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整理版.docx
- 文档编号:24523945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7.80KB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docx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金融史整理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
第一章原始到春秋战国
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
(或什么朝代?
)
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
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
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
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
“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
问题:
每朋多少贝?
一朋=10贝
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
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
掌握------------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
(做判断)
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
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
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夏朝---春秋)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
西周钱币:
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
布币、刀币、蚁鼻钱(楚铜币)、环钱------------名词解释
第一种是布币(韩、赵、魏等国使用)
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像春秋时的周、晋、卫、郑、宋和战国时的韩、赵、魏等国。
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空首布:
首空,可纳柄,原始而厚重,大小不等,多数在30克以内。
平首布:
首端变平,不可纳柄,币身完全成片状,轻、薄、小,便于铸造和携带。
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也有标明重量的,如“一两”、“十二铢”,两、铢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
布是与布匹无关。
第二种是刀币(齐、燕、赵等国使用)
刀币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齐刀币含铜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制作精美,是刀币的代表作
刀币起源于渔猎和手工业地区,由实用的刀(削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像今天的大刀,主要流行于齐、燕、赵等国,依其形制可分为齐大刀和燕明刀两类。
齐国用大刀,叫齐大刀,燕赵等国用小刀,叫燕明刀。
齐大刀与燕明刀的区别:
燕明刀的长度逐渐变短,刀身由宽逐渐变窄,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这与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
是楚国的一种铜铸币,因形似鬼脸,或蚂蚁爬鼻,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
它由贝币演变而来,面突背平,大小如贝。
第三种是蚁鼻钱楚国
蚁鼻钱之所以流通于楚国地区(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是因为楚国地处南方,天然贝的来源较易,贝的使用时间较长,所以在春秋中期前后,出现了这种由贝发展而来的仿铜贝。
这种贝币制作简单,体小量轻,以枚计值,交易携带方便,在楚国广泛流通,成为主要通货。
第四种是环钱(圜钱)秦
圜钱是战国时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新的铜铸币,大概由纺轮演化而来,圆形,中心有孔,孔有圆、方两种,圆形孔在先。
所以又有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之分,环钱多数都有文字,或标地名,或标重量和单位,环钱是铜钱的原形。
春秋战国时期其它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众多形制不一的铜铸币之外,还有银贝、银布等银铸币,战国时,黄金被大量使用,开始发挥货币的某些职能。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间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
)
郢爰-------名词解释(“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是楚国的一种黄金货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黄金的国家,我国古代的黄金主要产于楚国。
)它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
爰金币在古代货币中,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新发展:
第一.从货币材料上看,金属铸币逐渐取代实物货币,铜铸币广泛流通。
第二.货币形态趋向多样化,除了铜贝以外,还出现了铲状的布币(晋、郑、卫、韩、赵、魏等国)、刀形的刀币(齐、燕、赵国)、圆形的环钱(秦国)、贝壳状的蚁鼻钱(商周铜贝的变形,流通于楚国)四个体系。
什么是信用?
