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完美教案20古诗词三首.docx
- 文档编号:24534537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89KB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完美教案20古诗词三首.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完美教案20古诗词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完美教案20古诗词三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完美教案20古诗词三首
20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
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
山居:
隐居在山间。
秋:
季节,指秋天。
暝:
傍晚。
山居秋暝:
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
ming傍晚喧:
xuan浣:
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
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
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首联:
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
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2“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
“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
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
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
“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关于佛教的知识:
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
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
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
“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B颔联:
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
(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
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
板书:
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
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C颈联:
浣女:
纯真,活泼。
渔夫:
勤劳,朴实。
(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
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
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
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
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
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
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
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
“色韵清绝。
”《唐诗解》:
“雅兴淡中有致趣”。
《唐诗矩》:
“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
《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
“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
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
“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
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
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
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
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七、板书
山居秋暝
唐·王维
景感受愿望
山、雨——空旷、清新
月、松——明净、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少女——纯真、开朗
渔夫——勤劳、朴实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
2.动静结合
《枫桥夜泊》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
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
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
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2、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3、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4、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5、指导写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
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
《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
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
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
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
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
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
原因啊是一首诗!
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
枫桥夜泊。
齐读课题
3、解题。
(1)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
张继
简介张继。
师:
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
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
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
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
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师范读。
(配乐)
(2)指名回答。
相机板书:
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乌啼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乌啼”什么意思?
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
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
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
思乡),有点儿(引说:
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
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
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
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板书:
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
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
问得真好呀!
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
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回答。
师:
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你从哪里知道?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
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出示: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配乐)
他落榜了!
一千二百年前。
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
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
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
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
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
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
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
夜晚呢?
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
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
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
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
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
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
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
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
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音乐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指名有感情诵读。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自由读,指名读。
2、小结:
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
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师生齐背全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看到:
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愁?
听到:
乌啼、钟声
《长相思》教案
1、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忆江南》等诗词,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明白词句大意,体会词的意境。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理解词句大意。
难点:
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缕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的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
(2)、解诗题
齐读。
(板书课题)
长相思——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3)、知作者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
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人物,被当时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4)、抓字眼,明诗意
(跟着范文朗读画出节奏和着重号,在全班齐读听一听,做纠正。
)
抓字眼,(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问:
“山一程,水一程。
”程什么意思?
生答。
“风一更,雪一更。
”“聒”“此声”
程:
路程、行程。
千帐灯:
帐篷点的灯。
更:
古时候的记时时刻。
聒:
嘈杂的声音。
此声:
代指风雪声。
(现在我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了,我们再一起来跟着范文朗读读一读,试着说一说词句的意思。
)抽生答。
再整理。
【跋山涉水,向关外走去,晚上很晚的时候帐篷都点起来了灯;风雪交加,战士们都被风雪声吵醒了,(想做梦梦到家园都不行。
)京城是没有这样的风雪声的。
】
(5)、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抽同学范读,问:
(你读完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从哪句词或者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此声
思乡之情,保大国思小家
八、作业布置
阅读纳兰性德的其他词作,如《菩萨蛮》。
9、教后反思
1、朗读指导不到位。
2、在学生划分节奏与重点后,未展示。
3、写作背景未设计完整。
第一次煎鸡蛋
第一次煎鸡蛋
人生有许多个第一次,许多第一次都是战胜自己、自我提升的过程。
其中,第一次煎鸡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我最喜欢吃煎鸡蛋,平时都是妈妈做给我吃,那天我决定自己学做煎鸡蛋。
开始了,我先打开煤气灶,再往平底锅里放入少许油,等锅热了后,我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朝着桌子的一角一嗑,然后用手掰开来,只见一团液体涌了出来,原来是蛋清和蛋黄,蛋黄像一个金太阳,蛋清像一大团白云。
过了一会儿,蛋清不再是透明的了,而是白色的了,蛋黄也变成干巴巴的了。
又过了一会儿,鸡蛋的一面变黄了,我用锅铲把它翻了过来,接着,我往鸡蛋上洒了半勺盐,再把锅子抖了抖,让盐渗透进每一处地方。
最后就出锅了。
我把它盛进碗里,让爸爸妈妈品尝,他们尝了后,赞不绝口地说:
“真好吃。
第一次就做这么好,不容易。
”我又乐滋滋地端去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吃了后也对我说:
“味道不错。
”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
做家务是很辛苦的,我以后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我还明白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朝着你的目标去努力,肯定能成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五 年级 语文 上册 完美 教案 20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