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docx
- 文档编号:24686847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58KB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docx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
大学城中心区(小谷围综合发展机会展文化共享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1项目背景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为提升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高等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
建设广州大学城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广州中心城市的“南拓”。
为了保护现有的城市结构并作为分散大都市区政策的一部分,城市未来将向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东面和南面发展。
广州的南面现状主要为农田、村庄和丘陵,将发展为新的会展区、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和一定数量的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工业区。
其中广州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将是广州大都市区南拓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广州大学城坐落在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总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围岛约18平方公里)。
大学城的发展应作为珠江三角洲整体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气候环境特征和现有自然风景。
广州大学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通过主要的区域高速公路和新建的交通系统,加强中心区和南岸发展区的可达性。
在这些发展的背景之下,大学城必将强有力的促进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
广州大学城的规划是基于各种组织原则和规划概念,包括:
“TOD(交通引导发展)”的概念,“组团生长”的结构概念,“网络组织”的功能概念,“生态优先”的设计概念和“数字化”虚拟城市的概念。
这些概念把广州大学城的空间结构组织成等级清晰的系统,形成了大学城发展的框架。
1交通引导发展
规划中有重要意义的是发展一个综合的交通系统,这个系统联系了多种交通方式,形成了城市交通向外延伸的网络。
地铁线从广州中央商务区向南延伸,从小谷围岛中心通过,是联系大学城和广州城市南拓轴的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主要的区域公路位于岛的东部和西部,服务于往返城市的车流,联系着通往各个大学校区的一系列环路。
沿着内环路,是一条轻轨铁路系统,在几个换乘的节点与地下公共交通连接。
放射性的道路和支路则进一步完整了交通的网络,构成一个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的交通系统。
2组团生长
作为“特殊功能的城”,广州大学城的功能布局围绕7个大学组团组织,其中的5个在小谷围岛。
“组团”的概念是设想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单元,内部拥有各种共享的设施和服务。
每个组团包含一个或几个大学,是一个集中的统一体,通过主要的道路、开敞空间和其它系统与其它组团相联系。
大学城的中心区规划中的组成部分,包含了服务于整个大学城的共享设施,作为组团开发概念的补组成份。
这个区域中有主要的商业服务设施、体育中心、中央图书馆,和其它许多重要设施,从而使大学城在广州都市发展中展现其独特的个性。
2.3开敞空间架构
“生态优先”的概念设定了为大学城的发展的基本原则:
创造一个综合了道路和开敞空间为一体的绿色网络。
道路的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结构组织起主要开敞空间,这些开敞空间成为连结不同组团的元素。
方案中央的生态公园,将成为广州大学城的“绿心”。
