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4542887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437.63KB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docx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2〕8号
发展改革委:
你委《关于报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修改稿)的请示》(发改西部〔2012〕189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
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置,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特色和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努力保持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要坚持统筹兼顾,真正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切实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
(一)明确主体功能区,对重点经济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区、资源富集区、沿边开放区和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分类指导。
(二)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突出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五)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有西部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农民幸福家园。
(六)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七)优先发展教育,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区域。
(八)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衔接,认真分解落实各项任务。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东中部地区要积极支持配合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提升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的深度和水平,积极支持东中部地区的企业、人才到西部地区创业发展,进一步形成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在有关专项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实施、重点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
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指导和帮助地方政府切实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为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五、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综合协调与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工作。
要重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各有关方面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
国务院
二○一二年二月十三日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二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西部大开发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05年翻了一番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交通运输网骨架初步形成,新增公路通车里程、新增铁路营业里程分别达到36.5万公里和8000公里。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两基”攻坚计划全面完成,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2005年分别增长80.0%和85.7%,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各族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
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西部大开发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专栏1:
“十一五”西部地区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十一五”年均增长(%)
西部
全国
西部
全国
西部
全国
年末总人口(万人)
35914
130756
36069
134091
0.1
0.5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4086
184937
81409
401202
13.6
11.2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2465
15101
7873
40613
26.1
21.9
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451
14219
1284
29740
23.3
15.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7645
88774
61892
278122
28.5
25.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783
10493
15806
19109
12.5
12.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379
3255
4418
5919
13.2
12.7
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
2.7
7.5
3.5
9.1
5.3
3.9
公路里程(万公里)
120.3
334.5
156.8
400.8
5.4
3.7
高速公路里程(万公里)
1.05
4.10
2.13
7.41
15.1
12.6
“两基”覆盖率(%)
91.5
95
100
100
[8.5]
[5]
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
1210
1613
1812
2189
8.4
6.3
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
133.3
542.7
207.2
819.7
9.2
8.6
化学需氧量排放(万吨)
396.2
1414.2
366.8
1238.1
[-7.42]
[-12.45]
二氧化硫排放(万吨)
896.8
2549.2
817.4
2185.1
[-8.85]
[-14.29]
森林覆盖率(%)
14.42
18.21
17.05
20.36
[2.63]
[2.15]
注:
森林覆盖率为2008年底普查数据;[]为5年累计变化率;主要经济数据增速除地区生产总值为可比价外,其余均为现价;2010年人口数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数,2005年为在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基础上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修订。
第二节主要问题
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东部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西部地区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承担的特殊使命,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第三节战略机遇
“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外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和重组,有利于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沿边开发开放水平。
从国内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经济结构深刻调整,有利于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各族干部群众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有利于西部地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为突出,中央不断加大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力度,有利于在根本上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四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
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节基本原则
——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对经济发展全局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要在“好”上做文章,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大力推进制度和政策创新,积极构建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目标,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土地、能源、矿产、水等资源的节约和管理,强化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
第六节主要目标
——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资源有效利用,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重点城市群内基本建成2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铁路营业里程新增1.5万公里,道路交通、通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水利基础设施明显加强,供水、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2万吨/日。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19%左右,森林蓄积量增加3.3亿立方米,草原生态持续恶化势头得到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不含西藏自治区)下降15%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4.5%,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5%,氨氮排放量减少6.8%,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3.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明显下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第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吸纳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化率超过45%。
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以上。
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社会管理能力明显加强,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严格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坚持一手抓重点经济区培育壮大,一手抓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一手抓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一手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序有力有效推进西部大开发。
第三章重点区域
第七节重点经济区
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着力培育经济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经济区。
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形成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积极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加强区域战略合作。
(见图1)
图1重点经济区布局
专栏2:
重点经济区
成渝地区:
