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docx
- 文档编号:24654732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77KB
论《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docx
《论《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
论《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
【摘要】
贾宝玉是一个有着判逆性格的多情公子,林黛玉则是一个倔强自傲的如花美眷,他们在一个反人性的、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社会里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爱情故事。
他们有着志同道合的思想,与封建家长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婚姻爱情上对抗封建礼教。
他们情投意合,却终是有情人难成眷属,那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爱情的悲剧呢?
不仅是性格悲剧,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更是一种时代悲剧,社会悲剧。
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有社会环境,也有时代和家庭,还有个人原因等种种因素,才造就了宝黛之间的爱情,成为了经久不衰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们那种背经叛道的言行是世俗所不允许的,所以这个故事注定了它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独特性 必然性 社会根源
【正文】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二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
这一悲剧是贯穿《红楼梦》全书最主要的叙事线索,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一故事最终以悲剧作结,表明《红楼梦》中所描绘的社会是个充满悲剧气息的社会。
宝黛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既是一出性格的悲剧,也是命运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一)宝黛的爱情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真挚爱情,是《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的描写。
宝黛二人青梅竹马,他们的爱情经历一段疑惑之后便达到默契、纯净的境界。
黛玉傲世的品格,诗人的灵性,渴求自由的意识,使宝玉找到了他理想中的美,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同样,宝玉离经判道的性格,聪俊灵秀的风采,黛玉也最能理解、最为欣赏,从而引以为知己。
宝玉和黛玉经过长期交往而结成的、建立在相互倾慕基础上的生死不渝之情,既是情爱,又是心灵的契合、志趣的相投、纯真感情的交流。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
”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是宝黛爱情故事发展的关键。
从这一回开始,宝玉和黛玉、宝钗以及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等,奉元妃之命都搬进大观园住了。
人物活动的场景发生了变化,其对人物心理的影响,自是明显。
大观院虽非繁杂的市井社会,但也绝非“闺房闭处”。
首先是宝玉的心理变化。
刚搬进大观园的时候,宝玉每天和姊妹们在一起,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或作画吟诗,以及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顽得十分快乐。
还写了好几首四时即事诗,在外面流传。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宝玉忽然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
实际上是青春的躁动,是情爱的觉醒所引起的苦闷。
书中对此有所解释,这样写道:
“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哪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
”说明宝玉开始有“心事”了。
恰好宝玉的小厮茗烟是极聪明的,便找来古今小说、各种野史给宝玉读。
然而那些肆意描写爱情的野史小说,对于一个青春躁动的少年,不是情感的冷却剂,而是点燃爱情之火的膏油。
于是有了宝黛共读《西厢》的特殊场景:
宝玉笑道:
“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
“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
“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碑去。
”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
“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
‘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宝玉听了,笑道:
“你这个呢?
我也告诉去。
”林黛玉笑道:
“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吗?