生态公园不只是一个用于休闲活动的开敞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一些在大学城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是一个综合而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园。
中央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体育中心,和大学城的科研中心都将使这个公园成为更有意义和象征性的去处。
生态公园的设计是两方面的结合:
把最复杂和成熟的学术生活空间和富于活力的开敞的自然环境整合成为一体。
与生态公园呈放射状相连的,是另外两个类型的开敞空间:
不同大学组团的主题公园和休闲活动场地,还有两个主要的线性公园,它们与从东西两条区域公路延伸出来的入口道路相平行。
这些公园的犹如绿色的手指的把不同大学的片段连成一体,使一个伸展的生态网络的发展成为可能。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保留了宽阔的沿河保护带作为主要的开敞空间。
在急速的城市化发展和现状郊区景观的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这种规划的方式将有助于减轻开发的负面影响,减少对珠江生态走廊的破坏。
4网络组织
把上述的概念结合起来,就得出一个复杂的富于活力的网络,它确定了广州大学城发展的基本框架。
我们相信,总体规划中的“网络组织”概念将成为知识和创意思想交流的重要物质基础,也就是说,最终成为在广州城市快速扩展中创造新的大学城的主旨。
3现状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
3.1山体
基地的地形呈现出珠江三角洲典型的特点:
平坦而轻微起伏的农田景观,众多小山丘。
小山基本上由多层的粘土和沙质土壤构成,有地面的植物和轻微的坡度(在20º-30º之间)。
这些山体在大学城的建设中必然会受到高强度开发的冲击,如自然植被的破坏、山脚的开挖等。
这种状况导致了两种开发基地的可能性:
第一种通常的方法,通过竖向上挖填和利用挡土墙和护坡来进行场平。
第二种:
尽可能保存现有的地形,对其做尽可能最小的分级和改造。
这种选择对现有的生态条件的影响更小。
当第一种选择在不可避免的高强度开发中趋于普遍的时候,我们的设计方案提倡尽可能实现第二种方式。
3.2水
大学城基地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拥有丰富的水,不论在地下还是在地表。
地下水含量丰富,浅埋,而且经常得到地面河流和降水的补充。
由于经常的热带降雨(大约1800mm/年)和人工的原因,基地内分布有许多的鱼塘。
这些池塘是现有景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形式上和颜色上与三角洲地区的丘陵地形形成对比。
3.3气候
广州大学城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仅几公里,年降雨量达1800mm,平均气温25-29℃,它有独特的机会去探索全天候环境和自然景观充分结合的潜力。
对于这个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供有遮盖的室外空间,避免大雨干扰的同时使人们尽情享受宜人的温暖天气。
这种特色空间的广泛运用,辅以当地植物的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能源,同时成为大学城在建筑特征上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3.4现状村落和道路
现状的村落和道路是岛上现有农业经济很有价值的元素,值得作为一份历史的财产进行考虑,并有潜力在新的开发中转变发展。
该项目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要把那些地域历史的片段整合到大学城的设计中来,就算可能危及一个全新城市环境的不可否认的单纯性。
现状的村落是有着强烈特征的场所,有着一些在当代发展条件下不可复制的独特的品质。
它们拥有多变的尺度,丰富的颜色和材质,会成为将来大量建设的有价值的参照物。
通过精心和尽责的再开发,他们可以成为吸引人的旅游景点,也可以提供新建设施无法完全满足的其它服务。
在本次深化方案中,我们根据近期建设规划将练溪村结合大学城建设博物馆进行改造利用,而艺术家村则建议与珠江国际电影中心相结合。
将成为文化会展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之相似的是现状的道路,沿路密植的行道树形成树篱,景色优美。
这些现状道路虽然与规划的路网不相协调,但在某些区域仍应该保留,作为一个成熟的城市景观的识别性的痕迹。
3.5交通
