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4617746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03KB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学案.docx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学案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学案
时2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分布。
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
1.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①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②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
2.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北方③农牧交错区和④绿洲边缘区。
3.原因
(1)自然因素(重要因素):
气候干旱,作用过程比较⑤缓慢。
(2)人为因素(主导因素):
过度⑥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
4.危害:
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⑦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我国⑧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沙尘暴
(1)概念:
一种⑨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⑩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
(2)发生和形成的必备条:
强风、沙和⑪不稳定的天气。
(3)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
⑫北路、西北路和⑬西路。
思维活动
1.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答案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分缺乏,植被一旦破坏,水分很容易散失,但是恢复很难。
2.治理沙尘暴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答案 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率是最有效措施。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Τ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面临严重威胁。
2.不断减少的原因:
人类各种活动;对物种的⑮高强度捕猎和采集,外物种的大量⑯引入或侵入;土壤、水和⑰空气污染。
3.外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⑱生态系统被破坏、⑲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思维活动
3.什么是外物种入侵?
它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哪些主要危害?
答案 外物种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
主要危害有:
生态系统被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探究点一 土地荒漠化
探究活动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材料二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下图为“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什么?
造成x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
答案
(1)过度放牧;城市交通建设。
(2)干旱。
过度樵采、水资利用不当。
(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反思归纳
1.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是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但其形成与过程比较缓慢,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如下图所示:
2.沙尘暴的形成条
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
一是强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二是沙——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三是不稳定的天气——形成沙尘暴的环流条。
迁移应用1 2010年3月19日~21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先后影响了我国21个省(区、市),沙尘一度蔓延到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区。
内蒙古呼和浩特、吉兰太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北京出现扬沙、浮尘。
读“沙尘暴传输至北京路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我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并简要概括三个沙尘地的共同自然地理特征?
(2)简要说明沙尘暴产生的条有哪些?
(3)对于沙尘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答案
(1)春末夏初。
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地表水贫乏;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地形平坦,土质疏松。
(2)条: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沙尘、有利的空气不稳定的条。
(3)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恢复植被;制定防灾、抗灾规划,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加强科普宣传,自觉保护环境。
解析 沙尘暴主要发生于春末夏初;三个沙尘地在气候、地表水、植被、地形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当有沙以及有利于产生大风的天气形势下,容易发生此灾害。
防治此危害,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制定规划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探究点二 生物多样性减少
探究活动 读“160~190年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和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自19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88个。
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1)160~190年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变化的趋势。
(2)分析生物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加快
(2)自然原因:
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
人为原因:
人类破坏草地、森林等生存环境,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
(3)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要给后代人留下广阔的生存空间
反思归纳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
人类活动造成的后果
森林砍伐、火烧、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工业、城市交通的发展(占用土地)野生动物生境破坏和栖息地丧失对野生物种造成毁灭性影响
高强度的捕猎和采集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外物种的入侵生态系统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丧失
迁移应用2 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冰鸥、贼鸥等极地动物在近20年中数量锐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育能力每况愈下。
北极熊的数量明显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其生存环境恶化 ②海水变得越越咸,导致其饮用水缺乏 ③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 ④考察人员使用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危害其生存
A.①②B.③④.②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 全球变暖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致使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另外,近几十年,随着世界工业的高速发展,释放出大量污染物,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
土地荒漠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
—
“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
回答1~2题。
1.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B.水土流失
.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
2.关于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根据当地的谚语可以判断出该地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第2题,人为原因是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新华网杭州2010年月10日电:
位于中国东部的海滨城市、三只大熊猫的新家浙江省温岭市,目前正在开展一项针对大熊猫的野生动物异地保护性研究。
这项研究旨在调查和了解大熊猫对从西部区到东部沿海,以及从自然环境到人工饲养环境的适应性。
据此回答3~4题。
3.大熊猫主要栖息在( )
A.温带季风气候区B.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热带雨林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4.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危险是( )
A.天敌的捕杀B.食物的缺乏
.栖息地环境的破坏D.人类的猎杀
答案 3B 4
解析 第3题,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第4题,大熊猫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但环境破坏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
