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半年经济工作目标和要求.docx
- 文档编号:24659139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2.51KB
中国下半年经济工作目标和要求.docx
《中国下半年经济工作目标和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下半年经济工作目标和要求.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下半年经济工作目标和要求
中国2011下半年经济工作目标和要求
新华社:
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势前瞻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困难
上半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的公布,使得外界一度热炒的中国经济"滞胀"说、"硬着陆"说不攻自破。
然而,中国经济当前的确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遭遇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下半年,中国经济如何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稳定物价总水平和加快结构调整这三重目标之间进行平衡和抉择,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智慧与艺术,也决定着"十二五"能有怎样的开局。
经济增速可能将继续稳中回落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困难
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近来引起外界的高度关注,从一季度的9.7%,到二季度的9.5%,下半年会怎样?
"在主动调控的作用下,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将继续稳中趋于回落,总体仍将保持在正常区间,预计在9%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指出。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年中再度明确。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像以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那样给予经济特别是投资超常规的刺激,更何况出于稳定物价的考虑一直在大力回收流动性。
祝宝良据此分析认为,下半年投资增速可能会继续回落,企业利润增速也会回落,经济增速也自然会随之回落,在政策累积效应下,经济增速回落幅度可能会比上半年略大一些,但不必过于担心。
"中国经济运行由一揽子计划刺激下的恢复性大幅回升,转向适度增长区间的自主增长,这是正常的、积极的,也是结构调整所必需的。
不能一看到增速回落了,就立刻放松政策,否则物价就会加快上涨,结构调整就会出现倒退。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说。
增速的适度回调不必心慌,风险还是需要提防,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的国际环境下。
当前部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资金链紧张、人民币升值等新的困难和压力,虽然这也是结构调整所需付出的代价,但中小企业事关就业和经济活力,面临的困难值得高度关注。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坦承,最近一段时间部分中小企业的情况比较困难。
在信贷规模压缩的情况下,融资难成为当前中小企业突出问题之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目前正研究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冷静观察,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的准备,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
物价涨幅有望出现拐点但有不确定因素稳物价仍为首要任务
相对于经济增速,物价问题百姓更为关心。
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在6月份创下三年来新高、达到6.4%之后,下半年价格走势将如何?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日前表示,此轮物价上涨应该接近拐点。
就现在的形势分析判断,应该说下半年的物价形势比上半年要乐观。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后期保持物价稳定有五大有利条件:
今年夏粮继续丰收,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国内绝大多数工业品供过于求的格局没有变化;6月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有利于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前期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翘尾因素在下半年会逐月缩小。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7月份开始CPI月同比涨幅就可能出现回落。
回落的幅度一开始不会太明显,四季度应当会更明显一些。
"刘树成分析。
但未来物价走势依然充满不确定因素。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认为,当前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对CPI构成很大压力,国际油价走向充满不确定性,而国内需要调整长期偏低、不利于结构调整的资源价格,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一个长期趋势,这些都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下半年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场价格秩序,对困难群众采取有力有效的救助措施。
$$$
结构调整亟待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待良好开局
在稳物价成为当前头等大事、经济增速回落引起一些人担忧之时,结构调整似乎从人们关注的焦点中"淡出"。
但正如专家一再提醒和强调的那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结构调整才是事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要害。
从上半年数据看,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积极进展,例如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增速远远快于一般投资增速。
但是,结构调整的进展与"十二五"要实现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例如,上半年投资再度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拉动力,而消费的实际增速明显回落;再如,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增速,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
"调结构应当是永恒的主题,下半年调结构的任务很重,要有更多考虑。
"张晓晶指出,在需求结构方面,如何启动消费需求,应当有一系列的大文章要做。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还是要更好地运用经济手段比如资源价格的调整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朱宏任指出,上半年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社会用电增速快于经济增速,要完成全年节能减排任务,还需付出更大努力。
今年安排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18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的目标比去年有较大增加,要完成这些任务,在人员安置、债务处置方面都面临着更大的难度和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当前要把住、行为主的消费升级,尽快引入健康轨道;积极推动城市化,抓紧完善相关的户籍制度、财税体制、城市规划、土地制度等;理顺各种价格关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结构调整;大力推动各项改革,打破垄断,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活力和效率。
"总的来说,短期的总量政策要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基础。
"张立群强调。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下半年将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服务业发展,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将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明确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新华网刘铮)$$$
周小川张弛有度货币政策下半年适度微调
如果真的能用星座理论窥人,相信大多数人希望把那些条条框框,对号入座到央行行长周小川身上。
这位水瓶座的金融大管家,一开口便能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但又和世界上所有的央行行长一样,喜欢适可而止、捉摸不透的表述。
之前的"池子"理论着实让经济学家们研究了好一阵子,7月8日,周行长又抛出了新观点:
相对于目前较受关注的CPI同比数据,季节调整后的CPI环比折年率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制定的依据。
在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之后,周行长提出该观点,是暗示加息接近尾声吗?
