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考试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4626442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64.64KB
世界现代史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世界现代史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考试复习资料.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考试复习资料
巴黎和会
简介: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影响:
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
随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凡尔赛体系不但包括对德条约,还包括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特里亚农条约》,对匈牙利的《纳伊条约》,土耳其的《色丹条约》,但是对土条约遭到土耳其的资产阶级的反对,后来联军被凯末尔打败,最终签定了《色佛尔条约》,由上述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
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战胜国的利益,无论战胜国与战败国,还是在战胜国之间,还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未彻底解决,埋下了战争的种子。
和会对德国进行的宰割性惩罚措施,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被德国人普遍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
战后,德国的民族主义高涨,也为后来纳粹势力在德国的登场和希特勒撕毁和约扩军备战提供了口实。
英法也因此对德国感到有愧,使得后来绥靖主义盛行。
而意大利国内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原因竟然是一战以后“分赃太少”,以及战后不久的国内经济危机。
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
因此,为了协调各国在亚太地区的未解决矛盾,才又有了两年后的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各国目的:
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
法国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而成为凡尔赛条约主要签约者。
战争伤害及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法国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凡尔赛条约》:
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又称《凡尔赛和约》。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华盛顿会议:
亦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1919)的继续。
《四国条约》:
美、英、日、法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
条约规定,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一旦遭受别国侵略行动的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
条约批准后,英日同盟即行废除。
《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同时对日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国条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5国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即《五国条约》。
条约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
规定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所占有的岛屿的要塞一律维持现状,不得建立海军基地或新的要塞,但日本本土和附近岛屿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外。
《五国条约》是大国间订立的第一个裁军协议,是美国外交的胜利,意味着美国与英国处于同等地位,英国海上优势丧失,同时日本海军的扩大被限制。
条约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但不能消除列强间的矛盾。
《九国公约》:
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
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
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是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体系的实质是一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
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
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
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
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
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
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
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
国际联盟:
简称LON或国联。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
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主要机构有国联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和国际常设法院。
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2个一战协约国及自治领是国联创始会员国,但美国并未参加国际联盟。
1920年1月16日,国际联盟第一次大会在日内瓦召开。
国际联盟自成立时起便由英、法等少数大国所控制,并成为大国手中的工具。
30年代,国联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秋玫瑰革命:
1918年10月底发生于匈牙利的以布达佩斯工兵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起义者以佩戴秋天的白玫瑰为标志,故名。
1918年1月,有几十万人参加全国政治总罢工;2月1日,6万名卡托罗水兵举行起义。
各地开始出现工人苏维埃。
10月26日,卡罗伊·米哈伊伯爵发布《告匈牙利人民书》,要求结束战争,进行民主改革。
10月28日,布达佩斯群众在独立、和平和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下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奥皇查理四世任命卡罗伊·米哈伊为总理。
10月30日,布达佩斯各大工厂工人苏维埃发动大罢工,最后酿成武装起义。
奥皇慑于革命的压力,任命卡罗伊·米哈伊为总理。
11月16日宣布正式成立匈牙利共和国。
这次革命结束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400年之久的统治,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赢得了独立。
列宁:
本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1924年),出生在俄国辛比尔斯克省辛比尔斯克市(现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市),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
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
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布列斯特和约》:
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维埃俄国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抵抗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年。
是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主要措施有:
余粮收集制、实行实物配给制、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实施义务劳动制等。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
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国内战争:
又称苏联国内战争或对苏干涉战争,是1918年到1922年在崩溃的沙俄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蒙古和波斯。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崩溃,布尔什维克成立苏维埃政府,和德国停战。
1918年3月6日,苏德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此举激怒了苏联国内和国外各种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势力,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爆发。
主要战斗在1920年基本结束,但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
其间红军与白军和波兰第二共和国、英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美国、大日本帝国等14国的派遣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
战争的结束导致1922年苏联的成立。
《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正当人民不知道何去何从之时,列宁同志回到彼得格勒,对人民作了及时的指导。
在1917年4月17日(俄历四月四日)的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因发表在俄历四月,故又称《四月提纲》)的报告。
《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一、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1、政治措施。
苏维埃政权采取一系列措施,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这些措施主要有:
(1)取消临时政府的警察,建立苏维埃民警;
(2)成立新的人民法院;(3)1918年1月28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不久又建立了工农红海军;(4)废除等级制度,施行政教分离、男女平等、各族人民权利平等;(5)为了镇压反革命、怠工和破坏行为,成立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6)1918年7月,在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苏维埃宪法,它以立法的形式巩固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所取得的成就:
如土地国有;工厂、银行、矿山、铁路、航运国有化;对外贸易垄断制;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民族平等原则等。
2、经济措施。
第一,在所有企业中成立工人监督委员会,由工人监督企业,掌握企业的管理与领导;第二,实行企业国有化,苏维埃国家掌握了银行、铁路、外贸、交通运输以及所有的大工业部门;第三,废除外债;第四,根据《土地法令》,在农村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施行土地国有化;后又颁布《土地社会化》的法令,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3、对外关系。
