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docx
- 文档编号:24555535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2.24KB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docx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一文库(XX)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篇一:
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人类社会已经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道路上走过了数百年的历史,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会降低自然资源的恢复和自净能力,长期内则会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人类才开始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冷却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热情,重新审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与此同时,一股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为宗旨的绿色浪潮也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
我们粗略描摹出人类关于经济与环境关系问题的一条探索轨迹:
?
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增长的极限》一书,警示性地罗列了经济增长所引发的种种环境问题。
?
同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得哥尔摩举行。
?
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在其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首次指出了以可持续发展原则来迎接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挑战。
此后不久,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联合声称:
“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指导原则”。
世界银行也在其指南中强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开发资助的首选目标。
?
1992年时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宣言》、《2l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体现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
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通过的《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继而,国家环保局提出了“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
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首次赋予可持续发展完整的含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并且包含三重含义:
1.“满足需要,尤其是世界上贫穷人民的基本需要”。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并改善增长的质量;
2.“限制”。
不可更新资源的数量、可更新资源的承载力和自然环境的容量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社会组织和技术水平会延缓或加剧这种限制;
3.“平等”。
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源分配问题,要求在各代人之间(intre-generation)和同代人之间(intra-generation)实现社会公平。
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可持续性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
?
生态可持续性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环境;
?
经济可持续性指保证稳定的增长,尤其是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同时用经济手段管理资源和环境,使仍为经济外在因素的环境与资源内在化:
?
社会可持续性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资源与收入的公平(包括代间和代内)分配。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
人类必须改变以人类为中心实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传统思想,而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协调和皆地共同生存与发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可以承载的能力。
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旅游业对环境的依赖与破坏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一个依靠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Murphy,1985),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共同构成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的力量,并经由旅游经营商整合进入旅游产品,向目标客源市场投放,资源因之成为出售对象的组成部分。
因此,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然而,由于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就一跃成为全球产值较大,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产业类型,人们在陶醉于新产业模式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几乎无暇思考发展旅游业的方法论问题。
在趋利动机影响下,将旅游业发展简单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如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管理,旅游设施的病态膨胀,等等,从而导致环境美学价值损蚀环境宁静度和舒适度降低等旅游破坏的产生。
由于旅游在时空上相对集中(表现为旅游旺季和旅游热点、热线),旅游破坏因之具有明显的集聚和堆积特征,加上污染源由多方面共同构成,因而“先污染后治理”的事后行为难以奏效,进而引起旅游破坏的恶性循环,西方学者称之为“旅游摧毁旅游”现象。
(二)旅游业对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分析
1、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贡献。
?
旅游收入的再分配有可能使政府增加对环境的投入,才能落实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广开渠道,积极筹措旅游区污染防治资金,各旅游区应当集中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环境保护”的要求。
?
旅游能增加人们的文明程度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旅游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它对于增加旅游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环境科学知识;更新观念,包括环境保护观念;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的素质的提高很有好处
?
协调的旅游建筑可以美化自然和人文环境。
古往今来,许多足以使人们留恋忘返的地方,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有许多人文景观,而这些人文景观,当初都可以说是一些经得起历史推敲的与环境相协调,大为山河增色的旅游建筑。
2、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旅游供给方面,它是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和旅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作为一种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有共同之处,即以旅游服务设施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废碴这“三废”和布局不当为主。
?
旅游需求方面,它是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发生的。
主要表现在大量旅游者的涌人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环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的践踏使土质变化;大量旅游者的暂时停留带来超出以往的生产、生
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
旅游污染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造成了景物损耗、意境衰退,致使整个旅游区生命周期缩短,甚至废弃。
据此,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必须改变,否则是不可能引起人们对旅游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给予重视的。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进程
无论是从旅游业对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的依赖还是从旅游破坏的产生来看,都说明旅游业是最需要贯彻也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的领域之一,因而应该成为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鉴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国际社会对于可持续旅游发展也特别关注。
?
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90全球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就提出了一个《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
?
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又在西班牙专门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制订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提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这应当成为我们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准则。
?
《中国21世纪议程》也对旅游有明确的要求,规定要“开辟新旅游专线,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不污染,不破坏环境的绿色旅游,加强旅游与交通、机场建设以及其他一些服务行业(包括饮食业)的合作,解决旅游景区污水排放处理及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问题,解决好旅游景区有危害的污染源的理与控制。
?
