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中国传统史学.docx
- 文档编号:24684785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1.16KB
第7章中国传统史学.docx
《第7章中国传统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中国传统史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7章中国传统史学
第七章中国传统史学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生说:
“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课,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
”(《新史学》)我们现在的处境已大异于梁先生所处的时代,但是他强调读史的呼吁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
第一节传统史学史
一、萌芽时期
先秦时期是我国史学的萌芽时期。
萌芽期的史学载体:
(1)史官记载。
(2)甲骨文。
(3)金文;
(4)简牍;
(5)史书。
商周两朝都设置有史官,负责记录统治者的言论和事迹。
《礼记·玉藻》: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汉书·艺文志》: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两书虽然把左右史的职掌说得相反,但都反映了古代史官随时记录统治者的“言”和“事”。
据统计,甲骨文使用单字约4500个,目前已认识1700个左右。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共著录甲骨文41956片,是学习和研究甲骨文的重要工具书。
金文即青铜器铭文。
简者只记作器者名,不过几个字;详者或记事功,或录训词。
一般来说,百字上下的铭文占了相当多的数量,文长者不过三四百字。
现代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金文诂林》《金文大字典》,是研究金文的重要工具书。
商代文字主要书写在龟甲上,周代文字主要书写在竹简上。
但是,商王朝文史流传极少,周王朝则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始有完整史料传承下来的朝代。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历史记录的积累,各国修史蔚然成风,如《夏书》、《商书》、《周书》、《逸周书》、《周语》、《齐语》、《楚语》等。
先秦时期比较成熟的历史文献是《春秋》。
《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系统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但它叙事简略,局限于天人关系、礼乐制度、统治者内部,至于古代文化及下层劳动者,或概不记载,或语焉不详。
严格说来,先秦史籍在体裁、体例、内容、范围以及语言、文字诸方面都存在问题,尚属萌芽阶段。
二、成熟时期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熟时期。
1、编纂水平提高
首先是体裁创新。
如纪传体《史记》和《汉书》,编年体、典志体《三国志》,地方志《华阳国志》,舆地书《水经注》。
其次是详今略古。
作为修史原则,详今略古在《尚书》、《左传》中已有体现,在《史记》中反映得更为典型。
《史记》纪、传、表、志,均是愈古愈略,愈近愈详。
这是司马迁厚今薄古、古为今用思想的体现。
其三是融汇古今典籍。
《史记》和《汉书》的内容所以丰富,与它博采众家史料有直接关系。
《史记·太史公自序》: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史记》采用文献不下百种。
其四是综合古今学术。
《史记》不仅写政治,也写学术,对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均有专门记述,开启了学术史编纂之先河。
2、史学理论发展
史学理论是史家编纂历史文献的指导思想,史学理论的高下直接影响着史籍编撰水平。
与先秦相比,这一时期史学理论有显著的进步。
例如,为什么要编纂历史文献?
先秦史家未直接答复,西汉以来则日趋明朗。
司马迁提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少卿书》)范晔主张:
“正一代得失。
”(《狱中与诸甥侄书》)
3、历史文献增多
这一时期,史家辈出,竞相著述。
例如修东汉史者12家,修三国史者16家,修晋史者23家,修十六国史者30家,修南北史者22家。
因此,西汉以后史籍猛增,至隋代时已达874部、16558卷之多。
西汉以来中国史学之所以迅速成熟和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有前人的借鉴;二是学术自由竞争;三是纸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三、繁荣时期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是中国史学的繁荣时期。
1、史籍数量增长
隋代史籍总计874部16558卷,宋代史籍激增至“凡史类二一四七部,四三一○九卷”(《宋史·艺文志》)。
以“二十四史”为例,唐、五代、宋、元四朝共计完成15部。
2、史籍规模扩大
以编年体为例,荀悦《汉纪》30卷,仅记西汉一代历史;司马光《资治通鉴》294卷,记战国至五代一千多年历史。
以纪传体为例,《晋书》130卷,《宋史》496卷。
以政书为例,杜佑《通典》200卷,郑樵《通志》200卷,马端临《文献通考》348卷。
这时期类书规模更为惊人,如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御览》计1000卷,王钦若、杨亿等编《册府元龟》计1000卷,但字数却在《太平御览》之上。
3、编纂水平提高
其一,创立新史体。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型史籍,其中最突出的是史评体《史通》、政书体《通典》和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