(先于货币产生)
一是伦理道德上的“信用”,即信而用之,指诚信,讲信誉,信守诺言等。
二是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指借贷行为或债权债务关系,包括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
信用的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贷出,以偿还为义务的取得。
金融学所说的信用是指经济意义上的。
西周时期中国的实物信用已经盛行,不仅有私人信用,而且开始出现政府信用,有了专司政府借贷的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泉府。
战国时,在官私借贷中出现了“傅别”、“契券”等早期的债券
“傅别”:
即债券。
一般用竹木制成,分成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人执左券。
“傅”即附,指附有约束文字;“别”指一别为两,即左右券。
契券:
中国古代属于契约性质的文书,包括田契、过继书、收养书、以及分家析产的分关书等。
这些文书对当事人有约束力,并且有法律上的效力,为官方所采信。
如有诉讼争议,都以这些书契举证。
(二)先秦时期信用发展的特点:
(重点)
1.信用先于货币产生。
2.从私人信用发展到政府信用。
3.从实物信用发展到货币信用。
4.出现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
(三)先秦时期信用的种类和形式(重点)
1.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
2.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
3.不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
4.普通借贷和高利贷。
5.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
填空题
归纳:
先秦货币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没有货币,实行物物交换。
2.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3.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
4.西周钱币:
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5.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主要包括布币、刀币、蚁鼻钱和圆形的环钱四个体系。
归纳:
先秦信用
1.原始社会末期,信用产生
2.西周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泉府
3.战国时出现了“傅别”、“契券”等早期债券。
4.信用产生的条件:
(1)私有财产的产生。
(2)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贫困氏族需要向富裕氏族借贷,于是信用产生。
单选
1、()把天然的贝币同后来的铸币结合了起来。
A、石贝B、骨贝C、陶贝D、铜贝
2、据《周礼》记载,周朝时的政府借贷是由()负责办理。
A、泉府B、上林苑C、典质D、钱府
3、信用的产生时间比货币的产生的时间()。
A、早B、晚C、相同D、无法确定
4、货币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A、商品交换B、奴隶社会C、社会大分工D、信用的产生
5、我国最早的货币起源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6、()是铜钱的原型。
A、布币B、刀币C、环钱D、蚁鼻钱
7、()又被称为“鬼脸钱”。
A、布币B、刀币C、环钱D、蚁鼻钱
8、最早的信用是实物借贷,发生在原始公社末期,因为那时()。
A、有了私有财产,社会向两极分化B、有了货币,社会向两极分化
C、有了私有财产,同时又有了货币D、有了信用,社会向两极分化
判断
1、贝币的计算单位是朋,每朋100贝。
X
2、我国最早的货币是交子。
X
3、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就是铜铸币和黄金X
4、春秋战国时代的借贷基本上是信用贷放,没有什么抵押品。
V
5、信用的历史早于货币。
V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金融
一、秦始皇统一币制(重点)
1.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币制复杂,为了消除七雄割据、关卡林立给各地商贸往来活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便;把货币铸造权收归国有,加强中央集权,必须统一货币。
2.内容:
-----------------记忆,背诵
(1)、规定黄金和铜为货币本位(币材),禁止其它财物作为币材,确立金铜(钱)本位制,这是货币复本位制的一种。
指同时以金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
(2)、六国原有币制一律废除,规定全国货币为二等,即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铜钱又叫钱,是主要的流通货币。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
(统一币材)
(3)、货币形态的统一:
铜钱均作圆形方孔。
过去的布币、刀币及圆孔圜钱一律不用。
(统一币形)
(4)、货币面文的统一:
铜钱币文均铸“半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8克),并规定“重如其文”。
(统一面文)
(5)、规定金钱具有同样的法偿能力: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大数用金,小数用钱。
(6)、铸钱权和发行权的统一:
由官府统一铸造和发行,不许民间铸钱。
(统一铸币权和发行权)
3.秦统一币制有四个历史意义:
-----重点,记,背
(1)、货币的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货币的统一对于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3).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是中国量名钱的开始。
4、统一币制对后来中国的钱币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秦王朝的“货币王室专铸”的思想和制度为历代王朝所奉行。
