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效率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举措.docx
- 文档编号:24519282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17KB
节约效率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举措.docx
《节约效率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举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约效率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举措.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节约效率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举措
节约、效率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举措
作者简介:
杨衍江(1964-),男,汉族,江西南康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生、肇庆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市场经济理论、服务经济与服务管理。
摘要:
不同的节约观形成于不同的时代,产生于不同的原因,并拥有不同的制度保证机制。
资源的节约直接与宏观经济效率相关,生产投入的节约直接与微观经济效率相关。
我国现阶段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应该是资源节约和生产投入的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举措就是必须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
消费节约;资源节约;生产投入节约;外部效应;效率;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
F1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2674(2006)11-0049-04
一、不同的节约观及其与效率的联系
节约就是节省。
节省什么?
为什么要节省?
节省的途径有哪些?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节约观。
因其考虑的视角不同,我们可以把节约观概括为三种类型的观点。
第一种是消费节约观,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提出消费节约观起源于亚当?
斯密。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研究》中,斯密论证了资本积累在当时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满足资本积累需要即投资需求的必要途径就是“节俭储蓄”。
“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
一个人节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资本。
”[1]斯密的论点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在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上,资本不足,而且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印证了斯密观点的正确性。
收入用于储蓄(投资)和消费两种用途,在特定的条件下,消费与储蓄对于收入的分配格局必然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
第二种是资源节约观,这种节约观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经济增长极限问题的论争。
增长极限论者认为,由于人口增长、资本投资、粮食短缺、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产生难以控制的崩溃。
大多数经济学家对这种悲观论点持否定态度。
这一论争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口、非再生性资源、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思,使人类开始重视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种是生产(投入)节约观,这种节约观与生产的效率水平存在着直接联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投入节约与效率的关系:
⒈劳动生产率是用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量来表示的人类劳动的效率。
显然,这里说的劳动既包括活劳动(劳动力),也包括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效率是生产要素投入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马克思认为“节约劳动时间=发展生产力”。
[2]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说,其生产(劳动)效率高低如何,取决于它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部门或行业内的平均水平)的比较。
⒉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趋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
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
”[3]
⒊不变资本使用上(生产资料投入)的节约,包括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循环利用生产排泄物(工业和农业的废料)和消费排泄物、提高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等,可以提高利润率,从而改善投入产出比例,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是疯狂追求利润的欲望,另一方面是迫使人们尽可能便宜地生产商品的竞争,使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这种节约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从而表现为资本家的职能。
”[4]
⒋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循环时间的缩短和相应费用的节约将促进效率的提高。
“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越吻合,在一定期间内一定生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而“流通时间的延长和缩短,对于生产时间的缩短或延长,……起了一种消极的限制作用。
”[5]降低资本循环过程中相应的费用,对于提高资本生产的效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仅与部门内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相关,与该部门的劳动是否与社会需要相协调也相关。
“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
竞争,同供求关系的变动相适应的市场价格的波动,总是力图把耗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劳动的总量化为这个标准。
”[6]
在美国劳工统计局关于生产率的统计中,他们使用了三种生产率的指标:
劳动生产率(Laborproductivity)、多要素生产率(Multifactorproductivity)和KLEMS多要素生产率(KLEMSmultifactorproductivity)。
劳动生产率衡量每单位劳动小时(人/时)的产出,多要素生产率衡量资本和劳动每一联合单位的增加值产出,KLEMS衡量劳动(labor)、资本(capital)、能源(energy)、材料(materials)和服务(services)每一联合单位的产出。
[7]这些生产率指标或者从单投入要素的角度、或者从多投入要素的角度反映了人类劳动效率的高低,它们都反映了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
经济增长理论家强调“社会核算制度提供了总要素生产率的一个定义为实际产品对实际要素投入之比。
