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自主命题.docx
- 文档编号:24519380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44KB
高三语文模拟自主命题.docx
《高三语文模拟自主命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模拟自主命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模拟自主命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1~3小题。
(9分,每小题3分)
“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
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
“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
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
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
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恢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
《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的传统。
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
物质落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曾经在中国流行,它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西方中心论”。
B.“全球史观”认为,“西方中心论”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历史成就。
C.“西方中心论”关注的只是西方的现实和历史,而“全球史观”则侧重于关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全球史观”有助于破除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痼疾,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球史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为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
文化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B.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明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以“全球史观”的视
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中国就代表着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
C.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30年的发展令西方人刮目相看,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开
始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西方人普遍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宿命,只有依托中华文明才能构建
和想象未来的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代的历史,应聚焦这一国家或地
区本身,考察它的哪些历史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B.早在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常
繁盛。
如今中国崛起,中华文明再次为世人所推崇。
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地位。
C.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关注
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对中
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
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为人使酒仗气,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为二府长史,典签谘事,不呼不敢前,不令去不敢去。
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众咸云:
“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
”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改易。
觊弟道存,从弟徽,颇营产业。
二弟请假东还,觊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
觊见之,伪喜,谓曰:
“我比困乏,得此甚要。
”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谓道存等曰:
“汝辈忝预士流,何至还东作贾客邪!
”命左右取火烧之,烧尽乃去。
徙司徒左长史,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
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斗将百钱。
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
觊呼吏谓之曰:
“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
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
可载米还彼。
”吏曰:
“自古以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
”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太宗即位,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
璪至,说觊曰:
“废帝侈费,仓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
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招动三吴,事无不克。
”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
太宗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
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觊不能复制。
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觊以东西交逼,忧遽不知所为。
门生载以小船,窜于嵴山村。
嵴山民缚觊送诣晏,晏谓之曰:
“此事孔璪所为,无豫卿事。
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
”觊曰:
“江东处分,莫不由身,委罪求活,便是君辈行意耳!
”晏乃斩之东阁外。
临死求酒,曰:
“此是平生所好。
”时年五十一。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醉辄弥日不醒辄:
总是
B.遇得宝玩,服用不疑疑:
怀疑
C.乞于此货之货:
卖出
D.嵴山民缚觊送诣晏诣:
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孔觊“不嗜财物,能明辨是非”的一组是(3分)()
①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②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③觊呼吏谓之曰:
“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
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
可载米还彼。
”
④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⑤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⑥临死求酒,曰:
“此是平生所好。
”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觊曾先后担任过司徒左长史、后军长史、江夏内史等职,后因反叛而被处死。
B.孔觊平生不好宝玩只好酒,常常一个月要醉上二十九天,甚至要求皇帝等他酒醒才可召见。
C.孔觊从不置办产业,生活常常贫困不堪,却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把弟弟道存的接济也一把火烧尽。
D.孔觊为人正派,不阿权贵,却听信都水使者孔璪的蛊惑而谋反,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5分)
(2)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
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4)_______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5)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全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
禁止下河洗澡!
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
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
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
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
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
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
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
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
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
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
”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
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
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
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
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
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
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
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
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
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
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
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
他真的抓住了!
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
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
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
他怎么认得出来呢?
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
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
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
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
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
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
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
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
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
两个人都赤裸着!
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
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结尾处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种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
B.有了明确的禁令,士兵们还是下河洗澡,进而产生严重后果,暴露部队的管理不严的问题。
本文主要是讲战争与纪律的问题。
C.年轻的士兵将河流想成恋人,表达出士兵对爱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流露出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真实情感。
D.本小说情节有张有弛,叙述、描写穿插自如,风格独特清新。
E.作品的最大悲剧性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的机会,必然会酿成自身的灾难。
在对敌斗争中,这是应该记取的教训,这也恰恰是本文主题所在。
(2)简析小说主人公“他”的形象特点。
(6分)
(3)文中多处写到明媚和熙的春天、潺潺的水声、鸟群等,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
请概括说明。
(6分)
(4)这篇小说以“界河”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端午节
(2008年6月4日14:
30,著名学者纪连海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就如何传承端午节习俗等问题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
主持人(以下简称“主”):
中国自古就是个尚“礼”的国家,各种典礼和仪式都是组成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能通过提倡重新举办大规模的典礼来宣传传统节日,但没有了先人最朴素的崇拜感和庄严感,传统节日就很容易变淡、变味了。
您怎么看“过节的概念已经很淡化了”这样的现象?
纪连海(以下简称“纪”):
我觉得是这样,过节的概念淡化了,是因为他不了解我们的节日,如果他了解了我们的端午节,那么他一定不会淡化。
比如说中华民族这么多的节日,除了给神和鬼过的以外,给人过的其实就是端午节。
当然这个端午节真的就是给屈原过的吗?
历史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中华民族的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起源于吴越,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地区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龙,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那么我们如何和自己的祖先进行交流呢?
这样就有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
我们现在都会说我们是龙的子孙,那么你的纪念和你的仪式在哪里呢?
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划龙舟,划龙舟代表我们是龙的子孙。
现在包粽子是给人吃的,过去是给蛟龙吃的,是我们祭祀祖先的一个方式。
过去过端午节的时候南方比较普遍。
过去南方过端午节的时候都缠五色丝,因为龙有龙纹,过去花和尚鲁智深就是因为他身上纹着花才得名。
后来这个纹身比较痛苦,就衍变成为系五色丝以代表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后代。
过这种端午节本身就有回味祖先的意思。
主:
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像端午节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您是如何看待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纪:
端午节有两个源头,最后这两个源头落脚点是在屈原这里。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了很多人,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荆楚地区的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等到了宋朝的时候却把这个节日划定成为我们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为什么呢?
