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选调生申论真题.docx
- 文档编号:24633481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29KB
河北省选调生申论真题.docx
《河北省选调生申论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选调生申论真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选调生申论真题
湖南省2008年选调生选拔考试
申论试卷(题本)
总分100分 限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应考者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根据答题纸上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资料】
材料一:
在信息化社会里,大众传媒充当了人们主要的信息源,因而大众传播媒介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危机的演变和进程。
危机事件中,公众处于不知情状态下,尤其是当涉及突发的个人健康、安全的危机事件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往往会对形势的判断模糊不清,甚至会无所适从。
如果任由人们对信息做出盲目的选择,进而形成各种流言蜚语和不利的舆论导向,则更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社会恐慌,导致危机事态激化。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必要的信息传递,这个社会也会出现萎缩的现象。
即如果公众对于发生的危机事件不能够全面了解,不知道组织所要采取的措施,那么公众就会盲目行事,使危机造成对社会更大的损害。
材料二:
瑞典铁道局在哈兰山脊的隧道工程中使用一种有毒但对环境无公害的化学药剂甲基丙烯酰胺来堵塞漏水,但由于洞中温度偏低,该药品缓慢分解,因而导致了哈兰山脊周围的水部分污染。
随之而来,瑞典、欧盟的几级主流媒体抓住铁路局和施工单位的错误不放,大肆造势,批评该事故,把可能出现的后果叙述得惨不忍睹。
成功治理后,一些人仍担心有毒化学物质进入水系。
虽然官方和无数的水利环境专家数次公布湖中的水质已经没有公害污染,可以放心饮用,但是周围数百公里的百姓至今仍然拒绝饮用该湖中的水,目前人们依旧不敢喝当地产的牛奶,从而对当地的经济产生了长达十年的消极影响。
曾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炭疽菌事件,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诸多传媒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炭疽菌事件上,正中了某些唯恐天下不乱之人的下怀。
实际上,恐怖分子根本就没有能力发起一场针对美国的全面生化战,他们的目的就是想在公众中制造恐慌心理,以对美国政府造成更多的压力。
可见,尊重公众知情权,首先要审时度势,理智对待新闻事件,客观分析新闻信息,严格把握新闻事实,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材料三:
心理学研究表明:
危机的恐惧心理传播状态与快乐心理的传播并无分别,它通过大众传媒可以在人群中快速的彼此感染。
通过不同的过程,个人可以被媒体带入一种完全失去自我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暗示者惟命是从。
媒体的明示或暗示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体有着同样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互动使该力量成倍的增长。
群体中的每一员,对于危机的恐惧心理都如同病毒一样,迅速且传染能力强。
罗斯福认为,唯一要恐惧的东西就是恐惧本身。
正是群体很容易接受媒体的暗示,因此最初媒体的简单提示会通过心理传染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
曾经一度笼罩在核事故阴影下的的切尔诺贝利地区历经乌克兰政府二十年清理,已经安全,近乎无污染,但由于媒体大肆的渲染所带来的危机心理的影响,使该地区至今仍然是无人区。
非典时期,国内对SARS的恐惧也显得过重了。
数据统计显示,非典流行期间全世界共发生SARS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其中中国内地死亡人数仅为349人。
但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我国每年2亿多人次感染流感,死亡近十万人,交通事故每年死亡超过十万人,自杀每年28万人!
