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成果.docx
- 文档编号:2453065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01
- 大小:208.34KB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成果.docx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成果.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49年3月,是一个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以承担国家和企业重大项目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连化物所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渐在催化化学、化学工程、精细化工、能源环保、生物技术、分析化学、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十年代,大连化物所成功研制了“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和“七碳馏分环化制取甲苯”等催化剂满足国家的迫切需求。
六十年代,开发加氢异构化催化剂,用于制取低冰点航空煤油;研制了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流程,使我国合成氨工业从四十年代水平一跃进入六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
七十年代,开展了航天氢氧燃料电池的研究工作,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制用作航天器及卫星主体能源的两种电池系统;研制成功了系列卫星姿态控制肼分解催化剂,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十年代,成功开发了中空纤维氮氢膜分离技术,用于从合成氨池放气中回收氢气,填补了国内空白。
九十年代,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技术,开辟了合理利用炼厂气资源的新途径。
1998年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大连化物所科研工作成果显著。
双共振电离法研究激发态分子光谱和态分辨碰撞传能研究获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研制成功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获199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天然气脱硫技术获得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成功应用于陕京天然气输气工程的脱硫;甲烷无氧芳构化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聚烯烃用高效脱氧剂获得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专用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FCC干气制乙苯气相烷基化与液相烷基转移组合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基础化工原料环氧丙烷生产的新方法、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最新成果、一氧化碳低温氧化先后在《自然》、《科学》杂志发表,赢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姿态控制用肼分解催化剂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做出重要贡献;甲醇制烯烃产业化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化工原料实现“以煤代油”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为了尽快使科研成果产业化并服务于社会,值此建所六十周年之际,兹选编大连化物所部分科研成果,并热诚邀请各界人士与我们携手合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联系方式:
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技处
地址:
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邮编:
116023网站:
目录
研究部门介绍1
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1
精细化工研究室2
燃料电池研究室3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4
化学激光研究室5
应用催化研究室6
现代化工研究室7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8
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9
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10
生物技术研究部11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13
成果汇编14
分析仪器14
单池加压加温溶剂萃取仪14
高灵敏爆炸物探测仪15
环境气氛爆炸预警传感器16
甲醇、乙醇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器17
气相色谱填充柱/毛细管柱18
全二维气相色谱仪19
数字直读式氢气含量测定仪20
微型气相色谱仪21
新型高效液相色谱料的合成技术22
总烃分析仪23
毒品/易制毒化学品检测仪24
高灵敏的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仪25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26
毛细管固相微萃取器27
汽油中芳烃及醇醚类组分定量分析装置28
全自动加压溶剂萃取仪29
微型固态吸附棒萃取器和热解吸装置30
小型气相色谱仪31
油品全组份分析仪及方法32
功能材料33
不溶性硫磺研发33
醇/水渗透汽化分离分子筛膜材料35
导电橡胶36
防振阻尼浆37
高性能金属钯/陶瓷复合膜的制备与应用38
工程用微波吸收材料39
甲酸气相脱水制备高纯CO催化剂40
钌/炭及铂-钯/炭加氢催化剂41
热防护涂料42
用于天线的各种功能罩43
化工催化44
O-345高效活性非均布脱氧剂44
O-346用于高浓度CO气体的抗毒脱氧剂45
丙烯直接水合制异丙醇技术46
柴油氧化超深度脱硫47
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第三代成套技术48
含氧煤层气催化脱氧技术49
甲苯甲醇转化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技术50
甲醇制二甲醚新技术51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52
裂解C5馏分的深加工利用53
石脑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54
双氧水直接氧化丙烯制环氧丙烷55
天然气经合成气制乙醇和醋酸等二碳含氧化合物56
催化剂及工艺过程56
天然气空气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技术57
微反应技术58
微换热器技术及微混合技术59
微量CO、CO2脱除技术60
无溶剂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氯丙烯氧化制环氧氯丙烷61
选择催化吸附法用于汽油超深度脱硫62
液化气芳构化生产BTX芳烃和车用汽油燃料63
液化气芳构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剂和车用汽油燃料64
渣油催化裂解制烯烃65
环保检测66
3018高硫容干法脱硫剂66
3019一步法脱除COS脱硫剂67
T-347-A燃烧升温回收能量及NOx脱除技术68
T-349有机废气催化燃烧净化催化剂69
便携式荧光探针农药残留检测仪70
