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1做合格的旅游者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
- 文档编号:24584541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71.80KB
高中地理 41做合格的旅游者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
《高中地理 41做合格的旅游者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41做合格的旅游者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41做合格的旅游者教案湘教版选修3
2019-2020年高中地理4.1做合格的旅游者教案湘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当代旅游者应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
2.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你喜欢的相关旅游资料,并给予解说。
(二)过程与方法
1.讨论当代旅游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讨论你认为最重要的条件及其他补充条件。
2.阅读“中国当代著名旅游者”,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内涵。
3.讲述个人的经典之旅,并展示你的记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成为一个合格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审美情趣以及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要性。
2.感受中国古代旅行者的魅力,激励同学们不断完善自我,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做一个合格的旅游者应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文化素养是成为合格旅游者的条件之一
[教学媒体与教具]
课本插图及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千个人对于旅游可能有一千种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愉悦的目的。
无论形式,无论目的,无论线路,无论个人背景……旅游绝不是单纯的行程本身,也是一个人的梦想,一个人素质和价值观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开放以及交通运输的改善和飞速发展,旅游活动逐渐大众化。
据WTO(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50年左右,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国家。
因此,面对新时期的发展和需求,成为一个合格的旅游者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
【板书】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
一、当代旅游者的基本条件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76页内容,回答:
在当今社会,一个人要想成为合格的旅游者,通常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成为合格旅游者的条件:
1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旅游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其旅游时审美情趣就越浓,自我满足感就越强;
2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满足旅游活动中的花费。
3有必要的闲暇时间;
4具备适应出游的身体条件。
【讲述】
(1)一定的文化素养
旅游与文化是相辅相承的,从旅游中吸收文化,有了文化底蕴之后就会更好地旅游,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是一种循环往复,通过不断上升的旅行而完善自我,同时创新,甚至创造出更灿烂的文化。
恩格斯在《自然辩论法》中提到:
“那时(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许多方面放射出光芒。
”达尔文参加英国皇家海军“贝格尔”海洋调查船,环球航行五年;法国大文豪卢梭倡导“回归大自然”;中国宋代的柳宗元、陆游、王安石、苏轼等都通过旅游,写出了不朽的名篇……
(2)雄厚的经济基础
旅游活动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旅游组织给旅游的定义是:
旅游是人们出于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到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这里面就包含旅游的主体——游客不在访问地从事维持谋生性的活动。
因此旅游者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保证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
旅游活动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确定旅游时间和线路。
(3)必要的闲暇时间
每周六日工作制改为五日工作制,双休日普及,学生寒暑假充足,部分工薪阶层开始实施带薪休假,个体经营者相对灵活,加上近几年开始的“五一”、“十一”、“春节”长假,为旅行者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可能。
因此旅游者要根据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时间确定旅游活动。
(4)适应出游的身体条件
旅游虽然是一个娱乐活动,但也十分劳累,不同的地方对身体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年轻人身强力壮,可以考虑爬山涉险或长途旅游;老年人在考虑线路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身体状况,不要过分劳累。
【补充讲解】旅游动机是旅游者产生旅游活动最原始的动因;另外,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也比较重要。
【承转】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学者、旅行家通过游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取得了辉煌业绩,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板书】二、中国古代著名旅游者
【阅读讨论】阅读课本77~81页内容,评价古代的这几位著名的旅游者,说出自己的见解。
【点拨】
汉代张骞
两次出访西域,最远到达里海、地中海之滨,为开通古老而伟大的洲际商路——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魏郦道元
撰写的《水经注》,开我国古代山水散文之先河,对唐宋文坛产生很大影响,是我国古代研究水文的地学巨著。
唐代玄奘
誉满南亚的中国高僧。
宋代沈括
被英国李约瑟等科学史研究者推崇为近代地质学的先驱。
以实地考察所得,验证了关于“沧海桑田”的设想,比欧洲的“地质学之父”赫顿早640多年。
著有《梦溪笔谈》
明代郑和
l5世纪我国伟大的旅行家。
明代徐霞客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旅行家。
22岁开始出游,30多年问历尽艰险,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北至冀、晋,南达粤、桂、滇、黔,完成了中国古代旅行家的空前壮举。
【探究活动】
1.在教材中的几位中国古代旅行者,你最崇拜的是谁?
