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4686549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558.21KB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湖北省十堰市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
B.豌豆先开花后受粉
C.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
D.豌豆存在杂合致死的现象
【答案】A
【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A正确,B、C、D错误。
2.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细胞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B.两大遗传定律的提出过程均使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C.病毒和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真核生物的遗传也未必遵循
D.两大遗传定律的提出离不开孟德尔严谨的思维,与其所选实验材料关系不大
【答案】D
【解析】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A正确;两大遗传定律的提出过程,使用的研究方法均为假说一演绎法,B正确;病毒和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细胞质基因的遗传不遵循,C正确;两大遗传定律的提出离不开孟德尔严谨的思维,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实验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D错误。
3.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0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0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答案】D
【解析】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身高不同,反之,基因型相不同的两个人,也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导致身高相同,A正确;在缺光的环境中,绿色幼苗由于叶绿素合成受影响而变黄,B正确;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均为ii,两者均为纯合子,所以后代基因型仍然为ii,表现为O型血,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正确;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由于亲代是杂合子,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环境、性状
【名师点睛】结合“基因型+环境=性状”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时,注意各项描述个体间的异同是基因型决定的,还是环境变化引起的。
4.下列关于测交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测交得到的子代都表现为显性性状
B.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C.通过测交得到的子代都能稳定遗传
D.通过测交得到的子代的性状表现相同
【答案】B
5.下图是基因表达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的是
A.过程①在植物细胞中能发生在叶绿体内
B.过程①是转录过程,产物包括mRNA、rRNA和tRNA
C.过程②在核糖体上进行,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D.上图中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
DNA→RNA→蛋白质
【答案】C
【解析】过程①表示转录过程,其产物包括mRNA、rRNA和tRNA,在植物细胞中能发生在叶绿体内,A、B正确;过程②表示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C错误;上图中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DNA→RNA→蛋白质,D正确。
6.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因子B控制,但只在男性身上表现。
一个非秃顶男性与一个女性结婚,生下的男孩长大以后表现为秃顶,则这个女性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A.bbB.BbC.BB或BbD.BB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
一个非秃顶男性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该男子与一个女性结婚,生下的男孩长大以后表现为秃顶,则该男孩必然含有来自母亲的遗传因子B,因此这个女性的遗传因子组成是BB或Bb,C正确,A、B、D均错误。
7.从某个种群中随机选取12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为40、60和20个,则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A.58.3%和41.7%B.41.7%和33.3%
C.41.7%和58.3%D.60%和40%
【答案】A
【解析】由题意知,该种群中,BB=40个,Bb=60个,bb=20个,因此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是(40×2+60)÷(120×2)×100%=58.3%,b的基因频率是(20×2+60)÷(120×2)×100%=41.7%。
故选A。
考点:
基因频率的变化
点睛:
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其等位基因的比例,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种群中的该基因数目÷(该种群个体数×2)×100%.
8.科研人员通过杂交实验研究某种矮脚鸡矮脚性状的遗传方式,获得如下结果。
下列相关推断合理的是
组合
矮脚♀×高脚♂
高脚♀×矮脚♂
高脚♀×高脚♂
矮脚♀×矮脚♂
F1
矮脚
28
43
-
186
高脚
26
48
60
94
A.矮脚为隐性性状B.该种鸡种群中的矮脚鸡均为杂合子
C.矮脚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D.矮脚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答案】B
【解析】第四组中,矮脚♀×矮脚♂→后代出现高脚,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矮脚相对于高脚为显性性状,A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中矮脚鸡均为杂合子,B正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正交(第一组)和反交(第二组)的结果相同,说明矮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错误;矮脚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数据推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各组亲本的基因型,同时能根据正交(第一组)和反交(第二组)的结果推断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在的位置。
9.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C.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答案】A
【解析】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相关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A正确;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在人工选择下,都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B、D错误;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C错误。
10.下图所示为某种生物的甲、乙细胞中都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甲、乙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亲代体细胞的相同
B.细胞乙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
C.细胞甲中的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细胞板的两侧
D.细胞甲、乙继续分裂都能形成含有8条染色体的细胞
【答案】A
【解析】依据细胞中的染色体的行为特点可推知:
细胞甲、乙分别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有丝分裂的中期,二者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亲代体细胞的相同,A正确;联会、形成四分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而细胞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B错误;细胞甲中的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C错误;细胞甲继续分裂能形成含有2条染色体的子细胞,细胞乙继续分裂,进入到后期,因着丝点分裂,能形成含有8条染色体的细胞,D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并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据此明辨图中细胞所示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一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性与一正常女性结婚后,其所有男性后代均正常,但是所有女性后代都患该病。
