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4516113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122.99KB
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从出土的画像石内容看,“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
当然,有时也用一牛一马抬杠耦耕,但这只不过是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而已”。
这表明汉代
A.铁犁工具已经成熟
B.畜力普遍用于生产
C.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农业实行精耕细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可知,C正确;材料说的是牛耕,没有体现耕犁的材质,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耕作技术使用牛耕,没有涉及其他生产领域,B以偏概全,B错误;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材料强调的是牛耕技术的发展演变,D错误。
【点睛】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将北方郡县近城荒地拨给农民耕种,“户率十五亩,又给地二亩与之种蔬,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
这一规定
A.合理调整了生产结构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D.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将北方郡县近城荒地拨给农民耕种”,“户率十五亩,又给地二亩与之种蔬,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正确;材料说的是鼓励农民种地,未涉及生产结构的调整,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农民的措施,没有体现土地兼并问题,B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差距就已经存在,朱元璋的这一措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C以偏概全。
3.下面是战国时期魏国所铸的启封(开封)令戈的图片。
戈之内正背两面有铭文,正面刻三行十二字“一年启封令廱(雍),工师金,冶者”;背面刻二字“启封”。
据此可知,该器物
A.由官营作坊所生产
B.是主人从市场购得
C.锻造工艺十分先进
D.普遍用于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年启封令廱(雍),工师金,冶者”;背面刻二字“启封”等信息可知,所铸的启封(开封)令戈上有铸造者的名字,这是战国官营手工业的制度“物勒工名”,即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的制度,A正确;据上分析,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面向市场,B错误;材料中的图片和信息,不能看出锻造工艺如何,C错误;据所学可知“戈”是一种兵器,不是生产工具,D不符。
【点睛】青铜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
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因此古代称之勾兵。
战国魏安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时启封设“令”,名廱,是启封戈的监造者,“工师”名金,“冶者”则是启封戈的直接铸造者。
此戈为战国时期魏国安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由启封令督造的。
4.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多,约有67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
这些瓷器
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
主
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
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黑石号”沉船、“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等信息可知,此时期是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运出的,C正确;青花瓷是元朝的瓷器、而粉彩瓷清朝时期的瓷器,A错误;材料中只说瓷器的数量和产品的产地,没有涉及到产品的制造工艺问题,B错误;据材料“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可知,不全是官窑产品,D错误。
【点睛】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东汉时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
唐朝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
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各地。
元代的青花瓷烧制最成功。
明代的斗彩、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
清朝珐琅彩瓷、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5.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提出了“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的税率观点。
这种观点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重商主义
B.黜奢崇俭
C.宏观调控
D.重农抑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反映了对商业征收重税的政策,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重商主义,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黜奢崇俭思想,故B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宏观调控的思想,故C排除。
6.明书《始丰稿·织工对》中写道:
“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机杼四五具佣工十数人。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
D.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机杼四五具佣工十数人”可知,雇佣关系的出现,B正确;据材料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劳动力成为商品。
但与问题“本质”的关系来讲,这只是现象,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哪种手工业形式占主导的问题,C错误;据材料“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机杼四五具佣工十数人”可知,没有涉及到生产水平,D错误。
【点睛】资本主义萌芽的具体形式是: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7.黑格尔说:
“按哥伦布的本意,那些富饶的印度地方正有无限宝贝等着他去发现,好作为一次新的十字军军费,那些地方的异教人民也应当皈依基督教。
”这反映出哥伦布航海
A.带有宗教目的
B.得到了金钱资助
C.到达了新大陆
D.无意于殖民掠夺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那些地方的异教人民也应当皈依基督教”信息可知,哥伦布远航带有宗教目的,A正确;材料没有说到哥伦布得到金钱资助,B错误;据材料“按哥伦布的本意”可知,说的是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并没有说是否到达新大陆,C错误;据材料“那些富饶的印度地方正有无限宝贝等着他去发现,好作为一次新的十字军军费”可知,D错误。
8.在英国亨利八世(1509~1547年)末年的枢密院,19名成员中仅有6名拥有贵族头衔,其余13名均来自新兴阶级。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
B.商业革命
C.大国争霸
D.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509~1547年”可知此时正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其中“价格革命”中封建主日益衰落,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因此A正确;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
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与材料不符,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国际关系,C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点睛】商业革命:
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
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不但“极大地增加了欧洲民族关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知识,并且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大量事实”。
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刺激了欧洲殖民掠夺的欲望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C.加速了各个文明中心的交融
