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docx
- 文档编号:2450639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61
- 大小:122.82KB
黄山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docx
《黄山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山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
1综合说明
1.1基本情况
1.1.1自然条件
黄山区位于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区中部,黄山北麓,长江支流青弋江上游,地理位置为东径117°50′~118°21′,北纬30°00′~30°32′,东临旌德、绩溪县,东南与歙县、徽州区毗邻,西接石台、青阳县,西南与休宁、黟县交界,东北与泾县相依。
东西宽51.75公里,全区土地总面积1775km2,其中山丘区面积1183平方公里,平原面积592平方公里,区内人口16.24万人。
是由山脉和河间盆地相间分布,构成了“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特殊地理环境。
从地形地貌上来说,黄山区中南部地区以中低山地和盆地为主,南部黄山山脉从东南蜿蜒至西南,绵亘过境,地势高亢,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峰有70余座,最高峰莲花峰1873米;西部地区以丘陵为主,耕地较多,也是全区粮、油集中产地,冲田与小畈地形变化不大,地势较低,最低处新丰乡胜丰村海拔高程仅85米,为我区最低点,高差悬殊较大,南部与北部地势相对高差达1788米。
黄山山脉雄踞境内,从东南绵亘至西南,向西北延伸。
地势呈南高北低。
溪涧河流经山坞、丘陵、盆地之间,大致流向由南往北和由西往东。
境内有流向北面属长江流域的青弋江水系和流向西北属钱塘江流域的新安江水系。
其中青弋江水系1687.2km2,新安江水系87.8km2。
黄山区水资源丰富,其最大、最小年径流比值大于我省其它地区。
受季风活动影响,降水具有雨期早,雨量丰沛集中,地区分布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等特点。
全区地表水资源约为31.24亿m3。
1.1.2社会经济状况
黄山区区共辖8镇6乡1个街道办事处,79个行政村,5.58万户,其中农村占2.47万户,农业人口为12.48万人,占77%,农村劳动力近7万人。
农村人均收入4538元。
黄山区在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属中部开发地带,邻近长江三角洲,是沿江经济发达区向内地和西部待开发区过渡的结合部。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主动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黄山区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农业主导到旅游立区、从山区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
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3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64.7倍,实现了5个翻番,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16元提高到2007年的19971元;全区财政收入达到2.15亿元,一、二、三产之比为1∶4.25∶8.37。
2007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4亿元;工业总产值6.5亿元;副业总产值17.96亿元;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15万人次。
黄山区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蚕茧、茶叶、木材,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和芝麻种植。
此外还有果品、香菇和蔬菜等。
农作物种植面积24.8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4.52万亩。
工业主要有机械、纺织、轻工、食品、电子、医药等行业。
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境内有G205、G103两条国道,公路四通八达,合铜黄高速已建成通车。
黄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国内罕见。
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黄山就在境内,黄山脚下有太平湖、翡翠谷、黄帝源、神仙洞、翠微寺、飞龙瀑等自然人文景点30余处,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4处,是集名山、胜水、茂林、幽谷、奇洞、飞瀑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区。
