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4582120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0.98KB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总结.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总结
第一章绪论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城市;城市是自然分工的结果!
城市是新的社会结构
1、最简单的城市起源史
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落(乡村)——集中聚居(城市)树栖:
躲避野兽;树多的地方资源丰富,食物充足!
逐水草而居:
采摘和渔业
乡村:
之所以分散是为了留有大片农田养活人口
2、城市基本特征
城市最基本的定义: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占据地球表面小,但是高度聚集大量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
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扩散的中心,文明的象征
城市是最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组织形式!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活动干预最为严重的地方,以人文要素为主的地理环境
接近和回归自然是城市人的基本需求!
●●城市是一种不完全、脆弱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反馈作用最为敏感的地方。
人口/与外界保持联系/自然灾害
城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
●●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
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
3、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研究核心内容有两种尺度:
城市体系(国家或者区域中的城镇空间组织)
城市内部结构(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研究应当从区域出发,注意研究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揭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研究内容: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影响?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城镇化研究
∙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城市分类研究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功能区域和城乡边缘区域:
商业、仓储、工业、住宅等相互关系、土地使用、市场、社会空间……
◆◆城市问题研究
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城市地理是偏重于人文性质的特殊区域地理。
4、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世纪以前)
描述为主!
特斯拉菩《地理学》(同时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记述内容更广
●●自然位置论阶段(20世纪前20年)
20世纪早期人文地理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
基本思想:
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作用揭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从描述进入解释,认为对城市的决定作用是自然位置。
●●区域分布论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区域学派的建立,认为位置公式不能解释城市,更不能揭示历史上繁荣过而已经不存在的城市
从单个城市研究转向城市体系研究
●●二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城市地理后来居上,发展多个学派
5、二战后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几个学派
●●区位学派
开始求同而非求异,寻找规律性
有文字描述转为数据处理<计量革命>
希望建立有预测能力的模型
●●行为学派
除了纯自然现象的地理现象都与人或者认得群体行为有关
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决策解释人的空间活动及其所导致的分布结果。
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
●●激进主义学派(结构学派)
问题来自于制度,来自于社会结构,解决的办法是社会革命
从制度入手,研究城市居住模式,住房市场,第三世界的现代化,贫困等等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人文(人本)主义学派
理解事物对人的意义,是一种观念,主要在于批判科学主义学派。
●●后现代主义
建立在较新的西方哲学观点上
6、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
●●49年以前
1909年中国地学会中国近代地理学萌芽
1934年中国地理学会科学地理学初步形成
●●49-‐76年
被批判后成为附属文革期间停滞
●●文革后
1994年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北京
第一任主任徐学强;第二任主任周一星;第三任主任顾朝林、宁越敏
●●主要研究领域
⏹⏹城镇化研究(规律中国特色城镇化问题)
⏹⏹城市发展方针(科学决策)
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城市体系研究(规划工作的规范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第二章城市地域概念
1、中国古代的城市地域概念
∙城Wall:
大规模永久性防御性设施
∙市Market:
商品交易地,“市井”,集市
▪▪城+市=城市City
∙镇Town:
设关防者谓之镇(军事职能)宋以后出现贸易镇城与镇成为一级行政单元
居民点:
Hamlet——Village——Town——City——MetropolisFromRuralSettlement→→UrbanSettlement
2、城镇的定义
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题的,有高度密集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城镇与乡村的区别:
▪▪职业构成——城镇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规模和密度——城镇人口聚集,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
▪▪物质构成——城镇具有各种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职能构成——城镇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集中地
城市的本质特征:
历史的动态性;非农性;与乡村不同的功能
3、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实体地域概念——基本定义(建成区角度)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行政地域概念——管理和统计上的定义
按照一定标准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乡、行政村,并划定行政管理边界我国城市行政地域的特点:
▪▪有严格的行政等级
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副地级市)-‐县级市-‐(副县级镇)-‐建制镇
▪▪行政管辖范围一般都远远大于城镇的实体区域和范围镇区和市区既包括城镇型也包括乡村型居民点
行政设置上既有居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也有村民委员会或乡政府中国城市市区的城郊空间关系分类
