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4558537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358.08KB
毕节市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毕节市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节市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节市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毕节市2020-2021年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然后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受热,放出氧气的质量(m)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像(如图,a为纯净的氯酸钾,b为加入了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正确的是()
A.
B.
C.
D.
2.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3.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5.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6.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g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
16
C.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
4:
3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7.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8.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10.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1.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2.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是一项实验基本技能,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错误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
固体
B.用
量筒量取
蒸馏水
C.在
试管中倒入约
蒸馏水进行加热
D.用温度计测得水温为
13.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
14.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
C.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15.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
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
A.
B.
C.
D.
16.科学家发现的N(NO2)3是-种新型火箭燃料,关于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A.N(NO2)3由氮、氧两个元素构成
B.N(NO2)3中含有3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
C.N(NO2)3属于氧化物
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2.6%
17.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18.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10
3
90
0
反应后质量/g
3.2
3
待测
3.2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19.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
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20.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
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3B.46C.92D.96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取棉球的仪器名称为_____;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_____;
(3)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4)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填“低”或“高”)
(5)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22.下图是实验室制备CO2,并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时,当关闭活塞M和N,向仪器②中注水,观察到_____的现象,说明装置漏气。
A有气泡冒出
B水不断流入①中
C②中液面不下降
(2)关闭活塞N,打开活塞M,向仪器②中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C处的石灰水变浑浊时,装置B处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填下面的序号)。
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A只有气泡出现
B有气泡出现,液体逐渐变红
C有气泡出现,液体变成蓝色
D有气泡出现,液体变红后又变成无色
(3)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用A、D、E、F制取纯净、干燥的CO2气体,装置D是为了除去气体中的HCl气体,推测装置E中盛装浓硫酸的目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当观察到_____,说明F中已收集满CO2气体。
A收集气体
B得到更多的CO2
C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D装置G中两只蜡烛同时熄灭
E装置G中的蜡烛熄灭,并且矮的先熄灭
F装置G中的蜡烛熄灭,并且高的先熄灭
(4)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并测定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体积,图示中加入少量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
A隔绝氧气
B降温
C防止二氧化碳和水接触而消耗
(5)实验室某物质4.8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硫6.4g和二氧化碳2.2g,请通过计算判断该物质的元素组成_____。
A一定含有碳、硫、氧三种元素
B只有碳、硫元素
C含碳、硫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D该物质中碳、硫元素质量比为3:
16
23.请结合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①_____,②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如果用E装置来收集O2,验满时应该把带火星木条放在_____处(选填“a”或“b”);有研究显示:
O2的体积分数大于36%时就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O2验满时采用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为了收集一瓶较纯净的O2,最好采用_____集气法。
(4)若B装置中固体为锌粒,②中加入_____试剂可制H2。
要获得干燥的H2,应先将气体通过盛有_____的D装置,再用E装置收集,气体应从_____端通入(选填“a”或“b”);如果用C装置代替B装置,则锌粒放在C装置的_____处。
24.实验室常用甲酸(H2CO2)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备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H2CO2
H2O+CO↑,再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CO+CuO
Cu+CO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
(1)装置G中①的名称是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
(2)装置E是用来检验装置D吸收二氧化碳是否完全,该装置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
写出D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
(3)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应连接装置F和G,导管接口的顺序为a→_____→_____→e。
(4)反应过程中,装置C的烧瓶内氧化铜粉末处于“沸腾”状态(一氧化碳气流冲击所致),这样有利于_____,烧瓶内固体物质的颜色变化:
_____。
25.竹炭包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
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吸附。
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设计实验)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
(A装置的作用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2)小玥认为应在A、B装置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是。
(3)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的不足之处是,请你设计解决的方法。
(4)小亮认为可以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E装置,你认为(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结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拓展应用)竹炭细密多孔,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等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化淤、去污等功效,下列有关竹炭牙膏的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
B、不能除去口中异味
C、虫咬、灼伤可消炎止痛
26.某农村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实验活动时,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结果配制几次所得的溶液都出现浑浊的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底部还出现白色沉淀物。
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奇异的现象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用山泉水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I、氢氧化钠样品不纯,含不溶性杂质;
II、氢氧化钠与溶解在山泉水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1)小明通过实验很快就排除了猜想I,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本地山泉水是硬水,含较多的碳酸氢钙。
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会分解,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都有碳酸钙生成。
(2)小红取来少量的山泉水于烧杯中,往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到
____________的现象,确认所取的山泉水是硬水。
(3)小明和小红对所得的沉淀物中含有的碳酸钙进行实验:
_______________
(4)该山泉水经过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就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27.图中的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
①_______,②_______。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最佳时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硫粉燃烧实验后,还需向集气瓶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_(从A~E中选择),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_端进入。
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使用G、H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混合气体→______(用端口字母表示)。
(4)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一段时间后,水中便有了酸,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为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8.