(2)统一货币单位,确立铢两货币,为西汉至隋朝的五铢钱体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直接影响到其后两千多年中国货币经济的发展。
(3)改革并定型了中国货币的形制,圆形方孔的铜钱形制由此固定下来并流行了两千多年。
环钱的使用,减少了钱币在流通中的磨损,贯穿使用也比其他形制的货币便利得多。
(4)黄金开始执行完整意义的货币职能,金属货币基本上取代了实物货币,不仅货币的价值更加稳定,而且也更有利于交换的发展
5.秦朝币制改革存在不足———记:
(1)、金钱复本位制下,两种金属同时充当币材,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使得同一市场上同种商品有两个价格,价格依然紊乱。
(2)、秦半两钱太重,不适于使用。
(3)、劣币驱逐良币的货币流通规律也会发生作用,进而导致物价和经济的波动
二、西汉的币制————刘邦时期,把铸币权下放到民间,“听民私铸”,所以就有了“榆荚钱”
(一)西汉早期货币:
通行半两钱。
————刘邦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详细记载的通货大膨胀
汉初因袭“半两”,币制混乱榆荚半两:
钱形薄小而且质量粗劣
1、汉武帝币制改革
内容(背):
1.取缔各郡国的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新钱重5铢,钱面铸有“五铢”字样。
提高五铢钱的铸造技术含量,遏制盗铸。
2.销毁地方铸币,设立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作为中央政府主管钱币的铸造、成色鉴别、运输的机关,集中各地的铜材,垄断货币的铸造权。
3.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禁止非三官钱流通。
意义(记):
1.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中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它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开辟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新阶段。
2.这次币制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西汉初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钱。
铁钱是我国金属货币大家庭中的一位重要成员。
自汉至民国初的两千余年中,我国铁钱的铸行断断续续大约持续五、六百年左右。
就铸造的品种和数量来说,仅次于铜钱。
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造钱币,有人为了牟利,在青铜铸币里夹杂铁的成分,铁钱由此悄然登上货币舞台。
由于铁钱在品质、信誉方面比不上铜钱,官府从稳定经济的目的出发,常常不得不禁抑铁钱的铸行。
王莽币制改革的评价————背:
王莽闭门造车、不顾实际情况不断盲目进行币制改革,比价不合理,换算十分困难,引起市场更加混乱,货币严重贬值,人民无法接受,必然引起民变,加剧了新朝的快速灭亡。
但王莽钱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却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它的文字、冶炼技术和设计都堪称中国古钱一绝,匠心独具。
有着较大的收藏和欣赏价值。
三、东汉的货币制度基本上沿袭了西汉的五铢钱体制:
1、东汉成立初期,经济薄弱、社会动荡、半两钱、西汉五铢钱、王莽的货泉杂混流通、币制混乱。
2、公元40年,光武帝重铸五铢钱,以后东汉恢复了五铢钱体制,
3、汉灵帝时候铸造四出五铢钱
4..东汉末年董卓改铸劣质的无文小钱(董卓五铢),导致恶性通货膨胀,钱币难以流通,交换退化为物物交换,实物经济盛行,中国货币经济的发展出现大倒退。
四、秦汉时期的信用
1、两汉时期以私人信用为主的放款(货币借贷)活动盛行,以官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政府信用也时有发生。
2、汉代的信用以私人信用为主,出现职业化发展趋势,产生了“子钱家(名词解释)”这类汉代专门从事放款取息的高利贷者
3、汉代的信用仍局限于放款,存款业务还没有发展的迹象。
(没有专门存钱的机构),人们存钱(藏钱)的主要方式为:
窖藏、壁藏、梁藏、檐藏。
课堂练习
1、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是()。
A、黄金B、白银C、黄金和铜钱D、白银和铜钱
2、两汉的信用业务主要是()。
A、放款B、存款C、汇兑D、货币兑换
3、半两钱属于()。
A、年号钱B、量名钱C、实物货币D、通宝钱
4、()是以重量为名称,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A、五铢钱B、半两钱C、贝币D、开元通宝
5、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中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
A、五铢钱B、半两钱C、贝币D、开元通宝
6、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非()不许使用。
A、黄金B、白银C、三官钱D、半两钱
判断
1、两汉时期的信用主要是政府(私人)提供的国家信用。
X
2、秦汉的货币制度都是金属本位制。
V
3、秦始皇时期,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V
4、汉初的铜钱由民间自铸。
V
5、两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主要是由政府办理X
6、子钱家是汉朝时专门从事放款收息的人,是高利贷者V
第三章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一、三国时期的铸币
1、曹魏货币:
三国,三种货币制度,曹丕建立的魏国最好。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
曹魏地区一直流通五铢钱,其间经历过三次兴废。
2、蜀国货币:
(三国时期蜀国的刘备)
蜀地与中原有群山相隔,受中原战争的影响很小,刘备入蜀之前,当地的百姓用的是五铢钱。
刘备攻取巴蜀后,深虑军用不足和财政困难,遂采用谋臣的献策,在益州铸造面文“直百五铢”,背铭文“为”的铜钱。
“直百五铢”,是虚值大钱。
刘备死后,辅政大臣诸葛亮铸造了“太平百钱”,一枚太平百钱等于一百枚五铢钱。
这种钱很轻,和西汉的荚钱,董卓的无名小钱一样,及其低劣,老百姓的财富被掠夺厉害.后来还有“定平一百”,同样是虚值大钱。
3.吴国货币:
孙权铸的钱,叫“大泉五百”,一钱顶五百钱!
