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础知识重庆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docx
- 文档编号:24513253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61
- 大小:55.29KB
管理基础知识重庆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docx
《管理基础知识重庆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基础知识重庆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基础知识重庆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第一章管理的概念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性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具有六点基本含义。
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特性
管理的基本特性是:
(1)两重性,即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也指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其中管理的艺术性即管理的实践性,集中体现在管理活动对于“度”的把握,还体现在管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
(2)目标性,管理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1.组织的共同目标;2.目标具有大小层次性;3.具有时间跨度;4.多元价值性(盈利、地位等)
(3)组织性,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是人,其中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由此构成了管理的核心要素;
(4)创新性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和类型
一、管理的职能
1、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
20世纪初期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履行以下五种管理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职能的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将其划分为四个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一)计划:
(做什么)活动条件研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二)组织:
(怎么做)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三)领导
(四)控制
二、管理职能的发展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决策和创新职能受到了管理界的普通充实。
除了决策和创新之外,现代管理对协调职能也十分重视。
三、管理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管理活动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这两大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现代社会的管理可划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两大类型。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按照这一含义,公共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
2、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
3、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
4、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
5、公共管理接受公众监督。
(二)企业管理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1、企业管理目标相对单一。
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
3、企业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
4、企业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
第三节管理者的职责和技能
一、管理者角色与类型
管理者扮演着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等三个方面的10种不同、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
管理者的层次分类: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亦称一线管理人员)。
同时,整个组织层次还包括一层作业人员。
管理人员的领域分类:
管理人员还可以按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划分为综合管理人员与专业管理人员两大类。
二、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
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三大方面。
这三种技能是各个层次管理者都需要具备的,只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这三个技能的要求程度会有区别。
一般来说,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人员,需要更多地掌握概念技能;基层的管理者需要更多掌握技术技能;而人际技能对高、中、基层管理者是同等重要的。
第四节管理环境
一、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组织环境分成三大类:
(1)一般或宏观环境、
(2)具体或微观环境、
(3)组织内部环境。
二、各种组织的一般环境
组织的一般环境大致可归纳为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五个方面。
(一)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二)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
(三)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组织,特别是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四)技术环境
(五)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资源状况等自然因素。
三、具体组织的特殊环境
具体组织的特殊环境(以企业为例)主要包括现有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厂家、用户、供应商等五个方面。
(一)现有竞争对手研究
1.基本情况的研究
2.主要竞争对手的研究
3.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
包括市场发展或转移动向与产品发展动向。
(二)潜在竞争对手研究
1.规模经济。
2.产品差别
3.在位优势。
(三)替代品生产厂家分析
替代品生产厂家的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确定哪些产品可以替代本企业提供的产品。
二是判断哪些类型的替代品可能对本企业(行业)经营造成威胁。
(四)用户研究
1.需求研究
2.用户的价格谈判能力研究
用户的价格谈判能力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主要有:
①购买量的大小。
②企业产品的性质。
③用户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
后向一体化实质企业将其经营范围扩大到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生产。
④企业产品在用户产品形成中重要性。
(五)供应商研究
类似于用户研究,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供应商的供货能力,或企业需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以及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能力。
四、两种环境分析方法介绍
(一)识别环境不确定程度的方法
对环境进行管理的核心是环境中蕴含的不确定性。
美国学者邓肯提出从两个不同的环境层面来确定组织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程度:
一是环境变化的程度:
稳定(静态)--不稳定(动态)层面;
二是环境复杂性程度:
简单-复杂层面。
(二)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任何组织的经营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在其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与经营目标三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
SWOT分析是最常用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技术。
外部:
机会(O)、威胁(T);内部:
优势(S)、劣势(W)。
第五节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国内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一)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巴比伦颁布的《汉穆拉比大法典》
比较高一级的管理产生于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
这些古代城市国家创建了进行政治、商业和军事活动的各种组织。
特别是希腊人认识到了体力劳动的效率与劳动分工之间的关系。
到中世纪,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15世纪世界最大的工厂之一的威尼斯兵工厂就已经形成了包括体系相互制约和平衡原则的领导体制、生产过程的流水作业、人事和成本的控制等具有某些现代管理特征的管理方式。
16世纪意大利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埃维利在其所著的《王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领导者的原则:
①领导者必须要得到群众的用户,权威来自群众。
②领导者必须维持组织的内聚力。
③领导者必须具备坚强的求生存的意志力。
④领导者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
(二)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1、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反映伦理道德的“仁、义、礼、智、信”,其管理思想也贯穿着这些精神。
孔子:
“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
“以和为贵”、“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
2、道家的管理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3、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法治”,即认为只有以成文法或不成文法为标准,以赏罚为手段,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韩非:
“立法为教”;“法”的有效性,要有管理者正确的管理方法即“术”与管理者的威信和强制力即“势”两个条件的配合。
4、商家的经营管理思想。
商家是先秦至西汉前期的一个思想流派。
“积著之理”是商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范蠡的学说。
商家经营管理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战国时期白圭的“治生之学”思想。
“治生之学”的核心就是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要“乐观时变”。
(三)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
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把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推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最早对资本主义管理思想做出贡献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的著作《国富论》中阐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
①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一种简单的操作,从而能够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②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③分工使劳动简化,可以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简便的工作方法,有利于促进工具革新。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管理思想上独树一帜。
欧文主张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从而开辟了人际关系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先河。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较早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并进行了理论的概括,成为科学管理的启蒙者。
19世纪下半叶,亨利.普尔提出了三条基本管理措施:
①组织是管理的基础。
②通讯联系。
③收集和编制资料。
二、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年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
在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发展史上,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1.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勒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
(1)作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指定科学的作业方法,以代替过去的单凭工人经验作业的方法。
②科学地挑选并培训工人,使他们学会按最好的作业方法进行工作。
③实行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2)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
②实行职能工长制。
③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二)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约尔、韦伯等。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法国人,欧洲伟大的管理学先驱。
代表作:
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
①技术活动②商业活动③财务活动④安全活动⑤会计活动⑥管理活动。
在这项基本活动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其他五项企业活动也需要管理。
(2)管理的一般原则:
①劳动分工②职权与职责③纪律④统一命令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⑦合理的报酬⑧集中⑨等级链与“跳板原则”⑩秩序⑪公平⑫稳定⑬首创精神⑭团结精神
2、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
(1)明确的分工
(2)自下而上的等级系统
(3)职务要求决定人员任用
(4)理性的人员关系
(5)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6)严明的规则和纪律
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三、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
(一)人际关系理论
1.霍桑实验
2.梅奥及其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乔治.埃尔顿.梅奥原籍澳大利亚,后移居美国。
著作《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33年)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1945年)。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二)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切斯特.巴纳德,美国的高级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
代表作-《经理的职能》详细论述了自己的组织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2)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
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不论大小其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信息交流
(3)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下级的认可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的组织观点,比前人的研究前进的一大步。
法约尔等人主要从原则与职能的角度研究组织管理,而巴纳德却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组织问题,为组织管理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四、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有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
(二)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是在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行为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很多,如马斯洛、赫兹伯格、以及设计了管理方格图的布莱克和穆顿等等。
(三)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这个学派是由英国学者特里司特及其在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创建的。
(四)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西蒙。
代表作《管理决策新科学》。
其主要观点是:
①决策是包括提出决策理由、找出方案、选择方案和评价方案等复杂过程;②决策氛围程序化决策;③决策以满意为准则;④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指定决策的“人—机系统”
(五)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六)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主要代表任务是伯法等人。
伯法的代表作是《现代生产管理》。
(七)权变管理理论
(八)经验和案例学派
代表人物有戴尔和德鲁克。
第二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功能实质上是决策方案实施过程的体现。
因此,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一、决策的本质
决策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对此做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
决策的简单定义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从系统的观点看,管理决策是由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理论和方法、决策信息和决策结果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决策的分类与原则
(一)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2.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划分,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4.按参与决策的决策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此外,
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决策可以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根据决策涉及时间的长短,决策可以分为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根据决策者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不同,决策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根据决策思维的方法不同,决策可分为经验决策和推理决策;
根据决策中可选方案的数量不同,决策可分为开关式决策(两种可选方案中选一种)和旋钮式决策(在多种可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二)决策的原则
1.满意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
2.系统原则。
决策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去决策。
3.信息原则。
4.预测原则。
5.比较优选原则。
6.反馈原则。
7.效益原则。
决策不能不做成本效益分析,其目标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
当然,这种收益不能单纯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
决策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
三、决策的基本步骤
每一项决策,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一个较为合理的决策程序应设计以下环节:
1、问题的发现和诊断