”
宝玉借《西厢记》里的词语“触景生情”,黛玉同样借《西厢》的语词“对景取譬”。
两个人明显是断章张生和莺莺的“绝妙好词”,权作自己谈情的古装道具。
虽说“通”的是“戏语”,彼此情感的互动却很真切。
但又不敢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感,只好用假意来掩饰。
两假相遇,遂生紧张;虽然紧张,却很好看。
不用别人多置一词,他们自己就化解了自造的矛盾。
《红楼梦》把儿女之情事,真的写绝了。
你看宝玉赌的那个誓,不仅黛玉,我们读者看了不免也笑了。
“西厢戏语”的主动方面是宝玉,但得到了黛玉的热烈回应。
宝黛“西厢戏语”之后,黛玉的情绪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只要宝玉不在,她就感到闷闷的,很不舒畅。
恋爱中的男女,由于彼此情感的吸引,总是不愿意分开。
哪怕短暂的分离,也会引起思念,甚至产生情绪的烦恼和精神的孤独。
第二十五回,贾环推倒烛台烫伤宝玉的面孔,黛玉前去看望。
书中说:
“林黛玉见宝玉出了一天门,就觉闷闷的,没个可说话的人。
”接着写黛玉要看烫得怎样,宝玉躲着不让看。
因为宝玉知道黛玉有喜洁的毛病。
黛玉明知宝玉的用意,还是要看,说:
“我瞧瞧烫了那里了,有什么遮着藏着的。
”一面说,一面凑上来,强搬着脖子瞧了一瞧,还问疼的怎么样。
这在黛玉,可不是寻常的举动,说明她和宝玉已经“痛”连于心了。
但书中说林黛玉坐了一会,就“闷闷的回房去了”。
紧接着还有一段要紧的文字写道:
“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起说话儿。
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
”连续使用“烦闷”、“闷闷的”、“更觉烦闷”一类字样,把黛玉因爱而生的苦闷心理,作了不加掩饰的描写。
宝黛之间的私情,其实早已为贾府众人所察觉,只是碍于情面大家不肯说破而已。
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当事的恋人很容易成为打趣的对象。
当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打趣,身份、场景和氛围是导致打趣的必要条件。
宝玉的烫伤初愈之后,大家心态轻松,王熙凤、李纨、宝钗又来怡红院探望,黛玉随后也来了。
王熙凤问黛玉吃没吃到她前天让丫头送去的暹罗国茶叶,尝了好还是不好?
没等黛玉答言,宝玉说,只是还过得去,说不上有什么大好。
宝玉心细,他是怕黛玉说不好,才先行这样说。
不料宝钗也说,茶叶的味道轻些,颜色却不怎么好看。
听大家如此评说,一向挑剔的林黛玉说道:
“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
”于是风姐还要送一些给黛玉,并说正有一件什么事需要她的帮忙。
黛玉开玩笑说:
“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
”风姐反击说:
“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说的大家一齐笑起来,黛玉则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不吭。
这是书中第一次有人就宝黛的婚姻恋爱公开打趣,而且由风姐扮演这个不同寻常的角色,其影响力可想而在知。
然而就在同一回,当“魇魔法姊弟逢五鬼”之后,宝玉经一僧一道颂持通灵玉始得好转,一家人才放下心来,却有新的波澜发生。
书中写道:
“李宫裁并贾府三艳、薛宝钗、林黛玉、平儿、袭人等在外面听消息。
闻得吃了米汤,省了人事,别人未开口,林黛玉先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薛宝钗便回头看了他半日,嗤的一声笑。
众人都不会意,贾惜春道:
‘宝姐姐,好好的笑什么?
’宝钗笑道:
‘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
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风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
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
’”
宝钗这样一番话,是在众目睽睽下讲的,黛玉当然很下不来台。
所以书中说林黛玉不觉的红了脸,啐了一口道:
“你们这起人不是好人,不知怎么死!
”还说:
“再不跟着好人学,只跟着风姐贫嘴乱舌的学。
”在黛玉想来,前面王熙凤的打趣和这次宝钗的打趣,是连续发生、互为影响的。
外界对宝黛爱情的舆论压力够大的了。
可是,一年过后,贾母提起宝玉婚事,很夸奖宝钗温厚平和。
王熙凤看贾母眼色行事,极力怂恿宝钗同宝玉成亲。
黛玉得知风声,病情加重,决定绝食待毙。
不久,宝玉的通灵玉丢失,黛玉暗自庆幸姻缘有望,病情好转,不再绝食。
但宝玉失玉后却神志昏迷。
年底,元春病逝宫内,贾府全家悲痛。
过了春节,贾母、王夫人见宝玉痴呆难愈,决定娶宝钗为宝玉冲喜。
王熙凤献掉包计,哄宝玉说是同黛玉成亲。
宝玉成亲之日,黛玉病逝萧湘馆。
宝玉婚后不久,丢下了宝钗,出家当了和尚。
(二)性格的悲剧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女主人公之一,其思想性格深处存在着尖锐对立的矛盾。
林黛玉的一生就是爱的一生。
然而,在爱情面前,她又经常处于这样的心里矛盾中:
一方面热切地希望宝玉在她面前倾吐衷肠,但当宝玉在她面前赤裸裸地作出这种表示时,她又忽然表现出一种气愤和悲伤。
虽然她的这种表现、这种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但却表现了林黛玉内心中的矛盾却是不容置疑的。
爱情对于黛玉来说,既是他追求的,又是她拒绝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拒绝是下意识的、表面的。
当爱情没有来临之前,她迫切追求;当爱情却来到面前时,她又拒绝了爱情,或者说不敢正面接受爱情。
比如第三十二回,当黛玉听到宝玉“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与她的时候,“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不禁滚下泪来”。
这时正好宝玉出来,问她为何而哭,并“抬起手来替她拭泪”。
这是爱情的表示,但在这爱的表示面前,黛玉却下意识地退缩了,她“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
‘你又要死了!
