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docx
- 文档编号:24580850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23.92KB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docx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并能加以区别;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2.以煤炭资源为例,使学生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
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获取自然资源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地理知识应用于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
2.采用案例教学法,掌握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形成珍惜和合理利用自
然资源的正确资源观。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及特点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及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这个地理环境然资源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
自然资源与人类之间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三节的内容。
板书: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推进新课
投影:
棉花、原始森林、山上的岩石、闪电、清洁汽油等图片(网上搜索)
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生】原始森林、山上的岩石。
【师】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和。
【师】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知道,自然资源一定存在于自然界,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资源;自然资源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就是自然资源的两大属性特点,即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师】展示钢铁、岩盐、大理石等实物。
(提问)这些物质都是自然资源吗?
为什么?
【生】它们都有经济价值,都是资源。
但钢铁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产物,钢铁不是自然资源;而岩盐、大理石是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物质,它们才是自然资源。
【师】干洁空气、大气中的固体物质,雷雨时的闪电等它们都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它们是自然资源吗?
【生】除干洁空气以外,其他的大气中的固体杂质、雷雨中的闪电都是目前无法利用产生至济价值的物质与能量。
所以它们不属于自然资源。
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一些过去认为无用的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逐步转化为有用的物质。
【师】回答正确。
请举例说明。
【生】比如铁矿,它不是从人类一开始就属于自然资源的,但是在人类掌握了它的用途和利用方法后,才称其为自然资源的。
【师】(激励性评价后,继续引导)那么我们所说的台风、地震、闪电都具有巨大的能量,是不是它们注定就不会成为自然资源昵?
【生】不是,它们暂时不能被人类利用,所以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它们就不是自然资源。
但是也许有一天,人类的科技异常发达,掌握了如何把闪电、台风、地震中巨大的能量贮存起来为人类利用,那时它们也就成为自然资源了。
【师】(评价后指出)由于受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往往是不同的。
那么自然资源有哪些属性特征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1内容,思考回答。
板书:
自然资源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
【师】投影:
资料一:
据计算,海洋每年把100000多立方千米的淡水送到大陆上,其中约有28000立方千米的水变成洪水流入海洋,能够为人类适当利用的最大限度每年只有14000立方千米,但其中又有5000立方千米流经人口稀少的热带雨林地区,所以世界上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为9000立方千米。
资料二:
20世纪初,当地球只有10亿人口时,淡水资源是够用的,而目前全球人口激增到60亿,淡水资源就显得相对匮乏。
到2050年,当人口继续膨张到90亿时,不会“膨胀”的淡水资源就会更加匮乏,21世纪的战争很可能源于对水的争夺。
以上资料,说明什么问题?
【生】(阅读思考,回答)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即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
【师】投影:
“热带雨林景观示意图”和“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示意图”(网上搜索)
这两幅景观图各表示什么环境?
它们各是在什么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什么属性?
【生】我们学过“陆地自然带”,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典型动、植物和典型土壤,从而形成一定的自然带。
这就是说,不同的自然带,它的气候、动植物、土壤也不相同。
这说明许多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仅如此,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如上述森林、草原资源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木材、饲草及林副产品,还能起到调节生态环境的功能。
因此,自然资源又具有多用性。
投影:
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网上搜索)
【师】看以上四幅图,四个小组分别对其中的一幅进行分析讨论:
第一组:
我国南北方在地形上有何差别?
第二组:
我国南北方在热量上有何差异?
第三组:
我国南北方在降水上有何差异?
第四组:
我国南北方在矿产资源的分布上有何差异?
【生】(讨论,回答)
第一组:
我国北方平原多,南方平原少。
第二组:
北方热量少,南方热量多。
第三组:
北方水分少,南方水分多。
第四组:
北方多煤炭,南方煤少,但多有色金属。
【师】很好!
以上说明了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什么特征?
【生】(回答)地域性。
【师】(总结精讲)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
某种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在某些区域之中。
在这些区域里,自然资源的密度大、数量多、质量好,易于开发利用。
相反,在某些区域中,自然资源的密度小,数量少,质量差。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自然资源属性特征,那么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呢?
板书: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师】(提问)1.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
各包括哪些自然资源?
2.一块碳、一把草都属于自然资源,两者如何区别?
3.为什么说自然资源的可再生与非可再生是相对的?
【生】(合作讨论,总结回答)
1.①按照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按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其中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煤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
从自然资源的性质来看,煤开采以后,对短暂的人类社会来说会逐渐减少,不可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土地上的青草年年可以重新生长出来,是可以再生的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3.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得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师】阅读以下资料,你对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有何感想?
投影:
资料一2003年11月12日新浪时评:
第二种毁灭
新浪观察特邀评论员:
孙凯(作者曾在中国多地作环保考察,现为《瞭望东方周刊》总编助理)
从埃塞俄比亚狼,到克罗斯河的猩猩,乃至南美洲的黑海雀,一个又一个珍稀的物种已经或即将永远离开人类。
世界物种保护联盟公布的“2000濒临灭绝物种红色名单”称:
地球上大约有11046种动植物面临永久性从地球上消失的危险,包括1/4的哺乳类、1/8的鸟类、1/4的爬行类、1/5的两栖类和近1/3的鱼类。
而这种危机几乎全是由人类造成的。
专家们的估算是:
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要比自然规律条件下高出1000倍到10000倍。
最触目惊心的警告是:
每一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永远从地球上灭绝。
是的!
一个小时!