因为6月份CPI环比增长0.3%,折年率约增长3.6%而已。
但他又在7月11日出版的《中国金融》杂志上撰文表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通胀预期依然较强,要进一步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看似矛盾的表述也正折射出宏观经济的现状:
经济仍较快增长却显得"勉为其难",暗藏着诸多减速风险;通胀仍如脱缰野马般难以在短期内驯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反复强调的是,"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波动",而且要"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
要如此两全其美,周小川真的需要如同水瓶座那般"富有开拓精神,思维能力高于本能,属于先锋派人物"。
幸而,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非常赞赏周小川行长的智慧,他认为周小川看问题非常全面,有一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战略。
下半年货币政策如何为经济运行排忧解难,是微调?
是继续"稳健地从紧"?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周小川果断出手
孕育希望的2011年已经过去一半光景,经济数据确实喜忧参半。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6%,较去年下半年9.7%的水平略微下降,但CPI成为了难以逾越的忧愁:
继2010年11月份达到5.1%的高位后,2011年3月份又刷新为5.4%,4月份保持在5.3%,5月份维持在5.2%,6月份一下子跃升至6.4%。
而2011年1月份CPI指数篮子经过了调整,如果按照去年的CPI统计指数的话,今年3-4月份CPI已经达到6%左右。
通胀的压力正在节节上升。
央行也毫不犹豫,该出手时就出手,面对持续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先后在2、4、7月份三次上调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在1-6月,每个月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
"大手笔"的同时,还进行了频繁地公开市场操作、汇率弹性增强、信贷控制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
铁拳之下,效果也显而易见。
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M2增速不再以"飞一般"的速度前进,社会融资总量也渐渐回落。
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M2同比增长15.9%,比上年末低3.8个百分点,年初制定的目标是16%,目前未超标。
而央行于7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847亿元。
效果明显,但难免也有"误伤"。
数据显示,二季度前两个月工业增加值显著放缓,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愈演愈烈,民间借贷市场日益庞大,民间利率高不可攀,一时间,货币政策"超调"的声音不绝于耳,对滞胀和"硬着陆"风险的讨论也屡见报端。
交通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认为,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
除受紧缩政策影响外,也表明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正在有所放缓,这是经济增速放缓下降的信号之一。
紧缩政策的理由,是愈演愈烈的通胀,面对不断上扬的CPI数值,市场紧绷的神经一再被挑起,而今年年初时,大部分机构的观点还是通胀年中见顶,政策下半年转折,如今,统一的阵营已经出现了分化,是松绑,还是继续勒紧?
政策层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市场解读为政策信号。
恰在此时,周小川提出,"相对于目前备受关注的CPI同比数据,季节调整后的CPI环比折年率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制定的依据"的观点,难道这另有深意?
