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过考点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4493890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606.92KB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过考点解析版.docx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过考点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过考点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过考点解析版
考点3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定义:
能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构成条件:
2.实验探究:
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含盐桥)
装置示意图
注:
盐桥中装有含KCl饱和溶液的琼胶
现象
锌片逐渐溶解,铜片上有红色物质生成,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能量转换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微观探析
在硫酸锌溶液中,负极一端的Zn失去电子形成Zn2+进入溶液
在硫酸铜溶液中,正极一端的Cu2+获得电子变成Cu沉积在铜片上
电子或离子
移动方向
电子:
负极流向正极
盐桥:
Cl—移向ZnSO4溶液,K+移向CuSO4溶液
工作原理,
电极反应式
负极:
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
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
Zn+Cu2+===Zn2++Cu
特别提醒 ①盐桥的作用:
形成闭合回路;平衡两侧的电荷,溶液呈电中性;避免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直接接触,减少电流的衰减。
②原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取决于组成原电池的反应物的氧化还原能力。
3.原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二、原电池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构成原电池的反应速率比直接接触的反应速率快,例如,在锌与稀H2SO4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CuSO4与锌发生置换反应生成Cu,从而形成Cu-Zn微小原电池,加快产生H2的速率。
2.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
由此可判断出a是负极、b是正极,且金属活动性:
a>b。
3.设计原电池
理论上,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a)外电路
负极——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正极——活泼性弱的物质,一般选碳棒
(b)内电路:
化合价降低的物质作电解质溶液。
如:
2FeCl3+Cu===2FeCl2+CuCl2
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负极:
Cu
②活泼性较弱的物质
正极:
C
③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电解质溶液:
FeCl3
示意图
考向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典例精析
1.(2021·福建高三其他模拟)近日,南开大学科研团队以KSn合金为负极,以含羧基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为正极催化剂构建了可充电K-CO2电池(如图所示),电池反应为4KSn+3CO2⇌2K2CO3+C+4Sn,其中生成的K2CO3附着在正极上。
该成果对改善环境和缓解能源问题具有巨大潜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充电时,阴极反应为2K2CO3+C-4e-=4K++3CO2↑
B.电池每吸收22.4LCO2,电路中转移4mole-
C.放电时,内电路中电流由KSn合金经酯基电解质流向MWCNTs-COOH
D.为了更好的吸收温室气体CO2,可用适当浓度的KOH溶液代替酯基电解质
【答案】C
【详解】
A.充电时,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K++e-+Sn=KSn,A错误;
B.气体未指明状况,无法根据体积确定其物质的量,B错误;
C.放电时,KSn合金作负极,MWCNTs-COOH作正极,在内电路中电流由负极流向正极,C正确;
D.若用KOH溶液代替酯基电解质,则KOH会与正极上的MWCNTs-COOH发生反应,因此不能使用KOH溶液代替酯基电解质,D错误;
故选:
C。
考向二盐桥原电池
典例精析
2.(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列装置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装置
现象
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Ⅰ中的铁片均不会发生任何腐蚀
B.铁片d上可能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Fe-3e-=Fe3+
C.利用K3[Fe(CN)6]溶液可确定装置Ⅱ中的正、负极
D.铁片a、c所处的NaCl溶液的浓度相等,二者腐蚀速率相等
【答案】C
【详解】
A.装置Ⅰ中因为两烧杯中NaCl溶液的浓度相等,两边电势相等,所以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但铁片a、b仍可发生普通的化学腐蚀,A项错误;
B.铁片d上Fe发生反应生成Fe2+,B项错误;
C.装置Ⅱ中负极发生反应:
Fe-2e-===Fe2+,Fe2+遇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故可利用K3[Fe(CN)6]溶液确定装置Ⅱ中的正、负极,C项正确;
D.装置Ⅱ中明显产生了电流,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要快得多,故铁片a、c的腐蚀速率不同,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铁片c和铁片d谁的腐蚀速率更快?