人类对珍稀物种的第一种毁灭来得比较残酷,那就是屠杀。
鹿因茸死;獐以麝亡,它们都苦于人的贪婪。
目前全球与野生动物有关的非法走私的货币规模至少达到60多亿美元。
是仅次于军火、毒品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贸易。
1公斤麝香50000美元;1条藏羚羊绒围巾价值35000美元;1株大烛台仙人掌可达7000美元。
资料二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2008年6月17日是第1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2008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防治土地退化以促进可持续农业”。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放牧和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加剧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威胁。
荒漠化现象的加剧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197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全世界与荒漠化作斗争。
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世界荒漠化问题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的行动纲领。
1994年11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同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委员会)的建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联合国大会还将2006年定为“防治荒漠化国际年”。
资料三触目惊心
2007年3月25日,湖北宜昌市宜昌开发区万年村的三岔河下游污染令人触目惊心,各种污水和生活垃圾在此汇合,通过东山运河后进入长江。
据中国水利部披露,2005年全国污废水排放总量达717亿吨,其中2/3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90%的城市地表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生】合作探究,总结回答
【师】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生物资源能够不断地生长和繁殖,因此属于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本身是可再生的,但如果物种灭绝,生物资源也就是不可再生的了。
土地资源可以年复一年地耕种,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可再生的;但如果利用不当,导致表土流失殆尽,也就变成不可再生了。
但这种不可再生仍然是从人类历史的尺度来看的,地表的土壤也可以再由成土过程来恢复,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又是可再生的。
读水资源的图片,我们感到,水资源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的“取之不尽”也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人类污染水的速度超过了自然界水的自我净化速度,水也就成为不可再生的了。
(承转)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扩大的。
不同的时期,人们对自然资源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有不同的标准,下面我们将以煤炭的利用为例加以分析。
板书: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师】煤炭因其用途广泛,素有“乌金”之称,近一个世纪以来,煤炭作为能源占据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主要地位,被人们称之为“煤炭时代”,也曾因被石油、天然气所取代而数量锐减,地位降低,那么在不同时期,煤炭的利用状况如何呢?
【生】阅读教材,了解不同时期的煤炭利用。
板书:
(一)前煤炭时期
(二)煤炭时期
投影:
“能源结构的转变图”
1.18世纪中期以前,为什么被称为“木柴时代”?
2.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世界能源进入“煤炭时代”有何重要影响?
试举例说明。
3.图中所示两种能源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后,总结回答)
18世纪中期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少,人们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
对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低,而木柴在地球上分布广泛,且容易获得,因而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
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随着煤炭工业的建立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形成,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受到了深刻影响,形成了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如德国的鲁尔区、俄国的顿巴斯、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矿区,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
从图示分析可知,木柴比重不断下降,煤的比重显著上升。
【师】(激励性评价,后提出问题)煤炭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否仅有当燃料一项功能呢?
【生】结合“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分析回答。
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煤炭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作为燃料,还可气化并获得多种工业产品。
从煤炭的利用来看,已由原来的单一性采煤,向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等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师】(评价后,提问)20世纪中期以来,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从长远看,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向何处发展?
【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①煤炭下降的原因:
科技进步,由内燃机代替蒸汽机,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以石油产品为燃料,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超过煤炭,在世界能源中占据优势地位,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②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等的利用潜力广阔。
【师】(总结)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煤炭作为能源,曾经创造过辉煌,曾有过鼎盛对期之称的“煤炭时代”,也出现了目前被石油、天然气取代的衰落局面,那么,煤炭筋这种命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表现如何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4活动,讨论完成活动第1、2题。
【生】(思考讨论,小组内选行交流,推选代表分别回答)
活动l:
从能源消费结构图可知,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约占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的70%左右,尽管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能源,石油约占能源生产消费量的20%左右,近年来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并有上升趋势,另外还有水电、天然气,也都有明显的增加。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大的原因是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活动2:
东部地区电力不足,能源供应紧张,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是值得西部研究的问题。
对于四种开发方式,需要具体分析:
直接消费煤炭,煤炭价格低廉,经济效益差,并且运往东部地区消费,容易导致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加剧;发展煤气化、液化工业,技术要求高,转化能力有限,需要资金也较多;建坑口电站,出售电力,既缓解了运输成本和对运输的压力,又缓解了东部地区的电力不足,显然比发展高耗能工业要经济得多。
(承转)以上我们以煤炭为例,分析了不同时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自然资源是人类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如何呢?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这些问题。
板书: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讨论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完成下表内容的填写。
投影
工业化阶段
农业化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社会阶段
历史时期
影响人类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达地区或工业城市
形成条件
【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后,小组合作讨论,填写表格。
【师】学生回答后,逐一投影显示,形成完整答案。
投影
工业化阶段
农业化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社会阶段
历史时期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化初期与中期
工业化的后期
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制约
各种矿产资源
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
经济发达地区或工业城市
自然条件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
矿产资源富集区,交通便利的地方
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知识技术发迭地区
形成条件
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流域等地区
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金昌等
美国硅谷、日本的筑波、德国的慕尼黑等
投影:
教材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P106活动图(引导学生分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如气候、水、土地、生物等)的依赖程度很大;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和能源等对工业生产区位有着较强的影响;在工业化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程度不断拓展和加深,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了解了这些变化,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无疑会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自然资源概述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见教案表)
作业布置
1.作业本
2.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
渤海湾赤潮
探究内容:
海洋对有害物质有自净能力,但若污染物质浓度超出了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便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
赤潮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晴雨表”,l989年8~9月,渤海湾沿海发生国内罕见的赤潮,面积达l300平方千米,造成直接损失达l.8亿元;1998年9月份,赤潮面积更大,达3000平方千米,到l0月10日天津市的虾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91.8%。
渤海湾生态环境已成为京津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①什么是赤潮?
②赤潮是如何产生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渤海湾赤潮发生的面积不断扩大?
③应该怎样防治赤潮?
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探究过程、方法:
上网查询资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探究结果:
撰写一篇关于赤潮的小论文,组内交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资源 人类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