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 文档编号:24512666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3.74KB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1修辞技巧: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表达方式:
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
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请简析。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
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
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人的表达效果: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
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表达效果:
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4、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表达效果:
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
如:
1、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门前冷落鞍马稀
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6、终岁不闻丝竹声
5、通感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表达效果:
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如: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4、晨钟云外湿
5、甜美的歌声
7、其他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注意:
一般在绝句、词、散曲中才考虑)
(2)反复: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3)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4)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5)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6)顶真:
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二:
表达方式
三:
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四:
鉴赏诗歌的景和情
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2、从“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
(一致: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
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五:
描写手法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1、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简单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
总结:
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有哪些?
•1、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
•2、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
•3、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
•4、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
2、虚实结合
(1)当前之景为实。
指现实眼前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2)已逝之景为虚。
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未来之景为虚。
这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4)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3、动静结合
4、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上文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三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一.可以答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二.可以答修辞手法
•三可以答描写手法
•四.可以答表现技巧
补充说明:
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
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
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
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
1、对比与反衬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表达效果:
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区别:
对比与反衬:
反衬有明显的主次之别,而对比常常不分主次,重点一般在使读者产生新认识、新感情上。
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烘托——渲染
3、用典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四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小中见大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
•.
•欲扬先抑 情景分写情景合写
•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1抑扬
2、卒章显志
提醒: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写景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理清题干要求,是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这是术语性很强的题目,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果,才能结合本手法的作用对诗歌作具体分析。
2、分析时,必须结合诗句进行鉴赏,不能脱离诗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分。
3、用先总后分的顺序答题。
•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
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
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①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
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柘:
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
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
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
(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3.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注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㶚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B. 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
C. 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
D. 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
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意象叠加(列锦)。
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解析】【分析】
(1)B项,错在“由虚到实”,由月色到柳色,是由眼前照着楼台的月色回想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情景。
应该是由实到虚。
故选B。
(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使用了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
诗人以景结情,将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深远。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意象叠加(列锦)。
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
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
杜甫
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
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
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
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C
(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
(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
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
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不要一味围守在邺城之下,还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
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可以看出作者对平定叛乱充满信心,所以才会用“斩鲸”对士兵们寄予厚望。
从“妖氛拥白马”表现了对叛军的轻视。
从“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可以看出作者斩草除根、擒贼先擒王的决心和意志,作者的谆谆告诫和殷切期望突出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点评】
(1)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词语鉴赏和情感鉴赏。
对于词语的含义,首先要解释本义,接着解释在句中的意思,如果有运用修辞手法,要进行分析。
5.诗歌赏析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
(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
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释】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
②《旧唐书·张巡传》:
“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
‘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
’巡曰:
‘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③上林苑:
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卧”字刻画诗人隐居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
B. 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
C. “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年事已高,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D. 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
(2)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
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试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
②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③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解析】【分析】
(1)C项,错在“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壮心未与年俱老”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
所以,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故选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古诗词 鉴赏 表达 技巧 艺术 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