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李中学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心得体会.docx
- 文档编号:24558735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2.30KB
勃李中学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心得体会.docx
《勃李中学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勃李中学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心得体会.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勃李中学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心得体会
《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校本课程实施
教师心得体会(集锦)
⒈成功迈出人生第一步
⒉探索培养新生良好习惯的策略和途径
⒊培养好习惯,受益终生
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点滴体会
⒌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心得
⒍浅谈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7.中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之点滴感悟
8.浅谈学生养成教育中教师的角色
成功迈出人生第一步
温强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让初一学生尽快地适应新课程学习,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突破这个瓶颈,关键在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有效缓解初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的身心压力。
我校将“着重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中学阶段的课程目标,为了加强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按照上级要求,我校围绕“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师生情感交流”三方面,积极安排相关课程,保证初一年级新生能平稳地度过新学校生活的初始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校明确提出了“学会做人”的办学理念。
我们认识到,初一年级新生的学习准备期,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学校让每个新生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上打好基础,从而迈好“学会做人”第一步的关键期。
一、立足“学会做人”,让学校的特色德育渗透于“校本”,落实学习准备期教育目标
我认为,设计学习准备期的“校本”,并非什么都一定要另起炉灶,学校可以且应该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融入初一年级的“校本”课程之中,使新生从进校园的第一天起就能感受到新学校的教育特色。
为此,我校初一年级新生学习准备期的“校本”课程,结合了学校“学会做人”教育方案中“勤学”“礼仪”“友爱”“遵纪”四个德目的要求,设计成“新家园欢迎我”“新角色让我当”“新环境我熟悉”“新规范我要学”“好习惯我能有”“新收获共分享”六大活动模块。
每一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根据“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这条主线,再设计了“新生入学仪式”等20项活动,使“习惯、兴趣、情感”这个主题得到充分体现。
“校本”课程的实施,强调整体协同,执教者为所有承担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教学任务的学科教师。
学校在安排任科教师时,尽量兼顾“校本”专题与教师任教学科的联系,使两者在所培养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方面有更多共同点,使准备期的教育与今后的教学能更好地衔接。
同时,学校在20节课的安排上注重有合有分,将4节大课,即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别开生面的入学仪式、生动活泼的启动仪式、记忆犹新的展示活动,统一为年级集中活动。
这一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实施后,新生都感到新环境很亲切、没有压力,从而较快地融入到新班级之中。
二、立足校本研修,探讨教学策略,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实施好学习准备期校本课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问题。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程,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在开展校本研修方面已形成的教研优势。
首先,加强理念学习,提高教师认识,取得家庭支持。
教师通过自学及培训,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同时,在家长学校开展协助做好学习准备期教育的专题培训,引导学生父母与学校结成教育合力,注意让孩子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其次,加强对“校本”课程备课的统筹协调。
学校建立了校长任组长、包括教导处(德育处)与年级组负责人在内的课程管理核心组,以及贯通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学科教研组、任科教师的四级教学管理网络,并在学科教研组下再设4个备课组。
核心组通过集体讨论,拟定“校本”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的指导意见、课时及教师安排的原则等“大政方针”。
各备课组明确任务后,按照“集体讨论、分头落实——合作交流、形成文本——实践反思、完善文本”的要求组织备课。
这一流程,融集体智慧于一炉,有利于优质资源的生成,使教师能够有较多时间深入到课堂教学活动细节的设计,促进自身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加强教研活动的整体推进。
目前,我校的教研活动分别有:
案例研究式,即以课堂教学的瓶颈问题为突破口,如对于“评价的有效性”,采取“核心组先导研究→学科组示范引领→备课组推广内化”方式进行研究,最后形成并积累相关课例;专题讨论式,即以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对象,如围绕“课程方案的再设计”“教学内容的再加工”“课堂训练的有效性”等专题开展研讨;联片互动式,即与结成教育共同体的兄弟学校一起,融培训与研究于一体,组织课例研究、专题研讨、管理论坛等。
三、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积极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
针对低年级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特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发挥外在激励的功能,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评价,并使之体现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活动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此我们在新生中设立了快乐学习章,评比内容包含学习、纪律、礼仪、自理、卫生、安全等六个方面,根据目标的达成度,分别授予学生金章、银章和铜章。