媒体对这些长期困扰人类的疾病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少之又少,严重失衡。
相比之下,电视报纸对非典夺命表现的过分恐慌就显得很可笑了。
材料四:
舆论缓释是解决社会情绪冲突,防止不良社会情绪爆发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舆论缓释,可以向受众呈现事物积极的一面,使受众的不良心理倾向得到缓和释放,引导受众对危机进行理智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消除盲目恐慌的不良心理,消除人为造成的恐惧心理。
否则,当社会不满情绪逐步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转变为对社会的公开对抗。
危机类似洪水,它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使民众中的不满情绪大幅上升,若不及时找到合法渠道给予输导,就有可能酿成大的社会动荡,带来安全隐患,舆论缓释就是提供了一个使民众的不满和怨愤得以排解、释放的通道。
2005年2月21日发生在河南项城的有毒工业淀粉丢失大案,是危机背景下媒体的快速反应的成功案例。
当时一位司机在长途运输中丢失52袋有毒淀粉,约1300公斤。
由于工业淀粉在外形上和食用淀粉极其相似,容易被百姓误食,迅速引发危机。
许昌电视台得知此消息后,在没有制作时间的情况下,首先在第一时间里以字幕的形式,在电视节目里通报全市,几分钟内便有效地抑制了灾难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媒体除了讨论恐怖分子是谁,政府是否要报复,报复的程度如何等问题之外,更多地呼吁公众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生活,认为这是对恐怖活动做出的最有力的回击。
一些报纸则号召民众从自己做起,做好身边的事情,鼓励公众走出家门,去加油,购物,消费,媒体把政府的政策,巧妙地转换成公众的日常行为规则,既起到诠释政策的作用,又引导了公众的日常行为,对危机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达到了稳定民心,保持社会体系的正常运作的效果。
9•11事件之所以成为西方世界媒体缓释的最成功案例,就是因为媒体间的通力合作。
在这场惊天恐慌中,美国媒体都弃除门户之见和商业利益,始终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最初的二十四小时画面,资源共享,极大地调动起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报纸头版大幅标题多为美国遭受攻击,恐怖主义袭击美国等,充分发挥了画面的煽情功效。
各大电视网反复播放大楼倒塌的共享画面,既满足了公众对危机事件最基本的知晓欲望,极大地激发美国公众的爱国情绪,也避免了各种猜测和小道消息的流传。
可以说,9•11事件中,美国媒体在潜移默化中把公众对危机的感性体验统一到:
美国遭受了袭击,需要团结对外,一致打击恐怖主义是当前头等大事的理性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危机得到确认,并得到初步的控制,国内没有引起较大的混乱。
除了新闻,美国媒体还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来解气和解闷,抒发弘扬民族精神,如举办演唱会,赈灾募捐文艺活动,甚至还赶拍了一批相关电视剧和电影。
危机背景下的社会群体极易丧失斗志与信心,媒体的缓释作用也可以在树立英雄上下下功夫。
具体来看,可以让言行举足轻重的专家或政治家在媒体上唱主角,形成一面旗帜。
在非典新闻战中,钟南山院士和王歧山市长便成了一种符号,作为与病毒英勇作斗争的两座大山,人们看到他们在媒体上出现便觉得得到一种科学和政治的力量,一种胜利的希望。
材料五:
今年2月,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炮轰”铁道部并声称“要把铁道部的人撤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针对郭锡龄的批评做了针锋相对的批驳,引起舆论的普遍关注与热议。
这使得铁道部的同志、广大读者和众多旅客一时间心情都很复杂,都很不愉快,不知该说什么好。
实际上这是政府管理部门乃至大型服务性机构,在开放的社会舆论面前显示出的陌生与不适应,也是传媒、读者、旅客在政府主管部门积极参与舆论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拘禁和不知所措。
事情很自然,万事开头难。
在政府管理部门刚刚开始学习与公众主动交流,并希望引导公众的观念与情绪的时候,当管理部门与广大公众刚刚开始建立起直接互动的时候,陌生和应对失误都是难免的。
材料六:
山西省省长于幼军说,山西的“黑砖窑事件”引起了媒体、特别是一些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它们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他说,这么多人关心素不相识、受到伤害的农民工兄弟,反映了大家法制观念和人权意识的增强。
于幼军为山西官方没有及时向媒体主动提供事件的更多情况表示歉意。
他说,山西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5月和6月初开展打击、解救行动的同时,特别是在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和批评这一事件时,没有及时给予回应,没有主动发布信息,没有向媒体提供事件的更多相关情况、政府正在采取的措施和事件处理的进展情况等真实准确信息,以至于一些传闻没有得到及时澄清,在国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
材料七:
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曝光最初来源于网络。
那些不幸的孩子们被卖到黑砖窑做苦工,最焦急的是他们的父母家人。
这些家长们倾家荡产,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潜入大山深处寻找他们的孩子。
两个月来,他们先后营救出40余人,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线索。
可当他们找到有关部门,遇到的却是互相推诿!
400多位绝望至极的父亲于是在网上联名发出求救信——《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 400位父亲泣血呼救》。
这篇帖子6月5日发在河南的大河论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截至6月12日,大河网上该帖点击率超过31万。
6月7日,这篇帖子被转帖到天涯杂谈后,短短6天时间,该帖更是获得了高达58万的点击率和3000多篇回帖。
正是这篇由受困孩子亲人发出的帖子所造成的影响最终引起了许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的关注,并引起了相关方面的关注。
我们相信,在有关方面的关注下,这些孩子们一定会得到救助,相关的责任人也一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而网络在这一事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却给我们许多反思。
材料八:
据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防治禽流感工作,批准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会议指出:
“加强和改进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配合新闻宣传部门,及时、准确地做好新闻发布工作。
一、请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
(15分)
二、假如你是材料中的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在面对各界的质疑和责难时,你会怎么做?