若其女性后代与正常男性结婚,他们下一代的表现可能是
A.健康的概率为1/2
B.患病的概率为1/4
C.男孩的患病概率为1/2,女孩正常
D.女孩的患病概率为1/2,男孩正常
【答案】A
【解析】一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性与一正常女性结婚后,其所有男性后代均正常,但是所有女性后代都患该病,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若相关基因用D和d表示,则该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性与一正常女性的基因型分别是XDY与XdXd,其女性后代的基因型为XDXd。
该女性后代与正常男性(XdY)结婚,他们下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DXd∶XdXd∶XDY∶XdY=1∶1∶1∶1。
可见,他们的下一代中,健康的概率为1/2,患病的概率也为1/2,A正确,B错误;男孩的患病概率为1/2,女孩正常的概率为1/2,C错误;女孩的患病概率为1/2,男孩正常的概率为1/2,D错误。
12.下图表示基因型为RrYy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其中各种雌配子的数量相等,各种雄配子的数量也相等。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R与r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基因R与Y组合在一起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B.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F1的基因型有16种
C.F1中,纯合子占1/4,基因型不同于亲本的占1/2
D.F1表现出的各种性状既与细胞中各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又与环境有关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基因R与r分离、基因R与Y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A错误;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F1的基因型有9种,B错误;F1中,纯合子占1/4,基因型不同于亲本的占7/16,C错误;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型与表现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F1表现出的各种性状,既与细胞中各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又与环境有关,D正确。
13.果蝇的红眼基因(W)对白眼基因(w)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
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
B.F2白眼果蝇中既有雄性,又有雌性
C.F1全为红眼果蝇,F2出现性状分离
D.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和性染色体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F1的基因型为XWXw、XWY,全为红眼果蝇;F1雌雄果蝇交配,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WXW∶XWXw∶XWY∶XwY=1∶1∶1∶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眼∶白眼=3∶1,可见F2出现性状分离,F2白眼果蝇均为雄性;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表现为伴性遗传。
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点睛】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现象及解释
14.下列不属于遗传病的是
A.红绿色盲B.21三体综合征
C.夜盲症D.抗维生素D佝偻病
【答案】C
【解析】红绿色盲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A、D错误;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所致,不属于遗传病,C正确。
15.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实验后,含32P的是
A.少数子代噬菌体的DNAB.部分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C.全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D.全部子代噬菌体的DNA
【答案】A
【解析】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
据此,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并结合题意可推知:
如果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复制出来的子代噬菌体,只有少数噬菌体的DNA含有32P。
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
①熟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②解题时一定要看清标记对象是噬菌体还是细菌,而且要明辨标记的是哪一种化合物。
噬菌体亲、子代个体与细菌之间的同位素标记关系如下:
项目
DNA
蛋白质
DNA和蛋白质
亲代噬菌体
32P
35S
14C、3H、18O、15N
细菌
31P
32S
12C、1H、16O、14N
子代噬菌体
32P、31P
32S
C、H、O、N两种都有
16.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形成的
B.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C.DNA分子的两条核糖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成双螺旋结构
D.G的含量为30%的双链DNA分子比T的含量为40%的DNA分子稳定性强
【答案】C
【解析】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A正确;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据此可推知:
双链DNA分子中嘌呤(A和G)数等于嘧啶数(T和C),B正确;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成双螺旋结构,C错误;DNA分子含有的氢键数越多,其结构越稳定,在每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对A与T之间有2个氢键,C与G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G的含量为30%的双链DNA分子含氢键数比T的含量为40%的DNA分子的多,因此稳定性更强,D正确。
17.下图是翻译过程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可以发生在原核生物细胞中
B.结构①②③均可能含有尿嘧啶碱基
C.①上的密码子共有61种,也有61种③与之互补配对
D.结构①②可同时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
【答案】C
【解析】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核糖体,可以发生图示的翻译过程,A正确;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结构①②③分别为mRNA、核糖体、tRNA,而核糖体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B正确;①所示的mRNA上的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61种,也有61种③所示的tRNA与之互补配对,C错误;结构①所示的mRNA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②所示的核糖体,可同时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忽略了终止密码子不能编码氨基酸而导致对C选项的误判。
RNA含有4种碱基,而m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因此密码子有64种,其中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不能编码氨基酸的终止密码子有3种;tRNA上的反密码子能够与它所搬运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18.某生物DNA分子上,某个基因a的一条链中C+T/G+A=1.25,另一基因b的一条链中A+T/C+G=1.25,那么和它们互补的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例依次分别是
A.1.25和1.25B.0.8和0.8C.0.8和1.25D.1.25和0.8
【答案】C
【解析】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一条单链中C+T/G+A的值与其互补链中的C+T/G+A的值互为倒数,A+T/C+G的值与其互补链中的A+T/C+G的值相同。
若某个基因a的一条链中C+T/G+A=1.25,另一基因b的一条链中C+T/G+A=1.25,那么和它们互补的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例依次分别是0.8和1.25,A、B、D均错误,C正确。
19.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含有15N的子代DNA分子占1/16B.只含有14N的脱氧核苷酸链有30条