如对学校提出的20条学习要求,学生得到了16个“你真棒”评语,就可获得金章。
对一些争章有困难的学生,则适当降低目标梯度,促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期望,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还能鼓励他继续努力。
为此,学校要求教师注意自己在课堂里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多用激励性教育举措,如奖五星、盖图章、贴粘纸、拍照片等学生喜爱的表扬方式,如“倾听星、智慧星、保持星、进步星、笑脸星、合作星”等学生乐见的赞美语言,使他们获得学习自信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四、问题与思考
实践表明,以校本课程作为加强衔接的主要载体是可行的,是符合新生需要的。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觉得还是有可以或值得改进之处,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趋合理。
比如,课程内容要进一步整合,尽量避免出现学科之间有重复或雷同现象。
又如,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学习准备期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要很好发挥他们的作用。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未上学,先恐学”的心理问题,恰恰是受了家长过分焦虑的影响。
家长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了解,毕竟阙如。
因此,为了提高学习准备期教育效果,需要向家长提供相关指导,以便家校在合作教育孩子上有更多共识。
再如,从提高办学质量的视角看,学习准备期教育也要与整个中学阶段的教育结合起来思考。
多年来,我校致力于对新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养成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而今增设的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正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问题,抓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探索新生适应期教育的规律,为学生快乐学习,为学生“学会做人”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探索培养新生良好习惯的策略和途径
刘建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做出了这样的论断: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的确,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乃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
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
而要在人生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基,首先就要抓住教育的三个要素:
学生、教师、家庭。
我校早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以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为目标的奖章激励策略。
每一枚章都有明确的争章要求,并有分阶段的目标,分层激励学生的习惯养成。
因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研究利用奖章激励,家校同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一、开展小组研修,提升教师养成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
小组合作研修是一种教师团体内部进行的交流互动合作式的研修活动。
它是一种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差异资源,通过互动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优化整合教师内部的自我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最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成效,达到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实践中实现了目标梳理、经验共享、统一评价指标等研修目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更新养成教育理念
要提高研修实效,促进教师发展,首先就要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针对我们研究的对象,我们邀请了各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老老师,专门为班主任、学科教师作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等的专题辅导。
同时,一起研究了新课程目标、教育大纲中相关内容以及学习准备期具体文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在共同学习中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2、梳理学习准备期养成教育分阶段目标
研究初期,经过对家长、学生、学科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案例分析,梳理了哪些学习、行为习惯必须养成,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完成顺利度过中学这个重要的阶段,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下为我们梳理的第一学期学生必须养成的学习习惯:
(1)每天坚持复习和预习的习惯;
(2)树立时间观念,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
(3)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4)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读书看报的兴趣;
(5)善于观察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6)培养自控能力,养成做事情精力集中的习惯
通过目标的梳理,全体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明确了养成教育的具体方向和要求,在习惯养成上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各学科教师以共同的要求作用于学生,教育的效果明显。
3、分享教师的个性经验
同一年级组内的成员,彼此相对熟悉,面对的也是相近的学生实际和相同的教育教学环境。
因此,很容易“感受同伴的情感反应,设身处地的理解同伴的教育情感情绪”,具有良好的移情性。
因此,一旦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产生了个性化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我们就鼓励教师在小组研修中进行经验分享,利用个案分析、经验推广、小组辨析等有效做法,促进教师优秀经验和教育策略的推广、实践检验和完善。
4、统一评价的指标
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每一位学科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评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之间评价标准的不统一,会造成了学生习惯养成的诸多问题,如在不同教师面前表现不一致,对教师的不同评价学生会因此产生不公平心理等。