D.增强了欧洲人征服自然的信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极大地增加了欧洲民族关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知识,并且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大量事实”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彼此孤立的局面,世界联系加强,从而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大量事实,B正确;据材料“增加了欧洲民族关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知识,并且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大量事实”的信息可知,没有涉及殖民掠夺,A错误;材料只说“欧洲民族关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知识”,没有涉及各个文明中心的交融,C错误;据材料只是“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大量事实”可知,没有涉及增强欧洲人的征服自然信心;且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人文主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
10.下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人口构成。
这种人口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
D.葡西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西属美洲,还是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都有“非洲奴隶”,因此可以判断是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导致,C正确;据上分析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哪个国家率先开展奴隶贸易,D错误。
11.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
这反映出
A.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习惯的冲击
B.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C.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界限
D.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打破自然的限制,人们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也正好符合材料中“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
故答案为C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了土地,与材料中“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无关,排除;B项,工厂制度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而不是手工工场,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工厂制度不是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
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
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
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12.下表是以棉纺织业为先导的工业革命时期各主要国家的棉纺锭总量(单位:
千枚)。
这表明该时期
1834年
1852年
1861年
1867年
英国
10000
18000
31000
34000
美国
1000
5500
11500
8000
法国
2500
4500
5500
6800
德国
625
900
2235
2000
瑞士
580
900
1350
1000
A.各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
B.英国工业生产分布不均
C.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优势
D.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34—1867年各主要国家
棉纺锭总量的分布情况,可知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优势,C正确;材料只是通过各主要国家的棉纺锭总量的分布情况来比较,不能说明各国工业革命都开始棉纺织业,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主要国家的棉纺锭总量的分布情况,不能反映英国工业生产分布不均,B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各主要国家的棉纺锭总量的分布情况,不能说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D错误。
13.据统计,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这反映出此时
A.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B.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
C.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D.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70-1913年”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D正确;自由资本主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济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等信息可知,不能说明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世界贸易额的增加问题,和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均衡”没有关系,C错误。
14.1875年,宜昌开埠,开启川渝地区大量进口洋布时代。
洋布大量输入,不但未能促进川渝织布业发展,反而使基础较好的本地织布业备受打击。
这一现象说明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C.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D.沦为西方原料产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75年,宜昌开埠,开启川渝地区大量进口洋布时代……不但未能促进川渝织布业发展,反而使基础较好的本地织布业备受打击”可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洋布大量输入……不但未能促进川渝织布业发展,反而使基础较好的本地织布业备受打击”可知,近代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发展,B错误;据材料“不但未能促进川渝织布业发展,反而使基础较好的本地织布业备受打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川渝地区,C以偏概全;材料反映的是“洋布大量输入……”可知,与原料产地无关,D错误。
15.1872年,李鸿章设立轮船招商局。
1875年,轮船招商局架设了由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1882年,轮船招商局投资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煤矿开采企业——开平矿务局。
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A.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
B.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C.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72年,李鸿章设立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架设了由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轮船招商局投资开平矿务局”等信息可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D正确;据所学可知李鸿章设立轮船招商局及以后的开平矿物局,都是洋务派建立的民用工业,材料没有体现其刺激民族工业产生,A错误;材料中洋务派创立的民用工业没有体现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瓦解,C错误。
16.下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我国兴办的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表格信息说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时间
创立者
地点
行业
企业名称
1872年
陈启源
广东南海
缫丝业
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
朱其昂
天津
面粉业
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6年
严信厚
浙江宁波
轧花业
通久源机器轧花厂
1890年
叶澄衷
上海
火柴业
燮昌火柴厂
A.集中在轻工业领域
B.产生于东南沿海地区
C.得到了清政府支持
D.缺少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是“面粉厂、纺织业、火柴厂”可知,集中在轻工业领域,A正确;据材料“贻来牟机器磨坊”就在天津,B错误;据所学可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实行的是“抑商”政策,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经营情况,D错误。
17.有人评价晚清的一种时代思潮:
“它与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形成强烈的对比,它与列强的猛烈输出形成鲜明的斗争。
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天的到来。
”“它”指的是
A.中体西用
B.实业救国
C.变法图强
