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语文导学稿全集.docx
- 文档编号:24637496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106
- 大小:112.77KB
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语文导学稿全集.docx
《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语文导学稿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语文导学稿全集.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语文导学稿全集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1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
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
4、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学习研讨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拓展学习
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用横线画出这篇新闻的导语,并回答:
导语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文中用“风平浪静”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哪些词语描述了我军的“英勇”和“英雄式的战斗”?
请在文中勾画出来。
(4)从结构看,这篇新闻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部分。
厦门拟到墨西哥办中医学院
厦门市中医院有望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在该市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记者昨日获悉,目前墨西哥方面已正式邀请厦门市政府与医院代表到墨西哥进行市场调研与合作考察。
据悉,由厦门中医院与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事宜,是由美国永嘉公司董事长黄永平先生提议并出资的,目的是宏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扩大厦门市与瓜达拉哈拉市两个友好城市的医学交流。
11、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一课一得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芦花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2、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提防()疟子()寒噤()蹿()
仄歪()飒飒()吆喝()
2、查阅有关孙犁的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学习研讨
3、感受人和事。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
发生了哪些事?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自由细读文章,把自己对人对事情的感受写出来。
人物:
事件:
情感:
4、找出最令你激动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5、结合全文,归纳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6、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7、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进行品味,然后再仿照它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8、质疑问难:
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
9、请收集一组有关抗日战争的歌曲、图片或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
10、有人认为文章中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时大意,以致使大菱受伤,这样写不符合英雄的性格和行为,是文中的一处败笔,你认为呢?
一课一得
3*蜡烛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学习重难点】
通过朗读、小组探究,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 fú( )晓 揣在怀里( )鞠躬( )
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学习研讨
4、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5、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拓展学习
6、体验感悟:
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7、课外延伸:
思考:
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
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8、拓展阅读: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
“-,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
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3)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
一课一得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
1、体会这封信精彩的语言。
2、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文中精彩语言。
2、仔细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快速默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理解成语含义。
给予( ) 珐琅( )制裁( )赃物( )箱箧()
眼花缭乱: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
独一无二:
2、关于雨果
雨果(1802一1885),作家。
的重要代表。
生于军官家庭。
代表作品有小说《》《》,《九三年》等。
3、课外查找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
4、整体感知:
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学习研讨
5、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具体内容:
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6、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说说雨果为什么称赞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7、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作者为什么要将自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谴责说成“赞
誉”。
8、怎样理解“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
拓展学习
9、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0、圆明园是我国清代的名园之一,是世界文化艺术的杰作。
请再列举几个这样的古建筑,外国的
也可以。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体会人们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
2、揣摩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揣摩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查找资料,了解“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2、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占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
3、识记重点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杀戮()悼念()屹立()肃穆()恍惚()()荒谬()憧憬()响彻云霄()
4、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怎样的心声(主题)?
请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5、本文以参加纪念活动为线索,按参加纪念活动的先后,记述了不同的活动见闻和感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课文四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一二
三四
学习研讨
6、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萨特的话中“沉重的记忆”和“美丽的记忆”的含义。
(自己先在文章中找,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
7、大屠杀中许多无辜者被杀,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8、精读第一部分,分别找出一处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场面描写,并揣摩分析其作用。
拓展学习
9、拓展阅读
南京大屠杀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酷、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
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记录的百人斩”。
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
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
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
‘我已经杀了105人,你杀了多少?
’向井说:
‘我已经杀了106人。
’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
两人约定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
从昨日开始,他们已经向150人的目标努力。
”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记得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还应该记得南京大屠杀。
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2)第二自然段中“津津乐道”本义是什么?
在本文中作用是什么?
(3)阅读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10、思维体操:
品味课文第一部分莫马的话:
“纳粹在灭种呀!
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了,还有十几位老师。
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
‘开枪吧!
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刻!
’”想象课堂上的情景(注意揣摩那位老师的深情动作,纳粹士兵的动作),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
一课一得
以“历史告诉我们”为话题,谈谈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6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2、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掳去( ) 震悚( ) 惶急( ) 疮疤( )诘问 ( )
惧惮( ) 粗拙( ) 疏懒( ) 惊骇( )
2、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
哪些略写?
哪些详写?
略写:
详写:
学习研讨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
4、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
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
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
6、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
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7、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8、质疑问难:
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
9、课文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请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想象短文。
10、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
一课一得
7背影
【学习目标】
1、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通过朗读等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预习导学
【学习流程】
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把你自己有疑难的字词写在后面吧。
狼jí()chóu()躇 蹒跚()琐屑()
颓()唐 diàn()记()()
2、《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
文章通过记述
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之情。
学习研讨
3、本文几次写到我流泪?