2、确定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
4、分析方案
5、选择方案
四、决策的主要方法
在决策环境是确定性的情况下,组织能够对未来自然状态的信息确切把握,即每个行动方案达到的效果可以确切地计算出来,从而可以根据决策目标做出肯定抉择的决策。
在风险性状态下,人们面临风险性决策。
风险性决策是指未来事件的自然状态不能肯定,但是发生概率为已知的决策,又称随机性决策。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不确定型决策一般要依靠决策者的个人经验、分析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借助于经验方法进行决策。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
盈亏平衡点法又称量、本、利分析法,它是根据对业务量(产量、销售量、销售额)、成本、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综合分析,用来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一种数学分析法。
它的核心是盈亏平衡点的判断。
盈亏平衡点是指在一定的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即利润为零。
以盈亏平衡点为界限,销售量大于盈亏平衡点,则企业盈利,否则企业将面临亏损。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保守法(小中取大法):
选择在最差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所要选择的方案。
2.冒险法(大中取小法):
选择在最好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所要选择的方案。
3.折中法:
折中法是采用乐观系数来评价最大收益值和最小值,计算出各个方案的折中收益值,然后选择折中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第二节预测
一、预测的含义
所谓预测,就是立足于过去和现在,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
预测与决策的关系:
预测的发展首先来自与决策的需要,其目标就是为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
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预测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的内容会随着决策的不同需要而有所变动。
预测的程序:
1.确定预测目标
2.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选择预测方法—选定适当的预测方法是预测的关键。
4.评价预测结果
5.编写预测报告
二、预测的主要方法
按方法本身的性质划分,可以将预测方法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
(一)定性预测方法
定性预测方法,也称经验判断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直观简单、费用较低,但需要预测者具有丰富的经验。
定性预测的主要方法有:
1、专家调查法
该方法又分为专家个人调查法和专家会议调查法两种形式。
专家个人调查法的优点:
专家可以不受外界的影响,没有心理和其他压力,使专家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实地反映专家的意见。
缺点:
依靠专家个人判断会受专家知识、经验、观念及占有资料等因素的影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专家会议调查法的优点:
提供的信息量大;考虑的因素全面;通过交流思想,相互启发,有利于集思广益,预测的准确性高。
缺点:
参加会议的专家易受会议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们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出的缺陷提出的一种定性预测方法。
德尔菲法能发挥专家会议法的优点:
①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
②能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点表达出来,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
同时,德尔菲法又能避免专家会议法的缺点:
①权威人士的意见影响他人的意见;②有些专家碍于情面,不愿意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③出于自尊心而不愿意修改自己原来不全面的意见。
德尔菲法的缺点是由于专家一般时间紧,回答总是往往比较草率,加之预测主要依靠专家,因此归根到底仍属专家们的集体主观判断。
同时,在选择合适的专家方面也较困难,征询意见的时间较长,对于需要快速判断的预测难于使用,此外,费用较高。
(二)定量预测方法
定量预测法,又称分析计算法或统计预测法。
定量预测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和资料以及目前的信息基础上的预测,他往往不是主观判断,而是充分发挥历史数据的作用。
因而,定量预测的结果比定性预测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定量预测方法有很多种,按照处理资料的不同,可分为时间序列法和因果预测法。
1、时间序列法
时间序列法,又称历史延伸法或外推法。
这种方法是将一经济变量,如销售额等历史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加以排列,然后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使其向外延伸,预计市场的未来变化趋势,确定未来的预测值。
时间序列法包括简单平均和加权平均两种形式。
2、因果预测法
因果预测法,是根据历史资料,并通过充分的分析,找出要预测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明确的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的一种方法。
比如回归分析法。
第三节决策与心理
一、决策中的常见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心理效应多表现为认识事物的偏见,具有消极作用。
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有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极端和绝对。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俊遮百丑”、“爱屋及乌”。
避免光环效应影响决策,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1,不要过早决断,要尽可能对各种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
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看呆了每一个方案,特别是对自己偏向和反对的方案。
2、首因效应(先头效应)
首因效应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称之为“第一感”。
3、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区别:
①首因效应一般在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
②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根据对问题做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③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4、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产生原因:
①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时表现出从众,自信心越差从众趋向就越明显。
②在情况不明而又不愿冒险做出决定时从众;
③明知道自己正确却要做出权益的从众,或因不愿树敌,不愿违背多数人的意见,或怕自己受到伤害;
④违背自己的意愿被迫从众,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不从众就会遭受群体的严厉惩罚,于是习惯性的模仿与服从;
⑤跟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时从众,这是一种利益至上的从众。
5、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在人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常见的有两类:
一是由于认知主体类型造成的成见,如种族成见、国家成见地区成见、职业成见、代际成见(代沟问题)、性别成见等。
二是通过多种渠道的信息形成的成见,如大众传媒、社会舆论和小道消息等。
定型效应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心理效应。
“有色眼镜”。
6、反衬效应
反衬效应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同样会给人对事物的认识带来很大的影响。
7、投射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
此外,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还包括:
乐队效应:
群体意见为个人所左右的心理现象。
黄灯效应:
决策过程中需找借口进行拖延的心理现象
新闻效应:
决策中人们对极为熟悉、形象生动、特点鲜明的信息产生积极反应的心理现象
颂歌效应:
决策过程中报喜不报优的心理行为,使决策者听不到真正的关键的信息,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二、决策中的心理压力
(一)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心理压力是指能引起人们身体不适和情绪波动反应的外界刺激。
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可归为四类:
生活事件、挫折、心理冲突和不合理的认识。
心理压力常常表现为心理冲突,所谓心理冲突,就是内心的一种矛盾状态,即决策者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动机需要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左右为难的心理状态。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趋避冲突:
既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某种代价,而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因而内心产生矛盾的情况。
如决策者既希望行动轰轰烈烈,又顾虑成本开支巨额投入;决策者既希望出台的政策严厉有加,又顾虑其副作用的消极影响。
2、双趋冲突:
两个甚至更多的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理性的决策者往往希望决策方案能够一举两得或一举多得,但客观条件又常常使之难以实现。
3、双避冲突:
所面临的两种选择都是自己不喜欢的,却必须选择其一,这就会产生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是指因对两种同样不利的结果必须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
如丢卒保车。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
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
1、超限反应:
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 基础知识 重庆市 事业单位 招聘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