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复习特训四十七.docx
- 文档编号:24460324
- 上传时间:2023-05-2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815.04KB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复习特训四十七.docx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复习特训四十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复习特训四十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复习特训四十七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复习特训四十七
第1题【单选题】
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
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国家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民族政权并立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
其中的“匈奴”指的是()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
A、战争频繁
B、双方和平共处
C、时战时和
D、互不来往,闭关锁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直捣黄龙”、“精忠报国”,这些词语描述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修建大运河
D、宋辽澶州之战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宋与辽、西夏、金并列的四幅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西夏向北宋提出议和的直接原因是()
A、北宋中断对西夏的粮食供应
B、西夏军事上遭到重创
C、西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D、北宋主动要求停战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人物不属于抗击外国侵略的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康熙帝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战争时,皇帝御驾亲征往往能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北宋时,宋真宗亲征澶州城就使得北宋军队打退了辽军,当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
A、魏征
B、寇准
C、宋璟
D、房玄龄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组合搭配中正确的是()
A、1125年——靖康之变
B、947年——耶律阿保机改国号为辽
C、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D、1005年——宋太祖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______年,宋与西夏订立和约;西夏对宋称臣,______每年送给______银、绢、茶叶等“岁币”。
【答案】:
【解析】:
第11题【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苏轼《栾城集》完成
(1)~(3)题:
(1)辽与朝廷的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但它也有消极影响。
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宋元时期,社会继续发展、经贸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整个社会文化素养显著提高。
请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
材料四:
美国学者李约瑟说:
“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恩格斯说:
“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柏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转入欧洲。
”
材料五:
北宋中后期,一大批文化名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寇准、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蔡襄、米芾、程颢、程颐、张择端等,都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有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他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文化至北宋已趋精深成熟,北宋文化人雅歌投壶,诗酒唱和。
问题一:
材料一中①是指哪个政权?
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
问题二: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三:
材料三反映出宋朝海外贸易的兴盛,请列举两个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问题四:
根据材料四,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请列举宋元时期除火药以外的其它两项重大发明。
问题五:
材料五中宋朝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这与宋朝实行什么政策有密切关系?
并从材料五中找出描绘汴河两岸商业文化繁荣的画家及写出其代表作品。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的国防建设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同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全体军民共建国防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请读图
材料二: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
──摘自《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
材料三: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摘自北师大八下历史教材)
材料四:
韩国为了预防朝鲜的军事行动,要求美国在自己本土上部署“萨德”导弹,因为韩美是军事同盟。
“萨德”导弹属于一种维护韩国自己的安全防御系统。
但是“萨德”的覆盖范围太大了,对中国也同样造成了威胁,所以中方反对韩部署“萨德”导弹。
中国因为反对“萨德”导弹,对韩国进行一些制裁,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损失,尤其是韩国国内一些跟中国有外贸合作的商人反对部署“萨德”。
仔细看图或者回忆所学知识,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修建分别是为了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进攻?
依据图二指出明长城的起止点。
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修建都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有人由此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战争与冲突。
你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的“长城”指的是什么?
其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由上述材料可知我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什么?
在“文革”时期我国国防在核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举两例说明)
国防建设是每个国家重视的任务之一,面对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及复杂的周边局势,中国应如何加强自身的国防建设?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与其他专制王朝一样,其以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为基础而确立的经济制度和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是贪污滋生的社会土壤,是造成无数贪官污吏和各种腐败现象出现的社会温床,是导致贪污腐败成风的祸害之源。
具体而言,贪污现象的产生,尤其是贪污成风,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专制、特权世袭、任人唯亲以及利欲横流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量刑上,宋律加重了对贪官的处罚。
宋朝还规定,对贪赃官员实行连坐制,既要连累以前的举荐人和上司,还要影响子孙的仕途。
明清两朝在沿袭唐宋时期惩治贪官的律法的同时,增加了罪名,而且量刑加重,追赃严厉,直至用全部家产赔偿。
如犯人已死,即在其子孙名下追赃。
﹣﹣王春瑜《中国反贪史》等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
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
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党员干部:
“?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1951年开始到1954年结束,在党的正确政策指导下,清除了党内严重的贪污腐化分子。
之后,开展了“三反”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建设》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反贪腐的措施及其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和近现代反贪腐措施。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自古以来,人类不仅要遭受天灾的侵害,自己也会因为争夺生存环境而发生战争,自相残杀。
不同的部落、部族、民族之间,常常因为争夺田地、牧场、水源,而引发战争。
然而,战争是痛苦的,各民族互相吞并是残酷的,记载战争的历史也是残酷的。
不同的民族,各有专长,如能和平共处,互相帮助,必能共同发展,走向安定富足。
经过长期共存,最后融为一体这是人类共同走向世界大同最理想的道路。
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两个民族经过长期和谐共处最后融为一体真实事例?
那就是在距今千年以前,北方的辽人(契丹族人)通过长期汉化,最后成为北方汉人。
辽国在建国之初,就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政府机构。
在辽国官方的提倡下,汉人文化,包括伦理道德、丧葬习俗、岁时风尚、饮食服饰,都在辽国社会广泛流传,逐渐拉近了两个民族的距离。
但是,由于宋辽两国实力对比不平衡,双方并没有和谐相处。
从公元960年赵宋建国开始,到公元1005年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这四十来年中间,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不断生摩擦,在外交上一直不能处于正常状态。
拿当时两国总的国力相比较,辽是强而不富,宋是弱而不贫;辽是武力强大而经济、文化落后,宋虽然武力不行而经济、文化先进。
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宋的国力逐渐增强。
在澶州之战中,宋辽势均力敌,宋选在战争过程中略占上风的条件下,与辽谈判议和,双方于1005年1月签订“澶渊之盟”(澶州亦名澶渊郡)。
“澶渊之盟”的内容,实质上不过两条:
一、双方结为兄弟之邦,宋帝为兄,辽帝为弟,双方平等。
二、宋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至于每年要交银绢三十万,说起来不大好听,有向夷狄进贡的意味,所以被许多爱国人士所反对;但在宋朝的皇帝看来,国家每年财政收入数千万两,三十万银绢与之相比,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这与打起仗来,军费动辄数百万两相比,实在是便宜多了。
真正的民族融对双方都有好处。
例如我们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失于粗野,南方的农业民族常常失于文弱,融合之后进行互补,都能趋向完美。
纵观中外历史,只有百年战争,未闻百年和约;而澶渊之盟从公元1005年订立,竟能维持一百一十多年,堪称史上奇迹。
在元代官员所管的户口登记簿上,已经找不到辽人或契丹人的称呼,因为辽人(契丹人)已经基本上融入北方汉人之中,不复存在。
请回答:
宋为什么在澶州之战占上风的情况下,与辽议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朝给辽岁币?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
【答案】:
【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复习特训四十七 最新 精选 中华书局 历史 年级 下册 北宋 辽西 并立 复习 四十
