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从算术到代数完整资料doc.docx
- 文档编号:24481515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28.42KB
第九讲 从算术到代数完整资料doc.docx
《第九讲 从算术到代数完整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讲 从算术到代数完整资料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讲从算术到代数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九讲从算术到代数
(一)
算术与代数是数学中两门不同的分科,但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代数是在算术中“数”和“运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小学算术课本里同学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并学会了用这些四则运算去解一些不太复杂的四则应用题.归纳一下,在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时主要用到了以下三种关系:
①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
②两数差的关系;
③一倍数(或一份数)、倍数和几倍数的关系.第1、第2种关系用“加”、“减”法完成,第3种关系则用乘、除法完成.在解四则运算题时用到了对于数的“加法”、“乘法”都普遍成立的运算法则: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设a、b、c表示任意三个数,下列等式恒成立:
交换律:
a+b=b+a,a×b=b×a
结合律:
(a+b)+c=a+(b+c)
(a×b)×c=a×(b×c)
分配律:
a×(b+c)=a×b+a×c.
另外,在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时常按应用题的性质分为许多类型.如:
和倍问题、差倍问题、行程问题、百分数问题、比例问题、….对每类问题先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公式,并找出理由加以解释,再做这类题时就“套”这种公式.所以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时,对不同类型的题用不同的思路列式求解,解法就不同,因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是不带普遍性的.
代数方法的进步首先在于找出了一个统一的方法,即用列“方程”来解很多不同类型的应用题.“方程”是代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用方程来解应用题时,首先是用一些简单的符号,通常用x,y,z,t,s,u,v等字母来表示问题中待求的未知数,然后把这些未知数和已知数平等地看待,并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平铺直叙)“翻译”为算式表示出来.这就是所谓依题意列方程.接着是通过代数方程去确定其中所含未知数应该等于什么样的值,即“解方程”.而解方程的原理就是对方程中的数,包括已知数和未知数,运用在“算术”中学过的“数的运算法则”把未知数求出来.因为这些法则是对任何数都成立的,当然对那些暂时还不知它的值的“未知数”也应当成立.只要适当地运用这些法则,一般就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归纳起来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步骤如下:
1.设未知数.常用x,y,z,t,s,…等字母表示.
2.依题意列方程.即把所要解决的代数问题中的未知量换成代表未知数的字母,把问题中各种量间的关系“翻译”为带字母的算式表示出来,特别注意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用两个代数式表示同一个数量,列出一个方程.因此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一般说来,有n个相等关系就能列出n个方程,当然我们从中选取列方程与解方程时最方便的形式.
3.解方程.目的是把原方程变成同解的形如ax=b的方程,进而解出
①用分配律去括号.而不一定能像算术中那样先把括号中数算出来.因为其中有的是未知数算不出来.如下例中的
(1)变成
(2).
例164+x=3(32-x)
(1)
64+x=96-3
(2)
x+3x=96-64(3)
4x=32(4)
x=8.(5)
②移项.把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即不含未知数的项)分离开来,分别移到等号两端,注意移项变号法则.如上例中的
(2)变成(3).
③合并同类项,如上例中的(3)变成(4).
④用未知数的系数去除方程两端求出x的值.如上例中的(4)变成(5).
4.验算.一是实际计算求出的根是否满足方程,不满足的都舍去,二是根据题目的实际意义,删除不合理的解.
先以几个简单的四则应用题为例来对“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作一比较.
例2车站给某工厂运2000箱玻璃.合同规定完好地运到一箱给5元运费.如损坏一箱,不给运费,倒赔40元.这批玻璃运到后,车站共收到运货款9190元.问损坏了几箱玻璃.
解:
①算术解法:
假如设有损坏,2000箱玻璃全运到,则应得运货款:
2000×5=10000(元).
和实际所得运货款相差:
10000-9190=810(元).
现在让我们用一箱好的换一箱损坏的玻璃,总箱数2000不变,但每换一箱所得运货款减少:
40+5=45(元)
那么换多少箱,货款正好减少多出来的810元呢?
做除法:
810÷45=18(箱).
答:
共换坏了18箱.
②代数解法:
设损坏了x箱,则没损坏的共2000-x箱.
依题意列方程
5(2000-x)-40x=9190
45x=10000-9190
45x=810
x=18.
答:
损坏了18箱.
比较这两种解法,可见代数方法简洁并具有高度普遍性.我们在后面的许多例题中都能充分地看出代数方法的优越性.但这决不等于说可以取消算术.这正如火车虽快决不能代替步行.在攀登高峰的崎岖的小道上还常常靠坚实的足步.下面举几个例子来看看算术方法的不可缺少.因为有的问题不易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
例3一年级72名学生共交了□52.7□元课本费,其中的百位数和百分位上的数被水弄模糊了.你能算出每人交多少元?
解:
72=8×9,
又∵(8,9)=1
∴原数为25272分,
∴每人应交:
25272÷72=351(分).
答:
每人交3.51元.
例4求被6除余4,被10除余8,被9除余4的最小自然数.
解:
∵该数被6除余4
(1)
又该数被10除余8
(2)
∴该数是偶数.
再从被9除余4的偶数中从小到大挑选符合条件
(1)、
(2)的数:
4,4+9×2=22,22+9×2=40,40+9×2=58,
又58÷6=9…4
58÷10=5…8
58÷9=6…4
答:
58为所求最小自然数.
