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板块式.docx
- 文档编号:24594093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35.14KB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板块式.docx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板块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板块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板块式
课题
1.长江之歌
编号
1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风采、荡涤、尘埃、灌溉、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侧记
一、揭示课题,话说长江。
二、初读课文,走进长江。
三、作业。
1.同学们,你们知道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长河叫什么名字?
(板书:
长江)
2.长江不仅流域广大而且沿江两岸风光秀
丽,曾经有一部记录片《话说长江》展现了长江
的秀丽风光。
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
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
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
有一位青年,名叫胡宏伟,当时在收看的时候,
即兴写下了该片的主题歌曲《长江之歌》。
(板书:
长江之歌)。
3.《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大家一起来欣赏。
播放歌曲
1.引导学生交流:
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
教师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引导:
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带着这种感受指导朗读课题《长江之歌》。
2.学生初读诗歌。
初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
作者赞美了长江的什么?
出示阅读要求
3.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磅礴。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
4.全班交流读后的收获和感受。
交流总结: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板书:
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5.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涤、埃、礴”三个字:
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笔画比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紧凑。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练写学习的生字并组词。
学生们展示课下查阅的有关长江的资料及图片。
教师将同学们的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在地图上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诗歌。
学生自读。
读词,并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个别朗读
全班交流
学生练习。
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师对长江的介绍以及歌曲的播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明确学习目的,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好习惯。
指导学生写字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
作业设计
1、课后生字组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1.长江之歌
编号
2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长江,体会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感受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长江,体会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感受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侧记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感悟课文,赞美长江。
三、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听写课文生词。
2.用一句话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1.教师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出示课件
2.课文两次出现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3.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精读课文第一小节。
出示课件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从哪里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学生交流预设: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教师引导:
此时在我们眼前出现的长江是怎样的?
从哪个词看出来?
将这种感情带到课文中。
学生交流预设: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地图再抓住关键词,例如“哺育”“挽起”等词的意义,从而体会到长江的伟大,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提示:
长江“走”出了从容与大气,“奔”出了豪放与活力。
“春潮”、“惊涛”写出了长江的壮美多姿。
“哺育各族儿女”、“挽起高山大海”写出了长江的母亲情怀,写出了她的无私与力量。
出示课件
(2)总结方法:
首先抓住重点词句挖掘文章内涵,感悟课文情感,再将情感送入文本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课件
4.围绕“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这两个问题精读第二小节,方法同上。
第二小节的学习有第一小节的基础,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学习预设: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
“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
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你用纯洁的清泉,灌溉花的国土”:
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出示课件
4.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用一个或几个词来赞美长江,然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体会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与依恋之情。
全班学唱《长江之歌》。
5.练习多种形式地朗诵全诗,或者开展朗诵比赛。
积累有关长江的美文和古诗词,感受长江的伟大,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望天门山》、杜甫的《登高》、杨慎的《临江仙》等。
出示课件
学生听写生字,同桌交换检查。
和老师一起读。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同桌讨论:
从哪里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回顾,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
本节课采取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通过对“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这句话深入地剖析,充分理解课文,从而感受到长江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也感受到了课文对长江的赞美与依恋之情。
第二小节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学生在看、说、读、议中,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为提高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提供了机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2五彩池
编号
3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侧记
一、以词导入,揭示课题。
二、观看美景,整体感知。
三、品词析句,深入感悟。
1.教师板书:
五彩。
引导学生说出由此想到的词语,如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等。
2.揭示课题《五彩池》。
1.初读课文。
初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流利。
(2)思考:
关于五彩池的传说是怎样的?
出示阅读要求
2.教师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词语:
藏龙山、炽热、舀水、橄榄、柠檬、矗立、眼花缭乱、菜碟
3.学生复述关于五彩池的神话故事。
4.(过渡)瑶池只是人们的一种梦想,作者看到了神奇、美丽的五彩池时,他感到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就让我们到五彩池去游览一番。
播放五彩池神奇、美丽的风光。
出示课件
5.学生观看后表达自己对五彩池的感受。
学生回答预设:
五彩池是美丽的,神奇的。
1.(过渡)五彩池的确神奇、美丽。
作者笔下的五彩池更是令人神往。
它到底神奇在哪?