为了使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最充分的利用,在地铁和轻轨线的交点创造高效的换乘节点非常关键。
在这些地点应充分利用规划条件的优势设计主要的设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步行环境和尽可能减少汽车的使用。
中心区设计考虑到小谷围岛和大学城南部之间交通联系上的缺乏。
现状通过轮渡来解决,方案将保留并利用这一点,将其作为广州大学城的交通体系的一部分。
3.6中心区的道路系统
中心区现有道路系统的规划对地形缺乏考虑,规划路网的格网式布置,破坏了许多现状的山头和自然的地形情况。
这次咨询要求减少基地的竖向挖填,但路网布局的不可变性正导致了相反的结果:
中心区大多数的地形,特别是北部地区,一些植被良好的山头将被清除,或至少有很大改变。
道路系统规划的另一个问题在于所有综合发展区内相似布局的不断重复,把土地划分成相同大小的地块,过分的强调了中央大道作为中心区的组织元素的重要性。
这种设计决策的结果是,道路把所有的发展场所从中间分开,把汽车提到了一个不必要的统治地位。
中心区的设计应该努力实现汽车和行人的一种适宜的平衡。
城市设计总体概念
正如我们在咨询方案中所提出的,广州大学城中心区的设计基于两个互补的概念:
多中心轴线和水体生态廊道。
前者有机的组织起大学城各主要节点的开发项目,与此同时,后者利用基地现有的景观,创造出贯穿整个中心区统一并具有识别性的特征。
在我们的设计中,这两个概念的互为补充,确保了环境的多样化,和基地的场所感。
在城市设计的深化方案中我们依然坚持这两个基本理念,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论证。
同时,由于中央公园在中心区的重要地位,及对我们的设计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在吸收其他咨询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能的修改方案。
总体空间结构——多中心轴线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的开发建设是围绕其6.28公里的中轴线组织的。
然而,这条轴线并未作为一种连续的城市元素来实现,而是被河道和位于大学城中心的生态公园所打断。
整个中心区的规划被分割为断续的区段,彼此相对独立,只能由地铁系统使这条轴线真正具有结构合组织整个发展项目的作用,但这是一条不可见的虚轴。
我们提出的方案通过沿轴线在重要节点创造一系列的“中心”来改变这种状况。
各个中心都有其不同的功能特点,同时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服务于整个大学城。
因此,广州大学城中心区的发展中轴表现为一个各种不同场所的“集合”,他们共同形成丰富而协调的城市环境。
每个节点都是活动的中心,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能吸引不同的人群。
景观生态理念——湿地生态廊道
如上所述,湿地生态廊道作为一种设计理念,赋予整个大学城中心区以独特而具有识别性的特征。
(这里所谓的湿地包括水体及其滨水湿地动植物所共同形成的生态系统。
)
生态廊道贯穿于中心区的始终,由一系列的池塘水体及滨水湿地环境组成,利用在现有地形最低的区域(鱼塘,洼地等)改造而成。
这种布置使其可以利用重力作用来搜集雨水,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蓄水排洪的系统,部分消解高强度城市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对广州地区的暴雨强度做了进一步的计算,(见下表)大学城中心区的开发将制造大量的硬质表面,这一点连同广州地区大量的热带降水,将非常需要对排水进行有效组织和控制。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利用相互联系的具有蓄水能力的池塘,来解决不同地段所产生的多余降水。
)
这些池塘根据自然地形位于不同高度,犹如梯田,通过地下管道溢出控制和水位调节将它们联系起来。
这些池塘的特征,还表现为生长着各种草木的软质的边界(湿地),以及水位的持续变化。
一、土地使用
咨询方案强调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联系和土地利用性质的延续使中心区部分和周围环境相结合。
沿着边界布置的住宅可以很容易地和大学校园的大片住宅区相结合。
同时,可渗透的和开放的街区网格容易与周围的街区相联系。
住宅开发的规模将满足中心区一定人口规模的要求(2~3万人),同时为高校的教师及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居住选择。
中心大地块的鼓励综合开发,以形成特色的城市场所感。
适当调整地块的大小,为中心区的发展创造各种不同的可能。