实际上是铁片d更快,食盐固然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但是食盐是极性的,浓度过大会降低非极性的氧气的溶解度,氧气浓度降低,腐蚀速率自然减缓。
考向三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及反应速率
典例精析
3.(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
装置
部分实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小;
b极质量增加
b极有气体产生;
c极无变化
d极溶解;
c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从a极流向d极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a>b>c>dB.b>c>d>a
C.d>a>b>cD.a>b>d>c
【答案】C
【详解】
把四个实验从左到右分别编号为①、②、③、④,则由实验①可知,a作原电池负极,b作原电池正极,金属活动性:
a>b;由实验②可知,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则活动性:
b>c;由实验③可知,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c作正极,则活动性:
d>c;由实验④可知,电流从a极流向d极,则d极为原电池负极,a极为原电池正极,则活动性:
d>a;综上所述可知活动性:
d>a>b>c,故答案选C。
考向四设计原电池
典例精析
4.(2020·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高三其他模拟)我国科学家开发设计一种天然气脱硫装置,利用如右图装置可实现:
H2S+O2→H2O2+S。
已知甲池中有如下的转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装置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和化学能
B.该装置工作时,溶液中的H+从甲池经过全氟磺酸膜进入乙池
C.甲池碳棒上发生电极反应:
AQ+2H++2e-=H2AQ
D.乙池①处发生反应:
H2S+I3-=3I-+S↓+2H+
【答案】B
【分析】
A.装置是原电池装置,据此确定能量变化情况;
B.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
C.甲池中碳棒是正极,该电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D.在乙池中,硫化氢失电子生成硫单质,I3-得电子生成I-,据物质的变化确定发生的反应。
【详解】
A.装置是原电池装置,根据图中信息知道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和化学能的装置,A正确;
B.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甲池中碳棒是正极,所以氢离子从乙池移向甲池,B错误;
C.甲池中碳棒是正极,该电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即AQ+2H++2e-=H2AQ,C正确;
D.在乙池中,硫化氢失电子生成硫单质,I3-得电子生成I-,发生的反应为H2S+I3-═3I-+S↓+2H+,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点睛】
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式书写的知识,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是关键,注意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
在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定向移动,阴离子向负极定向移动,本题难度适中。
1.(2021·山东高考真题)以KOH溶液为离子导体,分别组成CH3OH—O2、N2H4—O2、(CH3)2NNH2—O2清洁燃料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过程中,K+均向负极移动
B.放电过程中,KOH物质的量均减小
C.消耗等质量燃料,(CH3)2NNH2—O2燃料电池的理论放电量最大
D.消耗1molO2时,理论上N2H4—O2燃料电池气体产物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11.2L
【答案】C
【分析】
碱性环境下,甲醇燃料电池总反应为:
2CH3OH+3O2+4KOH=2K2CO3+6H2O;N2H4-O2清洁燃料电池总反应为:
N2H4+O2=N2+2H2O;偏二甲肼[(CH3)2NNH2]中C和N的化合价均为-2价,H元素化合价为+1价,所以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可推知其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
(CH3)2NNH2+4O2+4KOH=2K2CO3+N2+6H2O,据此结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解答。
【详解】
A.放电过程为原电池工作原理,所以钾离子均向正极移动,A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N2H4-O2清洁燃料电池的产物为氮气和水,其总反应中未消耗KOH,所以KOH的物质的量不变,其他两种燃料电池根据总反应可知,KOH的物质的量减小,B错误;
C.理论放电量与燃料的物质的量和转移电子数有关,设消耗燃料的质量均为mg,则甲醇、N2H4和(CH3)2NNH2放电量(物质的量表达式)分别是:
、
、
,通过比较可知(CH3)2NNH2理论放电量最大,C正确;
D.根据转移电子数守恒和总反应式可知,消耗1molO2生成的氮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D错误;
故选C。
2.(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微生物脱盐电池是一种高效、经济的能源装置,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废水获得电能,同时可实现海水淡化。
现以NaCl溶液模拟海水,采用惰性电极,用如图装置处理有机废水(以含CH3COO-的溶液为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
B.负极反应为CH3COO-+2H2O-8e-=2CO2↑+7H+
