅导老师的参与,通过一个周期的培训,让大家都自信满满的站在讲台上,有底气地说:
“我能做好你们的老师”。
俗话说“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
通过这两次学习、交流,有不少老师认为我们提出的培训要求过于严格。
比如第一次测试仅有两个老师得了A,这样下来自己的努力不是白费了。
不是白费,相反要更加努力。
我们所有的指导老师都是出于真心真意,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全盘托出,毫无保留。
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我们都是济源人,我们都关爱自己家乡的孩子,都希望这里的孩子得到均衡的好的教育。
但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名师,只能让这些少数名师们通过这种培训,通过这种严苛的考评测试,逼着大家完成一个教师必须完成的基本技能如写好字,备好课,读好书,做严师等。
前三个问题我们正在做,对于做严师我这里简单谈一下。
我理解的严师出高徒并非就是对孩子时时处处都要打骂压制。
就现代社会而言,作为教师是不允许的,即便作为家长也是要慎重的。
家长对孩子必要的惩戒是必要的,但不能多度,也不能弱化。
可是,我们教师的身份不同,职责也不同,我们对学生的严格与家长的严格是有区别的。
就教师而言,我们要严格对照孩子应该掌握知识和达到能力的标准,成为孩子成长标准的守护者。
不滞后,不拔高。
比如每段要求背诵的书会没有,要求写好的字写好没有,要求会读的书读没有。
总之,要对照听、说、读、写、背这五个纬度,对照课标要求,对照小学阶段必须达到的习惯养成,要人人达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的最低限度,比如小学生必备的75首古诗词。
要完成的145万字的阅读量。
这些底线标准我们落实没有。
孩子们的写字,阅读,表达,交往,勤奋,吃苦等基本要求达标没有。
孩子如果在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自豪地说,他们都达标了,那么你就是一个好老师,就是严师。
因为,你完成了自己岗位的教学使命。
学生的时间没有白费。
三、语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是语文教师,都是小学语文教师。
这里我想提几个问题,大家一起思考一下。
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语文?
(沉默,后有人回答说是“语言文字”)
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回答?
(沉默,似乎大家对这个没有思考过)
那么,我们来个填空。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章、学、化)你们同意哪一个?
结果来看,这四类各有一部分老师同意。
倒地那种是“正确答案呢”。
我们看一点资料:
“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
这些工具书,因都没有把“语文”作学科名来解。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最为中国最权威的词条解读的工具书《辞海》竟然没有编作注。
关于这种网络解读我不敢肯定,等我订购的《辞海》回来了我要确认一下再说。
另外一点就是目前出现三种解释即“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
这里没有提“语言和文化”这种“三国演义”的解读给语文解读者有了极大的随意性和空间,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中国会出现流派如此杂乱的语文大家、语文名师的原因吧。
从根本上讲,正是大家对语文解读的不同取向,才演绎出无限多的门派和主张,今天这个“绿色语文”,明天那个“素色语文”,今天这个“真语文”,明天那个“假语文”。
林林总总让我们可怜的语文老师东北西走,这里我想怯怯的问一句,请问这些名家大师们,语文到底是什么?
我先放下这个连《辞海》都容不了的天大的概念,再去追问第二个问题:
谁发明了这个盖帽的概念?
