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单元跟踪测试详解.docx
- 文档编号:24465772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956.32KB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单元跟踪测试详解.docx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单元跟踪测试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单元跟踪测试详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单元跟踪测试详解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单元跟踪测试
一、单选题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半岛北部,海拔1087米,这座由砂岩构成的“餐桌”上为一片荒芜的戈壁滩,而它中部的洼地却植被茂密,下图示意桌山及其周边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桌山顶部荒芜的戈壁滩与植被茂密的洼地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海拔高度C.水分D.海陆位置
2.攀登桌山,沿途可以看到
①常绿树种郁郁葱葱②成群羚羊在林中漫步③岩石层理构造显著④成片的苹果林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开普敦半岛
A.夏季炎热多雨B.沿岸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C.水能资源丰富D.夏季沿海地区风浪较大
【答案】1.C2.C3.B
【解析】1.桌山因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而得名,其顶部平坦,虽受西风影响,但水汽受不到阻挡抬升降水较少,风力侵蚀强烈,蒸发旺盛,水源短缺,植被稀少,形成荒芜的戈壁滩景象;桌山顶部环绕的云团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山顶昼夜温差大,夜间水汽冷凝附着在植物叶面上,汇集到洼地使得洼地水源充足,植物生长旺盛。
故主要因素是水分,C正确。
2.据经纬度可知,桌山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山麓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①对;砂岩为沉积岩,层理构造显著,③对;羚羊是高山高原气候区的动物,桌山海拔较低,没有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②错;苹果是暖温带水果,④错,故C正确。
3.据图中信息可知开普敦半岛为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A错;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流经该半岛西部,沿岸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较多,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所以渔业资源丰富,B正确;半岛面积较小,东西窄,南北狭长,河流少,水能资源缺乏,C错;半岛冬季沿海地区受西风影响,风浪较大,D错。
故该题选B。
下图为中国天山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海拔3800~4800m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其原因可能是该海拔区间
A.降水量最大B.受西风影响最大
C.受冬季风影响最大D.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差值最大
5.天山冰川末端海拔的最小值为2640m,其分布的位置可能为
A.伊犁河流域B.塔里木河流域
C.准噶尔盆地D.吐鲁番一哈密盆地
6.对近50年间天山冰川面积缩小影响最直接的是
A.冬季降水量减少B.夏季降水量增多
C.夏季气温升高D.冬季气温升高
【答案】4.D5.A6.C
【解析】4.冰川的发育主要由冰川消融和形成关系决定,而非降水量多少直接决定,A错;西风和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冰川发育不仅仅和降水有关,还和气温导致的消融有关,故BC错;山脉或山峰的海拔高度及其在形成与消融平衡线高度以上的相对高差才是决定山地冰川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的主要地形要素。
天山3800~4800m的降雪量与消融量差值最大,积雪最多,因而成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
故该题选D。
5.天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多少对冰川分布海拔有直接影响,所以冰川分布位置最低的流域应当是降水量较大的流域,相对其他三地伊犁河流域受西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较多,利于冰川的形成。
故该题选A。
6.一个地方的冰川面积不是固定不变的。
季节变化就能引起冰川面积的变化:
夏季气温较高,冰川面积缩小;冬季气温降低冰川面积扩大。
相对而言,夏季的冰川面积比较稳定,由于这个缘故,冰川面积大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冬季降水量减少和冬季气温升高对冰川形成面积的影响小,AD错;夏季降水量增多,有利于冰川形成面积扩大,B错;冰川面积变化主要看冰川形成与消融关系,而夏季气温升高对冰川面积的减少影响最直接,故该题选C。
某校学生到我国一村落进行地理考察。
下车后,只见水田沟渠纵横,前方高山耸立、左侧椰林成排(如下图)。
他们步行进入村落,但见民居间涌泉处处。
村长带领他们参观该村的祠堂,提及当初祖先因受连年灾荒,不得不渡海来此。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该村落所处地形为
A.山地B.冲积扇C.三角洲D.高原
8.该地所处自然带最可能为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D.热带雨林带
