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I卷.docx
- 文档编号:24626904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645.92KB
人教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I卷.docx
《人教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I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I卷
人教版2019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I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B.我们这支队伍在巴西奥运会的比赛中输了,但也用不着妄自菲薄,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C.即将乔迁新居,三十多户居民强聒不舍地告别他们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
D.过了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二、字词书写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的魅力,独具一格。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用汉字书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篇章。
年轻的学子无论走到哪里,一定不会忘记,而且越来越娴熟深ān自己的母语。
①脍____ ②ān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生中矗立起意义的灯塔
①以身许国的奋斗更精彩,以心许民的人生更高贵。
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行动中标注着价值的坐标,灵魂中刻写着精神的高度。
②诗人说,“我看着一个人,看着一种命运,这个人和他的命运让我深深地爱”。
有一种人生,的确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
101岁开国少将张玉华离世,人们记住了他在“9·3”阅兵时标准的军礼,更感念于他用自己一生的战斗,矗立起的那座精神灯塔。
③“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可捐献有移植价值的生理器官”“凡是公家的一律如数退还”……早在2001年,老将军就写好了两页纸的“后事留言”,直白朴素却字字可为世范。
有人总结老将军的一生,除了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爱党信党的忠诚、勤俭乐观的生活、博施济众的捐赠,都令人动容。
这是一幅画像,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圣洁的灵魂,听到了如此坚定的告诫:
以身许国的奋斗更精彩,以心许民的人生更高贵。
④(甲)一个人的价值,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源于内心深处的选择,也源于人生历练的滋养。
老将军说,“我有三个妈妈,生我的母亲,养育我的人民,培养我的党。
”从母亲那里得到生命,从人民那里收获成长,从党那里厚植信仰,他坚守初心的一生,对于我们来说,正可为精神的灯塔。
当我们感叹精神空虚、方向迷失之时,当我们为诱惑所扰、为利益所乱时,想想该坚信什么、坚守什么,该拒绝什么、防范什么,才能回答好关于人生意义的命题。
⑤(乙)不由得想起了老将军甘祖昌和老阿姨龚全珍,他们一直为家乡默默地做“一点点事”,“在世一天,就要为党员争光”;又想起塞罕坝林场11年坚守望火楼的夫妻,当问及“条件这么苦,为啥还要在这里”,他们只是说“总要有人干”。
就是这样简单而朴素的想法,没有求名逐利、更多恬淡心安,却更好地诠释了何为伟大、何为光荣:
那不只是一瞬间的惊天动地,而且还在于每一天的初心不变。
⑥前不久,陪朋友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走到“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展示墙前,看着科学家们的头像和名字,朋友不由地念了出来,说“很多人都不认识,也没听过”。
是的,23位元勋科学家,人们知道钱学森、邓稼先和朱光亚,却未必听说过钱骥、姚桐斌和彭桓武等。
时至今日,重新翻开他们的每一页人生,细细品读上面的每个字、每个选择、每个瞬间,肃然起敬的同时,更为感喟他们超越了一己小我的人生。
从老将军到这些元勋科学家,他们的名字里有着人生的答案,他们的行动中标注着价值的坐标,他们的灵魂中刻写着精神的高度。
⑦哲人有言,“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
坚守梦想、追寻光荣,让自己的生命与更远的远方、更多的人们相连,也能让普通人的“平凡之路”通往意义的世界。
若有科学梦,不妨像“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若想鹰击长空,学学李中华,就算惊心动魄也要勇攀高峰;若要为官一任,学学黄大发,在绝壁中也开凿希望的水渠……为自己、为人们、为社会共筑一个让生命有所托、让灵魂能栖息、让精神可穿越的家园,或许才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应有的价值追求。
⑧时间变换,意义永恒。
我们在朋友圈为张玉华点燃蜡烛,是追思与不舍,更应有激励与力量。
用行动追寻价值,向着意义的灯塔起航,我们一定能书写下不负人生的答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3.作者提出“在人生中矗立起意义的灯塔”,其中“灯塔”指的是 。
4.根据文意,将下面这句话放到文中 ((甲)(乙))处最恰当。
正是张玉华老将军一样的先锋楷模们,为这个时代矗立起精神丰碑,为这个社会夯实了价值地基。
5.班级准备召开题为“人生的答卷”主题班会,讨论如何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请你结合文中的人物事迹,或阅读过的某部书中人物的奋斗经历,写一段开场白。
(字数在150-200之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宣传的时代
[日]星新一
早晨,N先生去上班。
他住在公寓的第三十五层。
电梯在第三十层停下,走进一个小男孩。
N先生看这孩子有些面熟,便招呼道:
“小朋友,上学去吗?
”“嗯,上学去。
”“真是个好孩子,好好用功学习吧。
”
N先生爱怜地抚摩着孩子的头。
突然间,这个孩子热情洋溢地唱起歌来:
“请吃拉夫拉,请吃拉夫拉。
”
拉夫拉是一家食品公司的商标。
这孩子唱的是广告歌曲。
过了一会儿,他像清醒过来似的,不好意思地抬头向N先生笑了笑。
在第十五层,又走进一位中年妇女。
“派力亨糖果真是美味可口,独具风味啊!
