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
- 文档编号:24521932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9.47KB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说明:
部分资料参考是参考其他版本的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教程
复习整理笔记
第一章结论()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神话()
第四章民间传说()
第五章民间故事()
第六章史诗()
第七章民间长诗()
第八章民间歌谣()
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
第十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
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十二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
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语境()
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
第十五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
第十六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
第十七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第十八章世界民间文学泛述()
第一章绪论
1、识记:
民间文学的含义、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领会:
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
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
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3.领会:
民间文艺学的性质(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
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
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他研究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
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的学问,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艺学比一般文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
民间文学和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
民间文艺学也需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
民间文艺学还与哲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关系密切。
尽管这样,民间文艺学仍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甚至还有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地理方法等。
因此,尽管它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可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4、简单应用: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作家文学是相对于民间文学来说的,它是指由作家创作的有一定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
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首先是创作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作家文学是个体性的书面创作。
其次是流传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流传,具有变异性;
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具有固定性。
再次是接受者意识不同,民间文学接受者参与文学创作;作家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对作品进行个性理解,无法脱离文本。
最后是审美价值不同,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它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
它反映了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
作家文学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追求,与民间文学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两者虽然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优秀的作家文学和优秀的民间文学构成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
我们先来探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首先,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
其次,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决定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
因此民间文学的创作为作家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
如韦其麟根据壮族传说《百鸟衣》改编的话剧《灯花》取得巨大成功来自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合理改造。
再次,在艺术形式上,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创造了许多美的形式。
民间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体的演变,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由最初口语色彩浓重的诗歌到后来的词,曲,小说等。
最后,民间文学影响了作家的审美个性,它改变了传统文人对民间的忽视,重视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主张在庸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并通过借鉴民间
文学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加以表现。
然后我们再来探讨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首先,作家文学可以有效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保存和记录,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再创作,使得民间文学这一宝贵遗产得以流传下去。
苗、瑶、畲三族始祖神话《盘瓠子孙》最早记录在晋干宝《搜神记》中,以后在《后汉书》,《魏略》等书都有记录。
其次,提高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和艺术表现力,使民间文学由俗变雅。
使得民间文学产生新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表现手段,深化作品原有的思想内涵(甚至发掘出新的内涵),同时对民间文学起到保存挽救的作用。
例如建国后,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先生就重写过《白蛇传》、《牛郎织女》等作品,诗人公刘等人重新编写过长诗《阿诗玛》,于是上述民间文学作品就以书面文字形式更为世人了解、熟悉。
但是,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也有不利影响,往往作家会过度追求“雅”而失去了民间文学本身的韵味,因文化与审美观的时代差异和政治考虑对民间文学作品加以“合理化”使得为求美而失真
我认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既应循各自的创作规律,保持各自的风格特色,独立发展;又需相互汲取,互相渗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当代小说家们自觉地走向民间,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对民间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提升,使民间素材的运用与艺术文化精神的表现紧相维系、互为表里,从而收到特殊表达的效果。
5、综合应用:
能够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分析民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功能价值)
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因而它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多重功能。