说出你的理由。
2.对成为旅游者,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小结】张骞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历经坎坷”,同时又获取了“丰富的地理资料”,并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的“唐僧”历经千难万险,并在印度半岛参加了“无遮大会”,用自己的才能和魅力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沈括的“三悦”、“九客”、“思平日与客言者”、“则若有所略言”等。
这些都说明中华文化及旅行者的魅力。
受名家之熏陶,以名家为榜样,成为一个合格而优秀的旅行者是我们的追求,但任重道远,需时时磨炼,终身学习,成为一个面向21世纪的负责任的和高素质的公民。
【板书设计】
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
一、当代旅游者的基本条件
1.一定的文化素养
2.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3.必要的闲暇时间
4.适应出游的身体条件
二、中国古代著名旅游者
1.汉代张骞
2.北魏郦道元
3.唐代玄奘
4.宋代沈括
5.明代郑和
6.明代徐霞客
2019-2020年高中地理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湘教版选修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能说出一些我国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
2.能列举一些我国的重大减灾项目;
3.知道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
4.掌握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内容;
5.初步学会根据自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资料,学会用实例说明国际防灾减灾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
2.能多途径地获得资料并通过对众多材料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形成观点并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3.通过调查当地防灾减灾的做法以及效益,初步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主要工作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增强民族成就感与自豪感;
2.通过学习,明白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只能预防和减轻灾害程度而不能避免的道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和灾害意识;
3.通过学习,强化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定信念;
4.通过了解许多灾害在其带来灾害的同时,还有其有利的一面,进一步掌握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我国防灾减灾的做法
2.重大减灾项目
[教学难点]
主要减灾项目的分布与防治方向。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学生利用乡土地理知识类比研究,鼓励学生多途径地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扁鹊与魏文侯的一段对话:
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毫不犹豫地回答:
是兄长。
魏文侯很奇怪,既如此,兄长何不及你出名呢?
扁鹊说:
大哥治病能从病人的神情中看出征兆,未有形而治之,故名不出家;二哥治病,能从病人的毛发中看出征象,不等发作就能治愈了,故名不出乡;唯有我,等病人病重了,才下重药,动手术,救病人于垂危之中,反而闻名天下。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防灾减灾在于防,防重于治。
“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
【板书】第四章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6页第一自然段内容,说明防灾减灾的必要性、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政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防灾减灾的必要性——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减灾防灾;
(2)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各级政府努力采取多方面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破坏和损失,在防灾减灾中,起着核心作用;
(3)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P76的材料“我国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讨论材料后的三个思考题:
(1)防灾减灾为什么要立法?
(2)除上面列举的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以外,你还能补充吗?
(3)收集上述某一法律文本,阅读并找出其中有关防灾减灾的条款。
【点拨】
(1)我国的防灾法律、法规、规章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形成了较完整的防灾行政法规体系,使防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推动了防灾工作深入开展。
(2)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收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运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
(3)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收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节选)
颁布单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颁布日期:
1997年12月29日
实施日期:
xx年3月1日
内容分类:
一般行政法
文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四号)
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过渡】国际社会非常重视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确立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日。
【阅读】阅读教材P78材料“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说明:
(1)“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具体时间及主要目的。
(2)“国际减灾日”是哪一天?
【学生回答】
(1)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把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努力,将当前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将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限度。
(2)1991年以来,每年l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被确定为“国际减灾日”。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收集以下资料:
(1)国际防灾减灾取得了哪些进展?
(2)收集有关我国重大减灾项目和中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材料。
【点拨】
(1)国际社会非常重视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确立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日,其目的就是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
在这期间,国际社会在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比如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等。
(2)中国政府响应联合国的减灾十年倡议,于l989年4月成立了国家级委员会——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一系列活动,初步形成了全民综合减灾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过渡】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结束后,联合国又决定开展“国际减灾战略”后续活动。
【阅读】阅读教材P78~79材料“xx年:
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通过阅读,认识到:
地理环境各要素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努力,需要政府统一调控管理,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灾减灾,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减灾活动,建设一批重大减灾工程,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77页材料“我国重大减灾项目举例”和图4-2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思考:
我国主要减灾工程有哪些类型?