苏俄根据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接受德国苛刻条件的基础上,于1918年3月3日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德国战败后,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这一和约。
二、粉碎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1918-1920年,是苏俄最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时期。
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白匪)和国际帝国主义(协约国)联合起来,先后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反革命叛乱和三次武装干涉,但均以失败告终。
至此,苏俄建国初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结束。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粉碎协约国三次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政府采取了许多战时措施,如实行义务兵役制、在军队中建立政委制、对18-40岁的公民进行军事训练、成立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政府为了动员国家的一切资源,满足战争的需要而实行的一项非常经济政策。
为了扩大和巩固工农联盟,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重新制定了党对中农的政策,由“中立中农”改为“团结中农结成稳固的工农联盟”,以吸引中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简介: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背景:
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
连年战争使得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战争的破坏加上帝国主义的围剿和反动宣传,而且国内反革命分子的造谣,使得国内的政治局面动动荡不安。
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经济危机已发展到政治危机。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主要内容:
第一,农业方面:
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第二,工业方面: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
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第三,商业方面:
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意义:
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
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产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问题
1928年10月-1933年1月,苏联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至1937年,又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家掌握了新技术,国民经济完成了技术改造;小农经济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苏联缩小了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到1937年苏联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
从1938年起,苏联开始施行第三个五年计划,但因二战爆发,被迫中止。
苏联毕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没有先例可循,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未能妥善处理农、轻、重的关系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
第二,在国民经济管理上,未能正确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施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不利于调动地方、企业与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在农业集体化中,违背自愿原则,侵犯中农利益,农民负担过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拖了工业的后腿。
斯大林模式: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俄国和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肃反运动:
又称大清洗或“耶卓夫时期”。
是指在1934—1939年间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
以1934年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一事件引发。
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士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作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斯大林格勒会战:
又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为争夺苏联西南之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
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
不仅是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战争中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
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
苏联卫国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抗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侵略的战争。
时间从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为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
又称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
三•一起义:
1919年3月1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
与会民众群情激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朝鲜”等口号,会后30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日本占领军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
这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
起义群众与日本宪兵、警察展开了英勇博斗。
朝鲜“三•一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
以三•一起义为转折点,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时期宣告结束。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下,以工人阶级为先锋的朝鲜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
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
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
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
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道威斯计划: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道维斯委员会)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1924年4月9日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委员会通过对德国经济调查,拟定了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的伦敦会议(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
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
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
1928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
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洛迦诺公约》:
又称《凯洛格——白里安公约》,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
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
这是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
杨格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
因由美国银行家杨格主持制定,故名。
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
美国支持德国要求,在协约国德国赔偿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取代“道威斯计划”的“杨格计划”。
根据该计划,降低德国的赔款额,并取消对德国的经济管制。
后德国停付赔款,计划因而结束。
洛桑会议:
1932年6月16日,为继续讨论德国的赔款问题,英、法、意、比、日、葡、南、罗、希、美、德等国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
美国怕被取消所有战债,拒绝派遣正式代表,只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会上,英国主张赔款与战债一并勾销;法国希望只取消战债,保留赔款;德国提出由于经济危机,无法实施杨格计划,要求对德国赔款问题作最后的解决。
英、法、意、比等国一致反对德国的意见,要求它仍需付一定数额的赔款。
最后达成的协议是7月9日签订的《洛桑协定》,规定德国最后赔款额为30亿马克。
于37年内分数次付清。
除此以外,德国还须偿付杨格及道威斯借款的利息。
后来德国连这笔赔款也没有如数偿付,及至希特勒上台后,索性全部取消赔款义务。
一战中的美国
二十世纪初,美国奉行“门罗主义”为国策,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一心一意搞建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在列强中并不突出,是个负债累累的债务国,可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下子富起来。
它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大捞了一把,大发战争财。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爆发,早已准备厮杀的各帝国主义国家便以此为导火线,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至8月28日,英、法、俄、日、德、奥匈帝国等主要列强都加入了这场战争,想通过战争来大捞一把。
美国也想掠夺,但它另有打算,它想让其他列强在厮打中相互削弱,然后由它来坐收渔人之利。
因此,当战争开始时,1914年8月1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开宣布:
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在英、法、俄、日、德、奥等帝国主义打得火热的时候,美国借各交战国对军需物资大量需求,以及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的机会,拼命扩大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 现代史 考试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