美丽在哪?
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细细欣赏。
阅读提示:
(1)默读第3、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最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美丽的词语和句子。
(2)思考:
它们为什么能体现它的神奇和美丽?
交流预设:
形状各异
(1)引导学生根据读课文再加上自己对这些形状的理解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将五彩池画下来。
(2)全班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形状的五彩池。
(3)看到这么多形状的五彩池,学生谈感受,然后将这些感受带到文本中,教师指导朗读、背诵。
出示课件
颜色绚丽多彩
(1)观看五彩池美丽的景象。
出示课件
(2)我们来看看描写颜色的词语:
咖啡色、天蓝、柠檬黄、橄榄绿,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既准确又生动,引导学生说出更多这样的词语。
(3)五彩池还会有怎样斑斓的色彩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这一段说一说。
数量多
(1)理解“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出示课件
(2)理解“漫山遍野”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还有哪些词也说明了水池非常多?
(3)教师指导朗读、背诵。
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1)引导学生找出段落,回答:
“不足”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不过”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
(2)教师指导朗读、背诵。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
2.在小组里读读你划的词语和句子,并互相说说为什么能体现它的美丽和神奇?
3.全班交流。
(4)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练读、试读、指名读,读出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并指导背诵。
学生回答: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
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把水池比作宝石?
比作鲜花也挺美?
由此体会作者比喻的准确形象,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
播放五彩池的美丽风光,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多层面地读,让学生多次与语言面对面地接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让学生展示想象到的各种形状的五彩池,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以画促读”的目的。
引导学生对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的体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增强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2五彩池
编号
4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悟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侧记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形成原因。
三、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四、拓展练习。
1.思考:
五彩池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五彩池的美形成的原因。
合作要求:
(1)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五彩池的美形成的原因。
(2)小组讨论将每个原因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3)讨论结果由组长汇报。
2.全班交流谈论结果。
3.全班观看形成原因的示意图。
出示课件
1.出示要写的生字。
讨论怎样记住这个字。
2.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注意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
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学生练习书写。
课后查阅有关五彩池更详细的资料和图片,用一句话或广告语来介绍五彩池,为五彩池作广告,或以小导游的身份用一段话来介绍五彩池。
1.小组交流讨论五彩池的美形成的原因。
合作要求:
(1)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五彩池的美形成的原因。
(2)小组讨论将每个原因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3)讨论结果由组长汇报。
2.全班交流谈论结果。
学生练习书写。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五彩池颜色不同的原因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课前与科学老师协商让学生做三棱镜折射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七色光现象;课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池水成因并出示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池水颜色不同的成因,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充当小导游,不仅要复述课文内容,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口语表达,这样规范了学生的语言,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3七月的天山
编号
5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
2.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侧记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二、明确任务,阅读课文。
三、品读文字,理解课文。
四、拓展练习。
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资料。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2.师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
出示天山课件。
1.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课件
2.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1)天山留下的印象是神奇的、美丽的……
(2)按照移步换景来描写景物。
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预设:
这一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
例如,用衬托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
蓝天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以溪流、鱼儿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用比喻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
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成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的白;把融化的雪水比喻成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见景象多么壮观、美丽。
这样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
(4)总结学习方法:
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点。
(5)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围绕着“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这一问题自学4-5段,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6)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白皑皑的群峰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盛;“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花瓣儿赛过巴掌大。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文中几个比喻句:
像……织锦、彩霞、长虹,无不描绘出天山花朵的艳丽,“赛过八寸的玛瑙盘”显示花之大,“人浮在花海上”显示花之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2.课外阅读:
《天山景物记》。
学生自由读课文
再读课文,思考
全班交流
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
总结学习方法
全班交流
从课题入手,交流查阅天山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梳理过程中,教给孩子如何更有效地查阅资料的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本。
学习略读课文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但是教师的行为不能省略,要在学习难点处充分地进行指导,给学生指明方向。
这一课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后,教师点拨课文第三段的描写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解析,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体会品味其他段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品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天山的美。
增宽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厚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编号
6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侧记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三、精读文本,感受风情、童趣。
1.回忆曾经学过的《水乡行》、《威尼斯小艇》、《水墨徽州》的有关水乡的课文,观看水乡图片,交流查找到的水乡资料,概括水乡的特点。
出示课件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将对水乡的感受融入课题中,朗读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课题中的“啊”,读出水乡特有的魅力,初步感知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
1.初读课文。
阅读要求:
出示课件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熟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达到熟读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每个段落分别向我们讲述了什么?