9.村民的祖先渡海来此后,对当地改造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A.地形B.河流C.植被D.道路
【答案】7.B8.D9.C
【解析】7.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判断,由材料可知,该处位于高山山前地区,地势较高,且有喷泉分布,应当是上游山区为补给区,该村落所在主要为冲积扇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故选B。
8.由材料可知,该处与大陆之间有大海相隔,且岛上有椰林分布,应位于热带地区,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故选D。
9.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在该岛祖先到来之前,这里人烟稀少,由于人口增加,为了获得充足的粮食供应,应当对自然环境中的植被进行了改造,开垦成为耕地,种植水稻等作物,故选C。
森林界线简称林线,指高纬度或高山地区,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降水等条件影响下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根据表“我国不同地区林线海拔高度范围”,回答下面小题。
我国不同地区林线海拔高度范围
10.影响林线的最主要温度条件是
A.冬温B.夏温C.积温D.均温
11.根据表可知
A.纬度越高,林线越低
B.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C.同一纬度,降水越多林线越低
D.同一纬度,海拔越高林线越低
12.西藏林芝的色季拉山是全世界林线最高的山,与此相关的是
A.暖湿气流的影响B.冰雪融水多
C.垂直地带性显著D.太阳辐射强
【答案】10.B11.C12.A
【解析】10.由表可知,纬度较低,林线较高,说明热量是影响林线的重要因素。
表中显示,天山纬度比长白山高,雪线却比长白山高,二者都位于温带,冬温较低,林木生长缓慢,夏季林木生长较快。
但夏季时,天山比长白山的昼长长,位于大陆内部,夏季的温度更高,导致天山的林线比长白山高,这也说明夏温是影响林线的最主要温度条件,选B。
11.据表可知,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林线越低,但并不是绝对,如天山林线海拔高于长白山,A错;长白山降水多于天山,但雪线却低于天山,B错;但同一纬度,热量条件相似的前提下,降水越多林线越低,C对;同一纬度,林线高度与降水关联度更明显,D错。
12.亚热带、热带的热量差异较小,林木生长的关键性因素是降水条件。
西藏林芝位于藏南谷地,谷口敞开,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在此降下地形雨,导致色季拉山森林茂密,成为全世界林线最高的山,据此结合选项选A。
积雪覆盖变化率是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
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的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的分布状况。
读北半球中纬度干早地区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3.该山夏季不同海拔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特点是积
A.海拔1100m以下,积雪覆盖面积下降
B.海拔1100m-5300m,积雪覆盖面积增加
C.海拔5300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下降
D.海拔ll00m以下,积雪可能已在春季消融
14.该山夏季积雪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造成地质灾害多发B.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改变区域地表形态D.改变区域气候类型
15.影响该山冬季高海拔地带(海拔3800m以上)积雪覆盖变化率的主要原因是
A.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下降
B.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积雪的升华量减小
C.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部分积雪被强风搬走
D.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
太阳辐射逐渐增强
【答案】13.D14.A15.C
【解析】图中曲线是积雪覆盖面积变化率,不是面积数量。
变化率为0,表示积雪面积不变。
负值表示减少,正值表示面积增加。
不能按曲线上升、下降情况,判断面积是增加或减少。
积雪面积变化,主要受气温、风力影响。
13.从图中可知,夏季,该山海拔1100m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为0,积雪覆盖面积无变化,A错;海拔1100m-5300m,积雪覆盖变化率为负值,表明积雪覆盖面积减少,B错;海拔5300m以上,积雪覆盖变化率变为正值,不断上升,表明积雪覆盖面积增加,C错;海拔1100m以下,无论冬季积雪覆盖变化率怎么变化,夏季积雪覆盖变化率始终为0,积雪覆盖面积无变化,则积雪可能已在春季消融。
D项正确。
14.冰川泥石流是高山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多发季节是夏季。
高山地区冰川堆积和冻融风化作用显著,多松散冰碛物,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物质条件,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易携带泥沙石块形成泥石流,造成地质灾害,A项正确。
积雪大量融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增强,B项错;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积雪融化的作用比较微小,C错误;区域气候类型的形成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的影响,积雪的融化无法改变,D错;正确答案为A。
15.积雪面积变化,主要受气温、风力影响。