单核心/多城区(接近/分散),有/无飞地,大/小郊区
●●功能地域概念——社会经济活动上的定义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中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基本上非农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为基本单元。
国外成为MetropolisArea都市区:
在一日周期里,为人们提供居住、工作、购物、医疗等基本功能
4、美国的城镇和城镇人口
●●UA和MA的区别:
UA是为了划定实体地域而设立的城市地域概念
MA是功能地域概念
⏹⏹UrbanizedArea(UA):
相当于中国的城市建成区(Built-‐upArea)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化地区以及城市化地区以外2500人以上设有建制和未设建制的居民点。
UA由两部分组成:
中心市Central+四周的密集居住区UrbanFringe
美国城市实体地域=UA+周围2500人以上的居民点总人口在5万以上
(UA边界经常变化,且难以反映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
⏹⏹MetropolisArea(MA):
都市区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以县为基本单元。
在美国至少10万人。
MA=中心县Centralcountry+外围县Outlyingcountry
∙Centralcountry:
Centralcity所在的县+人口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化地区UA的邻接县
∙Outlyingcountry:
满足非农化水平、非农劳动力数量、通勤联系标准的邻接县
标准:
75%从事非农工作;雇佣/居住的劳动力至少是中心县的
10%/1万人以上;50%居民密集居住在与中心市相连的低级行政区;
通勤;住在县里的非农劳动力至少15%在中心县工作;在县里工作劳动力至少25%住在中心县。
SMSA标准大都市统计区/统称为MA
∙MSA大都市统计区
∙PMSA基本大都市统计区
∙CMSA结合大都市统计区
PMSA和CMSA是针对人口在100万以上,包括2个或者2个以上城市化地区的大都市区的概念。
∙CommunityField通勤场:
到中心城市通勤的外界所包括的范围。
∙DailyUrbansystem:
贝利进行美国通勤区划使用的概念
∙UrbanField城市场:
多中心,主要被用于农业和娱乐的开阔空间所包围。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MA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
<戈特曼提出>
特征:
●●星云状结构:
高度密集性,多核心
●●马赛克结构:
各具特色的都市区镶嵌而成,相互间联系紧密
●●枢纽功能和“孵化器”功能:
国家的核心区和国际性
●●沿着交通走廊发展
●●规模特别巨大:
2500万人以上!
世界上的Megalopoli(s6+3):
美国东北部Boswash;大湖都市带ChiPitz;日本东海道;英格兰;西北欧;中国长三角;+巴西Rio-‐St;地中海沿岸;美国San-‐San(可能成为)
我国的MIR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InterlockingRegion<周一星>:
●●两个中心(超过百万的大城市),至少一个开放(国际城市)
●●大型海港和空港,多条国际航线
●●综合交通走廊,便捷路上手段
●●较多中小城市沿交通走廊相连,2500万人以上,700人/km2
●●各MA之间,内部中心市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社会经济联系
中国大陆的MIR(6个):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福建沿海。
⏹⏹世界性的大都市带Ecumenopolis
由几个Megalopolis互相连接而成的更大的都市地域。
<美国/欧洲>
5、中国城市概念和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
⏹⏹统计上只用行政地域概念,没有实体地域和功能低于概念。
市镇的行政地域前后变动很大
⏹⏹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统一混淆,不带县的市区和带县的区域都叫“市”
⏹⏹城市的人口概念混乱
⏹⏹设置城镇的标准多变
⏹⏹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多变我国目前的设市标准?
问题?
6、我国无此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比较一普1953——市镇辖区的总人口
二普1964——市镇辖区的非农人口<偏小>农业人口也有在城市做兼业三普1982——市镇辖区的总人孔<偏大>县改市-‐>导致城市化水平飙升四普1990——设区市为区的总人口<偏大>
不设区的市和建制镇为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的人口<偏小>很多人不登记户口+农业人口有人在城市做兼业
五普2000——人口密度原则和建成区延伸原则<一定程度上改善偏大统计>设市区的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
150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要细分出其中的城镇部分不设区的市和建制镇算驻地人口
五普城乡划分标准
⏹⏹设区市的统计市区
∙人口密度在1500/KM2以上的
∙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的市政府驻地和其它街道办事处&
驻地的城市见识已经延伸到的周边乡镇的全部行政地域
⏹⏹不设区市的统计市区
∙市人民政府驻地&街道办事处地域
∙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得乡镇的全部行政地域
⏹⏹建制镇的统计镇区
∙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
∙镇政府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周边村委会驻地的全部地域
⏹⏹城镇地区以外,常住人口3000以上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地区按照城镇划定。
我国城市人口统计的出路:
建立起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淡化行政地域概念;建立都市区概念;建立都市连绵区概念。
第三章城镇化
1、城镇化的概念以及衡量指标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
无论是哪种学科的定义,都认可这是一个过程!
定义: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
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化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人口学统计指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复合指标
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增长势头很猛
⏹⏹世界城镇化的主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城镇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更快(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必中不断上升;成功是规模等级越高人口的发展速度越快;特大和超大都市以及都市连绵区的出现;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世界城市(全国城市或者国际城市)的作用加强)
⏹⏹1980年代以来对世界城镇化的高速度的估计正在得到修正
3、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差异
⏹⏹城镇化水平:
发达地区/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地区/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化速度:
城镇化水平不高又不低的地区速度快。
很低和很高的地区速度都比较慢
4、城镇化过程曲线
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三产>也都是S型曲线!
