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后跟踪训练26.docx
- 文档编号:24501163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76.10KB
高考总复习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后跟踪训练26.docx
《高考总复习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后跟踪训练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后跟踪训练2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总复习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跟踪训练26
课后跟踪训练(二十六)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省黄冈市质检)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
“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
……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
”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工业发展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
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故A项错误。
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的举措,故C项错误。
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9·江苏省南京市质检)布哈林说:
“托洛茨基主义的思想家天真地认为,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
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发展打破纪录。
”这表明他主张( )
A.协调工农业发展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D.加快农业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中“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可见布哈林主张协调工农业发展,故排除B,选A;材料没有体现布哈林对农业发展的具体思路,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要加快农业的发展,排除D。
[答案] A
3.(2019·江苏省苏州市摸底)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9%。
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
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
[解析] 题干所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相适应,因而促进了生产力高速发展,故选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而题干中的时间1926年以来,属于斯大林领导时期,故排除A;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并没有影响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当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处于隔绝状态,故排除B;题干问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惊人的原因,D是题干意思的归纳和概括,而不是在阐述原因,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答案] C
4.(2019·安徽省江淮十校质检)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
此规定( )
A.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
B.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
C.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
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
[解析] 根据材料“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农业税制度的影响,而是强调该规定有利于促进苏联农产品商品化,排除B。
这种税收政策仅在新经济政策时期适用,实施农业集体化后该政策被取消了,排除C。
该政策出台时,工农联盟已经建立,苏联已经成立,排除D。
[答案] A
5.(2019·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摸底)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
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
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
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分歧
[解析] 根据“斯大林认为:
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可知,对于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的认识存在分歧,实质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分歧,故D正确;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1928年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
[答案] D
6.(2018·湖北孝感七校教学联盟联考)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解析]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教育,但是苏维埃政权不变,最后是社会主义,因此,说明列宁主张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过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有益的东西,故B项正确;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说法是错误的,故C项错误;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说法具有片面性,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8·广东肇庆模拟)列宁说: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符合这一思想的目标做法是( )
A.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B.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中小企业
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而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中小企业,故B项正确;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故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属于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9·百校联盟质检)据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解析] “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的形成,而且1921~1923年新经济政策没有被取消,故A错误;当时由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苏联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提高,重新焕发了活力,故B正确;斯大林时期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不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故C错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斯大林之后,故D错误。
故选B。
[答案] B
9.(2019·河北省衡水中学摸底)1922年8月,苏联(俄)工业品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为0.85,1923年10月上升为1.24;同时期内,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却从1.03下降到0.45。
这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
这表明( )
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
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
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农民的抵制
D.计划经济体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22~1923年苏联正实施新经济政策,但却“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因此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的内容,材料所反映的时间是列宁时期,故排除C、D两项。
[答案] B
10.(2018·河南洛阳期中)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
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
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
[解析] 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新经济体制是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利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使苏联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未冲破原有的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65年”,我国尚处于对苏联的学习中,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8·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押题卷)1961年的苏共二十二大,宣布苏联要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为此,工业产品在第一个十年要增长1.5倍,第二个十年增长不少于5倍;农产品总产量第一个十年要增加1.5倍,第二个十年增加2.5倍。
这反映了( )
A.斯大林体制的弊病有一定改进
B.工农业不平衡局面有一定的改善
C.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达到高峰
D.冷战局势推动苏联经济发展加快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苏共二十二大的目标显然脱离客观现实,说明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达到高峰,C项正确。
材料的重点不是体现斯大林体制的弊病有一定改进,而是强调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达到高峰,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工业均衡发展信息,无法推断出工农业不平衡局面有一定的改善,排除B。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且材料强调的是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达到高峰,排除。
[答案] C
12.(2019·山西省部分学校摸底联考)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这导致了苏联( )
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
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
[解析] 材料“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新经济制度没有成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排除A,选C;材料没有提到美苏军备竞赛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美苏综合国力,排除D。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8·江西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1925年俄罗斯、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65~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史论结合地概括1913~1925年苏俄(联)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经济发展示意图中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表格,可将材料分为1913~1921年、1921~1925年两个时间段。
①1913~1921年,俄罗斯(苏俄)的粮食产量、粮食耕作面积呈下降趋势,根据所学可知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年内战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1921~1925年,苏俄(苏联)的粮食产量和粮食耕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根据所学可分析得出受到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国民经济不断恢复。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可知1966~198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与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都是成正增长,只是增速有所减缓。
根据所学,1966~1980年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采取的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苏联重工业,国民经济有较大提升。
第二小问趋势: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经济增速有所减缓,由于坚守“斯大林模式”,改革陷入保守,体制僵化,加之美苏争霸,与美国军备竞赛,苏联经济增长率又逐年下降。
[答案]
(1)历程:
1913~1921年,受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三年内战和自然灾害影响;加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约了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苏俄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1921~1925年,苏俄(联)推行新经济政策,工业总利润、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持续提高,但仍未达到一战前水平。
(2)原因: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苏联重工业,国民经济有较大提升。
趋势:
执政后期,改革陷入保守,体制僵化,加之与美国军备竞赛,苏联经济增长率又逐年下降。
14.(2018·洛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解析] 第
(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
第
(2)问第一小问,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可知;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
[答案]
(1)相同: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
①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
②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③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
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总复习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后跟踪训练26 高考 复习 历史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课后 跟踪 训练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