2.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读课文。
(2)交流每段的段意。
学生交流预设:
文章通过童谣把我们带到了绍兴:
绍兴特有的乌篷船的独特规矩,孩子眼中江南水乡的清新和明丽,船夫撑船技艺高超,让我们体会到了水乡孩子独有的生在水边、行在桥上的成长经历……
1.默读思考:
(1)“绍兴的船,绍兴的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你从中体会或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
重点段落指导:
段落:
上了绍兴特有的乌篷船要脱鞋,再不许动,坐着可以,躺着也可以,就是不准晃动,这是规矩。
理解:
对于孩子来说坐船的规矩是苛刻的,
可正因为这样的束缚,才让孩子不安分的心静下来,静静地欣赏、感受水乡的美,这份苛刻的“规矩”是一份涌动于心、流动于情的快乐。
段落:
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船似乎是在镜面上滑过去,滑过去。
篷顶上簌簌响的是什么?
那是挂向水面的柳条。
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
那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儿……
理解: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眼中江南水乡的清新与明丽,享受着水乡那份独有的灵动风
情,体会着水乡孩子坐在乌篷船上尽情观赏美景的快乐。
段落:
如果你是在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上的路,上桥了,不要东张张西望望,慢慢走,不要跑;下桥了,不要左推推右搡搡,缓缓走,不要跳。
这样,一座桥你平平安安过来了。
等你走完了绍兴的五千座桥,你已经长到可以念三年级了。
理解:
同坐船的“规矩”相比,上下桥的“规矩”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份长者略嫌“唠叨”的叮嘱,细细品味就会多一份感动,添一份温暖。
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水乡孩子那份独有的生在水边、行在桥上的成长历程,那份特有的“规矩”所带来的于缓缓行走中体验慢慢成长的生活情趣。
交流预设:
绍兴的船是柔和的、是灵动的、是快乐的、是充满情趣的,是童年的伙伴,是水乡孩子的摇篮……
绍兴的桥造型各异、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踩满了孩子成长的足迹,承载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
2.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主要写了绍兴小朋友在夏日黄昏时的活动。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字中的诗意、生活中的温馨,以及其中的活泼快乐。
3.绍兴的桥、船和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课件
4.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交流预设:
拥有水乡孩子特有的“生在水边,行在桥上”的经历。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熟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达到熟读正确、流利。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通过具体词句、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到绍兴的乌篷船是的。
体会到绍兴的桥是的
学生根据中心话题,让学生边认真读文边勾画批注,整体把握全文。
全班交流感悟,并指导朗读。
通过回忆,课前查找与水乡有关的资料并进行阅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学生自读,让学生对课文的大意有整体的感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引导孩子边读边想,读出其中的美,悟出了其中的情。
让孩子把对水乡深刻的感受融入到句子里,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丰富了孩子的认识,也将孩子在课文中的感情延伸到极致,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水乡的魅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编号
7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侧记
一、回味课文。
二、延伸情感。
二、生字学习。
四、拓展练习。
能够随时欣赏如诗如画的水乡风情,晚上还能在桥头听故事。
请用“绍兴的孩子真,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谈谈你学完这节课后的感受。
出示《乌篷船儿轻轻摇》并配乐朗诵,体会水乡之美。
出示课件
乌篷船儿轻轻摇
乌篷船儿轻轻地摇,
摇进江南古纤道。
青山伴水水绕城,
古城如荷水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一 单元 教案 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