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英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docx
- 文档编号:24587739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90KB
通过英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docx
《通过英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英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英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提交“教学活动设计(终稿)”(改革创新方案)一篇。
该作品是集成阶段培训与考核成果的终结性成果,是解决问题预案(第二篇作业)经过校本研修集思与岗位实践检验后的两次再提升成果,以教学活动设计(终稿)的形式提交,是终结性考核依据,在网上交流共享。
其中优秀成果加专家点评后,作为预设案例在后续培训项目中推广。
说明:
“教学活动设计(终稿)”(改革创新方案)是在第二次作业的基础上,结合培训所学知识与自我实践,形成的对预设问题(第一次作业)的创新、最优解决方案。
专家会挑选出优秀作品作为预设案例,在今后的培训项目中推广,希望各位老师认真打磨自己的作品。
要求:
内容原创,方案设计详细、明了,切实可行,具有创新性。
通过英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基
陈琳
探讨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必须坚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这是教育者的职责。
当前,社会整体倾向功利化,“望子成龙”式的教育大行其道,这是我们应当面对并克服的严峻考验。
由于在升学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英语学科成为一个相对“优势”的学科。
现在,不但学校里开设了英语课程,社会上还有各类英语培训学校,英语受到很大的重视,让孩子学好英语成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一部分内容。
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由于城乡、区域的巨大差距,英语学科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目前,一些大城市的学校已具备优质师资和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其英语教育水平较高,而在小城市、农村,由于教学硬件设备不足,再加上师资水平的差别、学校对英语学科重视程度的差别等等,使得这些地方的英语教育水平堪忧。
可以说,现在英语学科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英语教育上的不公平、不均衡。
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现状、发展趋势和国家教育政策规划,针对英语学科的实际情况和问题,结合多年课程标准研制的经验教训,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
此次修订,在坚持新课程标准一直以来的基本教育理念不变的基础上,我们又取得不少突破。
一、英语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五大新突破
十年前,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就非常强调素质教育。
也就是说,外语教育绝不只是一个学习外语的工具,而是要通过外语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
这次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在大原则上没有根本的改变,只是按照中央、教育部的相关精神做了进一步强化。
在原有基础上,《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后有以下提高与突破。
突破一:
强调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这一点上,我们提出了在语言课程教育上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工具性是指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人文性是指通过本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学习,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提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我们这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最主要的突破之一,也是语文、日语、俄语、英语四个语言课程标准共同研讨的结果。
此外,通过情感态度、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个理念没有改变,在本次修订中,我们更加强调了这个理念并对其做了更为详细的阐释。
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在修订中特别加强了以学生为本、公平教育、面向全体师生、注重素质教育这几个重要指导理念的阐述。
突破二:
英语课程开设要注重教育公平
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有一段话重点强调了教育公平的问题,针对不同地区师资条件、环境条件不均衡的现象,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
比如说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问题,课标要求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但是目前的大城市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开设英语课程;有些地方却又存在三年级也无法开设英语课程的情况。
所以,我们在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不同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其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
突破三:
进一步为学生“减负”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减负”这个问题,从英语学科来说,“减负”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量的“减”。
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的一些要求有所降低。
另外,在学习的内容方面主要通过两个措施来实现“减负”:
一是词汇量的降低,二是课题的压缩,这里所指的“课题”指的就是学习内容。
原来是24个课题,现在还是24个,但是内容有所减少。
课题内容、话题减少,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也就相应减少了。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里要求各年级段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小学是700个,中学是1600个,高中是3500个;在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里,小学需要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是600~700个,初中是1500~1600个,高中计划从原来的3500个变成3300个。
在词汇量减少的同时又考虑到供各地方选择的幅度与范围,如600~700个,体现地区、城乡的学生差别。
同时,也应看到,“减负”不单纯是一个“减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现“兴趣+有效”,使学生爱学、想学、有收获,不把学习视为“负担”,这就是实现“减负”了。
突破四:
增加案例,增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在课标修订征求意见中,有些教师向我们提出,应使课标既能在教学理念、教育理念、教学原则上指引一线教师,又能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建议通过一些好的教学案例来说明课标倡导的原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是如何实现的。
所以,在这次修订稿中,我们增加了大量教学案例。
这些案例都来自教学实践,很多都是我们的专家在一线听课时收集并加以升华提高,最终设计出的。
另外,我们把案例放在了课标附录里,这样就使正文显得更精炼简洁。
突破五:
提倡以“任务教学法”为主的多种外语教学法
外语教学的教学法问题,是教师非常关心的,也是我们课标修订组成员一致重视的问题。
我们强调外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以实践为主。
尤其是在小学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上,而不是刚一接触外语就讲授大量的如语法等语言理论,这一点是以前中小学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的外语教学,教师用汉语整天在课堂上讲理论,学生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所以,有两个词常被用来概括当时的英语教学:
“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
我们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坚持实践第一。
当然,理论也很重要,到了一定阶段,学生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再系统学习语法。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曾有这样的提法:
“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曾有意见认为,我们只提倡一种教学方法,即“任务型教学法”,好像其他教学法都错了。
所谓“任务型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日常教学里注重学生能用英语做什么,即用英语中的“cando”来要求学生。
我们要贯彻这样的理念:
无论课内课外,让学生用外语完成我们设计好的任务。
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情”的能力。
为此,在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我们对这一理念叙述为:
“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
二、只要教学方法正确,开设英语课越早越好
是否将英语课程作为小学必修课?