因此,在校本研修中,结合达标要求,研究对学生行为、学习习惯的评价标准,力求做到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统一,每门学科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要求一致。
二、关注年龄特点,提高学生习惯养成的自主性
新生刚入学,在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方式乃至作息时间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很多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这些变化,他们面对较规范的课时作息时间、较严谨的课堂教学环境,难以调整。
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适应学校生活,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兴趣培养、师生情感等多种角度入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1、激发学生实现目标,养成习惯
每一个良好习惯的要求,对于成人而言可以精确地概括到一句话,甚至几个字,但对于新生而言,不仅枯燥更难以理解到位。
因此,我们发动全体教师,利用语文教师的优势,分析各项习惯的要求,把一些枯燥乏味的行为标准,化为一首首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学生在背诵的同时,牢牢记住了行为要求,并潜移默化地成为自我要求的标准。
如:
◎预备铃准备的要求:
上课铃声叮铃铃响,同学们进教室。
书本文具放整齐,等着老师来上课。
◎读写姿势:
眼离书本有一尺,胸离桌子有一圈,手离笔尖有一寸。
◎读书识字习惯:
左手按书,右手点字,字字过目。
通过这些顺口溜的诵读,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养成了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2、教育差异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有其个体发展的特性,也就是说,学生之间是有差异性的。
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有的自我约束能力强,有的乐意接受婉转的建议,有的行为习惯培养要经过多次反复。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教育的差异。
我们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比如在一些行为习惯偏差,又容易反复的学生身上,在教育过程中,实行坡度评价激励法。
就是适当放低阶段性目标,人家要求一节课不开小差,认真听讲,他如果做到上新课的15分钟乃至5分钟认真听讲,你就要表扬他,激励他保持。
达到目标后,就再适当提高点要求。
如此不断设置坡度,提高要求,直到达到最初的目标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还注意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式教育。
已经养成较好习惯的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帮助还未形成良好习惯的孩子。
同时在帮助对方的同时,他的行为习惯也得到巩固和强化。
也就是说,他既是施助者又是受益者,他们在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鼓励在班中形成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共同养成好习惯。
这样的生生互动式习惯养成模式,因为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能更好地帮助到他们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三、形成家校合力,实现养成教育资源的整合
学习的关键期就是人生学习的最佳期,在这个年龄段实施最佳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最佳期就很难弥补,有时甚至会终身难以弥补。
而在这个阶段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积极提倡家长参与学生参与各项养成教育评价,发挥家长的优势教育资源,通过家长评价表等形式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实现家校教育资源的整合。
1、参与评价,实现家校同步同标准
为了创建良好的养成教育氛围、环境,让学生在习惯养成时做到家校同标准,家校同步,我们发动全体家长一起参与了对学生行为的评价。
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让家长了解家庭评价的重要性,同时对家长参与评价作专门的辅导,要求家长遵从学校制定的规范标准,公平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促进习惯养成。
如在培养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时候,我们就设计了家庭评价表,要求家长对孩子是否礼貌称呼家庭成员、每日离家、回家大声打招呼、用餐、吃东西主动谦让等行为作出评价。
2、经验分享,发挥家庭教育最大效应
在参与养成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问题,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做法,形成了养成教育家庭教育这块鲜活的经验。
为了发挥其作用,使其教育效应最大化,我们利用家长会等多种途径,让家长介绍做法,谈经验,让全体家长分享。
培养好习惯,受益终生
陈光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就显得分外重要。
1.培养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
课间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所需的教科书、笔、橡皮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预备铃响就安静下来。
习惯的培养应该先从怎么做好课前准备做起。
2.培养学生看的习惯
培养学生看的习惯,先教他们看什么,看老师、看黑板、看投影、看书本等,视线都要跟着要求做。
当老师在说话的时候要看老师,当老师用手指黑板的时候要看黑板,当老师手指投影的时候要看投影,当老师说打开课本的时候要看书。
除了这些,培养学生看的习惯,还包括要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
如跟着老师读题,要求学生不漏字不添字,读错马上要纠正;给学生以观察权,而不是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己去看去想了。
3.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对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非常重要。
要学会听清学习的要求,听懂所学的内容,同时还要倾听同学的发言。
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时,首先做到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富有童趣,我采用了停顿、环视学生,放慢语速,故意提高声音或降低声音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听。
培养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时,要求学生目光注视对方,用点头、微笑、摇头等非语言信号表示自己在听。
我还及时询问学生听的结果,“你认为他刚才说的怎么样?
”学生可以用“我明白了”、“我同意你的看法”、“我来帮助你”“他讲得对,我还有不同意见”等语言表明自己听的结果。
我还及时掌握学生倾听的效果“谁听明白了?