测量芳香烃的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器71
处理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和微尘的化学稳定剂及其方法72
大气气溶胶连续监测质谱73
电-多相催化法——低浓度工业有机废水处理技术75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用催化湿式氧化技术成套设备76
环境有害、有毒气体连续监测仪77
垃圾焚烧飞灰煅烧处理的方法及其装置78
煤的高效催化燃烧及固硫一体化技术79
室温下甲醛净化的催化剂和技术80
系列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技术81
用于垃圾焚烧过程二噁英前驱物实时监测的在线质谱仪82
用于汽车发动机燃烧性能评价的在线质谱仪83
精细化工84
1,5,9-环十二碳三烯及阻燃剂1,2,5,6,9,10-六溴84
环十二烷的生产技术84
2,3,5,6-四氟苯甲酸和四氟苄醇的合成85
2-氯-5-三氟甲基吡啶86
3,5-双三氟甲基苯胺的催化合成87
N-甲酰基哌啶(FP溶剂)的生产技术88
催化羰基化合成含氮化合物的新方法89
对氨基三氟甲苯合成90
对羟基苯甲醛的合成技术91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的生产技术92
甲基磷酸及其阻燃剂生产技术93
喹啉不对称氢化制备手性四氢喹啉技术94
葡萄糖脱水连续生产羟甲基糠醛技术95
生物甘油催化脱水制备丙酮醇技术96
顺式-2,6-二甲基哌嗪合成97
四丁基锡与相关有机锡产品98
香兰素(香草醛)及其下游生产技术99
杂环化合物合成技术100
生物与医药101
I类抗肿瘤新药——榄香烯类衍生物101
寡糖免疫增强剂、饲料添加剂102
果糖基能源植物生物质产品103
基于尿中核苷对恶性肿瘤的检测及随访仪104
介入治疗用血管栓塞微球及软组织增强材料的研究105
菊粉酶制备技术106
具有降血压功能的鹿血活性肽的开发107
具有降血压功能的鹿血活性肽的制备108
可再生红豆杉中7-木糖10-去乙酰紫杉醇半合成紫杉醇技术109
龙须菜的综合利用及高值产品开发110
强制电场下微胶囊制备系统111
曲酸制备技术112
缺血性脑中风早期诊断试剂盒113
人参皂甙Rg3的制备及其手性拆分方法114
生化药物的缓释控释剂型研究115
生物肥料系列产品116
生物黏附抗生素制剂的研究117
微胶囊牛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BCC)118
微胶囊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119
微胶囊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等疾病120
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系统122
微囊化免疫隔离材料的研究123
系列氨基寡糖保健食品及产业化124
系列寡糖生物农药126
用于内毒素去除和生物制剂纯化的亲和膜分离器127
重组牛肠激酶技术128
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和人表皮生长因子融合肽制备技术129
新能源130
管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其发电系统130
菊芋生物柴油技术131
可移动甲醇自热重整制氢燃料电池氢源系统132
可再生燃料电池技术133
轻质铝合金催化制氢技术134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135
微型氢源技术137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138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系统139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技术140
研究部门介绍
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
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共设置3个研究组,即快速分析与检测研究组(102组)、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研究组(103组)、微型仪器研究组(105组)。
研究室利用现代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来检测分子的性质和数量,并且使装置微型化、器件化,进一步研制出分析仪器的关键部件和整机;研究解决仪器分析之前的样品选择性/高倍数富集浓缩预处理方法和技术,并研制成实用装置;利用现代分析仪器,研究复杂、痕量有机样品的分析,如环境、石油化工和天然产物中微量复杂组分的分离分析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
分析仪器研究:
微型气相和液相色谱及仪器、微型色谱检测器、微型输液系统、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接口和方法、样品预处理方法和装置,工业在线分析方法和仪器,大气细粒子测量和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仪;特种化学传感器。
环境样品分析、二恶英分析和持久性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高分辨质谱,色谱-光谱联用等技术。
精细化工研究室
精细化工研究室包括手性合成(201组)、催化杂环合成(202组)、有机金属催化与合成(203组)、有机催化(204组)、不对称催化(206组)、离子液体(207组)、选择氧化(208组)7个研究组。
研究室以有机合成和催化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开发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新技术和催化新材料,提供具有应用前景的环境友好创新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
催化新材料开发研究:
围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资源有效利用、能源新体系和新路线等关键过程和共性问题,研究催化作用的内在本质,开展催化剂新体系、制备新方法和新路线研究,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高效催化剂体系。
合成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发现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关键反应和关键产品;开发合成新思想、新方法和新体系,实现环境友好、绿色合成新技术,为传统工业改造提供新技术。
可循环经济和新资源路线研究:
围绕重点关键材料和产品,探索石油等化石资源优化利用、生物质资源合成化工产品新路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提供创新方法。
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
围绕医药、农药、香料、添加剂、聚合物单体等关键中间体合成,开发吨位大、用途广、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学品合成新技术,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轻污染,增加效益,提升技术水平。
燃料电池研究室
主要研究目标
燃料电池研究室主要是致力于新型清洁电/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系统集成、过程监控等工程与工程基础研究,开发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环境友好的新型电动车辆、分散电站、移动通讯等电/能源技术,培养电化学及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
燃料电池研究室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氢气/氧气(空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科院 大连 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