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之欧阳物创编.docx
- 文档编号:24624950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70KB
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之欧阳物创编.docx
《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之欧阳物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之欧阳物创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之欧阳物创编
广顺小学
时间:
2021.02.07
命题人:
欧阳物
“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课改中的一个核心词汇即: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但在我校的语文课堂中,这种现象逐步减少。
反之学生出现了厌学、没兴趣的现象逐步增多。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日益减弱,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的学生比例不大。
学习的效果不好。
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
能力强的、思维活跃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欢快的遨游,尽享语文学习的乐趣,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成为向上分化的一极;但也有一小部分群体,他们始终是语文课堂上的“听众”、是“观众”,甚至是“过客”,原本就很脆弱的知识基础无法加强,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久之,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成为了向下分化的一极。
更为我们困惑的是:
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
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能力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进入中学的学习)及学生在学习语文上可持续发展方面造成了严重缺失!
这明显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
三年中,我校语文在每一次期末总评中,平均分都落后于整个荣昌县小学语文教学的平均分。
优生率都在县平均优生率之后。
不及格率更是大大超出了县上的不及格率!
这与义务教育对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差之大截!
同时也造成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上都感到特别的吃力,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阻碍了教师教学进度的安排,而“让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本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之一。
从这个理念至少让我们明白了两点:
一是教师不能放松任何一个学生,要让所有的孩子得到发展。
其二是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
为了这个理念和追求,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等实践操作层面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极力避免两极分化,特别是促进后进生的语文发展?
这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通过学校语文老师的集体反思--对学生现状及教师教学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沙河堡小学学生学习“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找到一条适合我校语文中学生较之优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改善我校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和效果!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理论基础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
素质教育是按国家法律制度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
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2、新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就是建立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深化。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怎样的人的目标教育理论:
具有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教育。
三、核心概念界定
学生的两极分化:
指在语文课程中,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学习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勤学好问,成绩优异;一部分学生学习被动,缺乏积极性,学习成绩特别差。
学生的两极分化往往造成教学实施的困难。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作者】彭腾
【作者简介】彭腾,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系教授,湖南长沙410002
【内容提要】
近年学术界就学生两极分化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极分化的内涵、基础、我国中小学生存不存在两极分化以及应持态度等。
关于两极分化的内涵,有特定内涵论、状态趋势论和两层含义论;关于两极分化形成的基础,市场经济论和多因素综合论;否定论、肯定论和可能论;关于对待两极分化的态度,有良性论、严峻论和利用限制论。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两极分化”形成的成因,总结出转化“后进生”的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缩小“两极分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好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帮助“后进生”进步,缩小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的横沟。
本课题研究不侧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于将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际,借助科学方法,以求得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一层面:
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进一步分析,理清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时有利于老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拓展的把握。
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培养的情趣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给学生减负的目的。
第二层面:
学生。
学生是我们研究的主体和重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形成的能力,以及积淀的学科素养为我们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的素材。
也为我们正确找到“两级分化”的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铺平道路。
第三个层面:
教师的语文素养、教学素养。
我们研究教材和的学生现状都是为了给教师教学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而真正要达到我们小专题最终的目的,关键性因素还在教师的语文素养及教学素养上。
快速地培养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文献法:
通过文献方法,找到我校学生“两级分化”严重的主要原因;通过此方法学习前辈和同行们已经研究的结果又塞选地加以利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帮助。
2、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我们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学生和一位或两位语文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观察或追踪他,通过对这个或者两个学生的深入分析,找到后进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进行类比分析,最后找到后进生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性格,气质因素。
以及学科知识掌握的因素。
3、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
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
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
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采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分析,找到教师、学生层面的原因。
并从教学案例中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八、研究成果
1、课题组每位教师都以论文形式发表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2、结题报告
3、能形成一种适合我校(城乡结合部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方式
4、能在最大程度、最快速度提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业务能力!
5、课题组老师能形成一套有效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方式。
并能在我校逐步进行推广
6、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合格率有一定的提升。
九、研究影响与效果
(一)关注学生,减少了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
在我们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往往存在着一个很大问题——基础差异。
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语文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了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我记得罗杰校长讲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语文教师。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了教学方法,缓解了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
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了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
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
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三)、完善了教学评价,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
多元智能理论分析:
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语文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了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
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
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
农村民工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
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十、问题与讨论
总之,新课程下农村小学语文两极分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导致语文两极分化的因素很多,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的教育改革,对于新课改中学生提前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以缩小两极分化,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搬用或借鉴,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不断的实践、反思中进一步提升观念,总结经验,为课改能更深入开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
新课改实验给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生机活力,把我校小学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我们在课题实验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但我们坚信在上级教研部门指导下,通过广大教师潜心研究,开拓创新,新课改一定会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拓展,不断地取得可喜的成果。
十一、结论与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困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也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发挥趣味语文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
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
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
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4)教会学生学会“感悟”。
学贵有悟,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这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确联系。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情境。
2、营造良好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产生感动力,推动力,进而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乐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并在教师那里寻找到温暖和安慰,得到鼓励和勇气。
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希望学生成才的期待上。
教师可以通过笑貌,眼神,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关心学生。
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就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感情“投身”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亲近感和信赖感,进而把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
具体表现为学生喜欢听自己敬慕的教师的课,积极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
他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遇到困难也会克服,碰见疑难也会主动问老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就越学越有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该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恶程度,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认真地上好他的课,反之则不然。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其学习能力。
(2)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双方所获得的信息。
一天中,学生在校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了解他的孩子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这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等等方面的信息,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习惯也能被及时纠正或者制止。
作为老师从家长所提供的信息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从而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建立他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李烈著:
《我教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6
2、于振海:
《走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误区》小学语文教育杂志社,2006.07-08
时间:
2021.02.07
命题人:
欧阳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两级 分化 现象 成因 对策 课题 研究 报告 欧阳 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