⏹⏹推拉理论
∙城镇化过程看作是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人口增长的过程<自然增长>、人口迁移的过程<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的根本动力是城乡收入差,农村和农业的收入弹性小
∙城市的吸力
⏹⏹城市工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非农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城市较高水平的生活方式对农民的吸引
∙乡村的推力
⏹⏹人口增长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
⏹⏹农业拉动生产率的提高
⏹⏹特定条件下的农村破产
⏹⏹农民寻找理想热土的精神推力
∙三个阶段<对于城镇化过程曲线的解释>
⏹⏹初期:
乡村推力不大,城市吸力也不大
⏹⏹中期:
乡村推力增加,城市吸力加大
⏹⏹后期:
乡村推力不大,城市吸力减弱
5、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R.Northam认为粗略的线性相关
⏹⏹周一星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NP的对数正相关
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城镇化发展规律性探索:
⏹⏹发展速度演化规律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因果相关规律
⏹⏹空间推进规律
城镇化总是从经济率先发展的相对发达地区开始,逐渐向其他地区推进。
⏹⏹大城市超前发展规律<大城市发展快>
⏹⏹产业相关性规律
6、各种各样的城镇化
⏹⏹健康的城镇化和病态的城镇化
基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视角是否协调
病态的城镇化:
过度城镇化(人口集中超过经济发展能力);低度城镇化(人口集中远低于城镇工业增长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
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基础是否相协调
病态城镇化:
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相伴生
健康的城镇化: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城镇数量和规模增长适度;数量和质量同时增长。
经济的非农化、人口的城镇化、城市设施的建设缺一不可。
⏹⏹向心型城镇化和离心型的城镇化
从城市中心来考察城市的发展:
向心/集中;离心/分散离心:
郊区化/逆城市化
郊区化:
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市中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
前兆:
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变缓,在城市总人口中比重下降,相对分散。
原因:
中产阶级逃离;汽车普及;高速公路;政府支持区分郊区化和城市郊区化(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
逆城市化:
人口从大都市和大都市区向小城市或者更小的都市迁移表象:
大都市区的人口出现绝对量减少
原因:
居住环境喜好变化;寻找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交通、通讯的发达;70年代能源危机
⏹⏹外延型的城镇化和飞地型的城镇化以建成区的扩展方式考察
⏹⏹自力型的城镇化和它力型的城镇化城市发展的动力类型
⏹⏹自上而下型城镇化和自下而上型城镇化
7、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我国1949年后的城镇化过程:
1949-‐1957短暂的健康城镇化“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1958-‐1960短暂的过度城镇化“大跃进,赶英超美”
1961-‐1965第一次反向城镇化“困难时期,职工返乡”
1966-‐1976第二次反向城镇化“上山下乡,三线建设”
1977年重新走入正常轨道特点:
⏹⏹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2010年657市19410镇
2012.7.24三沙市挂牌
⏹⏹前30年城镇化的速度很慢,80年代以来不算太慢
2010年城镇化44.9%,世界50.3%
我国城镇化一度滞后的原因:
改革开放前由于非城镇化的工业化;改革开放后由于分散的工业化。
⏹⏹反复性和曲折性世界少有,大起大落特征明显
大跃进—过度;困难时期,上山下乡—反向城镇化
⏹⏹1980年代前缓慢的城镇化过程没有造成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
⏹⏹中国的城镇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多元化(投资主体,组织实施主体)未来趋势:
城镇化水平将继续持续,较快提高
我国当前城镇化的基本矛盾:
乡村对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推力和城市的容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出路:
(控制人口,发展生产)
▪▪农业和乡村的发展问题
▪▪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
▪▪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
▪▪系统性改革,改变迁移人口的“不完全城镇化”状态
8、当前我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十二五规划: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当前形势:
过度开发建设,城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约束
9、中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
⏹⏹1980年代的总体情况:
三个直辖市和港澳台最高北部省区高于南部省区东南沿海在加速上升
西南诸省最低西北地区并不低
⏹⏹1982年以来差异变动
∙省区间城镇化水平整体差异逐渐缩小,两极差异先分散后收敛
∙空间格局经历了“北高南低”到“东高西低”到“西南独低”
∙大区域“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区域内的基尼系数在减小)
10、城镇化水平预测
∙联合国法
两个代表年份间的城乡人口增长率差:
URGD=[ln(PU
(2)[1-‐PU
(1)]/PU
(1)[1-‐PU
(2)])]/n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劳动力转移法
∙时间趋势外推法
第四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1、总述