C.含有14N的子代DNA分子占15/16D.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480个
【答案】B
【解析】已知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共有A+T+G+C=200个碱基,其中C=60个。
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该DNA分子中,C=G=60个,A=T=40个。
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共产生24=16个子代DNA分子。
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这16个DNA分子中,有2个DNA分子的1条链含15N、另1条链含14N;余下的14个DNA分子的2条链均含14N。
综上分析,含有15N的子代DNA分子占1/8,A错误;只含有14N的脱氧核苷酸链有30条,B正确;含有14N的子代DNA分子占100%,C错误;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24-1)×40=600个,D错误。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DNA复制的有关计算:
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一个被15N标记的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20.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理:
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
B.解离:
用卡诺氏液使洋葱根尖解离
C.染色:
改良苯酚品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
D.观察:
绝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低温诱导的原理都是抑制纺锤体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导致细胞不能正常产生子细胞,A错误;用95%的酒精与15%盐酸配制的解离液进行解离,以使细胞相互分离,用卡诺氏液的目的是固定细胞形态,B错误;改良苯酚品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可观察到少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错误。
21.已知一段mRNA上有30个碱基,其中A和C共有12个,那么转录它的DNA分子中G和T的总数、该mRNA翻译合成多肽链时应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A.12、9B.12、10C.30、10D.30、9
【答案】D
【解析】已知mRNA共含有A+U+G+C=30个碱基,其中A+C=12个,则U+G=18个。
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转录它的DNA分子的模板链中T+G=12个、A+C=18个,非模板链中T+G=模板链中的A+C=18个,所以转录它的DNA分子中G和T的总数是30个。
该mRNA上有30个碱基,而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编码1个氨基酸,因此由该mRNA翻译合成的多肽链是由1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0—1=9个。
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2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答案】D
【解析】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A正确;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的婚配仍然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所以并没有生殖隔离,B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会淘汰部分个体,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的基因只是这个物种含有的全部基因的一部分,D错误。
23.下图表示发生在细胞内DNA上的一种碱基改变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B.该DNA的结构一定没发生改变
C.该DNA的热稳定性一定不变
D.该细胞内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
该DNA结构的这种改变属于碱基对的替换,若发生在DNA分子中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上(基因之间的区域),则没有发生基因突变,一定不会引起生物性状发生改变,若发生在DNA分子中的基因上,则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由于多个密码子可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则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发生改变,A、B、D均错误;DNA的热稳定性的高低与氢键数目的多少有关,该DNA结构的这种改变,没有改变氢键的数目,所以该DNA的热稳定性一定不变,C正确。
24.下图甲、乙、丙表示生物体内三个重要的生理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的b链和c链中的碱基序列相同
B.图乙中的f链可以作为转录的模板
C.图丙中翻译的方向是A端→B端
D.在同一细胞中,图乙和图丙所示的过程不可以同时发生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甲可知:
b、c链是分别以a、d链为模板合成的DNA子链,因此在正常情况下,a链和c链、b链和d链中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A错误;图乙中的f链为mRNA,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B错误;丙图中的m、n均为正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l链为mRNA链,根据“n长于m”可知,图丙中翻译的方向是A端→B端,C正确;在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图乙所示的转录过程和图丙所示的翻译过程可以同时发生,D错误。
【点睛】解答该题的易错点在于:
①图丙中核糖体与mRNA结合的先后顺序及其移动方向的判断,判断的依据是根据多肽链的长短,长的翻译在前,接近核糖体移动方向的终点过度繁殖;②忽略了原核细胞没有核膜而误认为在同一细胞中,转录和翻译不能同时进行,进而导致对D选项的误判。
25.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
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
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B.保护区内藏羚羊数量增加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种群基因库
D.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两个保护区因存在地理隔离,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且两个种群间没有影响,加之两个保护区内的食物和栖息条件存在差异,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同,A错误;保护区内藏羚羊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错误;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使其种群基因库增大,丰富了种群基因库,C正确;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D错误。
26.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C.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B
【解析】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B正确;
C、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点睛:
据图分析: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27.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发生在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
B.一对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但一对同源染色体存在基因重组
C.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基因重组
D.有丝分裂过程中一般不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A
....................................
2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病是指基因结构改变而引发的疾病
B.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C.致病基因的鉴定对预防各类遗传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D.遗传病再发风险率和遗传病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十堰市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调研 考试 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