民间文学的内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形式又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有很广阔的群众基础,它是人民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民间文学真实而确切地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因而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民间文学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婚姻恋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地运用;民间文学体现了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和审美理想,蕴藏着对大自然、对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趣味;民间文学还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人们可以用它来自我娱乐、消除疲劳、恢复精神。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1、识记:
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的含义及表现
(1)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
这就是说,民间文学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广大民众所共有。
在创作、流传、演唱过程中形成了的口头文学的集体性,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了鲜明的历史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不同的表现。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
[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组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
[长篇评书《杨家将》]
(2)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性。
在过去,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采风”,即及时搜集和记录民间文学作品。
在文艺学中常常把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民间文学称作“民众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就因为它有口头性这个明显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口头特征,主要是针对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形式提出的;口头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显著区别的特征。
民间口头文学也可以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但是,文字形式也不是必须的表达形式。
民间文学的明显标志,正在于它那生活在民众口头上的语言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头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
民间文学作为口头的综合艺术,和音乐、舞蹈、表情、动作等等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量。
如民间文学作品的风格刚健清新,结构单纯而灵活;形象鲜明,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深入浅出;多用比兴、夸张、对比、重叠、复沓、谐音等艺术手法。
大多短小精干,易懂易记,琅琅上口,便于口头流传,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和表演性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
民众的文学创作是口头的,他们的文学传播也同样是口头的;民众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只能使用口头语言传播自己的作品,就是民间传唱艺人和小戏职业演员的学艺,也都是一直沿用着“口传心授”的方式。
口头传播使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空间很广,流传时间很久。
从历史发展中看,不少口头作品,如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被传诵了千年以上,从地理条件看,许多口头作品传播到全国各地,有的甚至传到国外。
民间文学主要还是依托众人口耳相传的流动传递渠道来传承。
即便是篇幅较长的口传历史——史诗、叙事诗也是如此。
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玛纳斯》、苗族史诗《古歌》等等,其它如咒语、口彩及占卜一类的语辞部分。
(3)变异性又称“变易性”。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
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民间文学的这种来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①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
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
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②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
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
③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
如:
《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
]
④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
如:
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4)传承性又称“传统性”。
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
第一,民间创作是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
第二,民间文学是民众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
总之,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2、领会:
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的形成及传承人的作用
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口头性制约。
因为是集体的创作,必然要求民间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这个伟大集体的生活和情感。
在形式上,也必然要求适合人民的艺术趣味。
又因为是口头创作,不可能像作家创作那样冥思苦想,反复推敲,往往只能就眼前景、身旁事引发感概,即兴编创。
于是,适宜于口头创作的种种格式、套路就应运而生了,且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
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视。
所谓传承人,可分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两类。
广义而讲,长期直接参与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播活动的人们都属于群体传承人范畴。
个体传承人,即通常所说的职业和半职业民间艺人(如民问歌手、故事讲述家、民间说唱艺人等,也包括一部分在传播民间文学作品中作出贡献的宗教职业者)。
这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人,个体传承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个体传承人的共同特征是:
(1)、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展露头角的佼佼者。
不仅有较长的讲唱实践,而且能讲善唱,有超群的讲唱技艺,博闻强记,出口成章。
(2)、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
他们一般出身低下,个人经历坎坷,饱受磨难。
迫于生计,有时不得不流落他乡,逃荒要饭、学徒卖艺、帮人扛活,从事过多种职业,因而见多识广。
他们为人处世豁达开朗,人缘好,常常讲唱民间文学并在讲唱中全身心地投入.拥有许多听众,建立了自己的传承圈。
(3)、有固定的传承来源。
他们在民间文学上的偏爱和专长,并非一日之功,偶然形成,而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传承渊源。
这种传承渊源一般表现为:
亲缘传承—即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是由有亲缘关系(直系或旁系)家庭成员一代接一代继承下来的。
地缘传承—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地域。
从当地传统文化氛围和自己周围民间艺人的讲唱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然获得传承。
业缘传承—在自己所从事的某种特殊行业的活动中接受民间文学传承。
民间戏曲、说唱艺人的收徒传艺即如此。
木、石、泥瓦匠中世代传诵其祖师鲁班的故事,也属一种业缘传承。
也有学者把上述传承方式大略地区分为“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两种。
(4)、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
杰出的传承人,在承继民间文学的总体风格的基础上,也显示出传承者自己在传承活动中的主体意识。
如在题材的选择、加工处理方式、讲唱技巧的发挥、地方化、个性化语言的表达上,都显示出不同的传承风格。
秦地女能把童话故事(幻想故事)道地的风格—诗的情绪,诗的语言和结构—给传达出来;藏族故事家黑尔甲的故事“充满着诗意和幽默,蕴含着惊人的机智与隽水的情趣”;刘德培老人的故事“脉络清晰,语言朴实风趣,结尾巧妙,笑料响亮”等等。
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作用是由他们的共同特征所决定的。
由于他们是传承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具有良好的传承素质,在传承活动中起骨干、桥梁作用。