主要分布在哪里?
这些项目当中你以前听说过哪些?
【参考答案】我国主要减灾工程有地震防御、沉陷与地裂治理、滑坡泥石流治理、水利工程、防护林体系等。
主要分布(答案略)
【板书】
(一)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材料分析】阅读以下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xx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
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的压向长江,使长江无须臾喘息之机地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洪水一泻千里,干流连续出现8次洪峰,持续两个多月。
百万军民奋力抗洪,虽然保住了长江大堤,但造成近500万所房屋倒塌,xx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高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
长江流域地图
材料三:
xx年长江流域的雨情
降水量图
材料四:
长江上游某山区,人们把大片森林砍光、烧尽,在森林废墟上戳洞下种,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五:
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在xx年特大洪水袭来时,受灾最严重的200多万灾民几乎全部来自各个民垸,在洪水上涨期间,大约占总数73%的民垸先后溃口或被迫扒口。
【讨论】结合资料分析,98年长江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导致长江洪水灾害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加上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所致。
③夏季风异常加剧洪灾危害。
人为原因:
①上游山区人们过度砍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减小了森林的调节功能,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泻洪能力降低。
②中游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过渡】面对滔滔洪水,我们应该怎么办?
【思考讨论】阅读教材P79~80材料“洞庭湖‘4350工程’”,对洞庭湖以前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预测未来的变化,谈谈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学生回答】与建国以前相比,现在的洞庭湖水面面积已经明显缩小。
随着今后退耕还湖的开展,洞庭湖将逐渐恢复到建国以前的面积,使长江洪水的调蓄功能逐渐增加。
【思考活动】阅读教材P80~81材料“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思考以下问题:
(1)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对防治哪些类型的自然灾害有作用?
为什么?
(2)查阅资料,说一说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哪些?
【点拨】
(1)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对防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具有显著作用。
因为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的省级行政单位有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
【总结】
自然原因长江防洪体系建设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严重……治理措施河湖治理
人为原因平垸行洪
【板书】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
【投影】“三北”防护林范围图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1正文内容,说明:
“三北”地区环境问题的发展、“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过程及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北”地区环境问题的发展:
由于人口增加、农业垦殖、战争以及统治者大兴土木等方面原因,“三北”地区的大面积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过程及其作用:
l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始建设,通过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大幅度提高了“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得到基本的控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实践活动】
(1)查阅资料,找出“三北”防护林工程涉及的省级行政单位。
(2)有人说,“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轻沙尘暴危害有积极作用,你说对吗?
【点拨】
(1)“三北”防护林工程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一直通向新疆的最西端。
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涉及l3个省、市、自治区。
(2)对,沙尘暴的产生主要是西北季风影响,以及植被的破坏,“三北”防护林已经初具规模,绵延在祖国的北部边境,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效抵御了冬季风,起到保护农田、防风固沙的作用。
【板书】(三)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投影】淮河流域地形图
【设问】历史上,淮河流域水害就十分严重,你知道淮河多水灾的原因吗?
【阅读】阅读材料“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总结淮河多水灾的原因。
【学生回答】①扇形水系,支流众多。
②流域落差小,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十分缓慢;③河道弯曲狭窄,下游又缺少通直的入海河道;④湖泊淤积,蓄洪能力差;⑤流域内暴雨频繁。
【过渡提问】淮河水患给两岸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失,建国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淮河。
建国后国家治理淮河有几个阶段,采取了什么做法,今后一个阶段淮河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正文内容,归纳总结】建国后国家治理淮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90年代、xx年以后;做法有修建水库、加固大堤、疏通河道等;今后一个阶段淮河治理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提高淮河的防洪抗旱能力和水质标准。
【板书设计】
第四章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41做合格的旅游者教案 湘教版选修3 41 合格 旅游者 教案 湘教版 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