我流泪的原因又各是什么?
4、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中“我”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3)找出文中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为你买几个橘子去。
”,坚持为一个二十几岁已年轻力壮、会照顾自己的儿子买橘子,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5、研讨交流:
有些同学的父亲,为了工作、生活而奔波,很少与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有些同学的父亲,可能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难以让同学所接受。
但是,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父爱也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只是它总是沉默的,不像母爱一样外露,所以你们误以为它不存在,忽略了它。
现在,让我们一起追忆或寻找自己的父爱,谈淡你对父爱的理解。
6、文学作品选取标题非常重要,课文为什么不以“浦口送别”或“回忆父亲”为题,而偏偏以“背影”为题呢?
7、质疑问难:
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
重读《背影》
记得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时代。
还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扶了扶镜架,对我们再三强调:
“`蹒跚`二字是`父亲`为生活奔波忙碌大辈子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刻含义。
”当时我并不是冷血,对此除了笨拙之感外,并没有应有的感动。
兴许,年纪小,不懂吧。
高中时代,离家远了。
每个星期日,父亲都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镇上乘公车。
路并不太远,却并不好走。
隔着运河,也架了一座大桥。
每次到了上桥的时候,父亲总是叫我坐好了。
然后就猛踩几下,上去了。
我坐在父亲背后的书包架上,有些不安,分明感到父亲在喘息,车子在晃动。
有好几次我都要求下来走,父亲总是说:
“万一赶不上车子,又得等上半个钟头。
”每次我都只能眼望父亲的背影,品味心中那分激动。
车站上的父亲,就如游子旁送别的慈母,唠叨着:
“在学校里吃饱了,要穿暖了……”而我听着这几百年不变的台词,有些厌倦。
每次父亲都要等车开动之后才离去,而我也只偶尔见到他模糊的背影,更多的是他还未平复的喘息。
再次读《背影》是前几星期,偶然一次在借书时,翻到了那篇《背影》泛黄的书页,就如我的记忆那般陈旧,却又像我的感动那般真挚。
普通的黑体楷书,一字字犹如刻在岩石上,不可磨灭,又如画在纸上,栩栩如生,那般真实,一字一字翻开了泛黄的扉页。
“蹒跚的步履……”似乎又听到了父亲的喘息声,见到父亲猛踩几下,上去了。
如今想起父亲的唠叨,真的字字真言,比徐志摩的诗更感人,比王菲的歌更动听。
父亲并没有为我翻过月台去买橘子,而父亲的背影也是时时出现,父亲的形象渐渐高大………
8、这篇文章与《背影》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
请分别写出一点。
你可以从感情、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去体会比较,还可以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说。
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据报载:
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
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
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10、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疼爱你的事或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
因为爱是不能忘记的。
(请你把它写在作文本上)150字左右。
一课一得
谈谈你学习本文的体会:
8*台阶
【学习目标】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学会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学习重难点】
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凹凼()尴尬()烦躁()涎水()门槛()
啃()黏性()蹿()撬()磕()揩()
茬()筹划()晌午()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记叙了父亲为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
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学习研讨
3、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把握文意。
(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本文中“我”家乡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讨论下面问题。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这种心态怎么解?
5、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拓展学习
6、比较一下,《台阶》与《背影》在命题立意上有何不同。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
9老王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作者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的美德。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揣摩重点语句含义,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2、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探究通过几个生活片断安排材料,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伛()攥()惶恐()荒僻()塌败()
取缔()骷髅()()眼翳()滞笨()愧怍()
2、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老王的“不幸”表现在
在文中画出“我”和老王交往的时间,并简述“我”和老王交往的几件事:
学习研讨
3、小组研讨:
(1)以“老王是一个的人,具体表现在”句式交流对老王形象的认识。
(2)作者一家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老王和他们应该说是有一定的思想差距,但他们为什么对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
从“我们一家”和“老王”的关系来看,你认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是什么?
4、思考品味:
(1)第8段中“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一句暗示了老王怎样的处境?
流露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2)第8段中“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中的“倒”能否换成“爬”?
为什么?
(3)第16段中“我回屋才感到抱歉”一句作者感到抱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小组交流:
你身边有类似老王那样生活艰辛而心地善良的人吗?
你能用文字描述一下他(她)吗?
或者勾勒一幅他(她)的简笔画。
面对生活中那么多的“老王”,我们应该怎样做?
6、质疑问难:
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与同学共同探讨?
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
7、拓展阅读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部编版 初中语文 语文 导学稿 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