C.当电路中转移1mol电子时,模拟海水理论上除盐58.5g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
【答案】D
【分析】
据图可知a极上CH3COOˉ转化为CO2和H+,C元素被氧化,所以a极为该原电池的负极,则b极为正极,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a极为负极,
极为正极,A正确;
B.据图可知放电时负极上乙酸根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氢离子,电极反应式为CH3COOˉ+2H2O-8eˉ=2CO2↑+7H+,B正确;
C.当电路中转移1mol电子时,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海水中会有1molClˉ移向负极,同时有1molNa+移向正极,即除去1molNaCl,质量为58.5g,C正确;
D.b极为正极,水溶液为酸性,所以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氢气,电极反应式为2H++2eˉ=H2↑,所以当转移8mol电子时,正极产生4mol气体,根据负极反应式可知负极产生2mol气体,物质的量之比为4:
2=2:
1,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3.(2021·广东佛山市·石门中学高三其他模拟)研究HCOOH燃料电池性能的装置如图所示,两电极区间用允许K+、H+通过的离子交换膜隔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HCOOH+Fe3+=CO2↑+H2O
B.放电过程中,K+向右移动
C.放电过程中需要补充的物质A为H2SO4
D.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HCOO-+2OH--2e-=
+H2O
【答案】A
【详解】
A.该装置是燃料电池,因此总方程式为2HCOOH+O2+2OH-=2
+2H2O,选项A错误;
B.根据图示,该燃料电池加入HCOOH的一端为负极,通入O2的一端为正极,因此放电时K+向正极移动,即向右移动,选项B正确;
C.在正极一端发生的反应为O2+4Fe2++4H+=4Fe3++2H2O,需要消耗H+,且排出K2SO4,可推出需要补充的物质A为H2SO4,选项C正确;
D.根据图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HCOO-+2OH--2e-=
+H2O,选项D正确。
答案选A。
4.(2021·辽宁高三其他模拟)某实验室设计了如图装置制备
。
双极膜是阴、阳复合膜,层间的
解离成
和
并分别通过阴、阳膜定向移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为负极
B.石墨电极反应式为
C.双极膜中产生的
移向Pt电极
D.每消耗
时双极膜中消耗
【答案】D
【详解】
A.Pt电极一侧NH3生成N2H4,发生了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所以为负极,故A正确;
B.双极膜中的
移向正极,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B正确;
C.阴离子移向负极,故C正确;
D.没有说明气体的存在状况,无法计算物质的量,故D错误;
故选D。
5.(2021·天津高三一模)锌电池具有价格便宜、比能量大、可充电等优点。
一种新型锌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凝胶中允许离子生成或迁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过程中,
向a极迁移
B.充电过程中,b电极反应为:
Zn2++2e-=Zn
C.充电时,a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D.放电过程中,转移0.4mole-时,a电极消耗0.4molH+
【答案】C
【详解】
A.放电过程中,a为正极,b极为负极,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所以放电过程中,
向b极迁移,A项错误;
B.充电过程中b电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由于在碱性环境中Zn以
形式存在,则充电过程中,b电极应为:
+2e-=Zn+4OH-,B项错误;
C.由图示可知,充电时,a电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即a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C项正确;
D.放电过程中b电极为负极,其电极反应式为Zn+4OH--2e-=
,a极为正极,则其电极反应式为,MnO2+4H++2e-=Mn2++2H2O,所以放电过程中,转移0.4mole-时,a电极消耗0.8molH+,D项错误;
答案选C。
6.(2021·河北高考真题)K—O2电池结构如图,a和b为两个电极,其中之一为单质钾片。
关于该电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隔膜允许K+通过,不允许O2通过
B.放电时,电流由b电极沿导线流向a电极;充电时,b电极为阳极
C.产生1Ah电量时,生成KO2的质量与消耗O2的质量比值约为2.22
D.用此电池为铅酸蓄电池充电,消耗3.9g钾时,铅酸蓄电池消耗0.9g水
【答案】D
【分析】
由图可知,a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单质钾片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钾离子,电极反应式为K—e-=K+,b电极为正极,在钾离子作用下,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超氧化钾;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
A.金属性强的金属钾易与氧气反应,为防止钾与氧气反应,电池所选择隔膜应允许
通过,不允许
通过,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放电时,a为负极,b为正极,电流由b电极沿导线流向a电极,充电时,b电极应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做电解池的为阳极,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生成1mol超氧化钾时,消耗1mol氧气,两者的质量比值为1mol×71g/mol:
1mol×32g/mol≈2.22:
1,故C正确;
D.铅酸蓄电池充电时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PbSO4+2H2O=PbO2+Pb+2H2SO4,反应消耗2mol水,转移2mol电子,由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可知,耗