(还是沉默,教师对于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
我们这里在看一段资料:
据《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
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
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相比而言,我倾向于《国文》、《国语》的提法。
因为,这样至少让我们老师知道要教什么。
客观地讲,语文概念的提出,围绕教什么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后来有人提出了工具性,后来有加了个人文性,两个“性”一来,原本就模糊的语文概念,就更成了一团麻。
剪不断,理更乱。
直到2010版的课标修订上加了一个是“语言文字运用和实践的学科”。
似乎要给“两性”之争来一个了断,殊不知,对于“运用和实践”解释权争夺更为激烈。
甚至出现了“真假孙悟空”怪相。
不客气地讲,这都是“语文”这个概念大而化之引发的结果。
但无论这种争论如何,我们应该先去看看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老师》一文中对“国文”属性的界定:
“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维,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类”
无论对于语文属性解释权如何争论,有了叶老先生的这样的观点就足够我们一线教师用了。
我们完全可以不管那些专家的争论,只管按照“训练思维,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这两个基本路线,做好的课堂教学,至少保证我们语文教学的路线不会偏离主干道。
但遗憾的是,我们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有多少人是瞄准这两个维度进行教学的。
相反,我们不是进行思想的说教,就是僵死知识点的训练。
那里有什么思维训练,那里有什么语言文字习惯的训练。
甚至说,我们很多老师上课的思维逻辑都漏洞百出,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都极其微弱,又如何从思维训练的高度,从学生语言文学习惯养成的高度去训练呢。
这就是我之前通知大家认真阅读叶老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当然,这篇文章涉及到了很多语文和教育的很多根本性东西,但比较而言,我认为关于“国文科”属性定位的解释是最为重要的。
如果我们用这两点去评判我们的课堂,可以说有很多一部分是不合格的,这里包括网上的各类优质课。
四、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要求与教材呈现
围绕学科教学目标国家要编写各科的课程标准。
我们先通过一个图表。
看看这组内容:
(图略)我们都知道听、说、读、写是语文素养的四个维度
重要维度。
但我们从这个课程标准内容上可以看出少了一个“听”的标准要求。
现在暂时放下“听”的问题。
我们来看背和读;1-2年级要求背诵50篇,阅读5万字;3-4年级要求“背诵50篇,阅读40万字”;5-6年级要求“背60篇,阅读100万字”。
但我们的数据统计是1-6年级总的古诗背诵在58首,背诵的片段为58段,总字数为8498字。
文言文只有可怜的三篇,仅仅有243个字。
这与我们传统的“四书五经”等传统私塾的背诵量相比简直的天壤之别:
周易,二万四千二百零七字。
(或作一百零七字)
诗经,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
(或作三十四)
周礼,四万五千八百零六字。
仪礼,五万六千一百一十五字。
礼记,九万九千零二十七字。
左传,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
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
(或作一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不是要“复古”,不是弘扬什么死读书,死背书。
而是要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反思我们的现实,我们真的就可以把学生六年的大好时光浪费在浅层次的阅读上吗,他们真的不能在这样大好时光中多读点中国的经典,积累点古诗词吗?
前天,初中语文工作成员在一起交流时,大家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和畏惧。
甚至有点学生一个早读还背不了一首诗。
我说,这是背诵能力退化的缘故。
随着西方语文阅读理念的引入,大量阅读替代了必要的背诵,现在我们的孩子阅读习惯有了,阅读的量也够了,但他们在最佳的背诵时间段里却没有背诵,背诵能力严重退化,更为重要的在他们语言发展的黄金期,中国文言文接触的太少,而失去了建立良好语言感觉的时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多数时候是以文字的形成传承的,当然也有文物,但我们所有人都未必天天进入博物馆。
而对文言文必要的阅读至少让孩子不在对其陌生或恐惧。
试想如果能够建立起文言文的语言感觉,白话文是有问题吗。
我们对文言文的忽略直到导致了我们失去了通向中国古籍经典的钥匙,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们都读不通四大名著,这与他们的古文功底薄弱,与我们的语文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是有一定关系的。
这一点,单薄的语文教育脱不了干系。
这是我们的国情,与英美语言学习不同。
他们只有一种英语,没有古代英语。
而我们中国存在两种语言形式,一种的古代汉语,一种的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不读它们,我们清楚自己来自何处。
就会成为没有文化根基的现代浮萍。
但正是这种轻经典,轻背诵,再加上教材内容设计的缺陷,让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在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一个早上背不会一首唐诗是不正常中的正常现象。