例5三个学生甲、乙、丙各有若干张画片互相赠送.第一次由甲送给乙、丙画片,所送的张数等于乙、丙各人已有的画片数;第二次由乙送给甲、丙画片,所送的张数等于甲、丙各人已有的画片数;最后由丙送给甲、乙画片,所送的张数也正好等于甲、乙各人已有的画片数.这时每人的画片数都是32张.问原来甲、乙、丙三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解:
用倒推法.由最后每人都是32张画片开始,在下面表格里由上行到下一行逐行填写,可知在第三次丙送画片前,乙送完画片后三人手中的画片
(张);同理,在第二次乙送画片前,甲送完画片后三人手中的画片数应分
…可推知原来:
丙有16张,乙有28张,甲有8+28+16=52(张).
答:
原来甲有52张,乙有28张,丙有16张画片.
例6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各以一定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乙比丙晚出发10分钟,出发后40分钟追上丙;甲比乙又晚出20分钟,出发后1小时40分钟追上丙.那么甲出发后需用多少分钟才能追上乙?
解法1:
设三车速度依次为V甲,V乙,V丙.丙比乙早出发10分钟,乙追上丙耗40分钟,是典型的追及问题:
丙比甲早出发30分钟,甲追上丙耗100分钟,也是追及问题:
的某个倍数代入:
解法1既用了算术的追及问题公式,又用了列方程的代数方法.下面再介绍一种列表法,对解这类题更方便.
解法2:
我们把题中的条件按下列方式填入下面表格中:
让同一列格子中填行相同路程时甲、乙、丙三辆汽车各自所需的时间,如第一列中填入稍稍转化了的已知条件:
乙走40分钟的路程丙需走40+10=50(分钟);第二列中填入甲走100分钟的路程丙需用100+20+10=130(分钟).以前两列中条件的关系,再根据当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的性质,当丙走650=[50,130]分钟的路程时乙需用40×13=520(分钟),甲则需用100×5=500分钟.由于乙比甲早出发20分钟,恰为520分钟与500分钟之差,因此甲出发后500分钟时追上乙.
答:
甲出发后需500分钟才能追上乙.
说明:
一般地,当知道丙走c分钟的路程与甲走a分钟、乙走b分钟的路程相等时,可列一方程求出所需的答案.设甲出发后ax分钟追上乙,则
在本题的条件下,c=650,a=500,b=520.
例7星期日小明去找同学玩了两三个小时,离开家时他看了看钟,回家时又看了看钟,发现时针与分针恰好互换了一个位置.问小明共离开家多少时间?
解:
因为小明离家回来时时针走到分针位置,分针走到时针位置,说明两针合起来恰好走了若干个整圈.设外出时间分为二个时段,第一段为2小时.小明出去整2小时,分针就应转过2圈,转回原处,而时针两小时走了
习题九
1.把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与其十位数字交换后得到一个新数,它与原来的数加起来恰好是某个自然数的平方,求原来这个两位数与新得到的两位数的和.
2.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司机看见里程碑上的数字是一个两位数
再过一小时,里程碑上是三位数,又恰好是第一个两位数中间加了个零(用
3.在一个红钱包与一个黑钱包里分别装着6枚和8枚硬币,并且两个钱包中的总钱数相等.如果从红钱包中任取两枚硬币与黑钱包中任取的两枚硬币交换时,红钱包中的总钱数要么比原来多2分,要么比原来的钱数少2分.问两个钱包中共装了多少钱?
(注:
这里的硬币只有1分、2分、5分三种)
习题九解答
由题设条件应有
是某自然数的平方,由表达式11(a+b)可知这个完全平方数既有一个约数11,就一定还有一个约数11,因此11是a+b的约数,而a、b又都只能取自1、2、3、…、8、9.故a+b=11.
答:
原数与新数的和为121.
所以(10B+A)-(10A+B)=(100A+B)-(10B+A)
即18B=108A,B=6A.
由于A、B都是一位非零数字,所以A=1,B=6.
答:
第一个里程碑上数字是16,第二个里程碑上数字是61,第三个里程碑上数字是106.
3.解:
我们先证明红钱包里不可能同时装有1分、2分、5分三种币值的硬币.因为否则,从红钱包里任取两枚硬币时,可能有2+1,2+5,1+5三种情形.前两种是奇数,后一种是偶数.而从黑钱包里任取的二个硬币都能使红钱包的钱的奇偶性不变,这是不可能的.类似可知,红钱包里不能同时有2分币和1分币或2分币和5分币.因此红钱包中的硬币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全为2分币;二是装有一分与五分币没有2分币.同理,黑钱包中或全为2分币,或其中没有2分币.并且,由于两钱包中钱数相等而硬币数不等,因此不可能红、黑钱包中都只有2分币.
情形1:
当红钱包中全为2分币时,总钱数为2×6=12分.此时显然黑钱包中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五分币,也不可能都是一分币(否则红、黑钱包中装钱数不等).因此黑钱包里有一个五分币和七个一分币.这种情形显然也满足题目中的后一条件.这种情况,两个钱包中总钱数为:
6×2+5+1×7=24(分),即2角4分钱.
情形2:
红钱包仅装有一分或五分币.
①黑钱包中有8枚2分币.则红钱包中也应有16(=2×8)分.但一分币和五分币共6枚,总钱数不可能为16分,因此这种情形不可能发生.
②黑钱包中无2分币,设红钱包中有m枚五分币,n枚一分币;黑钱包中有p枚五分币,q枚一分币.则
m+n=6,p+q=8,5m+n=5p+q.
显然m>p.因此5(n-p)=q-n,因为0<q-n≤8,5│q-n,所以q-n=5,m-p=1.这两式相减,得到(p+q)-(m+n)=4.这与(p+q)-(m+n)=8-6=2矛盾.所以这种情形也不会发生.
综上所述,两个钱包中共有2角4分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讲 从算术到代数完整资料doc 第九 算术 代数 完整 资料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