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4572338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91KB
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1.请认真阅读下列选文,然后完成练习题。
①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形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②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
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③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
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
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④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
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模糊—________ 凶猛—________ 镇静—________
(2)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①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②远处天空中的云朵像是大海里翻起的几朵浪花。
(3)请用波浪线画出第②自然段里表示时间的词语。
(4)第②③④自然段说明火烧云的特点是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手法,说明了火烧云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清晰;温顺;慌乱
(2)不是;是
(3)一会儿、两三秒钟
(4)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很多。
(5)排比;颜色变化很多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①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②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天空中的云朵(本体)比作大海里翻起的几朵浪花(喻体)。
(3)此题较容易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连用三个以上(一会儿……)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突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很多。
故答案为:
(1)清晰、温顺、慌乱
(2)不是;是(3)一会儿、两三秒钟(4)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很多。
(5)排比、形状变化很多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对时间词语的掌握。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2自然段,完成练习。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1)用横线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文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摊贩、官吏和读书人,文中“……”表示________。
(3)从“好几百个”“三百六十行”这些词中,可以看出画上________,张择端下了很大的功夫。
【答案】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2)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列举同类事物的省略
(3)人物众多
【解析】【分析】
(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语段,就能找到答案。
(3)体会划线词语,了解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2)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列举同类事物的省略;(3)人物众多
【点评】
(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阅读下面的成语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三人成虎
战国时,魏国大臣庞恭要陪魏王的儿子去赵国都城邯郸作人质。
庞恭深知魏王容易偏听偏信,担心自己一走,国内那些反对他的人会制造流言莹语。
于是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如果有人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正在吃人,您相信吗?
”
魏王说:
“我不相信。
”
庞恭又问:
“如果第二个人也这么说呢?
”
魏王说:
“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会将信将疑了。
”
庞恭再问:
“如果第三个人也这么说呢?
”
魏王说:
“大家都这么说,我只好相信了。
”
庞恭感慨道:
“邯郸离魏国比王宫离大街要远得多,只怕日后议论我的还不止三人,请大王仔细考察才是。
”
魏王点头道:
“寡人心里有数,你放心去吧。
”
(1)先猜猜下列生字的读音,再查字典验证。
①“蜚”字的读音是________。
②“庞”字的读音是________。
(2)先猜猜下列词语的意思,再查字典或词典验证。
①寡人:
________
②流言蜚语:
________
(3)请根据文章的内容选一选。
①“三人成虎”这个成语的寓意是( )。
A.三人同心协力就会擒住老虎
B.谣言或错误的话重复多次,就会让人信以为真
②庞恭向魏王讲“三人成虎”这个故事的用意是( )。
A.希望魏王不要偏听偏信
B.希望魏王能够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的疾苦,奋发有为
4.【答案】
(1)kē;lài
(2)形容非常饥饿;喜爱或重视。
(3)B;B
【解析】【分析】
(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阅读时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结合选项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kē、lài
(2)形容非常饥饿、喜爱或重视。
(3)①B②B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答案】
(1)似
;像
;若
(2),。
,。
(3)一般
;雪白
;艳丽
(4)茎
;叶子
;花
;它有顽强的生命力
(5)我喜欢太阳花,不只在于它的颜色鲜艳,更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分类掌握词语的能力。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洁白如玉”的“如”意思是“好像”。
带着问题细读语段就能找到答案。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似;像;若
(2),。
,。
(3)一般;雪白;艳丽
(4)茎;叶子;花;它有顽强的生命力。
(5)我喜欢太阳花,不只在于它的颜色鲜艳,更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答案】
(1)野菊花
(2)喜欢;绽开(开放;坚强
(3)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
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①消炎止血;②清热败火;③治感冒;④泡茶喝。
(5)朴素、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
(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反问句:
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评价人物野菊花要应做到通观全文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
(1)野菊花
(2)喜欢、绽开(开放)、坚强
(3)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
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①消炎止血;②清热败火;③治感冒;④泡茶喝。
(5)朴素、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什么是反问句,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野菊花精神或品质。
7.类文阅读。
曾子杀猪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着要和曾妻一块儿去。
于是曾妻骗孩子说:
“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回来给你杀猪吃。
”傍晚,曾妻回来了,看到曾子在猪圈里举着菜刀,曾妻不解地问:
“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
“杀猪”。
曾妻听了,扑哧一声笑了:
“不过年不过节的杀什么猪呢?
”曾子严肃地说:
“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吗?
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
”曾妻说:
“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
”曾子说:
“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
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曾妻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
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人所尊敬。
(1)判断题。
①曾子杀猪是为了教育孩子学会诚信。
________
②曾子的妻子说给孩子杀猪吃,是为了不让孩子跟着去集市。
________
③曾子被后人所尊敬是因为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________
④曾子教育妻子做人要诚实守信,所以中午就让孩子吃到了猪肉。
________
(2)从哪里可以看出曾子是在教育妻子做人要诚信,用横线画出来。
(3)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有哪些,试着写下来。
【答案】
(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2)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
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解析】【分析】
(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中午”改“傍晚”。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2)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
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河落日扁
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
这是光的折(zhé shé)射现象在捣鬼。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zhé shé)成两段的。
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
也会。
为什么呢?