这是业界有争议的问题。
有学者不赞成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或者是不赞成儿童时期就学英语。
而目前社会趋势却是双语幼儿园大行其道,两者形成矛盾与争议。
我曾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对这一现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开设儿童英语课,主要是看你怎么教,以什么为目的。
假如小学或幼儿园开设英语,以认单词,讲语法为主,我不赞成。
但用英语做游戏,通过游戏学说话,是可以的。
让学生学习一些日常用语,如“Goodmorning!
”“Canyouhelpme?
”“Thankyou.”等。
对孩子来说,他并不知道这些话里有多少单词,每个单词有几个字母。
教师只要教会他说,让他知道什么时候说就行了。
这样的教学法,让学生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明白英语是交流的工具,是一套生活中可以运用的符号,体现了外语的工具性。
只要是正确的学习,按照语言的规律来教,儿童学习英语越早越好。
从一些实验和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两三岁以后这个年龄段,同时学习母语和外语,通过正确的引导,两种语言的学习可以互相补充,而不是彼此抵触,这会使以后的外语学习更加顺畅。
十多年前,我曾经担任过某个学校的校长。
我在那里做过一年的实验:
请两个不懂中文的加拿大老太太担任本校全托幼儿园小班两三岁孩子的保姆,和幼儿园的孩子一起生活,同时又请中国的阿姨照顾他们的生活。
一年之后,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就能用双语进行交流了。
另外,外语还有人文方面的作用。
开设外语课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开阔眼界,扩大视野。
根据我们的课标要求,初中阶段的语言技能是“听、说、读、写”,而小学阶段的语言技能是“听、说、玩、演、唱”,在小学阶段倡导主要通过做游戏学习外语。
只要方法正确,符合儿童心理和年龄特点,小学开设英语课不仅不会妨碍本族语言的学习,而且能够互为补充。
有调查表明,在中小学中,凡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英语成绩也好,反之亦然。
三、学习课标,熟悉课标,实施课标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验和修订,总共历时11年。
这一凝聚广大专家、教师心血的成果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一定的行政手段来推动。
至于行政手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进行,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相关指令性文件,让每个教师都能拿到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并展开深入的学习;二是给予教师相关培训指导,比如本年度“国培计划”,我认为就得以学习、了解修订后的课标为中心来展开。
只有保证教师人手一册《英语课程标准》并认真学习课标,熟悉课标,然后才能真正实施课标,让课标对一线教学起到实质性的引领作用。
如果课标能够得到普遍实施,对各个学科,甚至对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提高都会起很大的作用,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必将更加深入人心。
(转载自《基础教育课程》2012年第1-2期合刊)
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英语课程改革十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
英语课程改革,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总体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十年来经过了一个在风浪中扬帆突进、令人充满激情的历程。
在教育部领导和主持课改工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英语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鼓舞人心的成就,得到了全国中小学校英语教育从业人员的广泛认同;同时,也使大家充满信心和决心来面对今后前进路上可能遇到的新挑战。
一、10年来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收获
(一)进一步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的理念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整个国民教育一贯重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德育教育。
“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始终贯彻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
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深入开展所带来的新的形势,素质教育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17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的四个语言学科(语文、英、俄、日语)共同提出了语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一重要理念。
即将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能够通过英语课程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这个重要理念,应当说是四个语言类课程标准在十年来实施课标试验本过程中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它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形成的。
(二)建立了连贯、衔接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贯穿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英语课程的九级目标体系。
这个目标体系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形成一个“一条龙”式的整体,打破了以往单纯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
这一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解决不同学段之间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
应当说,这在课程目标系统化的层面上为中小学课程衔接提供了整合的基础。
(三)构建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
本次英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五个维度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课程标准基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体系在以下问题上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1.解决了课程理念与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
《英语课程标准》在其酝酿与构建过程中,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系统地参考了国外英语教学纲要和英语课程标准,和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与具体标准(或称目标)设置的一致性上有了长足的进展。
2.明确了知识与技能的辩证关系
《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框架已经超越了以往教学大纲基于知识和技能的定位。
从以往的教学大纲来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英语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的。
到20世纪90年代,对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得到了重视,进入所谓的“知识+技能”时期。
而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则实现了对“知识+技能”模式的整体跨越,把英语的整体课程建立在“人与意义”的理论概念之上,因而启动了我国英语课程的战略变革。
3.突出了英语课程的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因素介入教学大纲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是直接关联的。
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的概念,并系统地规定了“情感态度”的内涵: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课程标准在我国英语教学纲领文件中清楚明确地界定了“情感态度”这一概念,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学人员(主管教学的业务领导、教研员、教师、校长和教学辅助人员)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影响。
4.将英语学习策略列入课程目标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5个维度之一,提出了准确的“学习策略”定义: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
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课程标准》在专业化的定义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策略”的四个方面,即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并明确界定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
5.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在我国英语教学纲领文件中明确了“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基础之一,并具体规定了“文化意识”的主要内容和分级目标。
这对于一线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效能,这些效能是:
中小学英语的课程内容增加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同时增强了华夏文化知识的传播。
学校和课堂的文化环境正在朝着双向文化氛围的方向得到明显改善和改进。
(四)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
课程实施重点关注的是学习中的人,即学生,所以,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认识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