.读“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图甲)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其人为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乙,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冻融等,沙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我国荒漠化动态变化如图乙,其中引起荒漠化面积增加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简析其原因。
答案
(1)x疆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利用不当等
(2)风蚀 水蚀 盐碱化 风力
(3)盐碱化 自然原因:
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
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影响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三过一不合理”,由图乙可以看出盐碱化的面积呈增加趋势。
[基础过关]
1.图示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 )A.毁林开荒,森林大量减少
B.草场退化
.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D.生物多样性骤减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不合理的放牧极有可能造成草场的退化。
2.我国很多地方森林资锐减,主要原因是( )
①采伐速度过快 ②疏林地多 ③基本建设 ④采矿
A.②③④B.①③④
.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疏林地多是森林资开发的表现,不是原因。
3.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
.增大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 D
解析 解此题时要特别注意题中的“首要目标”,因为“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可以达到增大木材产量,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四个目的,但其首要目标应该是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但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据此完成4~题。
4.下列四省中,广泛分布着以毛竹、杉木为主的速生用材林的是( )
A.东B.江西
.海南D.甘肃
.近年,提倡多树种搭配建设防护林的根本目的是( )
A.追求森林产品多样化
B.美化林区环境
.降低植树成本
D.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4B D
解析 第4题,以毛竹、杉木为主的速生林主要分布在江西与福建的区。
第题,多树种搭配的根本目的是使林区生产者多样化,生态系统复杂化,从而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
D.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
答案 D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比较普遍,生态环境尤为脆弱,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地区;土地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人为原因尤为重要;三江平原过度开垦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湿地破坏。
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读“全球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完成6~7题。
6.造成图中A、G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
A.位于内陆,降水稀少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锋面、气旋活动频繁
D.沿岸寒流的影响
7.下列关于土地荒漠化防治对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让植被自然生长,恢复自然界原貌
B.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营造“生态工程林”
.控制牲畜数量,减轻草场载畜压力
D.控制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数量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A、G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遥远,水汽不易到达,降水稀少。
第7题,防治土地荒漠化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荒则荒,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营造生态林并不合适。
8.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它有一系列的“前兆”。
下列不是荒漠化“前兆”的是( )
A.地表反射率降低B.主要动植物物种丧失
.土壤紧实度下降D.植被覆盖率下降
答案 A
解析 土地荒漠化地植被覆盖率低,裸地的反射率比林地和草地高。
[能力提升]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原载畜量远高于西部。
据此回答9~10题。
9.导致内蒙古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高度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B.①③.①④D.②④
10.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的措施有( )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④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B.①③.①④D.②④
答案 9B 10
解析 导致内蒙古大草原东西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差异,东部距海洋近,夏季风影响深刻,降水量大,荒漠化程度低。
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的措施是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和轮牧及轮流打草制度。
11.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B.②④⑤
.①③⑤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注意分析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荒漠化形成的异同点,黄土高原以黄土为主,土质疏松,而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这正是二者不同之处。
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因此,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据此完成12~13题。
12.关于物种灭绝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历史上由于物种灭绝,生物的种类在不断减少
B.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在00万年
D.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13.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
A.遗传多样性B.数量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12A 13B
解析 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每次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大幅度地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生物多样性重新增加。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结合材料和“我国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1)图中A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地区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荒漠化加快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答案
(1)水土流失(或生态破坏) 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等
(2)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劲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植被破坏
(3)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解析 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现象、危害和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
(1)题,A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土质疏松、降水和植被破坏有关。
第
(2)题,沙漠形成除与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有关外,人类的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垦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3)题,冬春季节,北部地区盛行强大的西北季风,在其作用下沙尘向东、向南扩展。
第(4)题,土地荒漠化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植被破坏后地面裸露、沙多等方面因素有关。
因此华北地区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应该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
以长白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
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 可能原因:
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
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 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
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
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 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 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