”但是,在计算生产率的数值时,必须区分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以及劳动存量与劳动服务差别。
[8]这种建议显然包括了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的实际利用和节约将影响生产率计算结果的含义。
虽然西方国家计算生产效率的理论与方法也从生产投入节约与产出的角度来观察效率问题,包含着投入节约与效率之间的直接联系,但他们所使用的劳动生产率概念与马克思所使用的劳动生产率概念有所不同。
西方国家使用的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这种单生产要素投入与总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partialproductivity),马克思所使用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相当于总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因为如前所述,马克思的劳动包括了活劳动(人力资源投入)和过去劳动(生产要素投入)。
二、不同节约观的历史阶段性和制度保障机制
不同的节约观产生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它们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作用以及制度保障机制均存在差异。
消费节约观产生于工业化初期或者收入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首先,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资本匮乏,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增加资本。
由于人们的收入用于“资本”和“目前消费”两种用途,因此,“节俭可以增加社会资本,奢侈可以减少社会资本。
”[9]第二,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商品供给往往小于需求,但人们的当期收入水平不高,积累的财富不多,消费行为将受到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双重约束,这种境况将诱使人们用未来消费替代目前消费。
消费节约观的产生除了起源于价格与收入双重约束下的经济机制之外,它还得到了社会道德机制约束的强化。
道德机制约束是消费节约行为的重要的制度保障机制,主张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正是这种阶段上道德约束的典型表现,这种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求矛盾,改善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
但是,“奢侈与妄为”仅仅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道德评判词汇,在收入水平较高或有一定财富积累的社会中,这一词汇本来的内涵及其适应范围将会改变。
因为,一方面,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将趋于扩大,过去的奢侈品将变成今天或者明天的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收入和生产的规模趋于扩大,客观上要求消费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否则,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将显而易见。
对于斯密的“节俭”,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批评,并把“节约的悖论”阐述得淋漓尽致。
他认为,由于心理上的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致使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中的常态,而总需求的水平与均衡国民收入的水平成正方向变化,因此,若要提高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就必须提高总需求的水平。
众说纷纭,谁是谁非?
马克思曾经全面地论述了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由于“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10]因而消费的能力和规模必须与经济规模相适应,这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斯密和凯恩斯关于消费节俭与否的政策主张实际上就是根据这一客观要求对现实经济状况的现实反映。
从长期来看,按照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应该主张“适度消费论”。
资源节约观产生于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
在这一时期中,世界人口增长较快使人均资源量下降和地球承载过重;工业化对于资源的过度使用使得非再生性资源趋于枯竭;产业活动与生活消费产生的污染使环境自我循环和自我修复的能力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成为了经济学、生态学和人口学等多学科关注的专题,并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然而,资源的节约不同于消费的节约,消费的节约可以来自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收入约束,稀缺资源的分配与使用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外部(溢)效应”,于是,政府干预便成为了一种必要的公共产品的供给。
强化资源节约的制度保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使外部效应内部化的经济和管理制度设定。
例如,政府采取征税或补贴的制度,对于产生负外部效应的经济行为征收适当的税收,对于产生正外部效应的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明晰产权制度和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同时,需要充分地利用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的作用,使资源价格,尤其是使非再生性资源的价格趋于合理。
二是使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法律和行政管理制度设定。
例如,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许可制度规定产业活动的三废排放行为和排放标准。
三是加强公民道德意识。
充分利用道德机制的约束作用,引导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行为,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并为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妥善处理创造条件。
生产投入节约观几乎与商品生产方式相生相伴。
当然,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倘若商品交换仅仅是具有偶然性的剩余产品交换,生产投入节约观并不是占有支配地位的意识。
一旦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经济运行制度,生产投入节约观就将成为商品经营者行为的指南。
完善的市场机制是生产投入节约观的最有效的制度保证。
生产投入的多寡与效率和经营者可能获得的利益成正比,正如马克思分析指出的情况:
为了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经营者必然会想方设法降低生产费用和流通费用,利益驱动正是市场机制作用的表现。
同时,竞争机制又会迫使经营者尽可能地降低投入,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对于商品经营者来说都是“硬约束”,“适者生存”。
可见,马克思所揭示的提高资本生产效率的一系列方法,同样适应于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
只要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生产投入节约观就将成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这是商品经济的共有的和普遍的规律。
三、现阶段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举措
现阶段我国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那么,建设怎样的节约型社会以及如何建设节约型的社会?