这三大史体的奠基人唐刘知几、杜佑,宋袁枢,全都是这一时期的知名学者。
此外,传记体、方志体、纲目体、大型类书以及会要、会典等各类体裁的新作,也纷纷问世。
其二,改进编年体。
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年、时、月、日记述史事,克服了纪传体一事复见之弊;用追叙、并叙等法,弥补了传统编年体事以年隔之短;著《通鉴考异》,以分辨史料真伪。
如此等等,司马光《资治通鉴》将编年史籍的撰修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其三,总结前人经验。
唐代刘知几《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对古代以来史学成就,特别是史学方法,进行了全面探讨和总结。
如以体裁为准,将以往史书分为六家——《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编年体和纪传体,分析了二体的特点,对魏晋以来关于二体优劣的争论做了总结;内容除历史编纂学,还有历史观、史学思想、史家修养、史学源疏、修史常识等,是对唐代以前中国史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四,官修史书制度健全而巩固。
唐代以后,官修史书、大臣监修成为永制。
较之私修,这一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一是制度确立,历朝历代都毫无例外地为前朝编修正史,客观上为后人整理和保存了大量史料;二是大臣监修,甚至皇帝“御撰”,扩大了史籍的政治影响;三是集众修书,集专家学者文人专长之大成。
四、总结时期
明清两代是中国史学的总结时期。
1、整理旧籍
整理旧籍是明清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的重要成就。
具体可概括为:
增、辑、考、改。
增是增补。
知名如王钟麒《二十五史补编》,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丁国钧、文廷式等《补晋书艺文志》,钱大昕、倪灿等《补辽宋西夏金元史艺文志》,郝懿行《补宋书食货志》,万斯同补《历代史表》、《历代职官表》。
辑是辑佚。
知名如吴琯《古今逸史》,屠乔孙《十六国春秋》,范钦《今本竹书纪年》,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考是考证。
知名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武英殿本《廿二史考证》,洪颐宣《诸史考异》,王先谦《汉书补注》、《续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
改是改编旧籍。
知名如邵远平《元史类编》,魏源《元史新编》,屠寄《蒙兀儿史记》,洪钧《元史译文证补》,柯劭忞《新元史》。
2、汇编类书和丛书
类书是博采群书有关资料,分类纂录编排而成的书。
如明初《永乐大典》计有正文22877卷,凡例目录16卷,总约37000万字,引书七八千种;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计有正文10000卷,目录40卷,另附考证24卷,总约16000万字。
丛书是将群书汇合为一,并冠以总名的套书。
明代知名如陈继儒《宝颜堂秘籍》、程荣《汉魏丛书》、陶宗仪《说郛》、毛晋《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籍》。
清代知名如《昭代丛书》、《百事全书》、《平津馆丛书》、《知不足斋丛书》、《抱经堂丛书》、《正谊堂丛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涵芬楼秘笈》、《学津讨原》、《墨海金壶》,规模最大是《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订为36304册,近100000万字。
3、纂修专史
以专史领域而论,明清史家用力较勤、影响较大的是学案、方志和历史地理研究。
学案是明清学者对学术史的别称,是记述古代学术渊源流派的史籍。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是学术史著作的代表作。
以后学案体著作日盛一日,连续不断,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万斯同《儒林宗派》、江藩《汉学师承记》、徐世昌《清儒学案》、朱彝尊《经义考》、章学诚《史籍考》,阮元《畴人传》。
清代史家章学诚是方志学的奠基人。
他不仅亲手编撰了许多方志,而且对古代方志编撰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建立了一系列有关方志的重要理论和编纂方法,例如《修志十议》提出的二便、三长、八忌、四体、四要等观点。
历史地理研究功在“二顾”(顾炎武、顾祖禹)。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各地风情民俗,总结了明代衰亡原因,是一部政治性较强的历史地理书。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不仅历述了州域变迁、山川分野以及重要的城廓、关隘,也记述了古代军事家对这些险要地势的应用,因而也是一部重要的军事地理学专著。
之后,历史地理学著作与日俱增,较有影响的有钱邦寅《历代舆地征信编》、方式济《龙沙纪略》、徐松《西域水道记》《新疆识略》、毛奇龄《蛮司合志》、林谦光《台湾纪略》、陈履中《河套志》。
“五·四”前后,传统史学终结,中国史学进入了现代新时代。
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传入,使中国史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二节四大体裁和名著
一、纪传体
1、纪传体概说
纪传体出现于编年体之后,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基本体例是本纪、世家、列传、史表、史志和论赞,被称为“正史”(《隋书·经籍志》),代表作为二十六史。
《世本》是先秦流传下来的唯一的纪传史书(刘向《别录》)。
但是,司马迁是纪传体的真正创始人,《史记》、《汉书》是纪传体的杰出代表。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本纪简称“纪”,专记帝王,以编年体的形式反映一朝国政大事。