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大气浓厚,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bò báo)。
这种差别并不大,所以我们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
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
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
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
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道理呢!
(1)给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折________(zhé shé)射 折________(zhé shé)成 稀薄________(bó báo)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本文提到的两种现象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光的________造成的。
(3)通常说“长河落日圆”,可在本文中为什么说落日是扁的?
用“________”在文中标出。
(4)光的折射现象对人类有哪些帮助?
(5)读短文最后一句话,你有哪些感受或想法?
【答案】
(1)zhé;shé;bó
(2)插入水中的筷子变折了;看到的落日是扁的;折射
(3)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大气浓厚,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
这种差别并不大,所以我们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
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
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
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4)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设计制造了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眼界。
(5)大自然中到处都有奥秘,需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1)zhé、shé、bó
(2)插入水中的筷子变折了;看到的落日是扁的;折射;(3)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大气浓厚,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
这种差别并不大,所以我们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
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
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
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4)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设计制造了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眼界。
(5)大自然中到处都有奥秘,需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飞舞的窗帘
在一幢红房子上有一扇米黄色的窗子,在窗子上挂着一幅蓝色小花的窗帘。
每当风吹起,蓝色的窗帘就欢快地飞舞起来。
它多想跟着风一起去旅行啊!
可是它被一个个小铁圈连在窗子的横杆上,无论怎么用力都(无济于事 无能为力)。
于是,它和所有过路的小鸟、小蚂蚁、小花猫等等打听外面的事情。
渐渐的,附近的朋友都知道这里有一个喜欢收集新闻的蓝色窗帘,每当它们路过就把新的消息告诉它,而风吹过的时候,窗帘就把这些消息随风发布出去。
这些信息(果然 居然)帮助了很多朋友:
狗妈妈找到了它走丢的孩子,昆虫找到了食物,东边的柳树把悄悄话传给西边的柳树……大家都很感谢蓝色的窗帘。
转眼,蓝色的窗帘变旧了,主人把它取下来顺手放在窗台上。
好朋友风发现它自由了,于是高兴地把它带到了空中。
它跟着风飞舞旋转起来,多么兴奋啊!
最后它累了,在一块草地上停留下来。
正好在草地上野餐的小兄妹发现了它。
妹妹高兴地对哥哥说:
“哥哥,看,它可以做我们的野餐毯!
”
就这样,蓝色的窗帘陪着小主人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的风景,实现了最初的(希望 愿望)。
而最让它感到幸福的是,它一直都在为别人带来快乐。
(1)选择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都________(无济于事 无能为力) (果然 居然)________帮助
最初的________(希望 愿望)
(2)窗帘最初的愿望是( )
A. 收集新闻 B. 陪小主人去很多地方 C. 跟随风一起去旅行 D. 跟随风旋转
(3)“大家都很感谢蓝色的窗帘”的原因是( )
A. 蓝色的窗帘和大家都是好朋友
B. 蓝色的窗帘用实际行动帮助了大家
C. 蓝色的窗帘通过提供很多信息帮助了大家
D. 蓝色的窗帘给大家讲有趣的事情
(4)窗帘感觉最幸福的事情是( )
A.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B. 一直都在为别人带来快乐 C. 看了很多风景 D. 知道了很多消息
【答案】
(1)无济于事;居然;愿望
(2)C
(3)C
(4)B
【解析】【分析】
(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无济于事:
对于事情没有帮助或益处。
无能为力:
用不上力量。
指没有能力去做或力量达不到。
“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愿望:
对一件事物的美好希望、设想与期待。
希望:
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愿望。
(2)—(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无济于事、居然、愿望
(2)C(3)C(4)B
【点评】
(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10.阅读语段。
完成练习。
你看天空——
清晨,太阳升起,带来新的一天。
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
当云彩变得又黑又重时,雨点就会噼噼啪啪地降落到大地上。
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
一天结束了,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着颜色,好像有谁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红色和紫色。
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1)这个语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的奇妙?
________
A. 太阳
B. 云彩
C. 雨点
D. 水洼
E. 余晖
F. 群星
(2)这个语段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突出了天空的奇妙。
A.颜色 B.形状 C.尺寸 D.体积
(3)仔细读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想象一下,那会是什么形状?
讲述的又是什么故事呢?
(4)语段中打比方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
用“________”画出来,并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答案】
(1)A,B,E,F
(2)A;B
(3)略
(4)略
【解析】【分析】
(1)、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发挥个人的想像,言子有理即可。
(4)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
(1)ABEF
(2)AB(3)略(4)略
【点评】
(1)、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课文内容和想像。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部编人教版 三年级 下册 语文 课外阅读 练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