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平湖,水域辽阔,水体清澈,湖光山色得天独厚,以轻柔、妩媚、静逸、幽远见长,人称“黄山情侣”、“江南翡翠”。
1.1.3自然灾害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黄山区水旱灾害仍然十分频繁。
从1951年到2000年,50年里共发生特大干旱1次(1958年、1988年),大旱2次(1971年、1978年),偏旱16次;特大洪灾1次(1954年),大洪3次(1973年、1983年、1996年),偏洪8次。
洪旱程度不严重和没有洪旱灾害的丰平年9年。
进入本世纪以来,除2001年未发生灾害外,其他年份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特别是2007年“7.10”、2010年“7.13”洪灾,2006年6月至8月旱灾,造成的损失巨大。
仅2007年7.10洪灾全区直接损失就达3.59亿元。
1.2项目区工程现状和建设必要性
2010年黄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涉及三口镇联中村、仙源镇水东村、永丰乡永丰村、新华乡大保村四个乡镇四个行政村,项目区全部为黄山区主要粮食产地,共改善7500余亩农田灌溉、排涝情况。
铁路冲小型灌渠改建工程位于黄山区三口镇联中村境内,地势平坦,S103省道和合铜黄高速穿境而过,项目涉及的2500余亩农田集中在该区域,农田集中成片;东灌溉渠改建工程位于黄山区仙源镇水东村境内,项目涉及1800亩农田灌溉及排涝;永丰北片灌溉渠改建工程位于黄山区永丰乡境内,项目区涉及农田灌溉、排涝1200亩;大保灌渠改建工程位于黄山区新华乡大保村境内,项目区农田2000亩。
粮食生产一直是这些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户对兴修农田水利积极性高涨,通过衬砌和防渗后的渠道将对很大程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直接提高农田粮食单产,提高农户经济收入。
1.3水文气象
2010年黄山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区属长江流域青弋江水系,地处于皖南深山区,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受季风影响明显,常有灾害性暴雨发生。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70.3mm。
但年内年分配不均匀,年内降量多集中在3-7月,约占全年降水的70%;其中6月份降雨量为全年最大,占全年的15-18%;12月降雨量为全年最小,约占全年降雨的2.8%。
每年的5月1日—8月31日为主汛期。
主要气象待征数据如下:
多年平均气温15.5℃,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15.1℃,年平均日照1752小时,无霜期232天。
1.4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
1.4.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项目区现状排灌渠道大部分为自然土堤,未进行任何防渗、防护等工程措施处理,目前防渗、防冲性能差,使渠道在抗旱灌溉和抵御洪涝时发挥的效益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能力。
遇枯水年时常发生渠道中下游缺水灌溉现象,只能通过拦截过路水和打抗旱井等补充水源方式进行灌溉,增加了农业成本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因数,并造成农户为争水、抢水发生争斗现象。
遇丰水年时常发生土堤倒塌致使渠道堵塞,使渠道排水不畅,造成渠道漫顶,严重的造成改道,并淹没周边基本农田,冲入农田内的砂石,严重影响了农田的正常耕作,甚至发生经常冲毁地段的农田无人耕种的现象。
项目区排灌渠目前的现状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排灌渠改造工程迫在眉睫,项目区农户改造排灌渠的意愿十分强烈。
2、成因分析:
项目区农田大旱无水、大洪淹水的问题,追根问源,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
1、低干渠未经过防渗处理,整个渠道长3.5km,渗水量巨大,虽然丰水年及平水年还能出现灌溉弃水,但是遇枯水年或大旱年份,渠道中下游的农田灌溉就会出现缺水或无水灌溉问题。
2、由于长期受“靠山吃山”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上游及周边树木采伐过量,水土流失加剧,暴雨时,洪水量大且夹杂大量砂石,使渠道淤积,河床抬高,泄洪不畅,河床水位上升,至使原先能自流灌溉的,现在只能依靠提灌;且遭受洪灾的概率明显上升。
3、低干渠河床坡降大,河道曲折,且大部分护堤为自然土堤,抗冲性能差,洪水冲刷下,倒塌的土堤又会堵塞渠道,严重影响了渠道泄水能力,使下游灾害加剧。
4、渠道内灌木和杂草丛生,影响泄洪,对流速也起到节制作用,使原本可以被带走的砂石淤积下来。