就学校课程而言,学生发展的主要场域是课堂。
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行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英语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新的课程目标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首先引起业内重视的教学路径就是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
《英语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以“用语言做事情”为出发点,提倡使用任务型语言学习的路径。
自2001年以来,“任务”的概念和用语在全国相当大的范围内形成了普及的态势,随之而来的是对“任务”的不同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解引起了各级教学研讨会上和英语教育报刊上的意见交流。
《英语课程标准》文本涉及“任务型语言教学”,审查通过的教材提倡任务型的教学路径,这两个因素使我国英语教学的十年改革历程在贯彻“语言运用”这一基本方针上不断地探索前行,为未来十年的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多维度深化探索的条件,也对教材开发的多样化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课程改革所引发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多方面的。
“语言运用”现已成为业内的公用语言,随着“语言运用”这一核心概念的普及,全国各地的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实验、试验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六)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影响
1.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化
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
教师“备课”的概念逐步被专业化的“教学设计”所取代,围绕着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也因此进入了一个专业化提升的阶段。
2.课堂教学生态的变化
“用语言做事”的要求在课堂上起到了“解放学生的手脚”(陶行知语)的作用,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改进课堂管理模式和方法的问题。
我们看到,在优秀课例中,教师实施新型管理模式的成分正在增加,其专业化水平也在提高。
3.新课程对课堂常规的影响
教学常规的一个重大变革表现在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行为的多样化上。
互动行为在教学中的意义已被更多的教师所重视:
既然真实语言运用应当发生在特定情境之中,那么,特定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就必然建立在多样化的互动行为基础上。
从这个推理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互动行为在日常教学中的多样化趋势乃是课程标准核心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传播的必然结果。
(七)课程改革带来的评价理念与方法的变化
课改以来,评价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评价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其二是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其三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1.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英语课程标准》所提供的五个方面的课程内容目标(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为英语教学评价提供了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这为各地的评价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方向。
五个方面并重是实现多维评价的基本依据,在改变评价维度单一趋势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进展。
2.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以往的教学评价基本上遵循着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原来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的弱点日显突出,新的评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评价机制变革的明显标志是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兼顾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区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对于以往惯常使用的纸笔测试形式的重大突破。
质性评价的概念在评价改革中得到普遍重视,教师开始探讨测试以外的评价方法。
在英语课程改革中,新的评价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如课堂观察方法、问卷方法、访谈方法、口头报告等。
4.评价工具的开发
随着新的评价方法的采用,不少教师以很大的积极性收集并改进适合质性评价方法和测试评价方法的各类评价工具,如各种评价表格的运用、教学量规的普及(用于网上评价)、小组活动符号与标志的引进与开发、各种图表的引用等。
5.测试内容的改革
十年来,中小学英语阶段性测试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从表面上看,这类变革的主要特点是:
减少了单纯的语言知识项目的检测权重;弱化了语法项目的检测;增加了语篇在试卷中的比重;增加了生活内容的含量;相对注重在具体情境中检测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八)课程改革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并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掌握并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并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不断更新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还应不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九)课程改革带来了教材质量的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使“统编教材”的概念成为历史。
全国各地教材编者和出版社在《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使英语教材出版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同时,对教材的选用和科学评价也被推到议事日程上来。
10年来,教材多样化发展的形势表明,编写、出版优秀教材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是今后贯彻课标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十)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了英语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和教师培训活动的普遍开展
10年来,伴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英语教学科研和培训有了极大的发展。
教师在尝试实施课标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参加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参加研讨会并提交论文以及开展校本科研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大大提升了自身业务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以“国培计划”为统帅的多种层次和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也在国家教育部的带领和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
全国各地的官办和民间外语教育研究机构以及教材出版单位等均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外语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与到教师培训活动中来。
从长远来看,正是这些科研和培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并推动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及其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英语课程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些问题
就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态势看,十年课程改革是在各地区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条件下启动的,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课堂规范在突破原有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规范时,必然会引发诸多的实际问题。
下面,我们就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简要地作以下讨论和分析。
(一)英语学习的目的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阶段我国的外语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十年进程中,有关我国外语教育的目的问题以各种形式被提到日程上来,如关于小学应否开设外语课和在什么年龄段开设外语课的问题,这一问题曾引起学者的关注,但目前基本上已经达成一些共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看,小学开设外语就不单单是学会和掌握知识与工具的问题,小学生接受作为外语的英语训练,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智能完善和人文素养的增强都有重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过 英语教育 学生 终身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