因为如果按照6月份CPI同比增长6.4%、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计算,央行还需要加息290个基点,才能告别负利率。
但若按照6月份CPI环比增长0.3%,环比折年率约增长3.6%来看,似乎负利率已经被扭转了。
上半年紧缩效果明显,负利率实际上已经解决,预示着央行未来政策适度松绑?
下半年"适度微调"
遏通胀,还是保增长,目前而言,成了钟摆的两端,无法兼顾。
是选择容忍合理的减速,还是选择容忍一定的通胀,决定着货币政策的走向。
周小川的表态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最终会放开特定价格,会形成一定的通胀,而央行已做好容纳这部分通胀的准备。
而中国的宏观经济已有放缓之忧。
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汇丰的采购者经理指数(PMI)都在近期出现了连续的下滑,由此,市场对经济减速忧心忡忡,也呼吁应该放松货币政策。
数据显示,6月份PMI延续5月份下滑趋势至50.9%,购进价格指数也降至56.7%,而汇丰于7月21日发布的"中国制造业PMI预览",预测7月PMI将创下28个月的最大降幅,也是今年内首次低于50.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中国前期的紧缩措施的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所以制造业的萎缩情况还会短暂持续。
另外一派的观点也是针锋相对。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分析说,通胀即使见顶,意义也不大。
因为去年下半年的基数较高,即使下半年的环比通胀率出现加速的迹象,8月以后同比通胀率也很难达到6%的水平。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如果"前瞻性"放松,将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如果环比通胀率如果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到了2012年,我们将很快再度看到6%以上的同比通胀率。
除此之外,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来插一脚,QE3是否推出也悬而未决。
7月13日,伯南克在国会众议院作证时说,如果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乏力,美联储可能采取新的货币刺激政策。
这一表态,使得商品市场闻风而动,纷纷大涨。
但在14日,伯南克在国会参议院作证时又称近期不会推出新的刺激措施。
"除了国内因素,资本流入外汇占款增加的输入性影响,也对下半年的国内流动性仍有新压力。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分析说,据央行刚刚发布的外汇储备数据匡算,今年上半年资本项下仍然是顺差,贡献新增外汇储备约1500亿美元,贡献外汇占款超过9700亿,加上贸易顺差与直接投资千亿美元超过6470亿的外汇占款,几乎是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回的流动性的全部。
下半年输入性的流动性新增压力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货币政策历来需要调控艺术,需要在两难中取舍,对于下半年纷繁复杂的情况,多数专家给出了"适度微调"的观点。
连平预计,货币政策总体基调维持"稳健",但收紧力度会有所减弱,准备金率、利率运用频率明显降低,信贷总量维持偏紧格局但存在局部适度放松的可能。
"下半年准备金率调整频率会明显放缓,公开市场操作有望取代准备金率成为回收流动性的主要工具。
"
周小川也提道,在控制通胀问题上,数量型工具在中国有时候要比价格型工具管用。
(.华.夏.时.报)$$$
升值抗通胀汇率陷两难操盘人易纲遇难题
2011年7月20日,人民币汇改六周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大踏步上行92个基点并突破了6.46关口,报6.4592元,再度刷新汇改以来的纪录。
人民币对美元自2005年7月启动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幅度已达25.56%。
六年前,人民币兑美元还维持在8.27附近,从"8"到"6",意味着中国外汇市场经历了巨大变化,人民币汇率也朝着改革的方向前进。
六年间,中国经济一路颠簸走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较快升值、基本稳定和弹性增加三个阶段,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
未来,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参考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表示: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
一波三折六年路
2010年6月,人民币二次汇改,当年兑美元升值了约5.74%。
今年,机构普遍预测"人民币2011年升幅在5%",而前六个月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已经上涨了2.45%。
今年6月以来,平静数日的即期市场多次高开,在招商银行外汇分析师刘东亮看来,这多少显示近期人民币升值的"决心"仍较大。
外管局发布的关于顺差的报告,也助燃了短期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6月16日,国家外管局发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年报2010》预测,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仍将呈现较大顺差,国际收支运行可能呈现一定波动性。
六年间,人民币走得一波三折。
2005年7月,央行提出"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受到了重创,人民币再次盯住美元,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幅度明显收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水平长期维持在1∶6.83附近。
此时,人民币汇改第二波实际上面临暂停,直至2010年6月18日汇改再起步,情况才得以改变。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机制。
只不过因为危机或其他因素,才有了这么多插曲。
"易纲感慨颇深,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说,"但是,这个方向是中国最好的选择,这个方向我们应该坚持。
"
2010年6月,争论最多的是,人民币应当小幅缓慢升值还是一次性升值,人民币到底被低估了多少。
事实上,汇改重新启动以来,以中间价为计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达到5%,仅2011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就已经超过2%。
而人民币升值更大的"收获"是越来越体现出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而非仅盯住单一美元汇率。
汇改已经进行了几轮,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不是已经减弱了?