国家旅游局孙钢副局长也在国务院环委会三届四次会议上作了题为《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发言,对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90《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提出的目标是:
(1)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
(2)在发展中维护公平。
(3)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4)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
(5)保护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
这应该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所谓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简言之就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其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间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主要包含三重含义:
1.满足需要。
发展旅游业首先是通过适度利用环境资源,实现经济创收,满
足目的地人们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满足旅游者对更高生活质量的渴望(如获取更多的度假机会),满足其发展与享乐等高层次需要。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类基本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因而发展旅游业有别于发达国家经济与文化并重的情形,首先应体现为经济增长取向,把旅游业当作经济特性第一、文化特性第二的行业来加以扶持和培育。
2.环境限制。
资源满足人类目前和未来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限制体现在旅游业中就是旅游环境承载力.即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某地区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它是旅游环境系统本身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度量,而可持续旅游的首要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因此,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开发中间环节的环境承载力,应当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的一个重要指标。
只有寻得承载力的一个最优值域并将旅游开发控制在这一范围之内,才能保证环境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实现可持续旅游。
可持续旅游业与其它产业一样,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再利用和再循环。
3.平等。
其一是同代人之间的社会平等,可持续旅游发展必须重视目的地
对旅游者感受所作的贡献,当地居民有权参与本地旅游开发的有关决策,并分享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
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跨国旅游企业大肆渗透,旅游收入漏损严重,目的地在承担旅游业大量外部不经济效应(如拥挤,污染等)的同时,却不能相应分享旅游收入。
其二是不同代人之间的平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资源的非利用或“隐藏”价值,因而旅游业必采取“安全的最小标准”(safeminimumstandar)发展模式,加强资源管理,尽可能降低由环境的
不可逆转性变化所导致的未来各代人拥有隐藏价值的损蚀风险,从而实现不同代人间的平等。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意识。
特别是旅游资源和环境质量不仅仅是为维持人们正常生活基本保证的一般质量要求,而应该有比这更高的心理和审美质量要求与符合相应特色旅游产品的特殊质量要求。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普及可持续旅游发展基本知识,在大中专院校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讲座,举办各种类型的讲习班、培训班、报告会,努力使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在旅游界以至于全民中深入人心,为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制订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
适度开发旅游资源,至少在制订旅游规划时,强调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争取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永久和谐。
在新建的旅游区,做到绿化、美化环境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保护好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
适度开发旅游资源,防止掠夺性开发。
此外,要设置环境容量界限,如对于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必须防止过多的游人进入,有的不能开放旅游。
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以免资源和环境的过量损失。
(三)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和测算方
法。
目前我们对旅游业发展的评估和统计指标只注意经济指标,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考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
特别是对于环境,要建立环境质量监测和效应评估体系,根据质量标准,责成有关机构及时监测和评估,并把数据存入数据库,定期公布,及时分析,发布预警,以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及时地,全民、全方位地控制旅游污染。
(四)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产品。
比如生态旅游——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生态科普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活动,它提供给旅游者的必须是具有良好生态环境
的基本上是以大自然为目标的旅游产品,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
诸如森林公园、村镇旅游、探险、漂流之类都可归结为生态旅游的范畴,由于它顺应了世界旅游回归自然的趋势,因此颇受旅游者的青睐。
再比如休闲旅游也逐渐兴起,我国众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历史遗产、森林公园等都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旅游区的理想之地。
一些新建立的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更要按照此类原则进行建设,成为全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五)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旅游环境,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对于保护旅游环境,我国已有不少法律作依据,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
1995年8月17日,国家环保局、旅游局、建设部、林业部和文物局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对“防治旅游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拟议中的《旅游法》更应该强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部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法律。
只要我们按照有关法律严格执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我国已有了一定的实践经历,只要我们
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中国的旅游业一定可以做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真正成为一项永久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2]中国国家环保局等.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7
[3]匡林.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南开经济研究[J].2000.3
[4]谢彦君.永续旅游:
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J].1994.9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J]1992.3
[6]陈仙波.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商业经济与管理[J].2001.5
[7]BryanH.Farrell&DeanRunyan.Ecologyand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J].1991.18
[8]DavidG.Simmons,CommunityParticipationinTourismPlanning,TourismManagement[J].1994.15
[9]付蓉.“全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综述.旅游学刊.1998.3
[10]田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篇二:
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对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
首先列举了中国旅游业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而从管理、政策、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生态旅游
旅游业作为全球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年历史,但有这二十年间,中国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向旅游大国悄然迈进。
然而,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环境、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生态环境恶化,不良思想泛滥,传统文化遗失,管理体制混乱,这些问题就像一扇紧闭的门,挡住了中国旅游业前进的步伐,而打开这扇门只有一把钥匙,那就是:
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思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如今,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组织所接受,并且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与原则
