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完整版浙师大期末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4567556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7.46KB
学科教学论完整版浙师大期末复习资料.docx
《学科教学论完整版浙师大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教学论完整版浙师大期末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科教学论完整版浙师大期末复习资料
学科教学论复习题目
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德育思想。
(20-21)
①法国思想家卢梭:
主张自幼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和情感的自然主义原则;
②传统教育学派代表赫尔巴特:
(1)一切教育都围绕着把学生培养成完善的人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最根本的、最首要的任务;
(2)德育内容包括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或报偿,这五种不变的美德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也是维持现存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
③现代教育派代表杜威:
(1)教育即生存,教育是促进儿童道德天性、本领、欲望生长的过程,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和自律水平;
(2)道德发展三阶段: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自律水平;(3)教育即生活,主张让学生参加实践,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④美国道德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道德发展以认知为基础,道德发展是在原有认知力,在社会激发下发展的结果,道德发展是有规律的,道德发展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等。
(他认为道德判断是以认知为基础的,道德判断是决定道德行为的根本因素;但是他过分情调了认知力的作用,轻视了道德行为的作用;过分强调道德判断的作用,忽视了内容的作用)
⑤以罗杰斯、马斯洛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道德论:
主张人性化建设,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研究,主张建立人道主义课堂,教师要了解、理解、尊重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本性的完善,应当尊重理解儿童,学生可以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德育方法上,主张在课堂上把有争议的价值问题呈现出来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以促进者的身份进行归纳并导向深化。
⑥以杜拉斯、西蒙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
其前提是创造一个友好、平等、尊重、信任和激励的课堂氛围,让儿童通过掌握价值澄清法,从各种社会问题导致的价值混乱中解脱出来,以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
(该理论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注意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讨社会问题的兴趣,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这是符合德育规律的,对丰富我国的德育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⑦美国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观察学习理论”:
儿童道德发展主要取决于后天因素,取决于示范榜样的作用,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过程的统一;人的行为不仅受外部环境影响,也受个体内在体验、认知水平,以及情感、态度、品性及世界观的影响,而且个体已有的思想制约着学习的质与量;道德教育只有根据人格形成的特点,施行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示范榜样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应重视各种典型的示范作用(该理论对我们了解德育环境、行为和人的关系,示范榜样对德育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儿童自我评价等方面都提供了依据,他们在德育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德育的核心思想。
(26-27)
其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我国德育建设的方向盘。
作为多样化思想观念中的核心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当今人们道德认识的核心观念和道德建设的方向盘。
其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党的要求和现代人的伦理思想,它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道德观念,是形成道德规范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国道德思想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号角,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凝聚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时代精神是民族和国家存在的精神支柱,是实现国家振兴伟大理想的必要条件。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根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把二者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思想,感召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纲领。
其是对社会道德现象总的看法和社会道德意思的集中体现,概括了中国传统和现代道德的核心内容,融进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思想精髓;它含有中华民族现代道德的基因,是中国现代道德建设的纲领。
素质教育的特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29-32)
特征:
①目的性。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其是一种境界和标志,是一种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其创造的教学心理境界是“学生好学、爱学、乐学;教师喜教、爱教、乐教”。
②育人性。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
提高国民素质要以育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
③全体性。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文明要靠全体高素质的国民,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④全面性。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素质教育极大的丰富了当代全面发展的内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保证体系。
⑤基础性。
素质教育体现的是大众的教育,从培养国民最基本的、必要的素质入手,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⑥主体性。
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健康完美的人格。
人格是从广义社会学意义上讲的,即人的品格,也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人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表现的统一体。
人格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是一个人心理和外在的综合表现,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如气质、个性、能力、智力等;社会属性如需要、兴趣、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全体国民的健康人格,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人。
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和人才素质形成的基础分别是什么?
