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三实验题含16年中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4542876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21.92KB
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三实验题含16年中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
《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三实验题含16年中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三实验题含16年中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总复习题型复习三实验题含16年中考试题新人教版
题型复习(三) 实验题
题型之一 光学实验
1.(2016·福州)小亮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图中反射角是40度.
(2)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B板上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3)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变小(填“变大”或“变小”).
第1题图第2题图
2.(2016·岳阳)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如图.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
(2)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均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会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小王根据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甲所示的a、b、c三图,根据图中所示现象,可以得到的信息或初步结论是:
(1)结论一:
光从空气斜射
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2)结论二: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大(填“越大”或“越小”).
(3)比较图c和图b可得结论:
对光的折射能力较强的是玻璃(填“水”或“玻璃”).
(4)根据已给出三个图的信息,在图乙中画出:
光以32°的入射角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要求在图上标出折射角及其度数)
解:
4.(2016·镇江)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
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
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1所示,一束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8.0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2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照相机(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图2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3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光屏上
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远视(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2016·枣庄)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为10.0__cm.
(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
(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
对同一凸透镜,红光的焦距大些.
(4)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
6.(2016·大连)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
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甲乙
(1)该实验应该在较暗(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象.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
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解:
(3)根据图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与像距成正比.
(4)另一名同学在做该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内径约14cm)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所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用这样的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
好处:
形成暗室,使成像更清晰;
不足:
像高不方便测量.
题型之二 热学实验
1.(2016·葫芦岛)小红和小兰分别进行了探究“水的凝固”和“水的沸腾”两个实验.
(1)探究“水凝固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如图甲所示,小红在试管中放入适量的水,并固定一支温度计,将其放入冰箱中,每隔4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绘制出了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①由图象可知,水的凝固点是0__℃.
②物质第16min时的内能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8min时的内能.
③图象中,水凝固前和凝固后降温快慢不同,其原因是:
固态的比热容小于液态的比热容.
(2)小兰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并绘制出了图丁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当时的大气压低于(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小红认为CD段不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2.(2016·兰州)为了比较A、B两种液体比热容的大小,某实验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A、B两种液体,将试管放入完全相同的盛水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1)实验采用水浴加热法,目的是使溶液A、B均匀受热.
(2)在试管中装入液体A、B时,要控制他们的初温和质量相同.
(3)加热相同的时间,是为了使液体A、B吸收的热量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加热相同时间后,液体A、B的温度如图所示,这表明液体B(填“A”或“B”)的比热容较大.
3.(2016·三明)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的某同学提出问题:
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与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小组同学决定通过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得到结论.
(1)要完成实验,除了选择水、烧杯、量筒、火柴、酒精灯、石棉网和铁架台外,还必需的两种器材是温度计和停表.
(2)请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解:
实验次数
水的体积V/mL
水加热至沸腾所需
要的时间t/min
1
2
3
4
(3)小组同学将实验测得的数据描绘成了如图所示的t-V图象,分析图象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与水的体积成正比.
(4)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断:
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除了与水的体积有关外,还可能与酒精灯的火焰大小和水的初温等因素有关.
4.(2016·十堰)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
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时看到大量的“白气”不断地从烧瓶口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2)此时小明又想“研究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于是他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过一会儿,将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丙所示,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会看到的现象是水重新沸腾,说明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5.(2016·扬州)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
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__℃.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4℃.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
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
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
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
准确(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当盐水浓度增大为24%时,其凝固点为-17__℃.
(5)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填“冰”或“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题型之三 力学实验
1.(2016·资阳)学习了密度的知识之后,小明想通过实验验证一下他经常把玩的一颗金属珠是否是钢质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
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为了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填“右”或“左”)调;
(2)将金属珠放在天平左盘内,往天平右盘内放入砝码,当天平平衡时,右盘内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金属珠质量为m=39.4g;
(3)将金属珠放入装有少量水的量筒内,金属珠放入前、后量筒内液面如图乙所示,则金属珠的体积为V=4cm3;
(4)根据密度公式,可以求出该金属珠的密度ρ=9.85×103kg/m3;
(5)查阅教材中常见物质密度表得知钢铁的密度为7.9×103kg/m3,比较可知,小明的金属珠不是(填“是”或“不是”)钢质的.
2.(2016·葫芦岛)小刚发现汽车在柏油马路上容易停下来,而在冰雪路面上不容易停
下来.
(1)小刚猜想: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于是小刚利用长木板、毛巾、装有沙子的纸盒A、长方体物块B,以及弹簧测力计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时,应使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纸盒A.