后来越搞越厉害,又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满手都是大钱,找零都没法找。
两晋未铸金属货币的原因————看看这个
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货币经济极度衰退、与货币大混乱的一个时期”。
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两晋政权一百多年来未铸金属货币的状况。
原因:
1.两晋政治形势多半时间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当权者较少关心社会经济,
2.两晋的君臣太懒散,只顾着用前朝的旧钱。
3.两晋之世,社会经济不发达,从皇帝赏赐物品可以看出,布帛作为当时社会主要货币,这反映社会对金属货币需求减少。
4.两晋国土面积大部分局限于南方,境内铜矿稀少,这加大了政府铸造金属货币的难度。
反应的问题:
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对金属货币需求少。
社会经济在倒退。
二、两晋时期的货币
两晋时期,国家虽然没铸钱,地方上却铸过一种五铢钱,是由一个叫沈充的人主持铸造的,民间都叫“沈郎钱”。
这个钱质量很差,铜色发白(掺的锡太多),极薄极小,每枚只重1克,简直就是榆荚钱的翻版。
“沈郎钱”,到了唐代,诗人们还经常挖苦它.
十六国时李寿铸“汉兴”钱,北方的“成汉”在汉兴年间(338—343年)就铸过“汉兴钱”.这是中国古代首次铸造的年号钱。
————宋朝的年号钱最多,最早是汉兴年代
过去在西汉的时候,黄金曾经是重要货币,一般作为赏赐或者大宗支付使用,用量很大。
但在两晋时期,黄金在流通领域就不常见了。
这是因为社会上奢靡之风渐起,富豪人家都用金子来打造器物首饰.黄金在流通中的数量越来越少.后来在一些地区干脆就退出了货币序列。
三、南朝时期的货币
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
其后,在南方又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总称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而在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和北朝时期(公元386—公元589年)。
南北朝货币:
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大动荡时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衰退、大混乱时代,宋、齐、梁、陈各自都曾铸钱,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
1.南朝宋的货币:
刘宋末年允许民间私铸,导致小钱盛行,主要是鹅眼钱和綖环钱。
各种虚价大钱和小钱泛滥,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2.南朝齐的货币:
接替刘宋的南齐政权深恐通货膨胀再次上演,实行通货紧缩政策,整朝仅铸一次钱。
3.南朝粱的货币:
南朝粱的建立者萧衍,一改前代对货币的谨慎态度,自立朝之初就开始铸造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而且没有禁止民间私铸。
萧梁官铸的铜钱叫“天监五铢”,这种钱至今已无流传,它有内外两个轮廓,是一种精美的足值货币。
民间私铸了一种铜钱叫做“公式女钱”,是一种又轻又薄的小钱。
一年后,梁武帝又铸造了一批双面带花纹的货币,这些货币又大又圆:
“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大富五铢”……名字都特别好听,其实只不过是一堆铁钱。
后来,粱武帝索性铸造铁钱,禁用铜钱,以期统一币制,这是我国历史上政府第一次大规模铸造铁钱。
由于铁钱本低,铸得太多,堆积如山,物价腾贵,交易者用车载钱。
经济很混乱。
4.南朝陈的货币:
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先后铸过两种货币。
“陈五铢“为南朝陈文帝时铸行。
“五”字交笔平直,形同两个对顶等腰三角形;一枚陈五铢当十枚鹅眼钱流通,后虽贬值,但在南朝仍属相对稳定、流通较广的货币。
“太货六铢”铜质优良,铸造精美,但在当时却并不受欢迎。
因其大小和旧五铢相仿,而朝廷规定新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旧钱,这种货币贬值,是对人民的一种剥削,于是人民不满,纷纷抵制。
于是民间传出了“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的民谣。
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太货六铢”成了这个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四、北朝的货币
1、北魏
北朝的第一王朝。
北魏铸钱很迟,在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时才开始铸钱,称“太和五铢”。
这次铸钱不成功,钱的品质极其低劣,只在京师地方流通,出了京师,人家不认。
2、北齐
开国后铸过一种“常平五铢”,分量很足,是北朝难得的好五铢钱。
可是到了北齐第二代皇帝,私铸就又猖獗了,仅在邺城使用的“常平五铢”,就有四种颜色。
河南一带就更甚,过量掺铅掺锡的假钱公然流行
总之:
