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
- 文档编号:24488739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77.19KB
教育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汇总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广义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5、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学校中常说的“德育”。
6、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7、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8、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
永恒性、历史性、长期性、继承性、阶级性、民族性、生产性、相对独立性。
(记忆:
永历长继、独阶民生)
10、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1、教育的基本要素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影响/内容。
12、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13、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等:
内容上——教育内容、材料/教科书;形式上——教育手段、方法、组织形式;
14、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
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15、教育中的基本性、决定性的矛盾是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16、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有三种分类方式: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
①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②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无论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均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
①正向功能——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②负向功能——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
①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
②隐性功能——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17、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生物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
18、中国的朱熹所持的教育起源说是神话起源说。
19、提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的教育学家是:
孟禄,其主张的教育起源说叫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是不科学的。
20、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教育起源说是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我国:
(1)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3)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4)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功利;
2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22、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学校教育最初产生于奴隶社会。
有文字记载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23、学校产生的条件:
①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基础);
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提供知识分子);
③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提供了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
④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24、古代东西方的教育存在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5、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分为“序”“校”;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庠”“序”。
26、“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教育特点出现的朝代是西周。
27、西周“六艺”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而其中的教育中心是礼乐教育。
28、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朝代是西汉。
29、《四书》包括《中庸》、《大学》、《论语》、《孟子》;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30、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标志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31、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32、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33、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的是古代雅典。
34、近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教育法制化。
35、现代教育的特点是:
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终身性、国际性、革命性。
(生公未科、终国革)
36、★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是:
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科学化。
(20世纪教育全民民主参与全球多元化的现代信息科学,终身学习)
37、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38、“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终身化特点的要求。
39、全民教育是指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40、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3、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
4、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
5、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趋势。
6、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书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对教育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7、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8、集合孔子教育思想的著作是《论语》。
9、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教学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①启发诱导②因材施教③学、思、行相结合④温故知新
10、主张“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教育学家是孟子。
,提出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他将人才分为四个等级,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教育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他还认为学习的完整过程是闻—见—知—行。
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
12、提出“兼爱”、“非攻”思想的是中国墨家的思想,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认为人的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于黄则为黄”。
13、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他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
14、主张“道法自然”,主张教育遵循自然原则的教育思想的是道家。
15、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提出“军姿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16、《学记》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17、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8、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问答法著称,提出“助产术”的古希腊哲学家是苏格拉底。
19、代表作为《理想国》的古希腊哲学家是帕拉图。
20、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的古希腊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1、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的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出自昆体良之手,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22、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23、标志着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著作是《大教学论》,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其出自教育家夸美纽斯之手,提出了“泛智”思想,即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4、《爱弥儿》出自卢梭之手,主张“性善论”。
25、《教育漫画》出自洛克之手,他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论”,主张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26、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最早在大学开始教育学讲座的学者是康德。
27、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
28、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是赫尔巴特,其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也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即教学具有教育性。
29、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30、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
31、杜威主张的“新三中心论”指经验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
32、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教育无目的论”、“从做中学”的美国教育家的是杜威。
33、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是杜威。
34、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被毛泽东称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35、教育学的主要流派有:
(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代表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强调从实验的结构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
(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5)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36、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37、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38、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1)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选教任何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39、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撰写《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的瑞士教育家是皮亚杰,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
40、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的是出自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之手的《终身教育引论》。
41、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出自苏霍姆林斯基,书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有: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5、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6、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学校的专业设置。
7、教育对生产力的促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8、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影响教育技术。
9、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10、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1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3、校园文化: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14、校园文化的特征:
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15、学校的沟通有两种形式: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17、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18、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教育管理、教育设备、教育制度现代化,其中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1、教育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育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个体的身心发展状态是教育行为的依据;
2、个体的声像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的两方面的发展。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强调内在因素,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即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①代表人物有: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
②美国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③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人物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的心理发展由中西发展决定(复演说);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地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①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②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情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互相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机制)
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遗传、环境、教育(学校)、个体主观能动性
5、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但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6、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7、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
8、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9、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r
★10、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2、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
13、教育的个体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14、常见的心理内化形式包括道德内化、知识内化和智力内化。
15、个体社会化包括:
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语言社会化;
主要内容是:
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6、“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17、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
(1)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2)个体的心理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
18、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
1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素质——物质前提
环境————提供多种可能
教育————主导作用
个体因素——内因和动力(决定性因素)
20、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证明: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
教育要求:
教育不可“陵节而施”、“拔苗助长”,要循序渐进;
21、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①年龄特征: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②教育要求:
不可“一刀切”“一锅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③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2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
(1)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均衡;
教育要求:
抓住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期,又叫敏感期、最佳期;
23、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教育要求:
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要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
2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表现:
(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3)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如性格、兴趣、爱好;
(4)个人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性别差异;
教育要求:
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发展规律
表现
教育要求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施教;
不可“陵节而施”“拔苗助长”;
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最近发展区”;
不平衡性
(不均衡性)
指同一个体
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
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
视时而教,及时施教;
互补性
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
主要指不同个体
因材施教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1、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要求的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
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3、教育目的的特点是:
①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②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4、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5、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6、教育性质和服务方向: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的核心与基本内容)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8、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①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导向功能)
②对观察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调控功能)
③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志;(评价功能)
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复习资料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