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生考试40个语文学习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24589058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18KB
小学毕业生考试40个语文学习知识点.docx
《小学毕业生考试40个语文学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毕业生考试40个语文学习知识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毕业生考试40个语文学习知识点
小学毕业生考试40个语文学习知识点
第一:
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
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跨越新纪录》就是一篇新闻通讯。
第二:
点题
点题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或者一段话点明题意。
点题不仅仅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文点题的方法很多,如:
用比喻、设问、象征、反复、引用、议论、抒情、反问等点题。
总之,作文点题方法还有很多,作文时根据需要,大胆借鉴,一定能给文章添色增辉。
点题的要求:
开头点题首先应该做到要有入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其次应该有较精炼的词语点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让读者初步了解你的文章索要写作的主要内容。
文中的点题必须是在一个部分之后,这样的点题必须有对前一个部分的小结作用,或者有启示下文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点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
结尾点题首先必须要有收束的作用,然后根据行文的情况或抒发感情,或表达愿望,或提出警示,或进行描写,等等。
结尾点题应该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出新的地方。
课文例子:
(1)用比喻点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这里的比喻点题,形象地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同时也揭示了文章中心。
(2)用设问点题:
如《海底世界》开头“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饿吗?
”这是作者巧妙地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兴趣,并点明题意,紧扣中心的一种巧妙的开篇方式。
(3)用象征点题:
如《金色的鱼钩》中“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这里作者用象征手法点题,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4)用反复点题。
如《难忘的一课》一文“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再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不断重复对主题的渲染和突出。
(5)用引用点题。
如《桂林山水》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作者引用晚清诗人的一句诗句来点题,既赞美的桂林山水的秀美,又突出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6)用议论点题。
如《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这里作者用议论点题,既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养花对于作者的意义,让文章得到了精彩的升华。
(7)用抒情点题。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的抒情“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这个句子犹如画龙点睛之笔,使文章的情感得到了倾述。
(8)用反问点题。
如《海上日出》结尾“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作者用反问句结尾,更加有力度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海上日出这伟大奇观的赞美之情。
五年级下册学习的《人生的开关》就是结尾点题“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
第三:
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喻句内容上分为三个成分,即: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第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
用显而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喻的条件: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4、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常用的喻词有:
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
(1)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2)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朱自清《荷塘月色》)
第四: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步骤
第一,要认真阅读全文,读的过程中还要边读边思考,弄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重点。
第二,要认真分析文章。
可以从词、句、写作特点等多方面,找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第三,概括出大意后先写一个底稿,经过修改后再确定下来。
对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要经过不断的思考和修改,才能够比较完整而清晰地把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要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说到底还是需要不断的练习。
第五:
插叙
插叙是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插叙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
恰当地运用插叙的方法,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母校》中,“我”来到操场,看到学生们在操场做各种游戏,其中还有学生的跳长绳比赛时,就插入了自己四年级时的为集体争荣誉的拔河比赛的甜蜜回忆,突出了对培养自己成长的母校的热爱,对童年集体生活的留恋之情。
再如《同志的信任》为表现文章的中心——鲁迅先生是“最可信的同志”的需要,先写鲁迅先生接到方志敏的密信、文稿及看信的经过,再插写方志敏被捕及狱中书写文稿和密信以及托付鲁迅先生,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鲁迅先生如何珍藏密信、文稿和把它们转交给党中央的情况等。
《大苍老师》对于山本村美父亲和家境的情况介绍也是插叙,对于读者了解山本村美因何故在班级中如此跋扈而有所理解。
第六: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
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六个孩子的故事》对于甫兰杰克的描写,请看他的动作“把一张报纸铺在膝盖上,小心地用手掌抚平了报纸——他父亲在读报以前总是这样做的……”接着,他“开始读报,他的声音严肃得不像孩子的声音了”。
甫兰杰克对战争的关注,对法西斯的痛恨,都浓缩在这细节的描述里了。
第七:
根据文章体裁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它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人物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概括时,我们要学会根据文章的类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概括。
说得具体点,如果是以写事为主的课文,要弄明白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参与实践的主要人物;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课文,要大致了解写了哪些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哪些主要表现,通过这些表现,了解他有怎样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如果是写景状物的课文,要了解写了哪些景和哪些物,这些景物与别处的景物有什么不同等。
也就是说,无论是写事、写人,还是写景、状物,我们都一定要注意其中特殊的东西。
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不同体裁的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般采用的基本句式。
写人文:
谁+干什么+结果怎样+什么特点
写事文: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写景文:
按什么顺序+写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状物文:
写了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什么特点
备注:
以上句式并不是公式,不可以一成不变地套用,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框架给你概括时做参考。
下面补充其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些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
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
1、缩不短。
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
2、该不该删。
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3、抓不住重点。
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1、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要注意:
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了:
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国;第二大段主要写了:
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第三大段主要写了:
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到祖国,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他,阻挠他回国。
最后,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关心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2、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
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
回答出来这些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比如,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后,我们就可以提以下问题:
本文讲的是谁?
( 当然是邱少云。
) 讲了他的什么事情?
( 他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 这件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
( 在他的精神鼓舞下,战斗取得了胜利。
) 把这些回答连起来,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即:
本文记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在夺取 391 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在烈火中一动,直至壮烈牺牲。
3、课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
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
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4.重点突出法(取主舍次法)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具体的操作:
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
如《落花生》一文,重点部分是第二大段:
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
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5.句子摘录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
如《伟大的友谊》,直接摘抄过渡段作为全文大意: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
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还需要“串”。
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
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
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6.要素归纳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事情发生的时间:
1948年5月25日;地点:
隆化中学;主人公:
董存瑞;起因:
敌人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经过:
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
结果:
消灭了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
把六要素内容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
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使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重点罗列法”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再例如:
《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
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时候,西门豹在邺这个地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这里,时间是战国时候;地点是邺这个地方;人物是西门豹;事件是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毕业生 考试 40 语文 学习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