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单元六层两联式棚户区改造项目初步设计说明.docx
- 文档编号:24515761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3.02KB
双单元六层两联式棚户区改造项目初步设计说明.docx
《双单元六层两联式棚户区改造项目初步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单元六层两联式棚户区改造项目初步设计说明.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单元六层两联式棚户区改造项目初步设计说明
目录
第一部分设计说明
前言1
1、项目概况1
1.1项目名称1
1.2项目地点1
1.3场址条件1
1.4建设规模1
2、总平面设计说明2
2.1总平面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2
2.2场地概述2
2.3总平面布置及交通设计2
2.4竖向布置2
2.5绿化设计2
2.6管线平面综合2
2.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2
3、建筑设计说明3
3.1工程设计主要依据3
3.3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3
3.4建筑方案设计3
4、结构设计说明4
4.1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4
4.2自然条件4
4.3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5
4.4荷载5
4.5结构选型6
4.6主要建筑材料材质和强度等级6
5、给排水设计说明8
5.1设计依据8
5.3设计范围8
5.4室外给水排水工程8
5.5建筑物内给水排水设计9
5.6环境保护措施设计10
5.7卫生防疫设计10
6、电气设计说明10
6.1设计依据10
6.2设计范围10
6.310/0.4KV变配电系统10
6.4配电系统11
6.5照明系统11
6.8防雷保护、安全措施及接地系统12
6.9智能化接线系统13
6.10其它13
6.11本工程引用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3
7、消防设计说明13
7.1设计依据13
7.2建筑消防13
7.3室外消防给水工程设计13
7.4室内消防工程设计13
8、节能设计说明14
8.1设计依据14
8.2建筑节能设计14
8.3给排水节能14
8.4电气节能14
9、环境保护说明15
9.1项目概况15
9.2设计依据15
9.3设计原则15
9.4设计范围15
9.5主要污染物及治理措施15
9.6环境绿化15
9.7环境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15
9.8环保投资15
10、劳动安全卫生说明16
10.1、设计依据16
10.2项目概况16
10.3建筑及场地布置16
10.4劳动安全卫生措施16
第二部分图纸
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初步设计图纸。
第三部分工程概算
本项目初步设计概算。
前言
某省地质勘查局九三四地质队某基地建于1968年,位于某铁矿区半山腰的斜坡上,紧靠铜钴选厂。
职工住房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为砖混结构棚户房屋,因长期受矿区露天采矿和选矿厂选矿带来的硝烟、粉尘、噪音、水污、空气等严重污染,房屋檀开裂断塌随处可见,大多已成为危房,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生产、生活。
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地质总局曾于1999年9月将该基地列为整体搬迁单位,计划在“十五”期间整体迁至某市,后因按理体制的调整,搬迁计划补搁置。
近十年来,省地质勘查局通过过各种途径解决了部分职工的住房,但仍有151房未能解决。
为了稳定地勘职工队伍,让职工安居乐业,解决住房问题、改善住房条件,显得异常迫切。
为此,某县政府和某省地质勘查局计划今年对九三四地质队基地的棚户区进行改造,特委托某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作规划方案初步设计,以指导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某省地质勘查局九三四地质队某基地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