(1)利用传感器实将化学实验的实验过程中某些因素(酸碱性、气压等)的变化以数据、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方法极大丰富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被称为“数字化实验”。
某校化学研究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化实验室,对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进行了探究活动,请回答:
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方案一
方案二
数字化实验
①如图方案一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图方案二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坐标图所示,曲线_______(选填“a”、“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2)黄石八中刘德苹老师在今年十一月和实验中学901班的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研究,请你帮忙完成以下探究内容
药品组合
现象(是否有气泡、速率快还是慢)
结论(是否适合实验室制CO2)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
________
________
石灰石和稀硫酸
_________
否
石灰石和稀盐酸
_________
_________
请写出上述第二种药品组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班课代表伍俊杰等同学还想进一步探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盐酸的浓度(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与盐酸的质量比)也能影响反应的速度,碳酸钙颗粒的大小也能影响反应的速度。
以下实验探究是利用传感器将块状碳酸钙、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过程中气压随时间变化关系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请你帮忙完成探究内容。
方案一
方案二
数字化实验
①图方案一中,乙试管中稀盐酸的浓度C%应为________________。
②按图方案二所示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小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
对比分析坐标图中的点_______选填(a~d)可知:
两个锥形瓶内达到相同的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所需时间更短。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为纯净的氯酸钾,分解的温度较高,反应时间较长;b为加入了高锰酸钾的氯酸钾,反应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温度低,生成的二氧化锰又充当氯酸钾的催化剂,能加快氯酸钾反应的速度,所以a分解的速率慢,b分解速率快;
根据氯酸钾生成氧气的对应关系以及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的对应关系,
可知等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量是氯酸钾多,所以最终是a产生的氧气量大于b产生的氧气量;分析所给的选项D正确;故选D。
【点睛】
催化剂的特点是只改变反应的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解题时注意本题不是简单的加入二氧化锰,二是利用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同时生成了氧气,进行分析。
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3.B
解析:
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4.B
解析:
B
【解析】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错误;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会发生爆炸,故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正确;C.分子之间有间隔,10.0mL酒精与10.0mL蒸馏水混合,一部分酒精分子占据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占据了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故溶液的体积小于20.0mL,错误;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从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错误。
故选B。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是错误的表示,应该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
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6.C
解析:
C
【解析】
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不写,错误;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
1×4:
16×3,错误;C.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
4:
3,正确;D.
,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错误。
故选C。
7.C
解析:
C
【解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点燃的白磷应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故A操作错误;
B.细铁丝在空气中无法被点燃,无法消耗集气瓶内氧气,故不可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故B错误;
C.不打开瓶塞,利用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误差小,故C正确;
D.实验中若弹簧夹未夹好,容易使燃烧产生的白烟溢出,最终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增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故D错误。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CO2+H2O=H2CO3,是气体的体积减小,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进入到试管中,试管内液面上升,①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电离是溶液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②正确。
正确的说法是①②,故选A。
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A正确;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B不正确;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隔变大,故C不正确;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故D不正确。
故选A。
1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故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故丁是反应物。
A、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例为2%:
16%=1:
8,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质量分数直方图的形式出现,要先看懂图形的变化,分析数据,弄清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再结合质量分数的数据确定物质变化的质量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物质。
11.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A.
考点:
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1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可用托盘天平称取2.9gNaCl固体,故选项实验数据合理。
B、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可用10mL量筒量取8.3mL蒸馏水,故选项实验数据合理。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在10mL试管中倒入约3mL蒸馏水,没有超过试管容积的
,故选项实验数据合理。
D、温度计能准确到0.1℃,温度计无法测得水温为25.15℃,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故选D。
13.A
解析:
A
【解析】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都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都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B
解析:
B
【解析】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③④核内质子数不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B、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题干②图是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钠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为+1,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错误。
故选B。
1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因为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
②原子是可分的,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③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节市 上册 期中 化学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