世家专记特殊上层。
《史记》三十世家多为诸侯而设。
《汉书》取消了“世家”体例,将人物统归列传。
以后史书的“世家”,专门记述割据者。
列传简称“传”,专记天子以外社会人物,上自公卿显贵,下至士农工商。
列传主要有三种形式:
专传、合传和类传。
史表简称“表”,是勾勒历史轮廓和历史线索的历史表格。
史表和史表序,堪称正史精华,往往以简要线索和文字揭示历史。
史志也称“书志”,简称“书”、“志”,专记社会典章制度,是后人研究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论赞评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有的置于篇末专论,有的夹叙夹议,有的二者兼用。
通过论赞,后人可以明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加深了解古代史事。
2、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大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终年60岁。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撰写《太史公书》,不久因李陵事件受到无辜株连,惨遭腐刑。
出狱后不久,他便奋笔疾书,于征和二年(前91)完成全书。
东汉荀悦《汉纪》:
“司马迁愤而作史记。
”自此始用《史记》之名。
《史记》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凡130卷52万言。
《史记》成就主要在四个方面:
其一,开创纪传体。
其二,重要的史料价值。
《史记》广征博引,引用书目多达81种。
其三,进步的历史观。
司马迁十分重视社会经济,设有《货殖列传》、《平准书》、《河渠书》等专篇;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本纪》将战败被杀的项羽同周、秦、西汉诸帝并列,《世家》将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与周公、太公、孔子同尊,《列传》将儒林、老庄、游侠、刺客与公卿大臣为伍;敢于揭露统治者,如借他人之口尖锐抨击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其四,语言洗练。
司马迁不愧为语言大师,为文汪洋恣肆,出神入化,所评事物入木三分,有画龙点睛之用。
鲁迅盛赞: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问世后,研究者代不乏人。
最负盛名的是“三家注”:
刘宋裴《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此外有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3、班固《汉书》
班固为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扶风)人,生于光武帝建武八年(32)。
汉明帝授为兰台令史,从此一面典校秘书,一面编修国史《汉书》。
班氏世代显贵,诗书传家,至班固一代,一门数人彪炳青史:
父班彪以才学名重当代,弟班超是打通西域的著名外交家,妹班昭完成《汉书》未竟大业。
《汉书》记西汉一朝(包括王莽15年)229年历史,计有帝纪12卷,表8卷,志10卷,列传70卷,共100卷80万言。
隋唐以前,《汉书》影响超出《史记》。
隋唐以降,《史记》影响逐步扩大,但《汉书》地位稳如泰山,从未动摇。
为什么《汉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其一,《汉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十二纪用编年的形式反映了西汉皇朝国政大事,七十列传反映了西汉一代由上至下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十志以通史的形式反映不同领域的典章制度和有关事物。
其二,《汉书》的史学方法独辟蹊径。
一是断代为书。
二是完善了纪传体例。
以史志为例,首创《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其三,《汉书》在文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班固塑造历史人物,很注意人物个性刻画和细节描写,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汉书》开启了魏晋以后传奇小说的先河,而文字凝炼简净,典雅高华。
二、编年体
编年体是最早的史书形式。
由于历代史家努力,先秦以来的编年体史籍可谓洋洋大观。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有38种。
如《竹书纪年》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战国时期魏襄王二十年(前299);《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大事记续编》上起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下到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共1365年。
1、《春秋》
“春秋”是个多义词,一是代指一年,二是指先秦各国编年体史书。
各国《春秋》先后亡佚,流传至今的《春秋》是孔子在鲁《春秋》基础上编定的。
《春秋》以时间为纲,用鲁十二公序列排比史事,分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凡242年历史。
《春秋》内容侧重反映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有关战争记述很多,经济文化等则少有涉及,或许只能算是一部简单的政治史。
《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其一,开创编年体。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籍,也是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私人编撰代表作。