(3)小刚通过比较甲、乙两图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可以验证他的猜想.丙图中,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为0N.
(4)当小刚将丙图中平放的物块B拿起时,发现A中的沙子被压出一个坑,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若将B竖直立在沙面上,则沙子被压的坑会深(“深”或“浅”)一些.由此可知: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3.(2016·泰州)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实验中.
(1)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的两侧液面高度差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大小.
(2)小华实验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四幅图中烧杯内的液面相平.(不考虑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①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它的方向,如图乙、丙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③比较图乙和图丁,能初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吗?
不能,理由是:
没有控制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4.(2015·南平)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张和小黄同学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如图1)设计了如图2(a)、(b)、(c)所示的三个实验.
(1)小张通过观察海绵凹陷程度大小来比较小桌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
(2)小张选做(a)、(b)(填序号)两次实验得出: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小黄选做(a)和(c)两次实验得出:
压力一定
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请你分析造成前后两个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受力面积的材料不同.
5.(2016·兰州)如图所示,为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在弹簧的下端挂一个小桶,小桶的下面吊一个石块,记下弹簧伸长稳定后下端到达的位置O,将此时弹簧对小桶的拉力记为T1,小桶与石块的总重记为G,则T1=(填“>”“<”“=”)G;
(
2)如图乙,在溢水杯中盛满水,当石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出的水便流到旁边的小水杯中,将排出水的重力记为G排;
(3)如图丙所示,把小杯中的水全部倒入弹簧下方的小桶中,弹簧的下端又会到达原来的位置O,将此时弹簧对小桶的拉力记为T2,则T2=
(填“>”“<”“=”)T1;
(4)通过对图丙中小桶和石块的受力分析,请推导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与排出水的重力G排之间的关系F浮=G排.
6.(2016·宜宾)如图所示,探究小组利用铁架台、带有刻度的杠杆、细线、若干相同钩码、弹簧测力计(单位:
N)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实验中:
(1)在挂钩码前,小组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如图甲),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填“左”或“右”)端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出力臂;
(2)接着小组在杠杆的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大小等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各自钩码所受重力大小.若在A、B下方同时增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左(填“左”或“右”)端将下沉;
(3)如图丙是已经调节平衡的杠杆,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C处竖直向上拉,在A处挂上适当的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读数为3__N,则钩码总质量为0.2kg.(g取10N/kg)
7.(2016·西宁)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中.
实验
次数
钩码
重/N
钩码上升
的高度/m
绳端的
拉力/N
绳端移动
的距离/m
机械
效率
1
4
0.10
1.8
0.3
η1
2
6
0.10
2.5
0.3
η2
3
6
0.15
2.5
(1)实验中,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二次实验中,2s内钩码上升的高度为0.1m,则它运动的速度为0.05m/s.
(3)第三次实验中,绳端移动的距离为0.45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4)分析比较第一、二两次实验数据,有用功W1有<W2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1<η2.(填“>”“=”或“<”)由此可知,可采用增加物重的方法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8.(2016·梧州)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小明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质量相等的砝码时,木块两边所受的拉力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桌面与木块间有摩擦,于是他把木块换成小车,并选择较光滑(填“光滑”或“粗糙”)的实验桌面,继续完成实验.
(2)在左右两盘放入质量相等的砝码,再将小车水平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
(3)小明用轻质硬纸片代替图中的木块,两端的小盘中加质量相等的砝码时,硬纸片保持静止,用剪刀将硬纸片从中间剪开,发现分开后的硬纸片向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9.小芳同学设计了一个高度可调节的斜面来探究斜面的省力情况、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她首先测出小车重G,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沿
斜面拉动小车,调节斜面倾斜角θ的大小多次测量,得到下表所示的数据:
斜面倾
斜角θ
小车
重G/N
斜面
高/m
斜面
长s/m
拉力
F/N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效
率η
12°
5
0.2
1
2.1
2.1
48%
30°
5
0.5
1
3.6
2.5
69%
45°
5
0.7
1
4.3
3.5
4.3
(1)请你替小芳在上表中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数据.1、3.6、81%
(2)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斜面倾斜角θ越小,使用的斜面越省力,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3)实验过程中拉力的方向应与斜面平行向上,且应匀速拉动.
(4)若想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则要保持倾角和斜面长度不变,只改变物重.
10.(2016·宁夏)小明游泳时发现,人在水中越往深处走就越觉得所受的浮力越大,由此他猜想: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或者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于是他找来一个金属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烧杯和水等器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
(1)分析图1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就越大(填“越大”或“越小”).
