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目标.docx
- 文档编号:24686048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61.67KB
发展目标.docx
《发展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目标.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目标
第一篇发展目标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任务。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7亿元,“十五”年均增长9.5%,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533元(突破1000美元),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
全部工业增加值五年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14%。
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200万吨左右,优质粮食种植面积比重增加,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3%,“十五”计划预期目标基本完成,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
城镇化率达到33%,年均增长0.9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五”计划城镇化率达到30%的预期目标。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98亿元,年均增长9.4%,其中市本级突破6亿元,为“十五”初期的3倍,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2%,五年累计完成369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3倍。
五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7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60万亩,粮食仓储能力30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8万吨,新改建公路33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6.7公里,比“九五”末新增162.3公里,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薄弱环节明显改善。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农村税费、粮食流通、投融资、财政、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效果,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8‰和4.5%以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14元和7220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了618元和3131元,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可持续发展得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五”计划目标
“十五”实际
绝对量
增长%
2005年实际
年均增速(%)
生产总值(亿元)
362
10
407
9.5
人均生产总值(元)
7300
8533
三次产业结构
实现“三、二、一”结构
29.7:
40.3:
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61(累计)
10
369(累计)
27.2
城镇化水平(%)
30
33
年末总人口(万人)
492
482
人口自然增长率(‰)
8.5
5.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680
5
2714
5.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640
5
7220
12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13000(累计)
10
21575(累计)
25.6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
9200(累计)
7804(累计)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4.5
注:
①生产总值及人均,计划目标为2000年价格,2005年实际数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增长快、城乡面貌变化大、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开放引进资金增幅最高、人民群众收入增加最多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经过这五年的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又跃上了一个大台阶,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开封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阶段,我市经济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发挥后发优势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体制性障碍将进一步消除,经济内生机制进一步完善,整个经济社会将更具活力和效率;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纵深推进,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力度加大,国家投资将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农村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对我市的发展极为有利,同时,沿海发达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供应紧张等因素制约,部分产业正在加速向内地转移,港澳台投资越来越多地进入中部地区,为我市扩大招商引资、聚集生产要素、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原城市群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郑汴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快速推进,省委、省政府将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布局、城镇和土地规划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开封必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开封的发展,提出要在我们手里把开封建设好、发展好,使之成为现代化的城市,要采取特殊措施促进开封发展,把振兴开封作为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来实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从我市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看,随着开封至新郑机场高速公路的建设,加上连霍、日南、大广三条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开封将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与全国几大经济圈的联系更加紧密;作为我省的老工业基地,开封具有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和一支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农产品、劳动力和水资源丰富,为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历史悠久,知名度高,文化积淀深厚,有利于扩大开放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汴西新区开发力度的加大和郑州至开封城市间连接通道的建设,郑汴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市加快城市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外开放的大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末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开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总体上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看到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不强。
二是农业生产粗放,工业产业层次低,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支柱产业不强,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三是投资规模小,经济外向度低。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加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三农”问题仍然突出。
六是就业再就业压力大。
七是关键领域和环节的改革还相对滞后等。