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
”
但是,当宝玉听她说到“金玉”之论而“急的一脸汗”时,她又忘情地去替宝玉拭汗。
她就是这样在追求爱与拒绝爱之间摇摆,虽然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表现了传统负荷,却又比以往文学中的任何一个重要性格都要保守与沉重,甚至连她自己也包括在内,都在无声地反对她的爱情。
林黛玉既追求爱情,却又“反对“自己所追求的爱情;既知道自己的爱情追求不见容于封建家长,却又寄希望于封建家长的主持这正是她思想性格中存在悖论的一种表现。
贾宝玉是传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单留下一块石头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该石自经锻炼之后,通了灵性,可大可小。
一僧一道见后,便在石上镌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几个字,投它入世,成为贾政与王夫人的次子——贾宝玉。
他是封建叛逆者。
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
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贾宝玉的种种叛逆思想,当然被封建正统人物视作“ 草莽”、“不肖”。
贾宝玉出生时口内含一块美玉,被全家上下视为宝贝。
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子孙,贾宝玉生来就肩负着振兴家族的重任,然而贾宝玉却是一个叛逆者,对仕途经济道路不闻不问,反而爱在女儿堆里混。
当他与林黛玉相见时,两人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经过长时间交往,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产生真挚的感情,他们思想情趣相通,互相视为知己。
然而在封建社会,他们的婚姻只能由家长决定。
为了家族的利益,贾宝玉在长辈的安排下与安分守己,端庄贤惠的姨表姐薛宝钗成婚,与此同时,黛玉在潇湘馆中泪尽而逝。
关于宝黛的形象问题,历来争论颇多。
但勿庸置疑的是,二人都有着不同的出身背景,而正是这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贾宝玉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
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宝玉的衔玉而生被视为异事,他的祖母是格外开心,对宝玉“爱如珍宝”。
这就决定了宝玉在贾府无人可以代替的地位:
老祖母的心肝宝贝,“命根一样”。
宝玉独特性格的形成是以此为起点的。
可是他的叛逆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宝玉的父亲贾政——一个典型的封建正统人物,对宝玉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
有时仅因一些小事,贾政便要将宝玉“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要绳索来勒死”。
然而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但他却无力也无意去改变,而是选择了逃避,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纯洁之中。
在纯洁的少女中能够理解宝玉思想的人也是极少的。
宝玉寻寻觅觅,也只找到了一个知音,那就是林黛玉。
他们都一样地有叛逆的思想,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
对宝玉来说,他和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之后唯一向往和追求的。
然而,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
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而林黛玉则是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一开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压抑。
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
还有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使正值花样年华的黛玉产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识。
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根孽胎”贾宝玉,她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
在大观园里,从不劝贾宝玉走“仁途经济之道”,从不讲这些“混帐话”的只有黛玉一人而已。
所以“宝玉深敬黛玉”。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
但是黛玉作为一个弱小的女孩子,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里,生存尚且艰难,更谈不上努力地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
因此,当爱情遇到阻力时,弱小的黛玉只能用泪水和死亡来表达抗议。
寻求爱情而能得其所爱,和宝玉一样,黛玉自身的性格与观念与那时期社会的现实环境格格不入,悲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他们两人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却又偏偏无力于改变这个现实环境。
总之黛玉是一个生于悲剧时代而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
(三)命运的悲剧
作者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
但是他也不能够用先进的思想去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社会,只好把它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
首先书中第一回介绍宝黛的木石前盟时,作者就安排了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神话。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后来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