方案的一个重要特点使对轴线的分段处理,并把关键的节点或者中心放置在每个分区的边缘,在彼此之间以及与周边环境(河流、山丘和水塘)之间建立联系。
基于生态优先的原则,湿地生态廊道的作为设计的关键,应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设计中利用现有的池塘水体和低洼地带精心安排,为周边的住宅及科研开发等用地提供了良好的景观,提高了土地的价值。
二、道路交通
把创造积极的场所放在优先的地位,而不是让汽车主导环境,这是我们的设计一个关键的方面。
我们在咨询方案中对中心区的道路系统做出了一些特别的调整。
考虑到中轴大道在交通分流上并不都是必要的部分,建议取消一些路段,为中心区主要的节点和设施的发展创造条件。
适当调整地块的大小,为中心区的发展创造各种不同的可能。
这种道路布局的修正适应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设计。
有着巨大尺度的超大地块提供了最大的弹性,可以容纳区域内其他中等大小的传统城市街块容纳不下的设施。
因此,中央大道的长度将被缩短,创造出具有不同尺度和城市特征的空间,有助于实现轴线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虽然一些发展地块在尺度上有所增大,但整个设计范围内所有步行的道路将被保留。
出于相似的目的,综合发展区的多数地块被缩小,从而改善其可达性,同时提供更适合特定建筑项目(居住、商业建筑、服务设施)尺度的发展地块。
多数情况下地块,每个基地根据具体条件从220米剪小至到120-150米不等。
因此,道路和步行系统被延伸,使中心区的交通更加流畅,更加有条不紊。
三、开敞空间及景观系统
设计原则
指导广州大学城中心区设计的主要原则就是把这一区段作为一个统一的整合的生态系统。
我们的方案正是着眼于创造一种新的“城市生态”,而非仅仅把生态的原则应用于有限的部分地区。
这种“城市生态”将城市开发和自然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个巨大而复杂生态系统。
这种方法内涵的另一个思想,即将这种概念作为整个大学城发展的模式。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最小化开发对基地地形的冲击。
限制对地形的改造,尽量利用现有地形条件,而非将其作为制约。
-充分利用现有气候条件引导设计,例如雨水和热带气候。
发展软质绿色景观:
在城市设计中尽可能少用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以及吸热的材料。
-提供连续的绿色空间以鼓励自然生态廊道的发展,减少高强度城市开发的负面影响。
-创造包括水体和绿地区域在内的连片开放空间,以形成热量吸收器以及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为景观开发和气候调节提供雨水保持系统。
-设计广泛的步行网络,利用公共交通减少汽车的负面影响。
-利用各种不同的景观环境提供多种生存环境(即包括人也包括动物)。
将湿地、城市公园、街道景观、森林、花园等相结合,鼓励发展一个综合的绿色网络。
这些原则的内在理念充分考虑了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所提出的“生态优先”原则,并将主要设计概念体现为,基于广泛的多层次的绿化网络,设计一种综合生态景观。
四、环境要素
构建生态的绿色网络是城市设计
-蓄水池塘:
如上所述,这一系统对于在现有气候条件下的进行开发建设和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创造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滨江公园:
河流的重要性的体现,即作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廊道,也作为人类发展富有意味的场所。
滨河公园把这一理念结合在多层次的动态的设计方案中,充分利用河流的动态特征(潮汐变化和水流速度),为大学城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滨水景观。
-相互联系的林荫大道:
作为与水体生态系统周边自然环境相对应的元素,林荫道的功能是将主要绿地区域联系为一体。
-东西向绿色廊道:
为了平衡南北向主轴线,我们对东西向轴线也非常关注,作为人工的自然保护地在方案中构思为一条连续的森林带,将设计中的沿主要通道的城市公园和生态公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现有树篱:
现有乡村景观中令人难忘的特色便是岛上起伏的道路两侧美丽的树篱。
我们的方案利用它们形成各区域间的另一层绿色联系。
7.1研究园区(综合发展北区)
为了给科学和技术营造一个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我们的方案建议把大部分研究活动集中在一个区域。