从宋朝到现在一千年,屈原的诗,屈原的《离骚》在我们印象里比较深。
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屈原呢?
中国的老百姓说要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屈原投江自杀,而是他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我要起身抗争,我要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我要保持一种清白。
那么屈原说的话,不是像我们老百姓这么容易理解,那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屈原。
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
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
其实我们中国人过端午节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比屈原早多了。
吴越划龙舟划了3000多年,中原像我说的挂艾蒿这种东西也有3000年了,都比屈原要早上1000年。
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
那就是越是封闭落后的地区的传统文化保存的越是完整,内容和形式也越丰富;相反,越是发达和现代化的地区的传统文化越单薄和冷淡。
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纪:
这种现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这个现象在过去应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越落后、越封闭的地区传统的文化保护得更好,而越开放、越发达的地区这种民族节假日的味越淡,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时间过节。
第二、随着我们中西交流的增加,很多人会去过西方的一些节日,所以看起来传统节日的味道就淡一些。
第三、由于我们前面诸多的原因,再加上我们近一百年来对这种节日的宣传和了解比较少。
端午节原来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防病治病的,这样的话,你还会不过吗?
这两年,每当中华民族节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网友在网上纪念,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所有节日都有一批人在推广,他们是义务的,他们就是在推广中国人要过中国节。
这就是因为当一个民族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问三个问题:
第一、我是谁?
第二、我从哪里来?
第三、我去向何方?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我要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改变、影响整个世界,所以不要说我们的发达会让我们的文化消失。
恰恰相反,在发达地区,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
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
主:
您觉得有给其他人物设立纪念日节日的必要吗?
纪:
我觉得这个人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屈原就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之后有千千万万的屈原,但是屈原之前没有。
我们可以看到有哪一个人是官吏?
是伟大的诗人?
既是文人又是官吏,为国忧国忧民,最后又在国破家亡之际投江自杀呢?
如果我们真的能讨论出来有这样的人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个人一定是中华民族公认的。
比如说我们讲屈原,我们讲中华民族周围的很多的国家都是要过端午节的,如果我们找出一个人也能有这么广泛的认知度我是赞成的。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人们的传统节日意识之所以淡化,是因为传统节日都是为鬼神过的,端午也不例外。
B.历史真是不简单,人们为和祖先交流就产生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真的是为纪念屈原。
C.人们在端午节纹身,后改为系五色丝以示自己是龙的传人,都有回味祖先的意味。
D.这篇访谈有一个亮点就是:
主持人巧妙的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过传统节日的话题联系起来。
E.被访谈者认为:
屈原的独一无二是因为他独特的身份,历史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诗人兼官吏。
(2)以“端午节”为话题,主持人提了四个问题,请概括这四个问题的要点,并归纳概括访谈的主题。
(6分)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
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这句话的理解。
(6分)
(4)纪连海先生认为: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是为屈原设立的,而且也只有屈原才有资格达到这样一个被以节日的形式来纪念的高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请结合文本探究。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直径约2米的圆桌上,一男一女两位演员丰姿绰约,接连做出高难度的花样滑冰动作,赢得了台下阵阵喝彩声。
B.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上,那些来自乡村的选手个个都是锦心绣口,演唱的歌曲优美动听,展示的才艺令人惊叹。
C.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业内人士翘首以盼的全国美术作品展终于在多方协调运作下成功地拉开了帷幕。
D.阆中山西会馆天花板上的描金彩画形成时间为清朝乾隆元年,绘画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蔚为大观。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科学研究的成果显示,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包含一种原自伯尔纳病毒插入的DNA,这种伯尔纳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能够在细胞内复制和转录。
B.从人们在把土豆皮转化成太阳镜、或把蔗糖转化成汽车保险杠的过程中,以前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目前已经得到解决。
C.据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今年3月22日第十八个世界水日发布一份报告称,全球半数以上住院患者与污水大量产生有关,每年致病致死数以百万人计。
D.日前,冯三镇客运站和永温乡客运站的43名农民工脸上洋溢着笑容,因为他们在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被拖欠已久的六万余元工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也许是由于狭窄弯曲的加查峡谷把顺谷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断然截住,翻过布达拉山,放眼一望,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①村庄和小镇散落其间,到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东一堆西一堆的沙丘散布在宽阔的河谷里,如同一个个令人头疼却又无奈的脓包。
③很多村子里还保留了许多刷了白灰的土坯老房子,低矮而狭小,简洁而朴素,一如“西藏”在人心里的印象。
④一块块田地铺在河谷里,田埂上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纵横林立,为这些珍贵脆弱的耕地防风挡沙。
⑤山上的灌木更少了,山坡上薄薄地覆盖着一层干黄的草皮。
⑥宗教建筑已经遍地皆是了,不经意间寺庙的鲜艳红墙就鹤立鸡群般从灰白、低矮的藏式民居里脱颖而出,以极大的反差显示出了自己地位的尊崇。
A.⑤④②⑥①③B.②⑤④⑥①③C.②①③④⑤⑥D.⑤②④①③⑥
16.根据下面一则新闻材料,给新落成的国家博物馆正大门拟一幅有横批的对联。
据《北京晨报》报道,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历时3年多改造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将在2011年4月1日,重新开馆。
国博现拥有展厅49个,所珍藏的文物几乎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所有代表性的都有,在当代藏品中,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台也被收藏。
同时还有包括为举办国际展览而设的亚洲厅等四个国际厅。
国家博物馆的场馆规模和硬件设施都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博物馆的水平。
横批:
上联:
下联:
17.阅读下面材料,请你以学生的身份拟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模拟 自主 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