请用400字左右的篇幅陈述你的想法。
(25分)
三、请根据材料所反映的主题,结合湖南2008年初遭受自然灾害的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议论文。
(60分)
湖南省2007年选调生选拔考试笔试试卷
(申论卷)
总分100分 限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应考者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材料一:
据《人民日报》报道,到1986年,全国共选调1.27万名选调生,到2002年底,这个数字增长到近4万名,从2003年起,全国选调生总数量以每年1万名的速度在增长。
1986年以前的选调生,目前有近七成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
1980年以来,湖南省陆续从高等院校选拔了23批近3000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基层。
目前,这些选调生大多数已成长为各级领导干部或基层、机关工作骨干。
据《湖南日报》报道,2007年选调生考试,我省共有2800多人报考,是历年来报考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报名者中,有18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
还有湘籍的韩国、澳门的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报名,高学历、名校学生报名是今年选调生工作的一大特点。
材料二: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生工作的通知》指出:
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主要是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培养高素质的领导骨干,同时,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优秀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湖南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7年选调生工作的通知》指出:
为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2007年继续选调一批品学兼优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以下简称选调生)到乡镇(街道)工作。
今年的选调生,原则上安排到乡镇(街道)工作,所需编制由所在县(市、区)从现有乡镇(街道)行政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
选调生报到后,各市州委组织部要先组织培训,再派遣到所分配的单位工作。
各地应将选调生安排到领导班子团结、党政主要领导热心培养年轻干部的乡镇(街道),在综合性较强、能较快熟悉全面工作的岗位上锻炼。
材料三:
几位选调生的自白:
1、基层很苦,那是参加工作前,朋友们给我的“忠告”。
可是,2006年7月15日,当我被选调到宜昌市五峰县仁和平镇工作时,让我感觉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
车子在坎坷的石沙路上颠簸几个小时后,我全身像散了架一般,酸疼了好几天。
镇上没几家像样的商店,连日常用品都不容易买到。
一间破旧的四合院就是我的家,夜晚独居一室,踩着木地板“吱吱”作响,让人提心吊胆。
墙上的窟窿随处可见,老鼠、蟑螂、蜈蚣肆无忌惮地穿行其间。
在这里,一住就是半年,许多男同事都对我佩服不已。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日益融入工作,现在每天都能感受到一种新的快乐。
有一次,在走访偏远山区的小山冲时,得知该村一名小女孩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于是,我从每月的工资中,抽一部分来资助该女孩上学。
一个月后,女孩拎了一篮子鸡蛋,硬是要塞给我。
那种淳朴而真实的感情,让我感动了很久。
在基层工作时间长了,与当地百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我越发感觉离不开这里。
如今,我已在仁和平镇工作两年多,是该镇的党委组织、宣传委员。
2、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特别是从大学校门步入社会后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对每个人的人生至关重要,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选择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比四年前他们选择报考的大学还要谨慎。
城市的工作固然安逸,农村的工作也大有可为。
农村的环境虽然艰苦,但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造就人才,越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回头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从基层埋头苦干,一步步走向领导岗位的典型们,没有深厚的基层功底,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3、我刚到四口镇时,在办公室值班,主要工作是接电话、收发信件、接待上访等。
不久,就担任镇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党务和宣传工作。
上任后,我充分发挥主动性,收集整理了大量信息,开展宣传报道。
以往,该镇在媒体上总是“默默无闻”,在我的努力下,当地报纸、电视台每周都有该镇的报道,有效地扩大了该镇的影响。
同时,我提出并协助创建四口信息网,在全县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公开。
此后,该网成为该镇招商引资的电子咨询平台,不少外地客商就是通过这个平台,认识四口,并到这里投资的。
由于表现出色,几个月后,我被调到市委组织部工作。
2005年10月,我被推选为优秀选调生代表出席全省选调生工作座谈会并发言。
4、我是一名2004年河北省的选调生,2004年9月,我来到了冀西北最远的地方——竹云县,到县委组织部报到后,我们一行四人便来到了乡镇工作,不到九个月,就是今年5月,同来的四个人走了三个,只留下了一个女生,她的家是竹云的,所以没有走。
我们现在都在外边打工。
当年,我个人的辞职理由主要是:
⑴待遇太低,每个月只有500多元,作为选调生,大多不是本地人,工作后面临吃饭,租房,社交等等,我们期盼已久的年终奖,已经减半再减半了。
⑵发展空间太小,人员流动性不大,论资排辈,想升职,等30岁后再说吧。
⑶省市里在搞选调时,对选调生有一定的培养计划,但在竹云,根本没有执行。
到现在为止,发展得最好的也才进县直机关。
⑷地方对选调生不重视。
一是对选调生的忠诚不相信。
绝大多数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加入到选调生队伍时都放弃了许多东西。
我们加入到选调生队伍时都抱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同时也想在农村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地方党委不相信我们走进选调生队伍是真心想干事业的。
他们不敢用、暂缓使用、不想用,更别提提拔重用!