1.4.2工程任务
铁路冲小型渠道改建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有:
①对铁路冲山塘进行除险加固;②将淤积严重的470m排涝沟道进行清淤、疏通;③对3100m长土堤渠道进行改建;④为调节渠道自然坡降,建3道跌水坝;⑤对470m长土堤排涝沟进行改建。
水东灌溉渠改建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有:
①将原来淤积严重的580m排涝沟道进行清淤、疏通;②对1200m长土堤渠道进行改建;③为调节渠道自然坡降,建2道跌水坝;④为满足支渠引水需要,建5道进水口;⑤对长580m土堤排涝沟进行改建。
大保灌渠改建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有:
①将淤积严重的200m排涝沟道进行清淤、疏通;②对1500m长土堤渠道进行改建;③为调节渠道自然坡降,建1道跌水坝;④为满足支渠引水需要,建4道进水口;⑤对200m长土堤排涝沟进行改建。
永丰北片灌溉渠改建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有:
①将原来淤积严重的200m排涝沟道进行清淤、疏通;②对3400m长土堤渠道进行改建;③为调节渠道自然坡降,建4道跌水坝;④对200m长土堤排涝沟进行改建。
1.5工程设计
2010年黄山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四个小型灌区涉及黄山区三口镇、仙源镇、永丰乡和新华乡四个乡(镇)共四个村,项目区内耕地面积0.9万亩,其中水田0.65万亩,旱地0.1万亩。
现状小型灌区渠道由4条排涝渠和4条灌溉渠组成,改建的小型灌区排涝渠和灌溉渠基本按现状走势布置,局部弯度过大裁成缓弯。
四个小型灌区灌溉渠共4条,全长9.2km。
按现有灌区现状灌渠走势布置,主要进行渠道防渗衬砌。
渠系建筑物主要为跌水坝和过路涵。
铁路冲灌区灌渠布置:
自铁路冲山塘底涵出口至风景水库低干渠进河口,长3.1km,该渠段底宽1.2m,高0.8m,呈梯形断面,边坡M10浆砌石护坡,采用C15混凝土预制块贴面防渗,坡比为1:
0.2,坡降3‰;水东灌区灌渠布置:
自永丰坝进口至麻川河出口,渠道全长1.2KM,该渠段底宽1.5m,高0.8m,呈梯形断面,边坡M10浆砌石护坡,采用C15混凝土预制块贴面防渗,坡比为1:
0.2,坡降3‰;永丰北片灌渠布置:
自水源点6座山塘底涵出口至杜家河出口,设计长度1.5KM。
该渠段底宽1.2m,高0.8m,呈梯形断面,边坡M10浆砌石护坡,采用C15混凝土预制块贴面防渗,坡比为1:
0.2,坡降3‰;大保灌区灌渠布置:
自峻岭脚水库底涵出口至大保河入口,渠道全长3.4km,该渠段底宽1.2m,高0.8m,呈梯形断面,边坡M10浆砌石护坡,采用C15混凝土预制块贴面防渗,坡比为1:
0.2,坡降3‰。
四个小型灌区排涝渠共4条,全长1.45km。
按现有灌区现状排涝渠走势布置,主要进行护堤衬砌。
渠系建筑物主要为跌水坝和过路涵。
铁路冲灌区排涝渠布置:
自铁路冲山塘溢洪道出口至风景水库低干渠进河口,长0.47km,该渠段底宽2.5m,高1.5m,呈半梯半矩断面,边坡M10浆砌石护坡,坡比为1:
0.2,,坡降3‰,本次复核过渠设计流量2.82m3/s;水东灌区排涝渠布置:
自水东河入口至麻川河出口,渠道全长0.58KM,该渠段底宽2.5m,高1.5m,呈半梯半矩断面,边坡M10浆砌石护坡,坡比为1:
0.2,,坡降3‰,本次复核过渠设计流量2.12m3/s;永丰北片排涝渠布置:
自杜家山排洪沟至杜家村出口,设计长度0.2KM。
该渠段底宽2.5m,高1.5m,呈半梯半矩断面,边坡M10浆砌石护坡,坡比为1:
0.2,,坡降3‰,本次复核过渠设计流量2.31m3/s;大保灌区排涝渠布置:
自峻岭脚水库溢洪道分岔口至大保河入口,渠道全长0.2km,该渠段底宽2.5m,高1.5m,呈半梯半矩断面,边坡M10浆砌石护坡,坡比为1:
0.2,,坡降3‰,本次复核过渠设计流量2.44m3/s。
1.6环境影响评价与水土保持方案
2010年黄山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涉及的四个小型灌区对促进项目所在地农业生产,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都具有巨大作用。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保、水保措施的实施,将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步伐。
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较小,影响范围窄,不利影响可采取措施予以减免。
通过环境影响初步分析,工程兴建无制约性环境因素,且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工程兴建可行。
1.7工程管理
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办理产权交接手续,建成后管理单位为项目所行政村村委会,责任人为所在村村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区 小型 农田水利 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