高海拔地区全年气温低,气温变化对积雪覆盖的影响小,A项错;海拔越高,风速越大,积雪的升华量越大,B错;高海拔地区冬季多大风,部分区域的积雪被强风搬运至它处,积雪覆盖面积下降,C对;积雪面积变化主要受气温、风力影响,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强弱并不直接影响积雪的面积变化,D项错。
正确答案为C。
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140-2200米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
下左图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右图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最有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季雨林
C.常绿阔叶林D.苔原
17.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
A.孔隙增大,水分分增加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
C.孔隙减小,水分增加D.孔隙增大,水分减少
【答案】16.A17.C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整体性及差异性。
该山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该山地在2100米出现高山苔原带,山地不可能处在苔原带,也不可能出现热带和亚热带植被,判断该山山麓地带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图示为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草本植物入侵面积较大的区域位于较低海拔处的陡坡,入侵程度高的地带粘粒占比大颗粒度较小,即土壤孔隙小、含水量大。
16.该山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该山地在2100米出现高山苔原带,山地不可能处在苔原带,也不可能出现热带和亚热带植被,判断该山山麓地带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选A正确。
17.图示为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草本植物入侵面积较大的区域位于较低海拔处的陡坡,入侵程度高的地带粘粒占比大颗粒度较小,即土壤孔隙小、含水量大。
选C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山区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8.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特征为()
A.由南向北倾斜B.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C.由东向西倾斜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19.该自然保护区的山地可能位于( )
A.南岭B.太行山C.天山D.大兴安岭
20.该自然保护区易发的自然灾害有( )
A.沙尘暴B.洪涝C.雪崩D.泥石流
【答案】18.B19.A20.D
【解析】18.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植被出现相应变化,从常绿阔叶林到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及灌木草地的变化,可以判断图示区域西北部海拔较高,河流自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动,所以总体从西北流向东南,故选C。
19.读图可知,该山地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应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选D。
20.该自然保护区位于南方山区,受夏季暴雨的影响,如果地表植被书破坏,极易发的自然灾害有滑坡、泥石流等,故选B。
林线、.雪线的高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和外围地区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
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T甲>T乙B.T甲 22.图乙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多 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23.下列有关研究团队考察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由西向东林线高度呈先升后降趋势B.由西向东雪线高度呈先降后升趋势 C.随海拔升高山坡两侧水汽交换减弱D.随海拔升高植被多样性呈增强趋势 【答案】21.A22.B23.D 【解析】21.读图a可知,10°C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高度相同,所处位置不同,甲位于落基山内部,相同海拔气温较高,故选A。 2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气温高于乙地,甲地海拔高度较乙高,且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甲气温高于乙,故选B。 23.读图可知,自西向东由于气温呈波状变化,所以林线并非先升后降,A错。 雪线受降水的影响,西侧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多,雪线降低,而东侧同海拔的气温较低,雪线较低,B错。 受海拔影响,海拔低处的气流交换较弱,C错。 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增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多,D对。 故选D、 肯尼亚山位于东非高原,是距离赤道最近的雪山。 下图为非洲肯尼亚山植被的垂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4.