(33-35)
核心: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创新人才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并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品格。
基础:
实践能力,即人们在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物质实际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包括生产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学实践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等。
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功能和教学任务(38)
性质:
思想政治学科属于德育性质。
包括历史论德育性质,内容论德育性质,特点论德育性质,途径论德育性质(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
功能:
①导向性功能,目标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②规范性功能,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对思想观念的规范、对道德行为的规范③个性化功能,对个性化发展具有定向作用、对个性发展具有合理建构作用作用、对个性化发展具有个体享用作用作用。
教学任务:
主要是指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担负的职责。
①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②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包括思想觉悟方面、政治觉悟方面和道德品质方面。
③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
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正确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促使学生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全的人格,消除心理障碍。
对课程的认识,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改革(57)
认识: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
(一)课程是指学科。
课程是指一门学问或教学科目的内容。
广义课程指所有学科,也就是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课程指一门学科。
(课程是知识)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等客观存在物。
(二)课程是指教材或课程资源。
中国人普遍认为课程就是教材。
(三)课程是指教学目标或计划。
课程是指教学的目标范围、进程和序列标准的安排计划,是一个教学进程设计实施方案,是书面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
课程也就是按教学计划实施的教学进程。
(四)课程是指学习经验或体验。
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或体验。
这些经验当然包括认知的、情感的、意识的、习惯的。
也就是说,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学计划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课内外活动亲自获得的经验。
(五)课程是活动。
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
课程教学是一种与学生个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历程。
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61)
包括六个方面:
1.转变课程功能,树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优化课程结构,体现综合化课程特点,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倾向。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更新课程内容,密切课程同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变革学习方式,改革机械记忆的学习倾向。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改革评价理念和方式,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做法。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深化课程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含义(74)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实现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和表达的是总体的、最终的教育价值。
对于教育价值来讲,它具有普遍性、宏观性、全体性。
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反映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是教育宏观的、长远的目标,一般是以指令性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育目标,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是不同性质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这种教育目标具有阶段性和专业性质,具有相对的普遍性。
教学目标,它体现的是某个学科或某门课程的教育价值,它指明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心发生的变化。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价值取向(75-76)
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它体现了这门课的教育价值,它指明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果所取得的德育效果和学生身心发生的变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出台后,思想政治学科的目标系统,即学段教学目标、年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因此它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一)“普通性目标”取向。
这种普通性目标取向,给教学目标的是一般性的宗旨和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
由于对教学目标的陈述缺乏具体性、明确性,教师往往对教学目标作出一些随意性的解释;或使教师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教学目标,它指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对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具体的、外显行为来陈述的,所以它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特点。
“行为目标”在20世纪课程和教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
“行为目标”是以控制为本的,它用目标来控制人在教学中的行为。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师教学的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都进行控制,对教学价值的实现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
它反映的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要求,也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是强调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生成性目标”主张教育的本质是引导,教育是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在过程中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会得到增加。
“生成性目标”将教学过程与结果、手段和目的内在统一起来。
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预先强加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符合人的学习发展规律,也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目标和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还是存在较大难度。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对大部分学生的共同要求,而是对每个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生们的教学要求和反应不是同质的,而是反应和要求的多元性和个体性。
“表现性目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强调个性化。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93)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认识和实践的活动。
1.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1)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认识活动。
(2)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实践过程。
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学的实践活动。
2.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1)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活动。
学生的认识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以认识间接经验为主。
(2)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实践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和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1.教学过程是教师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教授的知识、理论、观点是已知的,也就是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和一切精神财富。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对信息、知识、智力、能力和精神的“搬家”和复制,而是在继承前人已知精神财富的基础上的再创造。
教学过程,是教师创造性的自我表现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知识、理论、观点、技能的“加工”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
他们的创造性分体现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方面。
2.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学生学习,首先是继承人类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如知识、经验、史料等,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利用短期时间学习、继承人类共同积累的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精神财富是非常必要的。
但学生在学习中,绝对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
他们接受知识和观点是要通过自己头脑的观察、判断、分析、综合、思维和选择,对前人的经验和知识要进行自我消化,变成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因素。
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继承前人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在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认识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的活动过程,而且这两方面是伴随和统一在一起的。
认识和继承,实践和创造统一在一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这就是教学过程的根本属性,是教学的本质问题,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功能和魅力。
教学过程的要素。
(95)
1.教师。
教师是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以智力和体力作用于受教育者外,还有道德的、人格的、情感的、艺术的力量参与教育过程,影响学生。