易纲亦有自己的理解:
"应当说压力已经减弱很多。
现在,我们不具备汇率大幅波动的基础,有条件保持灵活的汇率机制,也可以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
抗通胀获首肯
在当前输入型通胀和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下,人民币升值被寄予了更多的抑制通胀的希望。
事实上,监管层已多次释放信号,试图通过升值来抑制通胀,并获得首肯。
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一次会议上,把提高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列为政府为控制物价应当更好利用的多种工具之一。
外管局局长易纲亦肯定,如果不是人民币升值,2005-2008年间,中国物价的上涨还要严重得多。
至少,这时候人民币升值20%,对于输入型通胀起到了一定的压制作用。
央行首先行动。
6月,在发布的2011年金融稳定报告中,将"汇率抗通胀"正式写入其中,并称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随后7月20日,外管局指出,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但人民币升值真是抗通胀的一剂良药么?
外管局综合司巡视员王允贵认为,理论上人民币升值能够使油价、铁矿石价格降下来,但实践表明市场传导机制并不顺畅。
其原因在于,"由于垄断等因素,人民币升值收益可能变成了个别企业的利润,因此还要解决产业组织问题,单靠人民币升值不能抵消输入性通货膨胀。
"
同样质疑的还有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我们认为国内当前通胀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但通过升值一方面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另一方面加大国际热钱流入国内,两者叠加造成国内流动性更加泛滥。
"
如此一来,随着人民币渐进升值,"热钱"成了不能逃避的现实。
央行今年以来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用以对冲外汇占款。
央行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为3.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
6月新增外汇占款2773亿,依然处于高位。
而此前5月新增外汇占款更是达到3764亿元。
政策面临两难
而多个采访对象向记者提及,汇改效果之所以明显,通胀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民币升值加快的另一因素,是美元持续贬值造成人民币被动升值。
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通胀与汇改是相互作用的。
"人民币快速升值和通胀是有联动性的,人民币升值的现实以及未来持续升值的预期,都是海外资金流入国内,尤其是人民币基准利率高过美元、欧元。
因此,海外资金的流入倒逼央行多发货币,从而加速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
以人民币升值应对通胀,却是一把双刃剑。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曾明确表示,如果国内需求是通胀的主要来源,那么本币升值将会加大通胀压力;而反之如果输入型通胀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那么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解通胀。
沈明高指出,比起那些小而开放的经济体,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仅仅通过汇率政策抑制通胀,是行不通的。
原因在于中国通胀因素复杂,既有劳动力成本因素,又有农产品价格因素,这些都不能完全通过汇率工具解决,"关键是,供监管层的选择太少,而让人民币一定幅度升值引导通胀是不得已而为之。
"沈明高对记者表示。
而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先加息后升值,解决通货膨胀",并解释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提高利率。
有必要的话,再提汇率。
若不断小幅提高汇率,则会加剧房地产泡沫和通胀压力,有可能在未来两年内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华.夏.时.报)