制约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是地理条件,而是社会生产方式。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使城市形成,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浪潮>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单个城市形成的直接条件是城市的地理位置
2、区域地理条件的作用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宏观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集中在中纬度,向低纬缓慢移动
∙低纬度主要有两种区位:
高原或者山间盆地、滨海盆地
∙高纬度主要在受到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地方特例:
斯瓦尔巴特群岛<煤矿科考>
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平原地区多于低山丘陵,中山和高山地区少
∙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者交接部位的很多
∙平原城市濒临江河湖海,丘陵山地城市多趋于河谷空间分布特征:
东密西疏,集中在中纬地区
地理分布特征:
集中平原丘陵地区,偏亚热带、暖温带地区,沿河城市群正在形成,城市分布与人口分布相适应,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明显。
空间结构类型:
∙块状城市集聚区(首都、辽中南、两个三角、台北盆地)
∙条状城市密集区(铁路沿线、沿海、黄河灌区)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长春、贵阳、太原、西安……)
⏹⏹城市宏观分布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区域自然条件分布与空间结合的特点和经济的关系
矿产、水热、土壤……<自然条件向经济利用的衍生转化>
3、地理位置与单个城市形成和发展
地理位置:
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城市地理位置:
城市与它外部事物之间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分析的重要性:
▪▪城市是开放系统,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外部联系
▪▪城市地理位置特点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规模特点武汉——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
广州、天津、上海——入海口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世界大港
石家庄与正定县的故事——铁路!
安吉与长兴——安吉是杭州后花园;长兴由于沪杭铁路经过
4、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从空间尺度看:
大位置、中位置、小位置
eg.上海:
中国&长江、长三角、黄浦江与吴淞江
⏹⏹从城市与腹地关系:
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和邻接位置、门户位置
中心位置(便于与各个区域联系):
马德里、莫斯科、太原、长春……中心位置变异为重心位置<非几何中心,偏于要素密集地>:
杭州、西宁、西安、乌鲁木齐……
邻接位置: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难在本区中心>
门户位置是对外联系效率最高的邻接位置:
哈尔滨、福州…<铁路枢纽>
⏹⏹从城市沿着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水运、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的出口位置、航空
✓✓水运:
航运端点(宜宾)、梯级中转点(重庆、宜昌、武汉、上海)、河流交汇点(武汉、镇江、南京、岳阳……)、河曲位置
(伏尔加格勒)、过河点位置(伦敦、兰州)、河口位置(上海)
✓✓铁路:
铁路枢纽、通过位置、端点位置、主线与支线、起点站?
⏹⏹Summary
我国沿海开放城市: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我国特区城市: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我国沿边的口岸城市:
黑龙江省:
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
珲春市;内蒙:
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新疆:
伊宁市、塔城市、博乐市;云南省:
瑞丽市、畹町市、河口市;广西:
凭祥市、东兴镇等13个市镇
沿着长江的城市:
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万州、宜昌、荆州、武汉、黄石、鄂州、九江、安庆、铜陵、芜湖、南京、上海。
(16)
沿着黄河的城市;兰州、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乌海、巴彦淖尔、包头、韩城、洛阳、郑州、济南、滨州、东营。
(14)
沿着大运河的城市:
北京-‐天津-‐德州-‐临清-‐济宁-‐台儿庄(枣庄)-‐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15)
沿着京广线:
北京-‐保定-‐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武汉-‐长沙-‐株洲-‐衡阳-‐郴州-‐韶关-‐广州(13)
陇海线:
兰州-‐宝鸡-‐西安-‐洛阳-‐郑州-‐商丘-‐徐州-‐连云港(8)
5、地理位置分析要注意的几点
⏹⏹不能忽视自然地理位置
⏹⏹分析的核心是对外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条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还有城市的附体特征、外部市场因素等等
⏹⏹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地理位置
⏹⏹用对比分析方法加深理解中山市:
处于珠三角西轴中点
优势:
西轴中联系东轴最方便的地方;广州距离拉近;可以扩展之后成为最为便捷的出海口
金华市:
金衢盆地中心位置
义乌市:
金衢盆地的门户城市(杭州上海方向)
6、城镇发展条件的评价双等差级数法
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
1、经济活动的一般分类
⏹⏹按照经济活动的特点来分
一产(大农业):
通过强化自然界的生命过程获得物质产品二产(广义农业):
通过物理/化学加工过程取得的物质产品三产(广义上的服务业):
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1985年开始分为四个层次:
流通部门、为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服务的部门
四产?
指的是高级生产服务部门:
金融、保险、会计、房地产……
⏹⏹按照技术分类产业表
高技术:
1、航空航天;2、计算机办公设备;3、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地理学 复习 整理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