它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叙述中国历史。
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二,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属辞是修辞,比事是排比史事,属辞比事体现在义(修史宗旨)、事(修史史实)、文(修史文辞)三者统一。
《春秋》统一义、事、文,是对前代史官有闻必录记史方法的重大突破。
其三,笔法严谨。
孔子字斟句酌,微言大义,形成名垂千古的“《春秋》笔法”,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春秋》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正名分”,试图垂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西周社会范式。
不过,《春秋》于此所强调的“大一统”观念,对后世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历代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积极意义。
第二,开“曲笔”写史先河。
所谓“微言大义”,不仅强调“义含褒贬”,还提倡“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所谓“婉而成章”笔法。
这种曲笔写史对后世史学带来不良影响。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春秋》全书微言大义,简洁隐晦,多为纲目记要而少于叙事。
用字严谨是一个长处,但过分苛求走向反面,特别是碰到一些复杂的史实,很难知其就里。
2、《左传》
《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也称《春秋左氏传》。
《春秋》问世后,解释它的作品较多,据《汉书·艺文志》,最有名的是五家:
《左氏传》、《公羊传》、《觳梁传》、《邹氏传》、《夹氏传》。
以后,《邹氏传》《夹氏传》失传,惟余三传。
《左传》作者究竟何人,学术界一向有不同的观点。
司马迁、班固一派认为是左丘明。
相反一派认为是左丘,不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左传》也不是为注释《春秋》而作。
司马迁、班固皆汉人,汉代上距春秋末期不远;二者又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大家,所记当有可靠资料为据。
与《春秋》相比,《左传》成就主要有三点。
其一,史料丰富。
《春秋》记鲁国史事,《左传》记多国史事;《春秋》记事侧重于政事,《左传》兼记社会诸多方面;《春秋》依时序递相祖述,《左传》不时突破编年局限,记事多有溯及上古,史事之富远过《春秋》。
其二,写史方法有所改进。
《春秋》是记录式编年体,罗列史实,有如流水账簿;《左传》是叙述式编年,有记事亦有记言。
尤其可贵的是,《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左传》则敢于正面披露。
其三,在文学领域有较大影响。
《春秋》文字简约隐晦,少有文学色彩;《左传》文字恢弘畅达,斑斓多姿。
3、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官洛阳。
贬职15年是司马光的学术黄金期。
他悉心著述,成巨著《资治通鉴》,从根本上扭转了编年体衰落的局面。
《资治通鉴》凡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三年(前403),下止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依周、秦、汉、魏、隋、唐、五代之序,共记16朝1362年历史。
其成就和特点,为历代学者所赞赏:
其一,科学的编纂方法。
(1)严格编撰程序。
大体三步:
编制丛目,组织长编,全书统稿。
(2)发明正辅之作。
正文294卷。
辅助部分:
《通鉴目录》30卷,《通鉴释例》1卷,《通鉴举要历》80卷,《稽古录》20卷,《历年图》5卷,《通鉴考异》30卷等。
其中,《通鉴目录》是全书大纲,《通鉴考异》向读者说明材料取舍原因。
(3)成功运用追叙法和并叙法。
写人物是纪传体之长,编年体之短。
司马光借鉴纪传体,运用追叙法和并叙法,描写人物非常成功。
(4)详今略古。
全书294卷,战国秦汉622年用68卷,魏晋南北朝369年用108卷,隋唐五代371年用118卷。
其二,珍贵的历史史料。
(1)考证审慎。
有文献记载,当司马光把数千万字的史料凝结成300万字作品后,残存在西京洛阳的各种底稿堆满数屋。
其严密考证之艰,可窥一斑。
(2)保存史料。
《资治通鉴》广征博引,取材广泛,网罗宏富,客观上起到了保存历史资料的作用。
《资治通鉴》一书撰成后,在当时和后世都极受重视,因而在史籍修撰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史料上讲,有续编、注释、考证、简编继起;从体裁上讲,有编年纲目体、纪事本末体继起。
仿效《资治通鉴》编年体史籍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仅取编年原则而别创纲目体史籍如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打破编年原则而创纪事本末体史籍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马端临《文献通考》发展了杜佑的《通典》,而其原来的目的是要比附《资治通鉴》。
这些都说明,《资治通鉴》对于后世史籍编纂的影响,相当于司马迁《史记》。
4、起居注和实录
起居注是在位皇帝的言行录,实录是在位皇帝的大事记。
与传统的纪传、编年史籍相比,起居注和实录都不免有粗糙原始之嫌,但其史料价值则不容忽视。
其一,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缺漏。
其二,可以订正正史记载的讹误。
当然,实录不“实”。
清代雍正、乾隆初,就曾改篡过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
以后实录也都在皇帝授意下多次修改。
三、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纲、分类编排、每事一个标题、每事有首有尾的历史文献体裁。
