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1单元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 文档编号:24518813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67.99KB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1单元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1单元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1单元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第11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纲要求]
(1)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考点1
宋明理学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唐朝:
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内容
项目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程朱理学“二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格物致知”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朱熹
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心学
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易错警示] “理学”与“心学”的关系
“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3.地位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4.特点:
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5.影响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精巧点拨] 图示归纳宋明理学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1 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
[史料探究]
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分歧
史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
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只为从那里来。
“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1)史料一反映出二者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有何不同?
提示:
前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理”;后者认为“心”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
史料二 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格,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功焉。
——《朱子大全》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2)史料二反映出二者在加强修养方面有什么差异?
提示:
朱熹要求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王阳明认为认识天理要靠人的良知。
[史论拓展]
程朱理学的内容与影响
(1)内容
①世界观: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②认识论:
在把握“理”的方法上,通过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理”。
③人性论:
在人性论上,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
①从消极方面看,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从积极方面看,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核心问题2 宋明理学的特点
[要点归纳]
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史料印证]
宋明理学家的哲学智慧
史料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解读] 宋代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道宗教思想,完成了儒学的哲学化与思辨化。
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
宋明理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史观角度:
运用文明史观理解“三教合一”;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
(3)社会热点:
以社会责任感为话题考查宋明理学。
(2016·盐城三模)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
”材料意在说明心学( )
A.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B.极大地促进了思想启蒙
C.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
D.蕴含了民主平等的理念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心学,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宋朝
二抓关键——“良知致人于平等”
三析选项
选项
理由
结论
A
A项是李贽的思想观点
错误
B
B项中“极大地”说法不准确;心学仍属传统封建儒学范畴,不具有近代社会民主平等的理念
错误
C
材料中“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表明心学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
正确
D
心学仍属传统封建儒学范畴,不具有近代社会民主平等的理念
错误
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邗江中学模拟)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D [本题考查“三教合一”。
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
题干中的信息正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夸大了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两项无从反映。
]
2.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石碑载:
“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知行合一”
D.“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
A [根据题目中“明道先生”指的是程颢,“二程”的观点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阳明的观点,故C项错误;“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是明末清初时期李贽的观点,故D项错误。
]
3.“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这段话意在强调( )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
C [材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主张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这与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无关,故A项错误;这与恢复自己内心的良知无关,故B项错误;这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C项正确;心外无物属于陆王心学的主张,故D项错误。
]
4.(2017·苏州调研)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言论( )
A.主张“格物致知”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强调“心外无理”D.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C [该则材料通篇强调的都是一个“心”字,主张“心外无理”,很明显是心学的唯心哲学观点,该哲学流派在方法论方面的主张是“致良知”和“发明本心”,而“格物致知”则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A项错误;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较先前的程朱理学更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非禁锢,故B项错误;“心外无理”是心学的哲学主张,故C项正确;心学亦是对儒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真正否定儒学正统地位的是近代社会的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
5.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A [本题考查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就是“致良知”,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
]
6.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说,总说“你的天良何在?