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
那绛珠仙子道: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
“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
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
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
但同时,作者也认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绝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这是《红楼梦》为宝、黛、二人的爱情所写的最后结局。
然而造成这一悲剧的还是封建社会性。
在那种社会下他们都无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力替自己作主。
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同时他们又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四)社会的悲剧
在《红楼梦》以前,在我们古典小说、古典戏曲里,宣扬自由恋爱的戏剧小说也是有的,最著名的是《西厢记》、《牡丹亭》。
但是这有时代的差距,《西厢记》虽然是张生、莺莺不尊老夫人的命令最后自由结合了,但是《西厢记》的结局是张生考上状元,皇上赐婚,最后大团圆,圆满结果。
那是在婚姻问题的整个过程中第一步是越轨了,但低下呢,越过以后又赶快弥补自己,完全按照封建理法规定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走到最后皇上赐婚,合法了,没问题了,就算完结了,没有反抗到底。
而且他的恋爱方式呢,是一见倾心,在府殿上一见面就觉得漂亮的不得了,那就定了,这是一个。
《牡丹亭》中柳梦梅也是一样,男女双方还没有见面,做梦,然后也是封建皇帝赐婚,最后也是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承认,曾经一度越轨的婚姻,最后纳入封建理法的轨道了,他/她原来的又一点点的叛逆性也被消灭掉了,弥补过去了。
到了《红楼梦》就完全不一样了。
贾宝玉和林黛玉恋爱的发生并不是一见倾心,虽然第一次见面觉得这个人好面熟,好像见过似的,这是写的一种心里的感应,一种好感,但是并没有发生爱情,这就显得《红楼梦》的恋爱方式已经不是一见倾心,已经是在长期生活当中渐渐地了解,最后在长期的了解过程产生爱情。
那么在这样一个封建时代,提出了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样一个思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所缺乏的正是封建家庭最为看重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自然,贾府的统治者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发展的。
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摧毁宝黛之间的爱情。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宝黛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形象而具体的表现出了宝黛爱情被扼杀的必然性。
他们的爱情遭受那个时代封建礼教的种种桎梏,在那样违背和摧残人性,践踏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社会,以至终于毁灭,是必然的结局。
木石前盟只是传说,但是却是宝黛爱情的真实写照,他们有缘无分,纵使流干了眼泪,交换了灵魂,付出了生命也没有换来相濡以沫的结局。
而是以擦身而过的方式含痕而终。
有力地抨击了扼杀他们爱情命运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制度,深化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悲剧意义,丰富了复杂的历史内容,实在让人悲叹,引人深省。
从宝黛爱情婚姻悲剧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
这就有力地说明,封建社会是罪恶的社会,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
透过这个爱情婚姻悲剧更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悲剧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家仆之间,也存在于贵族中,悲剧是无所不在的,而悲剧的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制度。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大悲剧,生活在贾府的人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只是悲剧的内涵各有不同。
宝黛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则是《红楼梦》全书最大的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婚姻制度。
因此,说到底,宝黛二人的爱情是一个社会悲剧。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部小说很有研究价值同时它包含巨大的社会意义。
它一方面通过宝黛爱情的悲剧故事,反映贵族判逆者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给他们规定的生活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
另一方面是让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宝黛的爱情悲剧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将在人类历史上永放光辉。
【参考文献】
《知味红楼》李辰冬著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
《红楼鸳鸯谱》唐明文著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年7月出版
《红楼寻径》陈绍初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追忆红楼》陈慧琴著京华出版社 2010年11月出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楼梦 爱情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