二是选调生的成长环境不好。
有的本地干部为了媚上,让有关系、有后台、有背景、有门路的先上;有的为了保护小团体的既得利益,拉帮结派,堵住别人成长的道路;有的为了搞平衡,一个让上一个不让上;有的为了控制选调生,怕被原先由自己领导的选调生成为自己的上级,恶意诋毁,千方百计地阻挠选调生成长。
5、2年前,我毕业了。
当时,我真的是满怀豪情,心想去基层之后,得到重用,一定努力干一番事业。
2年过去了,什么都没有改变,想走了。
以前的豪情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只想快一点离开这个鬼地方。
2年给我的感觉是:
选调生只是一个名字,没有什么内容,连形式都没有多少。
没有培养,省里有培训计划,但没有严格执行,市、县没有任何培养计划,乡镇就更不用说了。
谈不上重视,有的话也只是口头上的。
我感觉市对省、县对市、镇对县很多时候都是在应付,不知道他们对选调生政策真正理解了多少。
选调生辞职,如同共产党员退党一样敏感,是件大事。
选调生是有很多顾虑的,有来自领导的压力,有来自家庭的压力,有来自是否有后遗症的担忧。
入门好像容易,但出门就不那么从容了。
20年前,大学生是社会精英,那时的选调生应该说是真正当作领导干部来培养的。
今天,社会形势变了,大学生由象牙塔走向普通大众,变成很平常的人了,现在的选调生就不那么值钱了。
国家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考虑来开展选调生工作,因而大规模的招录选调生,在分配资源的时候,平均分配,只是保障你的基本生活。
事实上,我觉得基层容纳不了那么多所谓的后备干部,也不需要那么多。
现在,还冒出了一个志愿者,并且宣传志愿者的声势远远大过宣传选调生。
我认为,既然有了志愿者,就不要有选调生了,或者将志愿者与选调生合并到一起。
总之,不管是志愿者政策,还是选调生政策,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改一改了,改成真正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政策。
材料四:
为了解往届选调生锻炼、工作、生活的真实感受,回顾和总结选调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的做法,去年,吉林省委组织部对部分选调生进行了回访,以下是部分回访内容:
鞠海云(2004年选调生,经过三年的基层锻炼,去年9月担任乡党委办宣传委员兼文化站站长):
农村乡镇的工作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农民朋友也不是很多人说的那样无知。
工作单位虽在基层,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这里工作,我受到许多磨练,工作能力也不断提高。
刚到乡里来的时候,我只随老同志负责计生工作,因为年轻,刚开始工作时还羞羞答答、缩手缩脚,现在经过三年的锻炼,我已经能够独立开展多项工作,并成为乡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工作忙时,我一个人承担了多项业务工作,曾经同时对口区里的八个部门,同志们都笑着称我为“鞠八摊”。
另外,乡镇干部有很多独特的工作方法,既方便,又见效,是书本上和其他方式学不到的,在这里,你潜移默化地就学会了。
这是一笔能伴我终生的财富。
计划生育工作是农村工作的“三难”之一。
我刚参加农村锻炼就是负责乡里的计划生育工作。
那时,我还没结婚,一些计生工作的专用名词一说就脸红,别说下去抓工作了。
由于严抓计划生育时,孕妇白天都不在家,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夜里去做一位超生孕妇的工作,当时她家里来了一些亲戚朋友,知道我们是来抓“超生”的,不由分说就把我们打了,而且我的裙子也被撕破了。
当时我还是个小姑娘,哪受过这样的委屈,我因此伤心地哭了好几天,是领导和同志们给我关心和鼓励,让我振作精神,重新开始了工作。
农村工作的确难,但是能力和水平就是在难中历练出来的。
这件事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吃苦。
史丽媚(2004年选调生,2006年调到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处工作):
两年的农村基层锻炼让我与农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真的觉得,到农村锻炼和工作是建立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与农民朋友血肉联系的最有效方式。
与书本打了十六年交道的大学生刚走出校门,我们对社会知之不多,更谈不上了解农村工作的艰苦,通过锻炼,我们与群众同生活、同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夕相处,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
现在我所工作的处就是负责村民自治的,下派锻炼的经历对我现在的工作帮助特别大。
就拿接待上访群众来说,因为有了朝夕相处的两年,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疾苦与痛楚,我知道大多数的群众,如果没有真正的苦处,是不会采取这种方式的。