因此他们对民间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如金德顺老人不仅能一口气讲述上百个故事,而且这些故事“有其传承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典型性。
它们和那些道听途说、残缺不全的转述故事不同,往往保持了民间故事的原型,极少有紊乱的线索、断片的情节和多重的结构”。
在民间文学自生自灭的旧时代,个体传承人对前辈作品的大容量贮存,准确地传递、承接,使得大量的民间佳作不致于在时间的长河中自然湮没,失传于世。
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还体现在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上。
他们总是一方面遵循着传统作品中的既成套路,一方面又按照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长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
这种处理过程就传承者个人而言,是他自我创作才能的表现,就民间文学的传承规律看,又是传承者对集体智慧的综合归纳,对民众艺术理想的积极反馈。
所以,个体传承人的主观创造性发挥得越充分.越能体现传承人的风格和个性.就越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丰富民间创作,促使它在传承基础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3、简单应用:
口头程式理论分析民间文学作品
口头程式理论的主要内容(P262)第一口头程式理论有三个关键概念。
程式词汇或者说是一种句法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短语或句式。
主题或典型场景叙事长诗中重复出现的情节单元或。
故事类型或范型史诗所表现的故事的结构具有程式化或模式化的倾向。
这就是说故事的叙事结构是程式化的。
或者答第一三个关键概念。
程式词汇或者说是一种句法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短语或句式。
主题或典型场景叙事长诗中重复出现的情节单元或常见场面的铺叙模式。
故事类型或范型指口头叙事长诗的基本而稳定的故事框架。
第二口头程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表演中的创作”认为口头诗歌传统“诗即是歌”
“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创作”。
第三口头程式理论除了采用田野作业方法研究活态口头文学文本的基方
4、综合应用:
能够运用本章所学的民间文学四特征来综合鉴赏民间文学作品
第三章神话
1、识记:
神话的含义
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2、领会:
神话的内容(分类)
神话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可分为三种:
一是创世神话。
1、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神话。
2、人类起源、洪水遗民神话(自然生人,人是从大自然怀抱里孕育、生养出来的、大神造人、洪水遗人)。
还有各种感生神话,对于人从何而来的一种解释。
二是自然神话。
1、日月星辰神话;2、雷电地震神话;3、春夏秋冬神话。
三是社会生活神话。
1、文化英雄(追溯某项文化发明的起源);2、英雄神战英雄神话(讲述神族之间的战争)。
有的是这样分的:
一是自然神话,是反映自然现象和人们向自然作斗争的神话,它可分为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创世神话又分为开天辟地、造人、万物起源;二是人文神话,反映人们社会生活、集团之间斗争的神话。
包括集团斗争、祖宗来源、生活劳动斗争。
3、简单应用:
神话的价值P43
(1)文化史价值
神话是人类早期历史的活石,它产生于没有出现文字的时代,对于认识和研究史前人类的社会形式、生产、生活、艺术、信仰以及其他情况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文化史价值。
如宇宙起源神话、天柱神话、后羿射日和沃焦神话构成了一套圆满的“宇宙论体系”,展示了远古先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成果。
(2)文学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神话具有非常独物的艺术价值。
作为文学的源头之一,神话开启了人类的叙事艺术。
4、综合应用:
运用本章所学有关神话的基本知识分析神话作品
第四章民间传说
1、识记:
民间传说的含义、特征
定义: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特征:
(1)可信性的内容
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遗漏或替代,这决定了民间传说的叙事内容具有可信性。
还因为传说的人物是历史上实有的,在叙述该人物活动时,叙述者往往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加重其内容的可信性。
事件或人物活动背景或景物一般是客观存在或历史上出现过,并与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有关联不仅使它具有深厚的历史与信仰基础可信,而且在共同民俗心理作用下,广大民众也不自觉地加入到传承的行列中间来。
如《太平寰宇记》中的“城陷为湖”的传说。
(2)传奇性的情节
如《白蛇传》采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修炼得道的蛇精幻化成人间美女。
(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如民间传说中的鲁班形象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民间传说围绕一定的客观实在物来讲述,它的艺术构思也依凭于客观实在物,这就决定了民间传说的传播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因此民间传说的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
2、领会:
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区别
(1)民间传说与民间神话的关系
联系:
属于同一种文学体式
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它们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在远古时期传说和神话很难截然分开,甚至有一部分古史传说渗透了浓厚的神话色彩,或者是从神话演变过来的。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神话与民间传说的界限十分模糊。
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我们既要认识到传说与神话之间在发生学上存在的历史模糊性,也要确定民间传说和神话毕竟存在着的明显差异。
差异主要表现在:
首先,民间传说和神话的主人公身份和属性不同。
民间传说的主人公是基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真人,事情是大体真实的;而神话里的主人公则是各种动植物人格化、各种社会力量神格化的结果,是具有超人和超自然力量的神。
其二,民间传说和神话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创作的思维机制不同。
民间传说是以自觉或比较自觉的思维方式,讲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具体人物或事件,有时代和地点的约束性,而神话则是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方式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人格化、神灵化,从而曲折地反映人类史前时代的人与自然界的种种关系,具有全人类、全部族性。
再者,民间传说与神话的功能不同。
民间传说是由集体创造、流传的,它所描述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及各种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娱乐作用;而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信仰有密切关系,它是祭祀人员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里宣讲的,在远古时代的现实生活当中能够发挥类似于法律那样切实有效的作用,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等等。
神话与民间传说的这些区别为我们准确地把握传说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基准。
(2)2、民间传说与故事之间的关系
联系:
民间传说作为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的一种,自然离不开讲故事,从这一点来讲,有时传说与故事很难分开。
例如,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所谓“四大传说”《白蛇传》、《牛郎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们无论在情节的构成上,还是在人物事件的可考性上,都应归于传说一类,但它们又显示出民间故事的性质,所以在研究界,时而被称为故事。
但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在讲述方式、内容性质、体裁等方面迥然不同。
不同之处表现在:
首先,民间传说里的人物、事件、地点都必须以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作为叙述的真实背景,以此演化出生动、传奇的情节;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情节、母题等都是不确定的、泛指的,是虚构的产物。
其二,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结构安排不同。
民间传说在结构安排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情节的繁简取决于题材内容的需要,而民间故事的结构安排一般都有一定的程式和固定的组织方式,往往在同类故事中出现一些反复使用的传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11342 民间文学 概论 复习资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