1.2项目地点
某省某县某镇河南区地质路九三四地质队某基地东区。
1.3场址条件
1.3.1地形地貌条件
项目区位于某铁矿区的某岭北坡的半山腰,呈南高北低的斜坡,整体坡度在1%-5%左右。
1.3.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1)基地所在的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某群,由海相沉积的泥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和铁、铜、钴矿层组成,经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岩石变为板岩-千枚岩、变粉砂岩-石英岩、大理岩-白云岩和透辉透闪石岩等。
(2)据历史记载与中国地震烈度划分图并对照某省地质构造分布结构图分析,基地所在的某铁矿矿区地震基本烈度属6度。
1.3.3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
(1)基地位于矿区,东、南面为某省某铁矿西区,西面为铁路和铁矿铜钴矿选矿厂,北面为巷道(地质路),巷道北面是九三四地质队西区。
(2)铁矿矿区的露天采矿,尤其是选矿厂的选矿,带来了硝烟、粉尘、噪音、水污、空气等严重污染。
这是在住宅的改造建设中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3.4交通条件
基地北侧的地质路,东连通往某县城的人民南路,北接矿区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1.3.5公共设施条件
基地的公共设施基本具全,生产生活用水由某县市政管网给水,排水沟连接矿区排水系统排向某河,由某县市政电网供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接入通畅,连接有数字电视讯号。
1.3.6征地拆迁条件
基地棚户区的旧房为该地质队所有,住户均为本队职工,拆迁费用自理。
1.4建设规模
(1)用地面积:
10186.2m2。
(2)户数:
双单元六层两联式七栋,共168户。
(3)户型:
二房二厅一厨一卫,单套使用面积93m2。
(4)建筑面积:
15582.98m2。
(5)建筑层高:
18.0m;建筑高度:
19.0m。
(6)建筑层数:
6层。
(7)建筑类别:
二类
(8)建筑防火等级:
二级
(9)抗震设防烈度:
六度设防
(10)建筑结构形式: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1)屋面防水:
防水等级为Ⅱ级,防水层耐用年限15
(12)设计使用年限50年
2、总平面设计说明
2.1总平面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1)甲方提供的1:
1000地形图。
(2)本工程采用某省坐标系统,黄海高程系统。
(3)某县建设局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
(4)甲方提出的规划意向。
2.2场地概述
(1)项目区位于某铁矿区的某岭北坡的半山腰,呈南高北低的斜坡,整体坡度在1%-5%左右。
东、南面为某省某铁矿西区,西面为铁路和铁矿铜钴矿选矿厂,北面为巷道(地质路),巷道北面是九三四地质队西区,。
(2)场地地形基本平坦,标高在104~106米之间,场地内地形特征为南高北低。
2.3总平面布置及交通设计
(1)根据住宅的建筑设计方案,为节约土方量,住宅布局主要结合地形进行布置,总共布置7栋,日照间距系数为1.2。
(2)根据规划区所处地块的周边市政道路,主入口设在场地西侧的地质路,路面宽度7米。
内部道路宽度5米。
2.4竖向布置
(1)根据地形特征,竖向设计中考虑尽量处理好本场地与周围道路场地的衔接关系,减小填挖方量。
此场地采用平坡式布置。
(2)场地内部道路最小纵坡为0.5%,横坡为1.5%,均采用双面坡,地面雨水由雨水口收集经雨水管系统有组织排入市政雨水管。
道路结构拟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做法。
2.5绿化设计
(1)结合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点缀在主入口道路两旁,使得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沿车行道两侧种植常绿的行道树,停车位采用地面铺装植草砖的绿化停车位,并在两停车位之间设有树阵。
(2)本场地绿地率为45.21%。
2.6管线平面综合
(1)本工程共有5条室外管线:
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电信电缆、电力电缆。
各专业管线依据城市市政管线提供的规划预留口的位置与其相接.