因此,每次遇到上访的群众,我总是细心地解答,耐心地说服,正因为我们的感情相通,他们对我的解答大都很满意。
李大国(2005年选调生):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去工作,就要发挥所长,努力地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我第一年到乡镇时,经过考察论证和认真研究,向农户们提出了种特色瓜的建议,当年就收到了成效,农民们为了感谢我,特意从地头给我摘了一车瓜,送到我的宿舍,我非常感动,这说明我这个“学生官”得到了认可。
另外,我们学生所特有的遵守纪律,讲求效率,热爱学习的好习惯,也给乡镇机关带去了新的风气和新的文化气息。
崔艳丽(2005年选调生):
在选拔之前,我已经与南方的一个相当不错的公司签订了协议,而且是经过了考试与面试等多个环节,从140多人中脱颖而出的,相当不容易。
得知选调生工作这件事后,当时谁都不知道今后能否有机会回到省直机关工作,觉得最有可能的是分配到县、乡两级做公务员。
我犹豫了好长时间,最终还是放弃了条件优厚的公司而选择了选调之路。
我想,企业工作环境和待遇虽好,但过于单一,选调道路虽苦,却非常有意义,选调生工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大学生寄予厚望,能为更多的人谋福利、办实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我非常崇尚一句话,“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我坚定自己的选择,现在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公务员。
材料五:
几位在校学生谈选调生工作:
姜甜甜(某大学2007届新闻专业学生):
以前我认为进国家机关成为一名公务员是非常神圣的,他们或坐在窗明几净的宽敞办公室里审查一份份文件,或坐在高档次的电脑、打印机前起草各种公文,或是悠闲地看着关于时事的报纸,旁边飘来淡淡的茶香,那是一份稳定得不能再稳定的工作。
我们都曾向往过。
但学哥学姐们的选调经历毫不留情地证明了我当初想法的单纯和幼稚,原来基层也有公务员,上面的公务员也要到基层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这太苦了。
我觉得我和他们的差距实在太大,我恐怕没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但是还希望能象他们那样成熟和接受锻炼,心理很矛盾。
侯靖姝(某大学2007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自己以前对公务员的初步认识只是从一些宣传媒体上了解的,他们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一种稳定的职业。
但对选调生而言,我认为选择选调之路充满了激情,需要一种“舍小我而顾大我,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精神。
如果让我选择走选调之路的话,可能会皱一下眉头,因为我们头脑中没有被灌输那种思想,我们对选调工作还不很了解。
如果以前优秀的选调生们能多给我们讲述一下他们所走的道路,也许会吸引一大批大学生投入基层工作。
材料六:
几位基层组织人事干部谈选调生工作:
甲:
对参加选调生考试的考生,有报考者认为,选调生就是先到基层锻炼,两三年后就会调回城市当干部,有人甚至将报考选调生作为找工作的一条后路。
我们认为如果没有扎根基层、不怕吃苦的勇气,没有奉献的精神,最好不要报考选调生。
乙:
我市选调生大部分成长不错,但也有少数发展得不好,有些选调生觉得大材小用,长期不能融入工作环境;有的则很快染上一些庸俗的办事作风。
这些都是由于对选调生工作认识不深、心态不好造成的,对自己、对社会都没有好处。
丙:
基层单位对选调生的认识也有误区。
有的认为选调生素质高、知识丰富,一开始就对其委以重任,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单位领导觉得,选调生还是学生,不堪重用,总是让其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务,令部分选调生丧失信心。
因此,用人单位对选调生的“高估”与“低视”,都十分不利于他们成长,也与培养选调生的初衷背道而驰。
一、请用3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选调生及选调生工作的现状。
(20分)
二、请结合材料,用300字左右的篇幅,谈谈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0分)
三、请结合材料,围绕如何当好一名选调生,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字数不少于1000字。
(60分)
2006年选调生考试申论卷
总分:
100分限时:
150分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选调 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