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专练12 有关影响因素的探究备战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高分专练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4671809
- 上传时间:2023-05-3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18.63KB
高分专练12 有关影响因素的探究备战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高分专练解析版.docx
《高分专练12 有关影响因素的探究备战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高分专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专练12 有关影响因素的探究备战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高分专练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分专练12有关影响因素的探究备战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高分专练解析版
高分专练12有关影响因素的探究
1.人们常用化学方法对生产中的废水、废渣进行处理,从而防止环境污染。
化学需氧量(COD)是水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COD数值越小,污染越低。
为探究去除COD的最佳反应条件,实验人员选取某冶炼厂的废水分别加入双氧水、漂白粉、漂粉精,研究pH值范围、反应时间、药剂加入量对COD指标的影响。
(1)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与废水中的主要成分亚硫酸钠发生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Na2SO3+H2O2═Na2SO4+X,则X的化学式为 。
(2)该实验所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7.5%。
要配制50g27.5%的双氧水,需用70%的双氧水 g(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调节水样的pH值后,加入双氧水,对COD去除率的测定曲线如图,从图中分析,用双氧水处理废水时,pH值对COD去除率的影响规律为 。
(4)实验人员分别探究了双氧水、漂白粉、漂粉精处理该厂废水的最佳药剂使用条件。
其实验数据如表:
药剂使用条件:
药剂
适应pH值
反应时间/min
药剂与COD用量比
COD去除率/%
双氧水
4~5
≥4
7.7:
1
91.9
漂白粉
4﹣10
≥10
≥14.5:
1
91.6
漂粉精
4~10
≥6
≥7.3:
1
93.8
若不考虑成本因素,你认为,处理该厂废水的最佳药剂是 。
选择的原因是:
(请写出其中的两点)。
【解析】
(1)反应前含有2个钠原子,1个硫原子,5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反应后目前有2个钠原子,1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还应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正好组成1分子水,所以X为H2O;
(2)设需要70%双氧水质量为m,m×70%=50g×27.5%,m=19.6g;(3)根据题目图像可知,在pH3﹣4的范围内,COD去除率是升高,而随着pH再升高,此时COD去除率却在下降,所以可知,适当增加pH可以提高COD的去除率,但是当pH过高后,COD的去除率却在下降;(4)根据题目数据可以看出,漂粉精适用的pH范围更广,在去除相同量的COD是,漂粉精使用的量最少,并且COD的去除率最高。
【答案】
(1)H2O。
(2)19.6。
(3)一定范围内,随着pH增大,COD去除率升高,当pH过大,COD去除率降低。
(4)适应的pH范围广,去除相同COD的量,使用的量最少,COD去除率高(从中任选两点回答即可)。
2.“红绿灯”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
靛蓝胭脂红(C16H8N2Na2O8S2)、氢氧化钠、葡萄糖的混合液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出现由绿色→红色→黄色的逐渐转变;充分振荡黄色溶液,溶液又会出现由黄色→红色→绿色的逐渐转变。
颜色随静置和振荡多次交替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靛蓝胭脂红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含有一定氢氧化钠的溶液中呈绿色,静置时与葡萄糖逐步反应而发生颜色变化。
(1)混合液中NaOH属于 (填“酸”“碱”或“氧化物”)。
(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该实验振荡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Ⅰ.溶液中溶入CO2;Ⅱ.溶液中溶入O2;Ⅲ.溶液中溶入 (填化学式)。
【实验设计】
①小红同学利用图2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到混合液颜色的变化为:
黄色→红色→绿色,由此 (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Ⅰ正确,原因是 。
②为探究猜想Ⅱ,利用图2装置设计实验方案:
。
(3)兴趣小组同学在静置混合液时,发现不同组的变色时间各不相同,他们又对影响混合液变色时间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在大试管中分别加入下表中试剂(所用溶液密度差异忽略不计),充分混合后,溶液为绿色。
静置,观察并记录:
实验序号
0.1%靛蓝胭脂红溶液体积/mL
2%氢氧化钠溶液体积/mL
18%葡萄糖溶液体积/mL
水体积/mL
温度/℃
变色时间/s
绿→红
红→黄
合计
a
10
70
10
10
20
178
81
259
b
10
70
10
10
40
22
21
43
c
20
70
10
x
40
21
27
48