刘培哲教授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趋势》一文中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四个不同定义。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定义为:
一种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社会属性定义为: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发展;经济属性定义为:
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科技属性定义为:
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发展。
综合上述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可概括为:
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发展原则,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才能使发展持续下去;可持续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完整的秩序和良性循环;公正性原则,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和利用环境及自然资源必须注重公正性。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由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我们可以得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
其实质就是不断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并能给旅游区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
(一)经营管理不善,开发利用不当,监督制约不利,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单体规模小,实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低的弱点,使得我国旅游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方面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削弱了其进行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服务质量改善的能力,限制了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企业失去了竞争力就等于人没有了生命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致命的。
而且,由于我国旅游企业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于低效率的粗放式经营。
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但对企业本身造成伤害,而且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
许多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些旅游企业急于早日获得经济效益,开发时急功近利,进行掠夺式开发,经营时对资源过度利用,使资源超负荷工作。
这些“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保护”的行为造成了许多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
而我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这些行为又缺乏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还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也使得某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最终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的情况,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二)发展观念落后,环保意识缺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观因素
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还是旅游理论界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即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发展旅游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开发的监督、规划与管理。
加上某些经营者的短视和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了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过度利用。
另外,由于教育水平及人口素质的差异,我国许多旅游者缺乏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触摸攀爬古迹,在古迹上乱刻乱画,随意丢弃垃圾,在保护区内狩猎、野营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不良行为使许多名胜古迹的原始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并且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使景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三)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因素
1.开发利用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与破坏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资源被破坏。
四川黄龙九寨沟风景区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造成九寨沟水量减少,使这里的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由于房地产开发,旅游区开发挤占水面到1987年仅剩下70.29万亩;著名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居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
2.水资源锐减并污染严重
水资源锐减一方面使生活用水紧张,另一方面使一些以水体为主的旅游景点消失。
如有“泉城”美名的济南,由于70年代以来,该市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俱增,对地下水过度开采,造
成地下水量日益减少,导致许多名泉干涸,并且使围绕这些名泉而修建的旅游设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水资源锐减的同时,水污染也日趋严重。
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及旅游区废水不加净化和净化未达标准便排入景区水体,严重污染了水体资源。
3.大气污染并威胁可持续旅游
大气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
它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威胁旅游业发展。
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暧,至21世纪30年代全球气温将上升1.5—4.5摄氏度,导致海平面上升25—140厘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许多沿海旅游城市和景区将面临威胁;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升高还会导致酸雨的出现,酸雨会毁坏植被,造成土地和水质污染,腐蚀文物建筑,旅游资源质量将受到严重破坏。
三、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强化旅游管理,倡导绿色旅游
1、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我国目前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等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
对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
机动车尾气就是一大污染源,对于此,应采用安装净化器装置的方式,减少或消除有毒气体排放;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是另一个大的污染源,这可以限令其进行技术改造,做到排放的气体达到国家标准,而对于那些既不达标又不改造者,则令其搬迁或关闭。
对于水体污染,控制污染源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排污企业,责令其进行整改,并收取治理费用和相应罚款,而对于那些拟建的有污染“嫌疑”的项目,要严加限制。
对于垃圾污染,首先应采取宣传教育与强制管理双管齐下的方式,杜绝污染源,还应该使用技术手段做好垃圾的分类处理,净化,利用等工作。
对于噪音污染,要致力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治理:
时间上,在人们午休或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在空间上,那些噪音分贝大的如交通站、娱乐场所、工厂等要与行政办公区、文化区、居民区分开,并将噪音分贝降低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与管理
良好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化景观,促进人类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有效管理。
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拟建或在建的每一个项目都有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于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的项目应坚决予以取缔;在新建旅游区应首先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做到净化,美化环境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并严格控制在自然景区内建造人工景点,以保持风景区的自然性;还应通过限制售票量或设置路障等方式,把景区接待人数限制在容量之内,防止过多的游人进入对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的压力,破坏景区生态平衡;另外,可在景区内规划出重点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那些暂时无法利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开发与保护的区域应明令禁止开放。
3、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起源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1994年澳大利亚旅游部将生态旅游定义为:
“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
”生态旅游的宗旨是既获得适当的利润,又维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
因此,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发挥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