$$$
汇丰PMI跌破景气线A股再临时间窗
《道德经》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市场人士认为,在量、价、时、空四大要素中,最难把握的就是时间,但中外哲人似乎有共通之处,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就是从1、2、3开始,将两个连续相邻的数字相加,得出后一个数,直至无穷,这其中的每个数字都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时间窗口。
但更重要的,或许是政策变化带来的时间窗口预期。
本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为您从对PMI数据的分析中,去探索A股的政策时间窗。
/PMI·历史/
PMI有助判断A股底部
在业内,有这样一种说法:
普通投资者看CPI,因为他是从民生角度看中国经济;机构投资者看PMI,因为他是从决策者高度看中国经济。
汇丰PMI继6月创出27个月新低后,7月,这一数据的预览值继续下探,并一举跌破50--这是景气与衰退的分界线--定格为48.9。
市场关注汇丰PMI数据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历史上在该数值跌破50后与政策变化有比较高的关联度。
如今,这一数值已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时间窗口。
6月底反弹与汇丰PMI
6月21日,沪指结束了长达两个月的下跌,见底反弹。
早在5月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曾发文指出,反弹将出现在6月底7月初,理由包括市盈率见底、产业资本抄底见底、以及季报行情等因素。
不过,还有一个因素也对反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那就是随后披露的汇丰PMI6月数据。
6月23日,汇丰公布了6月份PMI数据。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PMI数据并非终值,而是其预览值(初值),这一数据较PMI最终数据提前一周公布。
由于PMI预览数据以每月PMI调查总样本量的85%~90%为依据,且尽量剔除季节性因素影响,故其真实性与最终数据吻合度极高。
这一提前公布的数据对每月下旬缺少经济数据作参考的市场来说,可谓是新的风向标。
正是在6月PMI初值公布的第二天,沪指出现2.16%的上涨,中小板指数的反弹更是达到了2.42%。
此时,市场出现了一大利好与一大利空共振的的局面。
利好的一面是发改委公开表态6月CPI见顶,利空的一面是6月的PMI创出27个月新低,显示出实体经济的疲软下行。
众所周知,国家不断进行宏观调控、紧缩货币的目的就是要治理通货膨胀,简单说就是CPI高企。
然而,调控也影响着实体经济,中小企业资金面紧张,PMI数据迭创新低。
当两种情形交汇时,市场有理由期待:
在CPI压力锐减、PMI压力上升的作用下,政策将放松,股市会上涨。
果然,6月下旬反弹出现。
汇丰PMI初值与历史走势
如果说6月底"CPI见顶"、"PMI创新低"这两大因素的共振是偶然,那么从历史看,汇丰PMI数据往往与股市有较高关联,其预测性很强。
先从2月份以来公布的汇丰PMI初值来看,此阶段共有5个数据,对应着大盘的两跌三涨。
下跌方面,5月23日,汇丰PMI初值51.6,下跌0.2。
当日,沪指大幅杀跌2.93%并出现持续20个交易日的整理下行;4月19日,汇丰PMI初值51.8,与上月持平,未能形成进一步的反弹。
当日沪指下挫1.91%,展开一轮至今仍未修复的下跌。
上涨方面,6月23日,汇丰PMI初值50.1,创27个月新低,沪指6月21日反弹,6月24日涨幅2.16%;3月24日,汇丰PMI初值51.8,较2月上涨0.1。
第二日,沪指上涨1.06%,继续反弹;2月18日,汇丰首次公开PMI初值51.7,较1月份的54.5大幅下挫,2月22日沪指单日暴跌2.62%,但23日开始沪指又持续上行。
PMI破50与A股底部
现在,汇丰7月PMI预览值跌破50至48.9。
这一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每次跌破50往往又与政策底部相吻合。
记者统计显示,从2005年9月开始,汇丰PMI(2011年以前统计终值)共有11次跌破50。
这11次大致可分为4个时间段:
2005年11月,汇丰PMI为49.8。
这一阶段正处于2005年6月6日以来的上涨回调横盘整理阶段。
在该数值公布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下半年 经济工作 目标 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