北朝主要以谷帛为流通手段,赋税征收也以实物为准,虽然各朝均铸造了货币,但都未能流通全境,成为统一货币。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货币经济的特点:
1.货币制度因政治分裂而不统一,各朝铸造的钱币轻重杂行,币制混乱。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谷帛等实物货币、铜铁等贱金属铸币、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同时流通,实物货币盛行,形成钱帛并行的货币制度。
六、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信用:
信用关系在三国魏晋时期发展缓慢,没有新进展。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使得寺庙成为从事存放款活动的高利贷场所。
人们终于有个地方可以贷款和存钱了,这是南北朝在信用史上的一大创举。
南朝的寺庙(例如南齐的招提寺,南梁的长沙寺)通过其经营的寺库(后为质库)这种信用机构来办理高利贷的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
而北朝的寺庙通过僧祗粟来办理高利贷。
质押与抵押:
抵押主要是针对不动产,比如有人要向寺庙借钱款,就把自己的房子作为债权的担保,一旦还不上款,房子要归债权人(寺庙)所有。
在借款和还款的过程中,借款人的房子产权是不用变的。
这跟现代银行的抵押贷款一模一样。
质押是针对动产的,比如借款人把自己的一床被子交给债权人(寺庙),作为债权的担保。
要是还不上钱,这床被子就甭想拿回去了,寺庙愿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在南北朝那个时候,有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质押,比如黄金、衣服、首饰、牲畜等等;要想借小钱的,拿一束麻来也行。
整个南北朝期间,信用机构仅有佛教寺庙一家,别无分店,政府也没来插一手。
总之: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用发展,最有意义的就是典质、存款业务、抵押和质押放款的出现了。
典质是产生于南北朝的专门经营放款的金融机构。
典质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
论寺庙经济的形成在信用史上的重要意义:
——————论述(重点)
(1).简要叙述寺院经济形成过程:
魏晋以前,我国寺院收入主要依靠布施,财产也归寺院集体所有。
两晋之后,寺院经济活动走上了以营利为目的,聚敛寺院财产的道路,寺院经济开始形成。
到了南北朝时,寺院经济更是急剧发展。
他们通过统治者的恩赐与施舍,大肆兼并,掠夺土地,强迫农民依附等方式,集聚了大量社会财富。
与此同时,寺院财产不断私有化。
寺院经济最终形成。
寺院经济的形成在信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重要意义:
放债,寺庙作为一种中介性质的组织机构,面向社会,进行规模化的放贷。
寺庙还就具有了储蓄银行的功能,有了寺庙这个融资中介机构,古代中国的金融业,到此就已基本完备。
一、填空题:
1、汉武帝对钱币进行整顿,规定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
?
?
2、(两晋)没有铸造钱币的记录,中国货币史上出现了一百多年的真空状态。
?
3、借贷行为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有了私有财产就有借贷行为,信用早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已存在
4、在西周政府借贷由(泉府)负责办理。
5、两汉的信用以(放款)为主要形式,而且主要是由(私人)办理。
6、南北朝时典质是由(寺院)经营。
7、当铺最早产生于中国的时期,是(南北朝时期)
(佛)教寺院的一大贡献,时称“(寺库)”或“质库”。
8.南朝梁武帝时铸造的铁钱有(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大富五铢)。
9.南朝的寺庙通过其经营的(寺库)这种信用机构来办理高利贷的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
而北朝的寺庙通过---来办理高利贷。
二、选择题
1、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是(?
)。
?
A、黄金?
?
B、白银?
?
C、黄金和铜钱?
?
?
D、白银和铜钱?
2.关于刀币()
A.起源于农耕地区,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
B.起源于渔猎和手工业地区,由原始削刀演变而来
C.起源于渔猎和手工业地区,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
D.起源于中原农耕地带,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
3.郢爰是()
A.楚国货币B.赵国货币C.齐国货币?
D.秦国货币
4.我国古代的银铸币最早在哪个国家使用()
A.楚国B.赵国C.齐国D.秦国
5.南朝陈的货币有()
A.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金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