通过规划中的桥与生物岛相联系。
研究园区内有实验室、孵化空间、研究机构以及可以互相交流意见和信息的空间,这些空间把自然、生态和景观的日常工作空间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城市环境。
这个区域的焦点是研究交流中心。
乘坐环绕小谷围岛的地铁和有轨电车可以直接到达该处。
它包含有研究、金融商业,一个零售为主的购物中心,还有会议、集会以及其它交流活动的设施。
此外,还包括餐馆和一个400床的旅店。
该处是作为一个大校园里的小校园来设计的,其中有一条滨水生态走廊横向穿过。
虽然在一个矩形网格里排开,区域里的设计却是非常灵活的,可以随着发展进程而作出相应的改变。
尽管如此,方案建议把研究和科学相关部分放在区域的中间地段,以在交通上获得最大便利并加强该区域的特点。
这片区域以一条以绿色林荫道来为特征,拥有与周边大学的合作的便利条件,是研究机构和高科技公司首选的优良地段。
同时,林荫大道也把交流中心和位于生态公园边缘的科学研究中心联系起来。
科学研究中心在区域南端作为一个转折点将研究园延伸向生态公园的森林地带。
区域边缘的综合住宅区使整个设计成为具有综合的使用功能、全天候的城市区域。
这些居区供在大学城里工作的科学家、研究人员以及那些更愿意在校外高品质的城市环境中居住的教授们居住。
区域内配套有一所中学,两所幼儿园和零售商业等,满足生活区的各种需要。
大学中心区(综合发展南区)
大学中心区位于广州大学城地理位置的中心,发展内容包括大学城最重要的共享设施:
大学城管理中心、中央图书馆、主要的商业中心以及文化艺术综合体。
本区拥有运作良好的各类交通方式,位于河岸上的显著位置,是大学城最重要的节点。
地铁、轻铁和主要道路在此交汇。
位于该区北部边缘的是学术研究广场,此处集中了大学城的主要学术研究和管理功能。
正方形的广场作为一座连接生态公园各部分建筑的桥梁,形成了进入这个区的入口空间。
在轴线上,一条由培训学院和相关建筑限定的绿色林荫大道有图书馆一直伸延至该区的焦点:
半室内的步行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是一个混合使用的综合体,重点发展零售商业和娱乐业。
沿着南北主轴线,一条三层通高半室内步行通廊/步行街将三层的商业活动空间联系在一起,这条步行通廊遮荫挡雨的同时更向室外和湿地景观开敞。
除了零售以外,大量不同种类的建筑和功能也包含在商业中心中:
包括为金融服务业服务的商业办公楼,影剧院,饭店及露天餐饮,会议中心,以及一个400个房间的酒店。
商业中心北端以一公共广场作为开始,广场是商业中心主要的交通枢纽。
在此设置的车站是地铁四号线、七号线及中环路有轨电车系统的换乘中心。
在商业中心的南端是一个下沉广场,它从外环路下穿过,与另一侧的文化艺术广场相联接。
文化会展及会展区
文化会展区的建设项目围绕中心的文化艺术广场安排,并充分结合现有的练溪村及艺术家村(在练溪村及艺术家村的专题报告中将具体阐述)。
两翼的地段则作为河畔公园与整个小谷围岛的滨水绿地系统融为一体。
文化艺术广场汇集了艺术、历史和科技,是大学城中心区的节点场所。
广场西侧部分保留了一座小山,博物馆,音乐厅和文化中心环绕着中央广场,广场逐渐向水边跌落,在不同标高形成不同的主题。
并设置相应的雕塑。
广场可以举办各种各样文化活动的,例如艺术展览和室外表演等。
两个原有的村落将被整合入文化广场,其中部分将保留并改造以适应该区新的用途。
通过原有建筑的翻新和加固,方案力图尊重该地区的历史,并利用原有基地特色。
设计中将开敞空间体系的结合进来,作为对高密度开发的均衡,进而减轻了中心带城市活动的强度。
生态走廊水系贯穿期间,展现出多种多样的景致,从而丰富了整个地区的景观感受。
河畔公园是大学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园通过景观设计与文化艺术广场相结合为一体。
使得中心区与连绵的沿河绿带紧密联系。
公园中各层不同材质和植物配置的绿色平台通过一道道蜿蜒的步行栈道逐层向江面跌落,为步行者展现出多层次的环境景观。
与此相连的轮渡码头,将公园与河对岸的大学城南区也联系到了一起。
最后,大学城中心区中相当比例的土地被用作居住,包括住宅、便利零售和幼儿园。
在该区两侧,多种住宅类型以花园和庭院为中心环绕布置,以充分利用设计的休闲娱乐设施(公园、服务及交通设施),确保形成有活力的混合使用区。
第三部分:
练溪展览中心及珠影国际影城
重点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重点地区
近期建设项目
立项依据
总平面
道路交通规划
绿化系统规划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防洪排涝规划
竖向规划
技术经济指标
工程量、拆迁量和工程总造价估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州 大学城 中心区 城市设计 深化 控制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