①由a、b两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
②b、c两组实验是探究靛蓝胭脂红浓度对变色时间的影响,则x= 。
(4)图1所示的实验循环多次后,溶液颜色最终为绿色的原因是 。
【解析】
(1)氢氧化钠含有氢氧根,属于碱;
(2)【猜想】空气主要组成有氧气和氮气,所以可以猜想与氮气有关;【实验设计】①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仅含有二氧化碳,还有未消耗的氧气和氮气,属于混合物,不能推断猜想Ⅰ是否正确;②为了验证氧气是否对颜色变化有影响,可以直接通入纯氧气,观察溶液是否符合黄色→红色→绿色的变色规律,依此判断猜想Ⅱ是否成立;(3)①a和b的变量只有温度,而温度升高后,变色时间变短,因此说明靛蓝胭脂红与葡萄糖反应速率快;②b和c验证靛蓝胭脂红浓度的影响,因此其他实验条件一致,此时在c加入了20mL的靛蓝胭脂红溶液,与b中10mL靛蓝胭脂红和10mL的水总体积相等,因此为了提高c中靛蓝胭脂红的浓度,不能再加入水,所以x=0;(4)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经过多次循环后,葡萄糖会被消耗,然后溶液中只有靛蓝胭脂红和氢氧化钠,此时溶液显碱性,溶液就变为绿色。
【答案】
(1)碱。
(2)N2;【实验设计】①不能;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也含有氧气和氮气。
②从A端通入氧气,若溶液颜色由黄色→红色→绿色,说明猜想Ⅱ正确。
(3)①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升高温度,靛蓝胭脂红与葡萄糖反应速率越快。
②0。
(4)多次循环反应后,葡萄糖被消耗完毕,溶液中只有靛蓝胭脂红和氢氧化钠。
3.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消毒液,实验小组对其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Ⅰ.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
Ⅱ.消毒原理是使菌体蛋白质变性,变性程度越大,消毒效果越好。
鸡蛋清中的蛋白质变性时变为白色固体。
Ⅲ.ORP指漂白能力,ORP数值越大,漂白能力越强。
【进行实验】
实验1:
在鸡蛋清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消毒液,静置15min现象如下表。
序号
1﹣1
1﹣2
1﹣3
1﹣4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液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无其他现象
液体中产生大量白色固体
液体中产生少量白色固体
液体中产生极少量白色固体
实验2:
探究影响84消毒液漂白性的因素
序号
2﹣1
2﹣2
实验操作
取四个烧杯,分别倒入30mL浓度为1:
100的84消毒液,并置于20℃、30℃、40℃、50℃恒温箱加热,测量ORP变化
取烧杯倒入30mL浓度为1:
100的84消毒液,在距烧杯10cm处进行光照,测量ORP变化
测量数据
【反思与评价】综合考虑实验2的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2﹣1设计中 (填“有”或“无”)光照。
(2)实验2﹣2的中最好将温度控制在 。
【解释与结论】
(1)次氯酸钠(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实验1的目的是 。
(3)实验2﹣1得出的结论是 。
(4)由2﹣2能否得出光照是影响84消毒液漂白性的因素之一,请说明理由 。
【解析】【反思与评价】
(1)实验2﹣1设计中没有光照。
(2)实验2﹣2的中最好将温度控制在20℃,是因为该温度下,84消毒液漂白能力几乎不变。
【解释与结论】
(1)次氯酸钠(NaClO)中钠元素化合价是+1,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2)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消毒液浓度大小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3)实验2﹣1得出的结论是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降低,漂白能力越强。
(4)由2﹣2不能得出光照是影响84消毒液漂白性的因素之一,理由是如果不进行光照,漂白能力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答案】【反思与评价】
(1)无。
(2)20℃。
【解释与结论】
(1)+1;
(2)探究消毒液浓度大小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3)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降低,漂白能力越强。
(4)不能,是因为不进行光照,漂白能力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4.银白色的镁条表面常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Ⅰ.甲同学认为该外衣是MgO,遭到否定,否定的理由是 。
Ⅱ.查阅资料:
镁条变黑是因为生成了碱式碳酸镁[Mgx(OH)yCO3]。
探究1:
影响镁条变黑的因素
(1)根据碱式碳酸镁含有H元素,推测镁条变黑与空气中的 有关;
(2)根据碱式碳酸镁含有C元素,推测镁条变黑与空气中的 有关;
(3)为确认镁条变黑是否与O2有关,乙同学设计了如图1实验。
同学们讨论得出:
只要完成实验 (选填序号)就可达到探究目的。
探究2:
碱式碳酸镁[Mgx(OH)yCO3]的化学式
【资料】
①碱式碳酸镁受热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②NaOH溶液吸收CO2,浓H2SO4只吸收水。
【实验】将2.84g碱式碳酸镁加热至完全分解,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2装置,测定生成气体的质量(假设每步吸收均完全)。
【数据】①浓硫酸增重0.36g;
②NaOH溶液增重0.88g。
【结论】x:
y= 。
碱式碳酸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Ⅰ.甲同学认为该外衣是MgO,遭到否定,否定的理由是氧化镁是白色固体。
Ⅱ.