图中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最大差值处的海拔约为 A.1500mB.2200mC.2700mD.5000m 25.肯尼亚山 A.①地自然带分布属于地带性规律B.②地植被为山地雨林 C.③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最大D.地处板块消亡边界 【答案】24.B25.B 【解析】24.图中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最大差值处即为最大降水量处。 确定最大降水量处得海拔高度的方法如下: 依据降水量曲线,找出曲线上最大降水量的点,并做过此点的垂线与地形剖面线相交。 读相交点对应的海拔高度即可,读值为2200米,选B。 25.①处的自然带为肯尼亚的基带。 肯尼亚山位于东非高原,受东非高原的地形的影响,为热带草原气候。 ①地自然带分布属于非地带性规律;②地受东南信风影响,地形抬升明显,降水较多,植被为山地雨林;③地海拔较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强度不大;地处板块生长边界,据此选B。 贡嘠山(29°35′N,101°52′E)位于四川省西部,为大雪山的主峰,被誉为“蜀山之王”。 康定木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每年3-4月先开花后长叶,7-9月结果。 下图示意贡嘠山垂直自然带谱(单位: m)。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贡嘎山东坡自然带的基带为 A.稀树灌丛带B.常绿阔叶林带C.针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 27.贡嘎山东西两坡自然带谱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高度B.坡度C.纬度D.相对高度 28.近距离观赏康定木兰的最佳区域是 A.针阔叶混交林带B.针叶林带C.常绿阔叶林带D.灌丛草甸带 【答案】26.B27.D28.A 【解析】本题组以贡嘎山为载体,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能够熟练掌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6.基带是指一个地区的水平自然带,根据贡嘠山的经纬度(29°35′N,101°52′E)可判断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所以,贡嘎山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27.读图可知,贡嘎山西侧自然带谱比较简单,而东侧自然带谱比较复杂。 东西两侧山坡主要的差异是西坡相对高度5000多米,东坡相对高度6000多米,东坡相对高度大,自然带谱复杂,故D项正确。 同一座山,海拔没有差异,A项错误;坡度对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没有影响,B项错误;东西两侧山坡纬度没有差异,C项错误。 28.康定木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位于灌丛草甸带,要远距离观赏康定木兰应该位于与之有一定间隔的疏草寒漠带或针阔混交林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 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 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 下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CO2排放通量时间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 A.草本物种数逐渐增B.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 C.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D.群落内光照逐渐减弱 30.该时段土壤CO2排放通量受士壤温度影响最小的森林群落是 A.红松阔叶林B.阔叶杂木林C.百桦林D.灌木林 31.下列因素中,与图中土壤CO2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的是 A.土壤微生物B.地下生物量C.表层凋落物D.土壤含水量 【答案】29.C30.A31.D 【解析】29.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是在林木树种之后出现的,并非逐渐增,植被覆盖率也不是逐渐下降;但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群落内因地上生物量的减少,光照逐渐增强。 30.图中曲线显示,该时段红松阔叶林随时间变化,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化不大,因此红松阔叶林受士壤温度影响最小,选A。 31.土壤CO2排放通量与生物有关,而与土壤的含水量关联度相对较小,据此选D。 古诗云: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 下图为我国甘肃省祁连山区示意图,区内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沙砾相映成趣。 该山地“阴阳脸”(见附图),山坡林木葱郁的一侧为“阴脸”,山地草地青翠的一侧为“阳脸”。 山下的居延海是一个奇特的游移湖,位置忽东忽西、忽南忽北。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河流大多为外流河B.图示区域主要交通线应大致呈南北走向 C.山麓地带砂砾的形成与流水有一定关系 D.该区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3.居延海成为游移湖,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气温、风力B.断裂、下陷C.气温、植被D.降水、冰川 34.祁连山地“阴阳脸”的成因是 A.“阴脸”-背阴坡,气温低,蒸发微弱 B.“阳脸”-坡度陡,土层薄,土壤贫瘠 C.“阴脸”-迎风坡,地形雨,水分充足 D.“阳脸”-朝阳坡,云量少,光照充足 【答案】32.C33.A34.C 【解析】32.