”她用赞赏的口吻高兴地说着,随后又像刚从梦中醒过来似的向N先生打着招呼:
“今天天气不错呀。
”电梯到底层,大家蜂拥而出。
最近,心理学和大脑生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有些专家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只要利用药物并稍加训练,就能对条件反射加以控制。
a就如,每逢喂狗的时候便伴以铃声,经过长期训练,即使不给食物而仅仅是铃声也能使狗的嘴里分泌出大量的唾液。
事情很清楚,刚才那个小男孩一被人抚摩头部,立刻就会不由自主地唱起广告歌曲;那位中年妇女一感受到电梯的下落,就会不知不觉地发出赞叹。
当然,他们每个月可以从各家广告公司得到一笔报酬。
在这个宣传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条或者数条反射性神经租借给了受各家企业委托的广告公司。
N先生乘上了地铁。
现在是上班高峰,车厢里挤满乘客。
“弗洛里那化妆品精美高雅,举世无双!
”一位年轻的姑娘用优美动听的声音自言自语——因为有人轻轻地碰了一下她的肩膀。
她反复地说着,感情极为丰富,简直就像某个话剧演员在背诵台词。
“想必这位姑娘从广告公司得到的报酬相当可观。
因为广告公司租借人的反射性神经时,是根据其工作效率的高低支付租金的。
”
b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是每个人的自由,以此来增加收入也是无可非议的。
车厢里有位中年男子,可能是昨夜没睡好,张开嘴巴打了个呵欠,随后便无精打采地说:
“啊,强化朵蜜恩是最好的恢复疲劳的滋补药……”对面的一个年轻人打了个喷嚏后,也自言自语:
“鲁基牌药片对于伤风感冒疗效最佳。
”
“哎哟,久违啦!
”N先生身后传来了惊喜的喊声。
他回过头一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朋友。
两个人亲切地握手。
N先生说:
“最高级的咖啡要数戈拉克西牌的了。
你有兴趣喝上一杯么?
”“好哇。
很久没见,待会儿到附近找家茶馆喝上一杯吧。
咦,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咖啡迷的呀?
”
“一个星期前,我把握手时产生的条件反射租给了一家咖啡公司。
不过,要说喝茶,我还是喜欢喝掺有柠檬汁的红茶。
”
这种新技术刚开发出来时大家都感到有点异样,挺不自然,然而一旦普及便不足为奇了。
蕴藏在人体内部的接受宣传的可能性固然是不可估量的,但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似乎更为巨大。
(选自《杂文选刊》2005年第9期,李有宽译,有删改)
6.最后一段中的“这种技术”指的是什么?
7.哪些事可以看出“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似乎更为巨大”?
(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填入表格)
人物
事件
人物
事件
小男孩
⑴
中年妇女
⑵
年轻姑娘
⑶
中年男子
⑷
年轻人
⑸
N先生
⑹
8.对文中a、b两句的理解,最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
A.人和狗一样,通过科技手段控制与利用条件反射,是时代的进步。
B.以狗和人作比较,反映了作者坚持的不分贵贱、众生平等的思想。
C.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是人权,但不要被科技和经济利益所“绑架”。
D.“无可非议”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支配、使用自己身体的权利的赞同。
9.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塑造小男孩形象的用意何在?
四、情景默写
10.古诗文名句填空。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2)__________ ,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无限山河泪,_____________ 。
(夏完淳《别云间》)
(4)骊山四顾,阿房一炬,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5)《渔家傲·秋思》中透露出归家无期的悲伤,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的《破阵子》这首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7)《十五从军行》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11.阅读唐朝诗人岑参的绝句,完成填空与简答。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龙钟:
涕泪淋漓的样子。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⑴请你用绝句中的一个词____________来给这首诗命名。
⑵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______之情。
六、课外阅读
夏翁,江阴巨族。
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
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
翁曰:
“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
”因好语遣之。
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
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
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
司典者前诉曰:
“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③,有是理乎!
”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
“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
此小事,何以争为?
”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
“此御寒不可少。
”又指道袍曰:
“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
”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
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
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或问尤翁:
“何以预知而忍乏?
”翁曰:
“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
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
②钱典:
当铺。
③詈(lì)语:
骂人的话。
④事:
量词。
件,样。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
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抵押)
D.反出詈语(返回)
13.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
15.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七、名著阅读
16.名著阅读
(1)请写出下列人物分别出自哪部名著
①聂小倩:
《 》②白胜:
《 》 ③张乡绅:
《 》
(2)某同学抄录施耐庵《水浒》第十七回的题目时,遗漏了下句,只记得那句与杨志有关。
请你从下列句中帮他选出该题目的下句。
()
《水浒》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
A.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B.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C.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D.小李广梁山射雁
(3)“全民读书月”中,光明中学举行了“名著书评”活动,请仿照下面书评的形式,给《水浒传》写一句精彩点评。
(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
示例:
《伊索寓言》:
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格列佛游记》:
清新的文字,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异的幻境。
八、综合性学习
17.“24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
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24节气”文化出谋划策。
材料一:
2016年11月,“24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有着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
“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24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身,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很多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
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24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
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
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Sweeping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
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
跟24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
中学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
(采自《中国行业资讯网》等)
18.阅读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博物馆参观人群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
“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
”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师)
(1)读材料一的图,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
(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对博物馆这一“公共项目”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请写出你探究到的结果。
九、作文
19.大作文
题目:
____________使我受益匪浅
要求:
(1)横线上要求填的是一本书的书名或是一篇文章的篇名,要写的是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文中的“我”必须是考生自己;
(2)不仅要写出书名或文章名,还要写出作者的姓名或者笔名来;
(3)要具体写出书中或文章中的哪个或哪些地方使你受到什么教益,切不可只作空泛概括的介绍;
(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5)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美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二、字词书写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四、情景默写
1、
五、诗歌鉴赏
1、
六、课外阅读
1、
七、名著阅读
1、
八、综合性学习
1、
2、
九、作文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中考 语文试题 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