除去社会上对阅读理念的理解偏差之外,我们的目前教材的编写也存在很大问题,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材编写者没有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来通盘设计教材内容,甚至在小学或初中,一个年级上下两册的编写都有若干个编写组来拼凑完成。
例如,整个小学阶段人教社只有3篇文言文,而到了初中一下子增加到39篇段。
这种极不合理的布局,让原本不接触文言文的学生一下子就栽在“之乎者也”上了。
再比如,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教材,按照课后背诵的要求来看三年级上下两册除去几个背诵你喜欢的片段之外,没有一篇明确提出让孩子背诵的文章片段。
对于这种轻视背诵的现象,我们会冠冕堂皇地说: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小学的负担是下来,但到了初中他们的负担又上来了,并且一来就是“五指山”。
一下子把孩子们压在“五指山”下,对文言文的恐惧演变成对语文的恐惧。
这种小学轻负担,初中超负担的恶果在人教社的教材使用区已经持续了十五年。
直到现在,我们课标已经出台了五年,我们千呼万唤的新教材还在“难产”之中。
正是鉴于这种现实,给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一个考验,如何在旧教材的框架中搭建出新课标的“房子”来。
我的经验就是多背,多读。
对于低年级,甚至整个小学阶段,要背字当头,在完成小学生必备古诗75首的基层上,多选优秀的古诗文甚至文言短文熟读成诵。
从心理上让学生接纳文言文,不害怕文言文,帮助他们初步建立古文的语感。
另外就是多读,课文要熟读,课外书要多读。
要注意浅显的儿童文学与经典名著的结合阅读。
防止孩子浅层阅读习惯的养成对经典阅读的抵触。
五、听、说、读、写、背的问题
之前,我们说的读多是一种默读、范读,这里要强调一下朗读。
现在多媒体上有一篇鲁迅的文章《雪》。
大家看一下,试着朗读一下(多次提示以后,还是没有老师主动登台。
最后在多次鼓励下,有老师读了一段)之后,我也朗读了一遍。
我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我朗读之前,大家都提到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不少生僻的字,不太认识。
并且语言生涩,很难读。
但是,当我朗读完之后,在你们听的期间似乎没有了刚才的感觉,反而感到这篇文章语言极其流畅,自然,听起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很有韵律。
这就引出一个我们经常忽略的问题——朗读。
如果说我们现在对背诵能力比较淡薄的话,那么我们对朗读能力的训练也是极其淡薄的。
如果有,最大也是拿腔作调的“有感情”的朗读。
这些与谁都没有关系,只与我们教师自身朗读能力差有关系。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对大家的朗读能力进行检查的原因。
试想,一个都在课堂上都不能范读的老师,怎么能称之为合格的语文老师呢?
由此,我们又因此刚才提及的一个话题——“听”的忽略。
这一点,被忽略的更为彻底。
不仅教材上没有涉及,甚至连课标这样的“国家底线”都忽略不计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经历。
我家在农村,没有电。
“唯一的电器”就是收音机。
我有一个嗜好就是听广播,什么都听,听评书,听相声、听广播剧,各类曲艺如什么《三国演义》、《白眉大侠》、《岳飞传》、《明英烈》、《燕王扫北》、《太平天国》、《曾国藩》、《三侠五义》、《官场斗》、《远方有绿灯》、《刑警803》、《秦琼打雷》以及各类戏曲等。
前段时间袁阔成先生去世了,我赶忙下载了他的360回的《三国演义》听了几回。
真是感慨万千,因为我是听着先生的评书长大的。
35岁以前我没有看过《三国演义》但我对三国的故事如数家珍,因为,我早已用耳朵“阅读”几十次。
直到今年暑假,为了完成四大名著阅读计划,我才第一次认真阅读阅读《三国演义》。
虽然与评书又很大区别,但我还是感谢评书,感谢那些评书艺术家们,感谢那个能听广播的年代,让电波在我看不懂书籍的时候同样享受了阅读的快乐。
正如莫言先生的一句话:
阅读从耳朵开始那样。
我的阅读,甚至说是语言感觉能力的培养就是在童年时期,在没有接触课外阅读之前就形成了,因为,我听了数千万的“声音文字”并通过这些文字引发了无数想象,这些都我目前对文学的喜欢,对文字的敏感有着极大的帮助。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让女儿不断的听广播,听古诗词,背古诗词,以此来提高她的语言感觉,特别是对古文的感觉。
下面我们一下听几段播音:
(听《窗边的小豆豆》、《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
这里我有一个要求,大家通过喜马拉雅听书软件下载一部《窗边的小豆豆》自己听一遍,如果可能的话,让你们的学生也听一遍,我就替孩子们大家谢谢大家了!
!
不可否认,我们语文投入时间最大的就是写。
似乎,除了写,我们真不知道要教学生什么东西。
其实,通过刚才的尝试我们发现,我们对“听”的训练太过忽略,对于“读”的要求也太多浅层。
而至于“说”似乎也没有太明确的要求。
对于“说”,我们教材和课标都有明确的要求。
比如课本上都有口语交际课。
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在所有的公开赛、观摩课中从来没有见过口语交际课。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还是在前年,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时,沁园的合河小学提出让我们上一节口语交际课,我让赵莉娟老师承担了这个任务。
我参加了全过程,后来有提出了一些意见。
算是完成了一个难得的邀请。
也就是如此,我在本次课程设计时,特意让赵老师专门拿出一个关于口语交际的一个报告给我们老师交流,其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市 青年 小学语文 教师 培训班 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