(2)上述管线在平面综合时,尽量满足一般技术要求和间距规定。
2.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hm2
1.02
2
总建筑面积
m2
15582.98
3
建筑基底总面积
hm2
0.26
4
绿地面积
hm2
0.46
5
容积率
1.53
以地上建筑面积计算
6
建筑密度
%
25.69
7
绿地率
%
45.21
8
小汽车停车泊位数
辆
50
9
自行车停放数量
辆
150
3、建筑设计说明
3.1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3.1.1现行设计规范
(1)《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006-1999(2003年板)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BG503686-2001
(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8)《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3-2001
(9)《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设计规定》建质(2008)216号
(10)其它与本项目有关的国家、地方、行业规范、规程。
3.1.2本地区气象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
(1)气象条件:
最热月平均温度28.6-31.7℃,极端最高温度38.5℃,最冷月平均温度17.1-20.6℃极端最低温度8℃,夏季主导风向偏南风,冬季主导风向偏北风,年降雨量1646.9mm,日(小时)最大降雨量356mm。
(2)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编写单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本工程场地类别为Ⅱ,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30kpa,地下水位25.72~26.03m,变化幅度1~2m,对钢筋无腐蚀侵蚀。
(3)抗震设防烈度6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3.2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
(1)根据工程设计任务书要求,本工程总用地1.02hm2,总建筑15582.92m2,其中地上15602.98m2。
(2)设计范围根据设计合同,本次设计范围是(项目名称)的建筑、结构、给水排水、建筑电气、等;以及(范围)内的总平面、道路及室外管网等设计。
3.4建筑方案设计
3.4.1设计依据及要求
(1)《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006-1999(2003年板)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BG503686-2001
(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8)以及相关的国家、地方、行业规范、规程
3.4.2建筑特征概述
(1)本工程设计类别为丙级。
(2)本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建筑结构的类别为丙类;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6度。
(3)本工程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
(4)防水等级:
屋面防水为Ⅲ级。
3.4.3建筑节能设计
(1)本工程属居住建筑,本地区属夏热冬暖地区,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要求和地区节能标准,进行节能设计。
(2)建筑各朝向的窗墙比,北向不应大于0.45,东西向不应大于0.30时,南向不应大于0.50,窗选用塑钢单玻玻璃门窗,且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外窗空气透气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7107-2002规定的4级。
(3)外墙体采用30厚胶粉聚苯颗粒,屋面采用40厚挤塑聚苯板,铝合金门窗除注明外均采用90系列,白色喷涂铝合金型材,外窗选用6厚白色玻璃,玻璃门采用8厚白色玻璃,铝合金门制作要求,详见98ZJ721《铝合金窗》,98ZJ641《铝合金门》说明。
3.4.3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
本工程为住宅类建筑,为坐南朝北板式户型,户型平面功能布置合理,空气对流畅通,起居厅宽敞、明亮,设景观飘窗更增加视觉深度,室内交通面积紧凑,卧室、起居室动静分区明确,卫生间为明窗,有利于采光、通气。
3.4.4剖面设计
本工程为地上六层。
各层层高:
3.0m,室内外高差1.00m,主体高18.35m,建筑总高21.25m.
3.4.5竖向交通设计
本工程竖向交通以楼梯为主,一梯两户,每单元设楼梯一部,以保证使用和疏散要求。
3.4.5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效果简洁、大方、经济,外装饰采用外墙涂料。
外墙略有阳台凹凸,挑窗,立面有虚有实,也增加了建筑的表现力,使外观有一定的立面变化,将功能和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4.6建筑构造
3.4.6.1建筑装修做法
(1)外装修:
30厚胶粉聚苯颗粒外隔热,浅色外墙涂料面层。
(2)墙体材料外墙:
200厚砼小型空心砌块,内隔墙:
200厚加气砼砌块。
(3)屋面防水做法:
轻集料砼找坡层、20厚1:
3水泥砂浆找平层,3mm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3mm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4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干铺无纺聚酯纤维布一层,20厚1:
3水泥砂浆面层,上人屋面贴地板砖。
3.4.6.2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1)依据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05-2001的规定,本工程属Ⅰ类建筑,宜采用A类无机非金属。
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其室内装修宜采用E1类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地板。
(2)本工程所使用的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包括砂、石、砖、水泥、商品混凝土预制构件和新型墙体材料,其放射性指标限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内照射指数≤1.0,外照射指数≤1.0。
(3)本工程所使用的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包括石材、卫生间陶瓷、石膏板、吊顶材料等,其放射性指标限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内照射指数≤1.0,外照射指数≤1.3。
(4)本工程室内装修中所使用的木地板及其它木质材料,严禁采用沥青类和焦油类防腐、防潮处理。
(5)本工程所采用的人造地板及饰面人造木板,必须测定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释放量。
(6)本工程所使用的能释放氨的助燃剂、砼外加剂,氨的释放量不应大于0.1%,能释放甲醛的砼外加剂,其甲醛的释放量不应大于0.5g/kg.