以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问世为标志,纪事本末体开始跃居史坛前列,在史学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袁枢(1131~1205年):
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福建建瓯)人。
纪事本末体的主要特点:
以史事为主线,逐一条贯。
这种体裁使千头万绪的历史现象眉目清晰,一览了然,克服了纪传体彼此错陈,编年体前后隔越之患。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袁枢以纪事本末体改编之后,基本史实并无什么减少,全书却仅有42卷。
纪事本末体存在明显缺陷。
首先是有顾此失彼之嫌。
其次是彼此孤立,割断联系。
纪事本末史籍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1)朝代纪事本末。
写多朝如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写一朝如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近人黄寿鸿《清史纪事本末》。
(2)专史纪事本末。
如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钱名世《四藩始末》、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温达《亲征平定朔漠方略》、来保《平定金川方略》、傅恒《平定准噶尔方略》。
四、典志体
典志体又称政书体,专详文物典章制度。
唐杜佑《通典》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典制史。
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通典》自大历元年(766)动笔,至贞元十七年(801)撰定,前后历时凡35年。
《通典》上起唐虞,下穷唐代宗,记述典制数千年。
全书分为九门:
食货典12卷、选举典6卷、官职典22卷、礼典10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8卷、州郡典14卷、边防典16卷,共200卷。
《通典》的主要价值不在保存了特殊的史料,而在编排完善,使分见于其它类型史籍的典章制度,在以类相从的新形式下重新予以适当的组织,令人容易得到完整而有系统的概念。
这是唐以前各种体裁的史籍所不能达到的。
《通典》问世后,影响广泛而深远。
其一,引起了史家的高度重视。
如“三通”多次续修,有“续三通”、“清三通”;也促进了史家积极编纂各种形式的典志史,如历朝会要、会典。
其二,引起了统治者的日益关注。
清代设馆仿作,以官修取代私修。
《四库全书总目》首次在史部辟出“政书”类目,《通典》高居其首。
第三节其他常用体裁
一、舆地书和地方志
舆地书是专详一地地理及其沿革变迁的史籍。
主要有四类:
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历史地图。
它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为后人再现了中国古代的地理风貌。
1、自然地理类
自然地理研究大体有山河、水道、游记三个方向。
《山海经》和《禹贡》是典型的以山河为纲的文献。
《山海经》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自然地理书,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
《山经》约成书于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将中国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海经》和《大荒经》是西汉和汉代以后写的。
《禹贡》可能成书在战国时代,借大禹治水的传说,以高山和河流为标志,分中国为九州。
《水经》是最早的以水道为纲的文献,约成于三国时期,记述各类河流137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后世研究《水经》的代表作。
凡40卷,征引资料437种,记述河流1250条,共30万字,等于《水经》的20倍,是后人研究南北朝历史地理的必读书。
由于其文字典雅清淳,在古代文学史上也享有很高声誉。
游记文献根据作者见闻而写。
代表作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此外,东晋僧人法显《佛国记》、明马欢《瀛涯胜览》等,也有一定影响。
2、经济地理类
宋沈括和明末清初顾炎武是经济地理研究的杰出代表。
沈括没有专著,但《梦溪笔谈》有许多精彩记录。
顾氏《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150万字,参阅资料上千种,反映了各地赋役、屯垦、水利、粮额、兵防、漕运、马政、盐政、关隘等,是不可多得的经济地理文献。
3、政治地理类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是编写较好、现存最古的政治地理志。
该书记述唐元和时期全国各地区的户口、沿革、山川及贡赋等项。
宋代地理总志编纂较前更为兴盛。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欧阳忞《舆地广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等,都影响深远。
元修《大元一统志》,规模宏大,可惜亡佚。
明修《大明一统志》,清修《大清一统志》,内容翔实,体例趋于成熟。
4、历史地图
晋裴秀(223~271)是中国地图学的奠基人。
他不仅绘制出《禹贡地域图》18幅,还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即“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实距)、“高下”(海拔)、“方邪”、“迂直”六种绘图方法。
《禹贡地域图》虽然亡佚,制图方法一直沿用至宋元。
唐贾耽(729~805)所绘《海内华夷图》和《陇右山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