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
”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
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D.“致良知”
D [从材料中“天良”“良心”可知雍正帝用良知作为衡量臣下的重要标准,故选D项。
]
考点2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背景
(1)政治: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的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阶级:
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
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2.李贽的进步思想
(1)主张
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思想家
主要思想
作用
黄宗羲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
①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②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精巧点拨] 数字法归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1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要点归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史料印证]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三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史料四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思问录》
[解读]
(1)史料一:
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史料二: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抨击君主专制。
(3)史料三:
顾炎武注重实学,讲究经世致用。
(4)史料四: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遵循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核心问题2 正确评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史料探究]
李贽思想主张的提出和评价
史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
见识)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根据史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提示:
主张:
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
时代背景:
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史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
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
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提示: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社会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史论拓展]
正确评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1)进步性:
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评价。
(2)史观角度: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3)社会热点:
以反映时代要求和“中国梦”为切入点,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社会提出的改造。
(2016·江苏高考)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明末
二抓关键——“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三析选项
选项
理由
结论
A
李贽批判儒家思想
错误
B
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
错误
C
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的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正确
D
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
错误
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冯元仲称赞李贽:
“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
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李贽的主张( )
A.民为贵,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B [A项是孟子的主张,C项是荀子的主张,D项是程颐的主张,李贽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所以选B项。
]
2.(2017·白蒲高级中学模拟)“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
中国古代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D.黄宗羲
D [根据题目可以看出,此思想家注重农业、手工业、商业,即工商皆重,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并没有农商皆重的主张,故A项错误;董仲舒重新改造儒学,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张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朱熹是南宋时期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大儒,为巩固封建统治,把儒学发展到理学,依然主张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工商皆本”,故D项正确。
]
3.(2017·震泽中学模拟)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被人称作“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下列不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批判礼教的虚伪,主张童心说
A [由材料内容分析得知,材料中提到的思想家是李贽,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思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李贽针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李贽提出“绝假存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4.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从中可以看出( )
A.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B.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C.后者是对前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意思完全一样
C [孟子思想属于儒家思想,黄宗羲是对儒学批判继承,不是对之否定,A项错误;二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B项错误;黄宗羲思想是对儒学批判继承,使之发扬光大,故选C项;在民本观方面二者有共同点,但不是完全相同,D项说法绝对,排除。
]
5.(2017·南通名校联考)顾炎武认为: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据此,顾炎武强调的是( )
A.社会教化B.经世致用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政通人和
A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材料的意思是说:
教人的目的是为了天下之人伦,在此基础上再有其他,所以顾炎武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
6.(2017·苏州中学模拟)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
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
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实验的仪器D.万物发展的规律
A [本题考查王夫之的主张。
王夫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即“器”,而“道”(即事物的规律)则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没有“器”就没有“道”。
]
历史非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史观研究类
史观研究类非选择题是通过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史学研究方法,结合各种史观进行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论证、评价历史现象的一种新题型。
这种题型是新课标形势下,考查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科素养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尝试,也是中学历史学习延伸到高一级学校能力培养的准备。
[运用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
——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
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根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及史书体例特点归纳概括;第二小问梁启超的史学观从材料“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爱国心之源泉也”等信息概括提炼。
第
(2)问从布鲁尼的生活时代(1369—1444)入手,从材料信息突破,结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近代国家、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等角度说明。
第(3)问把历史分期的史学争鸣引入,解答时首先运用不同史观的分期方法,然后结合历史分界线(时间)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分析。
注意第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制度的演变角度、从革命史观、政治文明史观角度分期;第二种观点是从全球化史观、经济文明发展角度分期。
第(4)问首先要明确学者的观点,然后谈自己的认识。
【答案】
(1)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统治者的活动(或帝王、诸侯和贵族以及其他人物重大活动)。
思想:
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
(3)说明:
首先任选一种分期方法,然后说明理由。
选择①(革命史观角度)
史实依据:
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或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选择②(全球史观角度)
史实依据:
1500年左右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日益连接成一个整体(欧洲主导的全球化或世界市场开始起步);1900年前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这位学者的观点具有合理性。
因为一方面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所处立场)不同,因此对历史的记载会出现差异。
[备考技法]
史观研究类非选择题在能力要求上相对较高,故解答这类题型要运用多种方法,发散思维,全面考虑问题的解答。
(1)首先阅读材料,明确设问,确定问题考查的主题和涉及的知识点,确定解答的方向和所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及现象。
(2)据设问思考,确定研究的主题,迁移所学历史知识,拓展思维,运用所知史学观点将题目涉及的历史现象和问题置于史学研究和新史观角度下分析。
(3)据题目材料信息,筛选所运用的知识和史学研究方法、史学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特别是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史观客观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4)解答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11单元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高考 一轮 江苏 历史 11 单元 24 宋明理学 明清 之际 活跃 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