4、结构设计说明
4.1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
结构的安全等级
二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乙级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地下室防水等级
抗震设防类别
丙类
人防地下室抗力等级
4.2自然条件
4.2.1风雪荷载
基本风压
地面粗糙度
基本雪压
Wo=0.85kN/m2
B类
0
4.2.2抗震设防的有关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设计地震分组
建筑场地类别
6度
0.05g
第一组
Ⅲ类场地
4.2.3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某省有色工程勘察设计院2009年7月16日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勘)》(工程编号2009技0716)进行结构初步设计。
本工程地质条件如下:
4.2.3.1场地地形
本工程场区地形基本平坦,自然地面标高约在104~106m左右。
4.2.3.2地层土质概述
(1)本工程拟建场区水土对砼结构具有中等腐蚀,对钢筋砼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场地不存在软弱土层,可不考虑软土震害影响。
场地20米深度范围内层②、③层为饱和砂土,均为第四世纪晚更新世(Q3)之前形成的,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3.3条,判定为不液化土。
(2)地质概况:
场地钻探施工前已堆填粉细砂,地形平坦。
场地地貌单元属海成二级阶地。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31.7米深度范围内,场地表皮有素填土(Qm1),堆填时间钻孔施工前填土。
地层岩性从新到老为:
第四系中更新统北海组海相沉积土(Q2m)、白垩系下统鹿母湾组砂岩(K11)及残积土(Qe1),共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
①层素填土(Qm1)分布全场地,层厚1.00~1.500m。
稍湿,松散。
填料为粉细砂,堆填时间小于一年,未完成自重固结,工作性质差,承载力特征值为80Kpa,不可作为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②层粉砂(Q2m)分布全场地,层厚5.90~9.000m。
湿~饱和,松散状。
承载力特征值为100Kpa,工作性质一般,不宜直接作为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③层粉砂(Q2m)分布全场地,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工作性质一般,为拟建建筑物基础良好下卧层。
④层粉质粘土(Qe1)分布全场地,为砂岩残积土,层厚0.50~3.20m,可塑~硬塑,属中压缩土,工程性质良好,承载力特征值为230Kpa,可做为拟建建筑物独立柱基础持力层。
⑤层强分化岩石(K11)分布全场地,揭露层厚3.70~12.30m,标贯实测平均击数68击,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6.30Mpa,承载力特征值为400Kpa,工作性质良好,可做为拟建建筑物桩基础的桩端持力层。
⑥层中等分化砂岩(K11)分布全场地,承载力特征值为1800Kpa,工作性质良好,可做为拟建建筑物基础良好下卧层。
4.3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板);
(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板);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8)《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0)《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规程》CECS51:
93;
(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2)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建设部2003年4月)。
4.4荷载
4.4.1屋面及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序号
荷载类别
标准值
(kN/m2)
1
不上人屋面
0.5
2
上人屋面
2.0
3
客厅
2.0
4
卧室
2.0
5
楼梯走道
3.5
6
卫生间
2.5
4.5结构选型
4.5.1地基基础
(1)本工程地上六层,相应的持力层土质为粉质粘土④层,相应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30Kpa。
(2)基础选型:
本工程采用天然地基方案,基础采用独立柱基础。
4.5.2抗侧力体系
本工程地上六层,局部突出屋面一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上部结构抗震等级:
框架为三级。
4.5.3屋盖及楼盖结构