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时期,全市上下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认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解贯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工作紧迫感,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发展目标和任务
根据《中共开封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汴、开放引进、旅游带动、加快城镇化步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在创新中跨越,在开放中振兴,在奋斗中崛起,为实现开封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开封市在“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功能定位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设备制造基地,文化、旅游、教育中心;中部地区旅游休闲城市。
要按照这一功能定位,努力把开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新老城区各展风采、宋都古城个性鲜明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休闲之都。
据此,我们提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大力实施“12345”工程:
即强力开发一个新区(汴西新区),重点实施两大战略(工业强市和开放引进),全力打造三个中心(文化、旅游、教育中心),加快推进四大进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做大做强五大产业(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设备制造)。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7:
48:
35;改革开放取得新的成就,国有企业、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和谐社会取得显著成效,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取得新的进展,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大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针对我市工业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改造和提升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副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集约化程度。
——全面发展服务业。
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努力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高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和我市“三横三纵”的交通优势,加强能源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大力推动郑汴一体化发展进程,努力实现六个对接。
以建设开封特大城市为目标,强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汴西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宋都古城复建工程,提高城市品味。
完善城镇体系,充实城镇功能,加强城镇管理,壮大城镇经济,增强城镇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带动和辐射作用。
——大力实施改革开放。
深化国有企业、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等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坚持东引西进,加强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在积极拓展东部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中西部市场。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管理,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党的领导和民主法治建设,治理和改善经济环境,确保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奋斗目标和任务,我们要始终做到“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跨越。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四是坚持科教兴汴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五是坚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彰显宋都古城特色,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提升开封核心竞争力。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活力,构建和谐开封。
专栏2“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亿元)
407
750
13左右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元)
8533
15000
预期性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3.98
27
14以上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28.9
(累计369)
390
(累计1300)
25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36(累计)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4.5以内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百分点)
30
35
导向性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
52
65以上
导向性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36.3
45
导向性
城镇化率(%)
33
48
导向性
初中阶段入学率(%)
97
98
预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49
85
预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0
约束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27
31.2
约束性
年末总人口(万人)
482
500以内
6‰
约束性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1.58
1.26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0.8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17.7
24左右
导向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75
预期性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0
预期性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6(累计)
20以上
预期性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2(累计)
20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05年价格)
7220
10000
7
导向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005年价格)
2714
3800
7
导向性
注:
规划指标的属性
导向性指标,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意图,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约束性指标,主要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完成。
第二篇经济结构
第三章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走切合开封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推动优势资源转化和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第一节培育“四区一带”,壮大骨干企业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结构优化升级、企业集群带动、区域协调推进的战略要求,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含黄龙工业区)、杏花营工业区、边村工业区、汪屯工业区四个工业聚集区和尉氏—通许—杞县—兰考纺织产业聚集带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设备制造基地。
“十一五”末,形成以“四区一带”为主体、五大产业为主导、各县域工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
要紧紧抓住中原城市群和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建设的战略契机,重点推进杏花营工业区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向工业区的聚集,增强开封在郑汴洛工业走廊中的支撑作用。