对此,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公开了自己的答案。
概括而言,这些答案有消费节约、生产投入节约、稀缺的自然资源和日益匮乏的非再生性资源的节约等几种。
有些学者认为,节约应该包括消费节约,他们甚至对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的拉动国内需求、鼓励消费的政策提出了批评。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现阶段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种误解。
因为:
首先,如上所述,任何时候消费都是生产活动的“内在要素”,客观上将要求消费与生产活动保持比例地协调发展,这种客观要求的比例也正是“适度消费”的真正内涵。
其次,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我国从整体上来看的供求关系是供给略大于需求,在这种供求状态中强调消费节约观不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再次,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快,居民收入和积累的财富有了较大的增加,居民消费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大。
但是,我们还仅仅是小康状态即人均GDP一千美元的消费水平。
如果我们要达到台湾和南韩人均GDP1万7千美元的水平,没有需求拉动和消费与生产活动的互动式发展将难于想象。
第四,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享有消费主权的经济,正如马克思所说:
消费为生产提供观念上的模型和动力。
消费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演进,反映了人的需求层次的提高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从舆论上或者从道德机制上约束和限制消费行为,既没有尊重消费者主权,也将泯灭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
资源节约观起源于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污染和非再生性资源的稀缺,但它也是生态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张薰华教授把生态经济规律的要点表述为:
社会经济活动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为前提,又反作用于生态系统。
一旦生态系统崩溃,社会生产就会随之崩溃。
如果顺乎生态良性循环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再生资源,形成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将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取得宏观经济效益。
[11]生态经济规律表明,作为社会生产力源泉的自然力与人力、科学技术力一起,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效率)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和道德约束的手段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制约或者消除“外部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能够提高宏观经济效率,也将对微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
当然,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个社会的长期效率即可持续发展的效率将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关于资源的节约,是要区别对待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
对于再生性资源,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采取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物质平衡的良性循环。
比如说淡水资源,我们现在提倡节约用水,并实行“阶梯式”水价,但更为根本的措施应该是“保水杜绝污染源,蓄水增加水资源”[12]。
对于非再生性资源,在遵循其开发利用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前提下,需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非再生性资源的价格形成上,长期以来没有考虑补偿地质勘探费用,现在虽然通过资源税得到了部分的体现,但征收比例仍然不高,而且存在着许多漏征资源税的交易行为。
在非再生性资源价格形成上还应该考虑到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之后而产生的复垦费用,即再生产需要的重置成本。
另一方面,完善技术研究与推广政策。
非再生性资源将随着它的使用日趋减少,无论如何节约,总有一天将耗竭贻尽,在技术政策上提供优惠条件鼓励替代品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必由之路。
生产投入节约是商品经济本身的应有之义,完善的市场制度和竞争机制是生产投入节约的最有效的制度保证。
我国虽然已经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而且,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马克思所考察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类型,其中不仅有垄断现象存在,还存在政府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
因此,进一步地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成为落实生产投入节约观的重要步骤。
它包括:
(1)完善市场运行制度,如竞争与破产制度、市场规则等。
(2)完善市场主体制度,比如,深化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明晰产权制度等。
(3)反对经济垄断,限制行政垄断,尽量利用市场竞争的规则改革自然垄断,让竞争制度成为生产投入节约的有力工具。
(4)规范政府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产业活动的行为,寻找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边界,以保证让市场机制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简言之,现阶段中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资源的节约和生产投入的节约,前者从短期来看,主要是与宏观经济效率相联系,后者则直接与微观经济效率、间接地与宏观经济效率相联系。
不同的节约内容,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但从整体上来说,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赖于经济、法律、行政、技术进步政策以及道德意识和道德约束的强化。
因此,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就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9]亚当?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2.310、318.
[2]张薰华.脉络[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76.
[3]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427-428;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290、292.
[4][6]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92-102、215.
[5]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141、142.
[7]TheBLSHandbookofMethods,http:
//www.bls.qov,LastModifieddate:
December28,2004.
[8]罗伯特?
M?
索洛等著、史清琪等选译.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24、33、47.
[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97.
[11][12]张薰华.生产力与经济规律[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54、37-38.
责任编辑:
张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节约 效率 建设 社会 关键 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