本工程地上部分采用主次梁楼盖体系。
4.5.4抗震缝、沉降缝、伸缩缝
本工程荷载对称、均匀布置,建筑荷载差别不大;但基础持力土层的压缩模量及回弹再压缩模量较高,经初步计算分析,沉降差较小,本工程不设沉降缝。
4.5.5结构分析
4.5.5.1整体分析
本工程使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结构分析程序《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2004年5月版)进行结构分析。
分析中考虑楼板开洞的影响,上部结构的嵌固点位于±0.000;地震作用和风荷载按两个主轴方向作用,同时考虑5%的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主要结果如下:
(选取前6个振型)
表4.5.5.1结构自振周期
振型号
周期(s)
平动系数
扭转系数
1
1.640(T1)
0.78
0.22
2
1.5794
1.00
0.00
3
1.0387(Tθ1)
0.22
0.78
4
0.3964
0.66
0.34
5
0.3504
1.00
0.00
6
0.2817
0.33
0.67
表4.5.5.2主要控制参数
作用方向
X
Y
楼层最小剪重比
3.45%
3.51%
有效质量系数
97.74%
98.06%
Tθ1/T1
0.63
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最大比值
1.29
1.33
楼层最大水平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最大比值
1.18
1.31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最大值
1/1171
1/1023
注: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允许值为1/800。
4.5.5.2基础计算
本工程基础设计使用北京理正基础CAD2.3版进行计算。
4.6主要建筑材料材质和强度等级
4.6.1混凝土
4.6.1.1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见下表
序号
构件名称及范围
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抗渗等级
1
基础底板垫层
C15
2
独立柱基础
C30
S10
3
框架柱
C30
4
楼面梁、板及现浇楼梯
C30
5
构造柱、过梁,圈梁等
C25
4.6.1.2混凝土耐久性分类
处于二b类环境部分:
外墙、其它和土壤直接接触的构件、水池、集水坑;其余部分处于一类环境。
4.6.2钢材:
(1)钢筋:
直径≤8,HPB235钢,
(2)10≤直径≤14,HRB335钢;
(3)直径≥16,HRB400钢;
(4)型钢、钢板等:
Q235B钢。
4.6.3焊条:
(1)HPB235钢筋,Q235B钢焊接:
E43系列;
(2)HRB335钢筋焊接:
E50系列;
(3)HRB400钢筋焊接:
E55系列。
4.6.4砌块和砂浆
蒸压灰砂砖强度等级不小于MU5.0,混合砂浆强度不小于M5.0。
4.6.5砌体
卫生间墙采用非承重蒸压灰砂砖;其它围护墙、隔墙采用容重不大于8kN/m3的陶粒空心砌块。
4.6.6现场
建设单位应尽快完成拟建场地的详细勘察工作,并提供明确的抗浮设计水位,以便进行施工图设计。
4.6.6其他
本初步设计的构件截面尺寸在施工图设计时,可按实际情况调整。
5、给排水设计说明
5.1设计依据
5.1.1已获批准的有关设计文件
5.1.2有关的规范规程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室外给水设计防火规范》GB50013-2006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6)《建筑灭火器设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7)建筑专业提供的建筑物平、立、剖面图。
(8)市政管网资料:
(9)根据甲方提供资料,生活给水由市政提供,市政管管径为DN200,给水压力为0.20~0.25Mpa。
5.3设计范围
(1)本工程红线以内室外和室内给水排水及消防系统由本院设计。
(2)本工程水表井与城市给水管的连接管段和最末一座检查井与城市污水管及雨水管的连接管等,由城市有关部门负责设计。
5.4室外给水排水工程
5.4.1室外给水工程设计
5.4.1.1水源
(1)本工程水源为城市自来水,供水压力≥0.25MPa。
(2)本工程从西侧地质路的城市给水管道上接DN100mm的引入管。
5.4.4.2用水量
(1)生活饮用水量:
最高日115m3,最大小时12m3,平均小时4.8m3。
(2)主要用水项目及其用水量,详表5.4.1-1。
用水量统计表 表5.4.1-1
用水量统计
用水对象
用水量标准
用水单位数
小时变化系数K
用水时间h(小时)
用水量
最高日(M3/d)
平均时(M3/h)
最大时(M3/h)
住宅
250升/人·天
460人
2.5
24
115m3/d
4.8
12
小计
115
4.8
12
(3)消防用水量,详表5.4.1-2。
消防用水量标准及一次灭火用水量 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元 六层两联式 棚户区 改造 项目 初步设计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