所以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好的人格和文化修养。
2.学生。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学习的效果、教学的最终结果,都体现在学生身上。
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学生的先天素质、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身心素质等,都对教学过程发生影响。
3.教材。
教材,是联结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桥梁。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因素,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对象。
教学过程的中心就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
所以说,任何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过程,都不能没有教材。
4.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各类教学工具、组织措施和直观教具、实验仪器等。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如校园、班级的场所、设备、布置等,这些具体的物质和静态的景象属于硬环境;软环境包括动态的事物,如校风、班风、教学氛围、传统风貌、课外生活、管理程度等。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102)
1.要素协同规律。
教学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之间的协同联系,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包括:
教学目的与内容的协同;教与学的力量协同;教学方法与活动的协同。
2.知行统一规律。
知与行,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两个重要因素。
知,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和起点。
行,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和归宿。
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行为习惯培养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概念,它是指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
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以达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
把正面教育称为灌输,是相对于自发而言的。
灌输,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途径,另一种途径是疏导,疏导,就是疏通引导的意思。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给予解惑答疑,引导学生按照正确思路认识问题,以排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灌输和疏导结合起来进行。
灌输和疏导统一起来教学效果才好。
只有疏导的成功,才能保证灌输的效果。
只有灌输得法,疏导才更有效果。
4.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这是学校教育的特点。
但是,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来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人的认识起点是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
一个人只有直接经验而没有间接经验,不但吸收的知识有限,而且知识也只能停留在认识阶段,而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课堂上教师讲的一些原则、概念、规范对学生来说都是抽象的,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因为一切间接经验都来自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教师教学时如果能把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联系起来。
5.时代性规律。
教学原则(108)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指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基本引用于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指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体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要求保持一致,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在理论教育上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要使教学为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和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服务。
(三)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要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是既要进行智育,又要进行德育,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有处理好授业和传道的关系,才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两种属性,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其实质就是教学的“德智交织”。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学生的实际,就是指学生的知识、思想和个性心理发展特点。
(五)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就是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对学生实施教育,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学生讲道理,用事实说服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思想开导学生,学生受到教育,又不感到有压力;积极疏导就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对他们想不通的问题,或者认识的障碍进行启发和开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
(六)师生民主合作原则(师生互动原则)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相互结成团结、协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最倡导的是课堂上的互动。
所谓师生互动,就是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在思想、信息、情感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方面的交互作用与交互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七)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
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坚持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既要重视课内教学,也不忽视课外教学活动,把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八)创新性原则。
指在师生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内容上,大胆想像,扩散思维,敢于求异,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才干和创新思维。
(九)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指在教学中,不论学生是在学习中的表现,还是思想品德中的表现,教师都要多给学生以肯定、鼓励和表扬。
课堂教学的含义(118)
课堂教学,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在教室里对全班同学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也称班级授课制。
为什么说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118)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它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形式:
(1)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与学校教育“以学为主”的教学规律相符合;
(2)以课堂教学为主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全部教学的中心环节;(4)是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5)课堂教学是完成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能使教师有计划地、较多地、快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便于教师有组织、有步骤、有针对性地通过系统讲授、释疑解惑、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集中力量、加大力度、围绕培养目标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课堂教学有利于良好的班级环境和群体学习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
课型含义及其分类(119)
含义:
是指课堂教学的授课的课型分类,课型是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划分的授课种类。
分类:
1.绪论课。
这种课型是讲授某一门新课所采用的授课类型,亦称导言课。
绪论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某门课程的性质、教学任务、内容范围、学习方法和意义等。
讲授绪论课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为学好这门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授新课。
这种课型主要是教师集中时间向学生讲授新课,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采用此种课型是因为教材分量比较大,教学任务比较重。
3.讨论研究课。
在讲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之后采用的或采用研究方式进行的课型。
主要目的是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4.复习课。
指在教师讲授一个单元或一册书之后要进行复习或总复习时采用的课型。
复习课是利用整堂课时间来复习讲过的知识,目的是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起到巩固所学的知识的作用。
5.考查课。
这种课型的教学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6.讲评课。
这种课型主要是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考查之后进行讲评时采用的。
如在考试之后进行的讲评。
采用讲评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改进的途径。
7.综合课。
综合课型,就是通过一堂课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任务的课型。
一般情况下,教师上课时采用的多是综合课。
综合课的教学环节比较多,一般有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结束新课、布置作业等。
前六种课型是单一课型,后一种课型为综合课型。
一般教学都采用综合课课型。
课堂教学环节(结构)的含义(120)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就是课堂教学中链锁式结构的组成部分,或课堂教学过程的步骤,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如下几个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导人新课;4.学习新课;5.巩固新课;6.布置课外作业。
(上课1、启动环节;2、导入环节;3、展开环节;4、调整环节;5、结束环节)
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及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原则(122)
主要形式:
1.报告会;2.读书报告会;3.写小论文;4参观访问;5.社会调查6.专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科 教学 完整版 师大 期末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