钾时,铅酸蓄电池消耗水的质量为
×18g/mol=1.8g,故D错误;
故选D。
7.(2021·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三模)如图为某二次电池充电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该过程可实现盐溶液的淡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
Bi-3e-+H2O+Cl-=BiOCl+2H+
B.放电时,每生成1molBi消耗1.5molNa3Ti2(PO4)3
C.充电时,a极为电源正极
D.充电时,电解质溶液的pH变小
【答案】A
【详解】
A.由图可知:
充电时,Bi电极上,Bi失电子生成BiOCl,该反应式为Bi+Cl-+H2O-3e-=BiOCl+2H+,选项所给为充电的阳极反应,故A错误;
B.放电时,Bi为正极,BiOCl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每生成1molBi转移3mol电子,而负极上Na3Ti2(PO4)3转化为Ti2(PO4)3失去2mol电子,由电子守恒可知每生成1molB,消耗1.5molNa3Ti2(PO4)3,故B正确;
C.由图可知:
充电时,Bi电极上,Bi失电子生成BiOCl,该反应式为Bi+Cl-+H2O-3e-=BiOCl+2H+,则Bi为阳极,所以a为电源正极,故C错误;
D.由图可知:
阳极反应为Bi+Cl-+H2O-3e-=BiOCl+2H+,电解时有H+生成,故电解质溶液pH减小,故D正确;
故答案:
A。
8.(2021·福建莆田市·莆田八中高三月考)利用原电池原理,各种化学电池应运而生。
某单液二次电池(如图所示),其反应原理为H2+2AgCl
2Ag+2HC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为AgCl+e−=Ag+Cl−
B.放电时,电子从左边电极经溶液移向右边电极
C.充电时,右边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D.充电时,每生成1molH2,溶液质量增加216g
【答案】A
【分析】
由H2+2AgCl
2Ag+2HCl可知,放电过程中H2发生氧化反应,AgCl发生还原反应,因此左侧Pt电极为负极,右侧Pt电极为正极,充电时负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正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详解】
A.AgCl难溶于水,由上述分析可知,放电时正极反应为AgCl+e−=Ag+Cl−,故A正确;B.电子不能进入溶液中,溶液中离子做定向移动,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充电时,右边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故C错误;
D.充电时阳极(右侧Pt电极)反应为Ag+Cl−-e−=AgCl,阴极(左侧Pt电极)反应为2H++2e−=H2↑,每生成1molH2,溶液中有2molCl−转化为AgCl沉淀,即电解质溶液中会减少2molHCl,则减少的质量为73g,故D错误;
答案选A。
9.(2021·辽宁沈阳市·高三三模)某科研小组在研究硅氧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时,将硅氧材料作为正极,金属锂作为负极;非水系的
作为电解液,起到在正、负极间传递
的作用,且充、放电时电解液所含的物质种类不发生变化。
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放电时的正极反应为
B.充电时,外电路转移
电子,则硅氧材料的质量增重
C.硅氧材料导电性差,可与石墨形成复合材料以增强电极的导电性
D.电池放电时,电解液中的
向硅氧材料移动
【答案】B
【详解】
A.由题给信息可知,硅氧材料为原电池的正极,在锂离子作用下,二氧化硅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LixSi和Li2Si2O5,电极反应式为
,故A正确;
B.充电时,硅氧材料为电解池的阳极,在Li2Si2O5作用下,LixSi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和锂离子,电极的质量减小,则外电路转移
电子,硅氧材料的质量减重
,故B错误;
C.二氧化硅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应与能导电的石墨形成复合材料以增强电极的导电性,提高电池的工作效率,故C正确;
D.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电池放电时,电解液中的锂离子向硅氧材料移动,故D正确;
故选B。
10.(2021·广东高三其他模拟)我国关于石墨烯的专利总数世界排名第一、如图是我国研发的某种石墨烯电池有关原理示意图,左边装置工作时的电极反应为Li1-xC6+xLi++xe-=LiC6,Li[GS/Si]O2-xe-=Li1-x[GS/Si]O2+xLi+。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与d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类型相同,左侧装置中b电极的电势高于a电极
B.左右两个装置中的离子交换膜均为阳离子交换膜
C.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为Li1-x[GS/Si]O2+xLi++xe-=Li[GS/Si]O2
D.若装置工作前c与d电极质量相等,则转移0.1mol电子后两个电极质量相差0.7g
【答案】D
【详解】
A.由装置图可推出a为阴极,b为阳极,c为负极,d为正极,a与d电极上均发生还原反应,左侧装置中b电极为阳极,a电极为阴极,阳极电势高于阴极,A正确;
B.从装置图中可以看出,为保持溶液呈电中性,离子交换膜允许Li+通过,应该使用阳离子交换膜,B正确;
C.d电极为正极,其电极反应相当于充电时阳极反应的逆过程,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正极(d电极)反应为Li1−x[GS/Si]O2+xLi++xe−=Li[GS/Si]O2,C正确;
D.若装置工作前c与d电极质量相等,则根据电极反应,转移0.1mol电子时,c极减少0.1molLi+,质量减少0.7g,d极增加0.1molLi+,质量增大0.7g,两个电极质量相差1.4g,D错误;
故选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电池 工作 原理 应用 高考 化学 一轮 复习 考点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