祁连山、河西走廊是深居内陆的,河流多为内流河;交通线沿山麓地带的冲积扇分布,祁连山的走向是西北-东南走向,不是南北走向;山麓地带砂砾的形成是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携带来的,并堆积在山麓地带,与流水有一定关系;该地是山地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选C正确。 33.居延海是内陆湖,由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补给为主,随着气温变化,冰雪融水量变大或变小,及降水的变化湖泊也会随之变化;当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风天多,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影响湖泊的方位。 选A正确。 34.祁连山深居内陆的大山,阴脸是由于水份相对充足,有茂盛的植被覆盖,主要是在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水分充足;阳脸是由于水份不足,多裸地和草地,植被覆盖率低,多是在背风坡,降水少,干燥。 选C正确。 下图示意中纬度某山峰附近情况,图中①地和③地气温相同,该山北坡植被生长状况优于南坡。 回答下面小题。 35.图中①②④三地中,气温分布正确的是 A.①>②>④B.①>④>②C.④>②>①D.④>①>② 36.根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测,该山 A.位于北半球,且③位于迎风坡 B.位于北半球,且③位于背风坡 C.位于南半球,且③位于迎风坡 D.位于南半球,且③位于背风坡 37.该山南坡植被生长较北坡差的原因是因为南坡 A.降水量小B.坡度较陡C.蒸发量大D.土壤贫瘠 【答案】35.D36.A37.C 【解析】35.由所学知识,中纬度四季变化明显,阴阳坡对气温影响大。 由材料可知①地和③地气温相同,③海拔比①高,所以③应位于阳坡,又③在南坡,所以该地为北半球。 ①②④三地中,④地海拔最低,又在南坡,所以气温最高,①②两地都在北坡,①海拔低,气温高,故选D。 36.由上题可知该地在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再从永久积雪看,南坡雪线低,所以南坡应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故选A。 37.该地在北半球,南坡雪线低,为迎风坡,降水多,但该地南坡为阳坡,蒸发量大,水热组合不如北坡,所以该山南坡植被生长较北坡差,应选C;读图北坡等高线密集,坡度比南坡要陡,所以B错误;该地纬度南北坡纬度相差较小,气候条件相似,所以土壤条件差别较小,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畎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技术。 对耕地采用“上田弃亩(垄)”(左图);“下田弃畎(沟)”(右图)。 完成下面小题。 38.与左图相比,右图耕作方式中的农作物生长的优势是是 A.昼夜温差大B.土壤水分足C.光照条件好D.风沙灾害少 39.该耕作方式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38.C39.D 【解析】38.本题以“吠亩法”这一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技术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叫做“上田弃亩”;垄地阻挡,既降低风力又形成人造阴坡,可减少水分蒸发;同时相对于垄地,洼地的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土壤相对湿润。 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垄地耕作的好处在于土层较厚;通风采光较好;旱季可用洼地积水灌溉;雨季可避开洪水。 所以选C。 39.本题考查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造成该耕作方式的不同主要受地方自然要素差异影响,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所以选D。 二、综合题 40.(题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多肉植物风靡全国,“纳马夸兰”是多肉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 它西濒大西洋,1000多种形态各异的野生多肉广布于这块狭长的土地上,占全球多肉植物种类的10%,且大部分是独一无二的。 某多肉爱好者来到该地区,发现其东西向植物类型区域差异明显。 下图为“纳马夸兰”地理位置和某多肉植物示意图。 (1)推测图示沿海地区多雾的季节,并阐释其形成过程。 (2)说明地形对纳马夸兰东西向多肉植物生长环境差异的影响。 (3)推测赤道逆流增强的年份,图示海域鱼产量与正常年份相比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其原因。 40.【答案】 (1)夏季。 形成过程: 该地为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夏季高温,蒸发旺盛,空气暖湿;寒流流经,近洋面的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海雾 (2)该区域山脉大体呈西北一东南(南一北)走向阻挡大西洋水汽和雾气深入,西部沿海地区位于迎风一侧降水较多,中东部位于背风侧,降水稀少,高温干燥(3)变化: 产量降低。 原因: 因为赤道逆流增强,纳马夸兰沿岸的上升流减弱,营养物质和盐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鱼的饵料减少,所以产量降低 4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七目前种植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但以云南文山州所产的三七质量最好,药效成分相对其他地区比较足。 文山是我国公认的三七道地产区,全国95%以上的三七产在文山。 三七属喜阴植物,喜冬暖夏凉的环境,畏严寒酷热: 喜潮湿但怕积水,土壤含水量以22%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届高三 地理 一轮 复习 地理环境 差异性 单元 跟踪 测试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