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共5篇.docx
- 文档编号:2468295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6.33KB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共5篇.docx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共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共5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共5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共5篇)
第一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一、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普遍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全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其工作仍存有很多不足,如:
1、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多数是对毕业生实行求职技巧的培训,忽视了全学程的系统培养与指导;从形式上看,多数停留在举行经验交流会、讲座、现场招聘和发布信息方面,缺乏系统的、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就业指导人员素质。
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数量往往不足,其中还有很多属于兼职人员,其本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都存有很大问题,对学生的指导水平更无从谈起。
就业指导工作的基层工作者往往是由辅导员兼职,他们年纪轻并且流动性较大。
另外,学校和学院两级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和人员,往往处于“孤军奋战”的工作状态,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难以得到有效运转。
3、就业指导渠道、信息相对闭塞。
缺乏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瓶颈。
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或是通过校园网发布的招聘信息,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观点有待提升1、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实践水平较差。
地方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平时往往非常注重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但是不注重自己中和素质的提升,平时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造成了只会考试,但实践和动手水平不强的现象。
2、心里素质相对比较差、适合性较弱。
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虽然吃苦耐劳,但是往往比较内向甚至是自卑,人际交往水平和心里素质相对比较差。
他们对社会的理解也比较有限,面向社会时适合水平较弱。
3、就业观点存有一定偏差。
因为地方高校毕业生信息相对闭塞、对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理解不清,思想观点存有较大问题。
如:
往往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纷纷想要挤进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对于条件好的单位一拥而上、对于待遇差一点的单位、不屑一顾,导致了部分学生陷入自愿性失业。
二、地方高校的应对就业难的措施
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在社会的受欢迎水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关系到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地方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将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优质的人才上面,切实做到以人为本,长远发展。
(一)着力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决定胜负的关键是毕业生的质量。
为了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地方高校应坚持准确的办学方向,培养出素质过硬受市场欢迎的人才来。
1、合理定位、彰显本校特色。
(1)地方高校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处于部属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层次。
(2)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学科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状况,必须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不能盲目趋同,否则会导致毕业生没有竞争力。
(4)对专业结构实行调整。
那些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设置新专业最好具有前瞻性。
2、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是保证就业率不可或缺的因素。
为增强普通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力,高校必须要做到:
(1)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对教师实行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并即时制定规划,持续提升他们的整体业务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2)实行教学设施建设,增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教室、电教设备、体育场地及图书资料等辅助设施的条件,为教学质量提供基础的物质保证。
(3)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水平。
3、实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适合市场的发展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应面向社会办学,促使学校不得不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
(1)深入市场调研、掌握市场情况。
地方高校应组织人员通过详细的调查获取市场的人才需求、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对学校专业设置等意见等信息,并将信息即时提供给学校决策层为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申报或调整提供依据。
(2)对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改革。
地方高校应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增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合性和专业应变水平;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操作性,注重学生综合实践水平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大实训实习力度;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提升教学实效。
(二)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协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做好该项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突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首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必须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日常工作展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其次,应该尽快构建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做到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专业化。
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实行全面的指导,让学生不但了解就业相关的文件和政策,还能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各个岗位需要怎样的人才。
2、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除了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之外,作为就业指导工作者还应该:
(1)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就做好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2)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就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择业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择业心态是求职成功的基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竞聘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等负面心理的影响。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是普通地方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
作为普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收集就业信息,只有大力挖掘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
(1)大力宣传、收集和提供就业信息。
在维护好常联系单位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人脉和各种宣传手段,邀请更多的用人单位来校参加校园招聘会或举办专场招聘。
(2)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
学校应设立校友办公室管理校友库,对本校的重点校友的情况应长期跟踪注重并增强联系,发挥校友在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方面的积极作用;(3)创建实习和就业基地。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通过建立实习和就业基地,让企业和毕业生充分地接触并相互了解考察,有助于实现以实习带动就业,最后实现单位招到合适人才、学生找到满意工作的双赢局面。
(4)增强与社会就业机构的合作。
我国大中城市的人才中介机构已逐步走向成熟,所以,地方高校增强与他们的合作,能够在职业策划、职业评价、职业推介等方面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就业信息渠道。
(5)完善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
完善的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让毕业生不出校门只要上网就能把握就业机会。
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实行链接,同时也能够与相关高校网实行联合共建,建立院校就业网络联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网络信息系统真正起到“媒介”的作用,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
4、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促动创业带动就业。
(1)展开“创业课程”的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水平,普通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并制订专门教学计划,安排经验丰富、教学实力过硬的教师讲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每个在校学生都能对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有所了解。
(2)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能够展开“创业设计大赛”、举办“创业典型”、“成功创业”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扩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创业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具有较好的批判性思维和洞察力,培养学生的决策水平、组织协调水平以及领导力。
(3)设置创业基金,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
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有些学生能想出很好的创业的点子,但往往因为缺乏启动资金,导致项目无法付诸行动。
如果学校能设置创业基金,对那些有可行性但是当前资金匮乏的项目给予支持,那将会大大推动大学生创业地步伐。
(三)注重毕业生的自我提升1、认真学好各项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1)认真学好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为就业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选择报考相关的竟能证书,增强专业技能的应用水平。
(3)修读第二学位,就业多出一条路、增加求职的砝码。
(4)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拥有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成绩、工作水平,而是要从人品、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
所以,毕业生的有着专业的工作水平之外,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有没有诚实守信的品德、有没有集体荣誉感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
甚至能够说这是毕业生最终走向事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3、树立科学的择业观点。
学生本人应该在充分认清本人具体情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有的学生热爱学术,能够往考研继续深造的方向努力;有的学生踏实稳重、善交际和处理问题,可往公务员考试方向努力;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又有投资头脑和创业热情的,能够选择始创业等等。
第二篇:
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农林院校与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
1.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数量骤增,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机构改革,对人才的需求量锐减。
就农林院校整体来说,高校专业设置重复,部分专业的学生过剩。
现阶段,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表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
2.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单位需求信息不对称。
求职过程中,绝大多数毕业生表现出缺乏相对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人际沟通技巧等问题,这也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失。
现阶段,很多企业缺乏人才培训的意识,只愿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让其直接满足岗位的需求。
高校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与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不对称,也在一定水准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农林行业体制改革不完善,国家吸纳农林院校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水平有限。
农业产业的相对滞后,导致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迟缓,这是造成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环境之一。
另一方面,社会对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仍存有一定的偏见,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农林院校一直处于“冷门”位置的事实也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缓解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毕业生应调整择业观,提升自身竞争力就毕业生个人来说,需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培养自己“学农爱农,学农务农”的积极态度,敢于走向基层,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学生进入大学时就应积极思考,做好职业规划,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持续努力,提升自己在求职中的竞争力。
俗话说“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毕业生找准自身定位,适时出击,终会找到心仪的工作。
(二)高校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高校应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以专业化、专家化为学生服务,各学院的基层就业工作人员也应专职化,转变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兼职就业工作的模式。
同时,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求职时,学校应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对学生实行系统地培养与指导,使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三)社会应为农林院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国家应增大对农林产业的扶持力度,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提升工作人员待遇,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切实把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稳定在农业战线上。
用人单位应消除对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偏见,为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校毕业生 就业 难点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