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南地区科技创新基地。
关中—天水地区: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地。
北部湾地区:
我国面向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重要的临海石化、钢铁基地。
呼包银榆地区:
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新材料和原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兰西格地区:
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区域性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天山北坡地区:
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综合性能源资源生产及供应基地,现代化农牧业示范基地,西北地区重要国际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对外合作加工基地。
滇中地区:
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商贸物流基地和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黔中地区:
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烟草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宁夏沿黄地区:
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藏中南地区:
全国重要的农林畜产品生产加工、藏药产业、旅游、文化和矿产资源基地,水电后备基地。
陕甘宁革命老区:
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第八节农产品主产区
充分发挥光热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优势,结合特殊自然条件,构建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
鼓励和支持农产品主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其他农业地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形成一批农产品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
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
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见图2)
图2农产品主产区
第九节重点生态区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西部地区生态地理特征,在生态脆弱、生态系统重要的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适度控制其他开发活动,缓解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加强统筹规划,整合各类资源,从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从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从偏重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
巩固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完善政策和相关配套设施,把生态建设与发展替代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生态建设制度保障。
(见图3)
图3重点生态区
专栏3:
重点生态区
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
内蒙古草原、宁夏中部干旱带、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天山北麓、塔里木河上游等荒漠化防治区。
开展以草原恢复、防风固沙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工作,以及牧区水利设施、人工草场和防护林建设。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
陕西北部及中部、甘肃东中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开展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淤地坝建设,加强小流域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
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
祁连山、环青海湖、青海三江源、四川西部、西藏东北部三江水源涵养区。
开展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保护草原、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西藏等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西南石漠化防治区:
贵州、云南东中部、广西西北部、四川南部、重庆东部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区。
开展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力度,因地制宜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基本口粮田和农村能源建设。
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
秦巴山、武陵山、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广西北部、西藏东南部高原边缘森林综合保育区。
开展以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
第十节资源富集区
西部地区水能、石油、天然气、煤炭、稀土、有色金属等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周边国家和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生物资源多种多样。
按照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加强勘探、合理开发的要求,建设一批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基地和产业聚集区,不断提高能源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和产业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统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推进通道建设,推动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构建现代资源开发利用产业体系。
专栏4:
重点能源资源富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重点加大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着力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适度有序发展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业。
塔里木盆地:
重点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快石油和天然气产能建设,提高西气东输能力,适当扩大石油天然气化工规模,提升加工利用水平,建设库尔勒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川渝东北地区:
重点加大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勘查力度,增加天然气后备储量,支持开发大中型天然气田,建设天然气精细化工和大型复合肥、氮肥生产基地。
天山北部及东部地区:
重点推进吐哈、准东、伊犁河谷煤炭东运、煤电一体化和煤化工基地建设,加快阿尔泰山铜镍及铅锌等资源开发,建设有色金属加工生产基地。
攀西-六盘水地区:
重点开发利用煤、铁及钒钛、铜、铅锌、稀土等矿产资源,加强矿山整合,建设攀枝花-西昌钢铁、钒钛加工基地和六盘水、毕节、黔西南煤炭综合利用基地。
桂西地区:
重点推进铝、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度加工,延伸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建设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
甘肃河西地区:
重点加强镍钴铜、钨钼及铁钒铬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建设金川、酒泉、嘉峪关金属综合加工利用基地。
柴达木盆地:
重点加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扩大钾肥生产能力,发展氯碱化工、金属镁及锂、硼产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柴达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
第十一节沿边开放区
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地缘优势,依托国际大通道,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高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拓展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空间。
制定和实施特殊开放政策,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探索沿边开放新模式。
培育和建设一批富有活力的边境重点口岸、边疆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边境地区要素集聚高地,带动沿边地区整体发展。
专栏5:
重点沿边开放地区
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深化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经贸合作与技术交流,发挥内引外联的枢纽作用。
向西开放门户:
深化新疆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国家的合作,加快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建设,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作用。
东盟合作高地:
以广西为核心,建设并完善与东盟合作平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发挥更大作用,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
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加强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沿岸国家合作,建设西南出海战略通道。
第十二节特殊困难地区
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制定实施扶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
把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及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等特殊困难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编制实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口帮扶和社会扶贫工作力度。
继续加大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探索新的开发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逐片解决贫困问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制定支持革命老区发展指导意见,组织编制川陕、左右江等革命老区发展规划。
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西部地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加强水利、能源通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储备库,每年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
第四章基础设施
第十三节强化铁路建设
加快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联系的区际通道建设,重点建设西部地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出海通道,以及西南地区连接西北地区的南北通道。
加强与东北亚、中亚、东南亚、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国际通道建设。
强化现有线路扩能改造,有序发展高速铁路,建设西安至兰州、西安至成都、成都至贵阳等一批客运专线,兰新第二双线、成兰铁路、成昆铁路扩能等区际干线,蒙西至华中地区等煤运通道,拉萨至日喀则、格尔木至敦煌等西部干线。
研究建设川藏铁路。
根据发展实际,有序推进重点城市群城际轨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部大开发 十二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