(1)根据碱式碳酸镁含有H元素,推测镁条变黑与空气中的水有关。
(2)根据碱式碳酸镁含有C元素,推测镁条变黑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关。
(3)如果A中镁表面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C中镁表面没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说明与氧气无关,如果A中镁表面没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C中镁表面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说明与氧气有关,因此只要完成实验AC就可达到探究目的。
【结论】浓硫酸增重0.36g,说明反应生成0.36g水,NaOH溶液增重0.88g,说明反应生成0.88g二氧化碳,则生成氧化镁质量:
2.84g﹣0.36g﹣0.88g=1.6g,镁元素质量:
1.6g×
=0.96g,氢元素质量:
0.36g×
=0.04g,根据题意有:
24x:
y=0.96g:
0.04g,x:
y=1:
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是Mg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2(OH)2CO3
2MgO+H2O+CO2↑。
【答案】Ⅰ.氧化镁是白色固体。
Ⅱ.
(1)水。
(2)二氧化碳。
(3)AC。
【结论】1:
1;Mg2(OH)2CO3
2MgO+H2O+CO2↑。
5.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某研究小组共同探究“铁丝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为弄清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的原因,小华进行了如下探究。
如表是他将不同含碳量的铁丝,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的记录。
请分析回答:
物质
纯铁丝
含碳0.05%的铁丝
含碳0.2%的铁丝
含碳0.6%的铁丝
燃烧时的现象
剧烈燃烧,几乎无火星
剧烈燃烧,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少量火星
①你认为表格中未填满的实验现象是 。
②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主要原因是 。
(3)研究小组发现:
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
于是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问题1】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
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问题2】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上表可知:
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由此推测:
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问题3】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查阅资料】①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的溶液。
②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实验探究】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 ,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写出铁与稀盐酸(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①由表中信息可知,随着含碳量增大,出现火星逐渐增强,因此表格中未填满的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大量火星。
②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主要原因是含碳量。
(3)【问题1】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
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问题2】由上表可知:
石蜡沸点比燃烧时温度低,产生火焰,铁的沸点比燃烧时温度高,不产生火焰,因此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由此推测:
钠在燃烧时,有火焰产生,是因为钠的沸点比燃烧时温度低。
【实验探究】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2HCl═FeCl2+H2↑。
【答案】
(1)3Fe+2O2
Fe3O4。
(2)①剧烈燃烧,大量火星。
②含碳量。
(3)【问题1】气态。
【问题2】沸点;有。
【实验探究】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Fe+2HCl═FeCl2+H2↑。
6.小华同学在探究金属与酸反应时,将铝片、锌片打磨后,分别投入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铝与稀盐酸反应较锌与稀盐酸反应快。
【提出问题】金属与盐酸反应快慢,除与金属的种类有关外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盐酸的质量分数有关;b.可能与
(1) 有关。
【设计并实验】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和相同形状的铝片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盐酸的质量分数(均取20mL)
温度/℃
单位时间内产生的H2的体积/mL
①
5%
30
4
②
10%
20
4.5
③
5%
20
3.7
④
10%
30
5
【交流讨论】
(2)请写出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前小明先将分液漏斗的活塞关闭,再将注射器活塞往右拉,松手后,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回到原处。
小明进行该操作的目的是 。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对比实验②③可知 对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有影响。
(5)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如果盐酸质量分数为10%,温度为25℃,则所记录数据应该介于 和 (填写实验编号)两次实验所记录的数据之间。
【解析】
(1)a.可能与盐酸的质量分数有关;b.可能与温度有关。
(2)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6HCl═2AlCl3+3H2↑。
(3)小明进行该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气密性。
(4)对比实验②③可知盐酸的质量分数对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有影响,即盐酸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5)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如果盐酸质量分数为10%,温度为25℃,则所记录数据应该介于②和④两次实验所记录的数据之间,是因为通过①③可知,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答案】
(1)温度。
(2)2Al+6HCl═2AlCl3+3H2↑。
(3)检查装置气密性。
(4)盐酸的质量分数。
(5)②;④。
7.某小组为探究二氧化碳产生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探究。
老师提供的药品有:
块状和粉末状大理石、5%和10%稀盐酸、10%稀硫酸。
【提出问题】影响产生二氧化碳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作出猜想】甲同学:
与酸的种类有关。
乙同学:
与酸的浓度有关。
丙同学:
与大理石颗粒大小有关。
丁同学:
与 有关。
【设计实验】同学们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照如下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测得数据。
序号
X
大理石颗粒
酸的种类
酸的浓度%
收集50mL气体时间(s)
①
20
块状
盐酸
5
56
②
20
块状
盐酸
10
42
③
30
块状
盐酸
10
31
④
20
块状
硫酸
10
﹣
⑤
20
粉末状
盐酸
10
Y
(1)写出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①②对比得出的实验结论为 。
(3)如果要验证石灰石颗粒大小对速率影响,可选择实验 作对比,Y的数据可能是 。
A.42B.48C.28D.58
【拓展延伸】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7体积二氧化碳。
如图1所示,用烧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连接压强传感器和一只装有20mL蒸馏水的注射器,迅速将注射器里的蒸馏水全部压入烧瓶中,测得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4)BC段压强上升的原因是:
。
(5)CD段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6)D点压强大于B点,说明反应后容器内压强略大于反应前容器内的压强,对此你的解释是 。
【解析】【作出猜想】甲同学:
与酸的种类有关。
乙同学:
与酸的浓度有关。
丙同学:
与大理石颗粒大小有关。
丁同学:
与温度有关。
(1)盐酸与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2)实验①②对比得出的实验结论:
其它条件相同时,盐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如果要验证石灰石颗粒大小对速率影响,可选择实验②⑤作对比,是因为②⑤除去石灰石颗粒大小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Y的数据可能是28s,是因为粉末状石灰石与盐酸的接触面积比块状大,反应速率更快。
(4)BC段压强上升的原因是:
蒸馏水进入烧瓶,气体压缩,压强增大。
(5)CD段,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6)D点压强大于B点,说明反应后容器内压强略大于反应前容器内的压强,是因为溶解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小于20mL。
【答案】【作出猜想】温度。
(1)CaCO3+2HCl═CaCl2+H2O+CO2↑。
(2)其它条件相同时,盐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②⑤;C。
(4)蒸馏水进入烧瓶,气体压缩,压强增大。
(5)CO2+H2O═H2CO3。
(6)溶解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小于20mL。
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完课本“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探究实验后,想进一步探究了解“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一些因素”。
【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快慢有哪些因素?
【猜想】假如你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你的猜想是:
(任写一种)。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他们设计了4个实验方案,得到的相关数据如下(常温通常指20℃),请你与他们回答所给问题: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
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g)
温度(℃)
二氧化锰的用量(g)
氧气的体积(mL)
收满氧气所需时间(秒)
①
5
12
20
0.2
125
16
②
30
12
20
0.2
125
3
③
30
12
40
/
125
178
④
30
12
80
/
125
90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知,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快慢与 有关。
(2)通过哪两个对比实验可知 (填序号),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为:
。
(3)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最适宜条件是(填序号) ,请你说明选择的理由:
。
(4)写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5)本实验中测量氧气体积的装置(如图),应该选择:
(填字母)。
【拓展提升】
(6)假如水能同过氧化氢分解一样,寻找到一种加速分解的催化剂,则该催化剂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解析】【猜想】可以猜想是溶液的质量分数(或温度)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②,只有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其余条件相同,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快慢与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
(2)③④实验除了温度不同,其余条件相同,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为温度越高反应越快;(3)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最适宜条件是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催化剂后,因为是在常温下反应,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操作;(4)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5)本实验中测量氧气体积的装置,应该是排出的水用量筒承接便于测定排出的水的体积,故应该选择C;(6)水如能同过氧化氢分解一样,寻找到一种加速分解的催化剂,则该催化剂将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制取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氢气的成本降低,且资源丰富,可以解决化石燃料有限等问题。
【答案】【猜想】溶液的质量分数(或温度);
(1)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
(2)③④;温度越高反应越快;(3)①;常温下反应,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操作;(4)2H2O2
2H2O+O2↑;(5)C;(6)制取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氢气的成本降低,且资源丰富,可以解决化石燃料有限等问题。
9.小红同学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操作时,发现几支试管中产生气泡有快有慢,于是他与小芳同学一起合作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酸的浓度有关;
猜想2.可能与金属的种类有关;
猜想3.可能与金属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小红和小芳设计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硫酸的浓度
(均取20mL)
金属
(均取2g)
金属的形状
收集50mL氢气所需要时间/s
①
10%
镁
粉状
60
②
10%
铁
片状
120
③
10%
镁
片状
102
④
20%
铁
片状
110
(1)小红和小芳检查图1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将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一段距离,停止用力后松手,若观察到 ,则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差。
(2)实验时需将镁片和铁片进行打磨,其目的是 。
(3)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收集证据】(4)要比较金属的形状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
【得出结论】(5)从上述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评价与反思】(6)测得实验①反应中产生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2所示,你认为在t1~t2时间段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原因是 ,在t2~t3时间段内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的主要原因 。
(7)铁与硫酸反应的快慢还受到温度的影响,请你设计实验验证:
(不要求写出现象和结论)。
【解析】
(1)小红和小芳检查图1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将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一段距离,停止用力后松手,若观察到活塞恢复原位,则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差。
(2)实验时需将镁片和铁片进行打磨,其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3)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H2SO4═MgSO4+H2↑。
(4)要比较金属的形状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①③,是因为①③中除去金属形状不同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分专练12 有关影响因素的探究备战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高分专练解析版 高分 12 有关 影响 因素 探究 备战 中考 化学 实验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