D.民主共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来”等信息可判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双半社会,夹缝中生存;在一战时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据此判断是资产阶级实业派,B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不符,A错误;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C错误;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D错误。
18.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19年,短短8年的时间,就新建近代工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资金1亿元,再加上这段时期对原有企业改造资金,1912-1919年这8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前50年的总和。
由此可推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A.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B.资金充足利润丰厚
C.与国内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D.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12年到1919年这8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前50年的总和”可知,此时处于一战时期,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因此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1912-1919年这8年的投资”,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A错误;据所学可知从1912年到1919年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因此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没有体现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D错误。
19.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了统税署,将卷烟、麦粉、棉纱、火柴、水泥等项并征统税,一税之后,通行全国,不再征收其他税捐。
这一措施
A.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B.大幅提升了国民政府财政收入
C.有利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为全面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统税署……并征统税,一税之后,通行全国,不再征收其他税捐”反映了国民政府在税收方面废除其他税捐,这有利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故C正确;并征统税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A排除;废除其他税捐也不能大幅提升国民政府财政收入,故B排除;1931年全面抗战尚未开始,故D排除。
20.下表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
1.5%
0.7%
71.8%
7%
1957年
33%
56%
8%
3%
1%以下
A.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
B.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体现出当时经济建设的冒进思想
D.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52年和1957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可知此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B正确;据材料信息1952—1957年间“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情况可知,材料涉及的是所有制的变化,而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A太绝对;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当时经济建设的冒进思想,C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提出的,与时间不符,D错误。
21.1958年8月11日,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
“夏季丰收证明,我国粮食增产速度不仅可以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而且可以成倍地增长。
”此言论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发挥良效
B.粮食产量增速跃居世界第一位
C.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
D.农业集体化运动取得显著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58年、……我国粮食增产速度不仅可以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而且可以成倍地增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C正确;据材料“夏季丰收证明,我国粮食增产速度不仅可以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而且可以成倍地增长”可知,此信息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制度,A错误;据材料“粮食增产速度”,没有涉及“粮食产量”,B错误;据所学可知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集体化运动没有取得显著成果,D错误。
【点睛】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2.自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后,国务院曾明确提出:
“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
”由此可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发展工业企业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反映了增强企业活力,让企业自主经营的政策导向,这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发展工业企业,故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排除。
23.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
这些变化表明当时我国
A.已完全取消计划经济体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城市经济休制政革已完成
D.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等信息可知,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D正确;据材料“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粮价,A以偏概全;据所学可知21世纪初,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据材料“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粮价,没有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错误。
24.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宣布一项重大决策。
当时,一位新华社记者写道:
从这一天起,这个在当时的地图上还没有表上地名的三角平原让世人瞩目。
这一决策是
A.开辟经济开放区
B.开发开放浦东
C.开放长江三角洲
D.开放港口城市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宣布一项重大决策……这个在当时的地图上还没有表上地名的三角平原让世人瞩目”等信息可判断,B正确;据所学可知开辟经济开放区是198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始于1985年,C错误;据材料“这个在当时的地图上还没有表上地名的三角平原让世人瞩目”的信息可知,不是开放港口城市,D错误。
25.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
“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由此材料我们知道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
C.人口压力的承重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说明亚当·斯密认为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是阻碍中国财富进一步增加的根源问题,所以D项表述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与题中亚当·斯密赞美农耕经济相反,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的经济侵略,B不选;C项“人口压力”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
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②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③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④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⑤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河南省 鹤壁市 高级中学 一下 学期 第四 月考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