依托重点企业,坚持项目带动,加强企业购并、联合、重组,打造名优产品和强势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重点抓好尉氏棉业集团、京源公司、开封炭素公司、开药集团、开封万润、汇源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培育尉氏棉业集团等1—2个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汇源集团、开药集团等10—15个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培育晋开公司等2—3家上市企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第二节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
纺织业。
重点抓好尉氏纺织工业基地、兰考城南纺织工业园及开封县服装工业城等项目建设,大力扶持尉氏棉业集团、尉氏纺织有限公司、天隆纺织有限公司、华银纺织有限公司、杞县金华棉业等一批重点企业。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资源优势,拉长产品链条,大力发展气流纺、精密纺、织、染整服装等终端产品,加大印、染、服装加工、纺织机械设备制造和配件加工等行业产品开发,实现我市棉纺行业一体化,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向高附加值、高创汇产品转移。
“十一五”末,我市纺纱达到200万锭的生产规模,纺织工业销售收入170亿元,利税24亿元,把我市建成河南省纺织工业基地。
食品业。
要立足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养殖业兴旺发达的优势,坚持面粉加工、肉类加工、奶类加工、果蔬饮料加工、蔬菜加工为主的发展方向,支持传统农区发展工业。
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大的合作,继续扶持汇源集团、开封万润、天丰面粉、正大集团、中原皓月、杞县联富等食品加工企业,加快开封县食品工业区和杞县蒜业集团建设,形成初、深、精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整合清真食品资源,以长春皓月落户开封为契机,把开封培育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清真食品加工基地。
“十一五”末,我市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利税达到15亿元,把我市建成中原城市群的食品工业基地。
化工业。
要以晋开公司、开化集团、东大化工集团、兴化精细化工厂为依托,充分利用在优质原料煤、基础化工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生产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及系列产品。
“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煤化工工业,以晋开公司、炭素公司为龙头,进一步扩大合成氨、硝酸、硫酸及氨加工下游产品规模,同时加快高效复合肥、专用肥开发生产。
精细化工要以东大化工集团为龙头,依靠平煤集团的支持,进一步扩大离子膜烧碱、氯碱化工下游产品的生产规模,利用富余氯气、甲醇为原料开发用于农药、医药、染料有机合成和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有机中间体等产品,使东大化工集团成为氯碱行业规模较大、下游产品最丰富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十一五”末,我市煤化工产品总氨能力达到36万吨,甲醇达到30万吨,硝酸磷肥达到35万吨,离子膜烧碱能力达到20万吨,我市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利税12亿元。
医药业。
以开药集团、前锋制药、康诺药业、开抗药业为依托,扩大现有强力霉素、头孢匹罗等抗生素原料药生产能力,提升我市化学原料药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现代中药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天地药业、金氏药业等重点企业发展,加强对双黄连、醒脑静、三胶等传统药品的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规模,加大治疗病毒、肿瘤、心脑血管等中药新药的研制力度,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医药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新药引进和开发,提高我市医药工业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中原城市群医药工业基地。
“十一五”末,我市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利税达到10亿元。
机械设备制造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发挥机械设备制造业在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
抓住开封成为省定中部崛起8个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加大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依托空分设备、高压阀门、精密流量仪表、大型粮食加工成套设备等在全国同行业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设备制造基地。
重点抓好6万立方米/时大型空分设备、核电站及600MW超临界火电站用阀门、智能化气体及天然气流量计、年产100套大型机电一体化粮食深加工设备等项目建设,促进技术升级,增强竞争力。
“十一五”末,全市机械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6亿元。
专栏3五大支柱产业发展重点
★纺织工业。
培育尉氏—通许—杞县—兰考纺织产业聚集带、大力发展气流纺、紧密纺、织、染整服装等终端产品。
★食品工业。
重点发展面粉、肉类、奶类、果蔬饮料、蔬菜加工等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中原皓月、开封万润、天丰面粉、汇源集团等企业。
★化工业。
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及系列产品。
重点培育发展合成氨、甲醇、硝酸磷肥、离子膜烧碱等产品。
★医药工业。
重点培育开药集团,发展强力霉素、头孢匹罗、双黄莲、醒脑静、三胶等产品。
★机械设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大型空分设备、高压阀门、精密流量仪表、大型机电一体化粮食深加工设备等。
第三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高端产品、最终消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逐步改变我市工业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流的状况,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设备制造为支撑的五大产业格局。
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有限目标,立足于现有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方面的基础和优势,重点投入开发形成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重点产品。
积极开展区域间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开发与合作,建设和完善杏花营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的基础与辅助设施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十一五”末,建成企业技术中心10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
第四章加快农业现代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专用粮食作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加强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级大型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
积极扩大优质农产品比重,“十一五”末,全市优质农产品率达到70%,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50万亩。
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
继续抓好尉氏县贾鲁河滩蛋鸭、通许县瘦肉型猪、开封县吉利蛋鸡等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加大沿黄绿色奶业示范带建设力度,加快规范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
继续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无公害水产品。
“十一五”末,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规模养殖占养殖业的比重达到50%。
进一步抓好特色农林业的发展,集中布局,连片开发,规模经营。
重点扶持瓜菜、林果、花卉等产业的发展,扩大“金杞大蒜”、“汴梁西瓜”、“绿鸿蔬菜”、“金澳花生”等品牌的知名度,努力培育更多的品牌产品。
继续做好开封菊花新优良种繁育基地及基因库建设项目,把菊花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开封花卉业的龙头。
“十一五”末,建成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6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5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50万亩。
第二节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