你能重复一遍吗?
”慢慢地学生就会达到听懂、听出要点的要求,实现“会听”的目标。
4、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时,首先要求说的响亮,自信。
“要让每位学生听到你的发言”;“说错没关系,大胆地说”;通常我会用一些简短的句式,甚至一个课题,让学生反复操练,逐步推进。
其次,要求说话完整,规范。
先听我的示范语言,模仿着说,逐步过渡到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见。
在学习准备期的教学阶段,要设计比较多的问答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说的欲望,指导他们逐步形成说的能力。
5.培养学生操作学具的习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教材设计中有很多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等形式来获取新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
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渠道。
6.培养写的习惯
教师要示范板书,最后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在每次作业之前都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不仅让学生在作业时随时能模仿到老师的字,还能时刻提醒学生认真书写。
经过长时间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必使学生终身受益。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点滴体会
王长征
育人要从小抓起。
今天的少年担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他们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才能发育滋长。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这关键是靠人的培养。
多年来,我根据学校德育处的教育工作计划,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为突破口进行系列教育活动,成效明显。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
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二、加强教育,注重训练
教育要注重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好的教育,特别是低年段的教育。
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近年来,为创建良好的校风、班风,我着重抓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我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了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几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统一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三、家校互动,携手共育
学生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
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
我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不仅赢得了学生对我的爱,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
只要班上搞什么活动,家长总是全力支持。
为此我定期召开家长会,主要内容是根据本学期教育教学计划,对家长提出必要的要求,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如“怎样教育独生子女”、“怎样使你的孩子更聪明”、“父母必读”等,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
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
通过这些工作,使很多家长重视了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长期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感受到:
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充分强调了习惯对于学生成长及其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爱国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心理品质。
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心得
秘广霞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或倾向。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
“什么是教育?
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
良好学习习惯主要有认真读书、勤动笔墨、使用工具书、读课外书报等。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养成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的习惯尤为重要,能够受益终身。
我在这方面较为重视。
一、阐明意义,反复教育
我每次接任新的班级,都要向学生讲述蜜蜂采蜜的故事,启发学生,在读书的方法上,同样需要博采和提炼。
让学生明白,养成自觉阅读课外书报的习惯,对于巩固、掌握课本知识,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的形成,对积累知识、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点滴抓起,逐步积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
培养阅读习惯必须从点滴抓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局部到整体,日月积累,才能达到目的。
叶圣陶说过,习惯是从实践中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步提出要求,一点一点培养,从易到难,逐步提高。
三、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中学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学生可塑性很强。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对学生而言,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
如学生读书报纸看图片、漫画,标题内容浏览一眼,就完事。
教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在读报时间内总是推荐一些童话、诗歌、新闻故事让学生诵读;优秀习作一起欣赏;语文练习作为家作或课堂练习完成,并认真批改、订正。
慢慢地,读报、用报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
学生看到《学知报》上有各科练习题,自动会提醒老师,要求作为作业完成。
四、言传身教,表扬激励
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自己就有剪报的习惯。
在学生开班队会缺乏资料,我从剪报中提供资料;开家长会,针对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我介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的文章《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下厨》;在上思品课时,我从剪报中选择我国资源匮乏的数据,提醒学生养成环保意识;学生在学习上有弄虚作假时,我以《自己需要骗自己吗?
》一文告诫学生,那是自欺欺人……学生从老师的身上看到报刊的作用。
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我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自己每月从图书馆借书,见缝插针地阅读,不断地提高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
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许多学生逐渐养成了阅读习惯。
家长反映,孩子临睡前要看些书报才能安睡。
甚至上厕所也“手不释卷”。
对学生阅读表现突出的,随时给予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
如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在学习园地上展览。
这样,不但在学生中树立了多读书、多写作的榜样,更是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指明了一条金光大道:
书中自有好前途!
浅谈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于安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学校的学习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
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更何况,新教材对学生而言容量大、节奏快,学生的预习充分与否,直接影响上课效率。
通过观察与调查,我发现我班有较多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也有部分学生的预习只是事先读一、两遍课文罢了。
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预习的要求不明确,没有预习的方法可依。
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
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循循善诱,明道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培养 学生 良好习惯 教师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