(2)小明绘制了弹簧测力计对金属圆柱体的拉力和金属圆柱体所受浮力随浸入液体深度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描述金属圆柱体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的图线是a(填“a”或“b”);该金属圆柱体所受的重力为2.7N,当金属块完全浸没水中后所受的浮力是1.0N,金属块浸没水中后所受浮力大小与金属块所处的深度无(填“有”或“无”)关.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请你再增加一个实验步骤,用来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答:
换用一杯密度不同的液体,将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丁图比较得出结论(或往丁图实验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或加入其他能改变水的密度的可溶性物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情况).
题型之四 电磁学实验
1.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他们在常温下将横截面积、长度不同的各种电阻丝接入电路的AB两点间,同时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电压,计算出相应的电阻值,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铜丝
实验序号
横截面积
S(毫米2)
长度l(米)
电阻R(欧)
1
0.2
1.0
0.09
2
0.2
2.0
0.18
3
0.2
3.0
0.27
4
0.1
1.0
0.18
5
0.3
4.5
0.27
6
0.4
2.0
0.09
表二:
康铜丝
实验
序号
横截面积S
(毫米2)
长度l(米)
电阻R
(欧)
7
0.1
1.0
5
8
0.2
1.0
2.5
9
0.3
4.5
7.5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6或7与8)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常温下,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8(或4与7或5与9)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常温下,导体的横截面积、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电阻不同,且铜丝的电阻比康铜丝的小.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3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常温下,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
2.(2016·赤峰)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来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
(1)实验中应选择规格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的灯泡.
(2)用电压表分别测出L1和L2两端电压及串联总电压的值分别为U1、U2、U,经过多次实验,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到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是U=U1+U2(用公式写出).
实验次数
U1/V
U2/V
U/V
1
2.3
0.7
3.0
2
2.0
1.0
3.0
3
1.7
1.3
3.0
(3)进行多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普遍规
律(填“寻找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3.(2016·沈阳)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是小明连接的实物图,经仔细检查后发现电路中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在图中连接错误的那根导线上画“×”,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导线不可交叉).
解:
(2)解决以上问题后,小明在开关闭合前,先将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B(填“A”或“B”)端,再闭合开关,此时发现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随后在将滑片P向终点移动的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仍无示数,则发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C(填字母).
A.电阻R短路B.电流表短路
C.电压表断路D.滑动变阻器断路
(3)电路连接正确后,小明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的滑片P,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3V,记录电流表示数.接下来断开开关,只取下阻值为5Ω的电阻R,把它依次更换成阻值为10Ω、15Ω、20Ω、25Ω的定值电阻,并在实验中分别读取相应的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电流I/A
0.6
0.4
0.3
0.24
0.2
电阻R/Ω
5
10
15
20
25
(4)在评估交流环节中,小明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发现上述实验过程并不科学,因为在改变电阻的同时,没有控制其电压不变.
4.(2016·衡阳)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小明选取了两节干电池、一个开关、一个阻值约为10Ω的定值电阻、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压表和一个电流表进行实验.
(1)小明连接的电路如图1所示,请你帮他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压表正确接入电路中.
解:
(2)闭合开关前,小明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A(填“A”或“B”)端.
(3)闭合开关后,若发现电压表指针向左偏转,说明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4)正确连接电路后,电流表示数为0.2A,电压表示数如图2所示,待测电阻的阻值为11Ω.
5.(2016·乐山)小芳在测量标有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请根据电路图,将图乙实物图连线补充完整.
解:
(2)小芳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很暗,电压表和电流表均有示数,但无论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小灯泡亮度、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均不发生变化,请分析其原因:
滑动变阻器连接在下端两个接线柱.
(3)故障排除后,小芳移动滑动变阻器,分别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并描绘出灯泡L的I—U图象,如图丙中a所示,则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12.5Ω.小芳还发现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丙
(4)如果将该小灯泡与图中b所示电阻串联起来,接在4.5V的电路中,则它们的总功率为0.9W.
6.(2016·绍兴)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电路(烧瓶、煤油质量和玻璃管均相同).瓶中的电阻采用金属丝.
(1)完成电路的连接,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
解:
(2)实验中,通过观察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
(3)在电流与通电时间相同条件下,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的两种材料进行实验.为了使实验现象最明显,可以选用表中的铜与镍铬合金进行对比.
长1m、横截面积1mm2的几种材料的电阻(20℃时)
材料
铜
铝
钨
镍铬合金
电阻(欧)
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三实验题含16年中考试题 新人教版 中考 物理 复习 题型 实验 16 年中 考试题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